在農村有這麼一句古話,說是「幾棵松,幾棵桐,子子孫孫都不窮!」意思是說,家裡種上幾棵松樹、幾棵桐樹,子子孫孫都會受益終身,不致貧窮度日。這是為什麼呢?講得有道理嗎?
我們來分析一下:既然是古話,那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傳承下來的。在古時候,松樹、桐樹都是值錢的樹種,松樹既能欣賞用,也能民用賺錢;桐樹沒有什麼欣賞價值,但是有很大的民用價值。它們都是能值錢的樹種,所以種之能富,即使不能大富大貴,但也能避免受貧受困之災。並且,種之利幾代,子子孫孫都會受益。
我們現在是21世紀,自然要以新時代的眼光去看待問題。今天的松樹與桐樹還值不值錢呢?家裡若是種幾棵松樹與桐樹還能不能造福子孫後代呢?這個問題,顯然值得廣大農村人進行探討。農村的經濟來源離不開種植或養殖,而種植總是佔據著重要地位。
現在的松樹與桐樹,個人感覺已經不可同題並論了。因為松樹仍然值錢,而桐樹是一文不值了。今天的松樹仍然有欣賞價值與民用經濟價值,但經濟價值的體現並不明顯,很多人不屑,因為有專業林場與相關人員照顧著松樹的生長與松籽的採收,一般人根本沒那工夫去麻煩那事兒,與專業人士相比還沒競爭力,當然不會去做。不過很多人還是喜歡種植松樹,四季常青美化家園,特別是萬物落葉的冬季,看到它就令人精神振奮。
而桐樹呢?很多人幾乎已經忘記它的存在,甚至年輕一代的農村人可能很多人還不認識呢,因為現在的桐樹已經沒有了絲毫價值。自從由它煉成的桐油被這世界淘汰之後,它幾乎就沒有絲毫影響力存在於這個世界。除了一些農村人可能仍然用它葉子蒸玉米粑、麥粑、米粑之外,我幾乎不知道它還有什麼價值了。因而現在的桐樹在山上自由生長,根本沒人搭理的。
我國的很多古話對後人都是對事業、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具有指導意義的。但是這句話「幾棵松,幾棵桐,子子孫孫都不窮」,以與時俱進的觀點來看,已經沒有多大價值了。雖然松樹是常青,有一定價值,但相比四季常青的紅豆等樹種,價值還是小了很多很多。桐樹已成棄樹,更沒絲毫價值。所以說,這句古話放在古時候是價值連城的,但是今天已經沒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