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12月4日宣布,總統川普已下令,明年年初撤出駐紮在索馬利亞的「大部分」人員和裝備。
而就在上個月,美國代理國防部長克里斯多福·米勒宣布,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駐軍將在2021年1月中旬前分別減少到各2500人。
為利益而來,留下「一地雞毛」的美軍,如今卻要像甩包袱一樣地撤軍,究竟是「逃避」還是「挖坑」?!
美軍再次撤離「黑鷹墜落」的索馬利亞
美國國防部4日發布的有關從索馬利亞撤軍的聲明顯示,一部分撤出的美軍將部署到鄰國,與盟友一起繼續對索馬利亞境內的極端組織展開跨境軍事行動,也有美方官員透露,這部分美軍將被轉移至肯亞和吉布地的軍事基地;另一部分美軍將徹底離開非洲東部地區。
目前,約有700名美軍駐紮在索馬利亞,訓練和協助索政府軍打擊與「基地」組織有關聯的「青年黨」武裝分子。聲明強調,美國會保留在索馬利亞執行反恐行動的能力,並繼續搜集有關「安全威脅」的情報。對於此次撤軍行動,美國防部強調,這不代表美國會改變對非洲的政策,美國會持續打擊暴力極端組織,以確保其「在大國競爭中保持戰略優勢」。
索馬利亞地處「非洲之角」,位於扼守紅海和亞丁灣的重要位置。幾十年來卻一直在經歷政治動蕩。與「蓋達組織」有關聯的索馬利亞「青年黨」長期在該國及周邊國家發動恐怖襲擊。儘管近年來索馬利亞政府從「青年黨」手中奪回了首都摩加迪沙的控制權,但「青年黨」仍盤踞在該國西南部地區伺機發動恐襲,當地的反恐局勢依舊不明朗。
而這也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美軍第二次從索馬利亞撤出。1993年美軍在索馬利亞執行軍事行動時出現意外,因情報有誤,導致兩架黑鷹直升機被擊落,19人被打死,1名美軍被俘。全世界都通過報刊雜誌或電視畫面看到了被侮辱的美國大兵屍體和被俘遭受虐待的美軍士兵杜蘭特。
這使得柯林頓政府在美國國內飽受詬病,並被迫宣布從索馬利亞撤軍。「黑鷹事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美軍心中難以忘卻的「痛」,並一度影響了美國的反恐和對非政策。
從伊拉克撤軍是虛張聲勢?
除了撤離索馬利亞,川普政府近期明顯加快了從海外「甩包袱式」撤軍的速度。上月17日,五角大樓宣布,美國將在2021年1月15日前,從伊拉克撤出500名士兵,使美軍駐軍人數減少到2500人。
川普上臺後,在中東地區實行戰略收縮政策,將美軍士兵從海外戰場撤回是他的一大目標。因而美國此時宣布從伊拉克撤出顯然有現實考量,既可以服務於美國國內的政治需求,兌現川普從海外儘可能撤回美軍的承諾,又可以給繼任者挖個坑,讓他收拾伊拉克這個「爛攤子」。同時,還可以利用撤軍對伊拉克發出警告,讓伊拉克意識到美國撤出之後可能會面臨的問題。
畢竟在伊拉克局勢仍然動蕩之時,美軍撤出很可能為極端勢力的復甦和擴張創造條件。今年以來,藉助新冠肺炎疫情在中東地區的蔓延,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趁機重整勢力,加大在伊拉克以及周邊地區的活動力度。伊拉克情報部門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襲擊數量大幅增長。僅在今年上半年,「伊斯蘭國」就在伊拉克製造了超過430起襲擊。與此同時,受疫情影響,以美國為首的打擊「伊斯蘭國」國際聯盟中的法國、德國、英國、荷蘭、捷克等國陸續從伊拉克撤走了全部或者部分軍人,嚴重削弱了反恐力量。聯合國今年8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伊拉克、敘利亞境內的殘餘極端分子仍有1萬多人。「伊斯蘭國」組織結構依舊完整,依然能夠協調發動攻擊或分散作亂,而且該組織還保留著籌融資渠道,具備支持恐怖襲擊的財力。
於是,美國前腳宣布撤軍,伊拉克外長福阿德·海珊後腳就在11月25日訪問了俄羅斯,尋求加強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俄方將滿足伊拉克對俄制軍事裝備的任何需求。今年1月,美國在伊拉克發動空襲,導致伊朗高級將領蘇萊曼尼死亡後,伊拉克就與俄羅斯恢復了有關購買S-300防空系統的談判。伊拉克外長還在訪俄期間表示,希望在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中,俄方能向伊拉克軍方提供情報支持。
美國在阿富汗「深陷泥沼」
除了削減在伊拉克的駐軍,上月17日,美國還宣布了將駐阿富汗美軍在2021年1月中旬前減少到2500人。2001年10月7日,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發起針對阿富汗「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阿富汗戰爭。19年來,美國損兵折將,已耗資2萬億美元,雖然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卻依然無法控制阿富汗局勢。塔利班更是捲土重來,與政府軍衝突不斷。阿富汗現在是世界上難民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阿富汗前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曾公開表示,美國以在阿富汗打擊恐怖主義為藉口保持軍事存在,是為了在阿富汗和周邊地區發動戰爭和製造矛盾。
今年2月,美國與塔利班達成一項「裡程碑式」的協議,美國撤軍以換取塔利班與阿富汗政府進行和平談判,這項協議也被媒體描述為「旨在結束美國最長的戰爭」。但這份不充分的協議很快顯現出惡果。和平協議籤署後,阿富汗各類衝突和恐怖襲擊不減反增。美國媒體分析說,美國現在又宣布撤軍,無疑會讓塔利班內部的強硬派更加得勢,加劇與阿富汗政府軍的衝突。
與此同時,「伊斯蘭國」阿富汗分支目前擁有至少5000名武裝分子,並將阿富汗視為重新部署力量、伺機崛起的重要基地。如果美軍此時從伊拉克、阿富汗撤離,「伊斯蘭國」可能趁機擴張勢力。
四處撤軍仍難平衡各方利益
美國的撤軍計劃立即引發美國政界、軍屆、盟友的普遍擔憂。美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發表聲明說,在條件不成熟情況下讓美軍過早撤出海外戰場將促使「伊斯蘭國」死灰復燃以及觸發恐怖主義在全球再度活躍。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麥考爾表示,美國需要在可預見的未來保持在阿富汗駐軍,從而捍衛美國國土安全利益,同時幫助阿富汗實現和平。伊利諾州民主黨參議員達克沃斯指責川普政府「把政治日程置於國家安全之上」。羅德島民主黨參議員裡德也斥責川普政府「選擇錯誤的道路」,「置美軍和盟友於危險之中」。
美軍駐中東部隊最高指揮官麥肯齊等軍方將領也反對川普政府倉促從阿富汗撤軍,認為這不利於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之間的和平談判。美軍留駐還有助於防止「伊斯蘭國」在阿富汗壯大勢力。另據媒體披露,本月初,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在寫給白宮的一份備忘錄中警告不要倉促從阿富汗撤軍。但隨後川普將埃斯珀解職,媒體稱,在撤軍問題上的分歧是主要原因。
對於美國加速撤軍,阿富汗政府此前也曾多次表達擔憂,稱不利於阿富汗局勢穩定。北約秘書長斯託爾滕貝格此前警告稱,美軍若倉促撤離阿富汗,可能會使阿富汗再次成為「國際恐怖分子的平臺」。而北約多國共派有1.2萬名軍人在阿富汗幫助該國訓練安全部隊,北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美軍的後勤支持。美軍的大規模撤出對於剩餘北約部隊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
今年10月,川普暗示要從索馬利亞撤軍時,索馬利亞總統穆罕默德就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在當地局勢仍然動蕩的情況下,他希望美軍能「徹底為完成(反恐)任務」。索馬利亞將於明年1月舉行議會選舉,2月初舉行總統選舉。美軍在這個局勢緊張的時刻撤離,無疑會削弱當地保護選舉活動安全的能力。
美國「反恐」代價巨大 收效甚微
美國布朗大學沃森國際和公共事務研究所的「戰爭成本」(Cost of War)項目出臺的報告指出,2001財年至2020財年間,美國政府在「9·11」事件後發動的反恐戰爭耗資6.4萬億美元。巨額的反恐資金支出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美國智庫查爾斯·科赫研究院的民調顯示,近七成美國人認為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未能讓他們更加安全。同時,近半數受訪者認為,這兩場戰爭損害了美國的利益,並使得中東地區的安全環境變得更加糟糕。據統計,美國的反恐戰爭造成了超過80萬參戰人員死亡,數百萬士兵受傷,超過33萬平民死亡,3700萬難民流離失所。
無論是在伊拉克還是在阿富汗,只謀求自身利益的美國打不贏所謂的「反恐戰爭」,各種因素又導致美國無法徹底離開各地泥沼一樣的戰場。有分析指出,美國在反恐策略上奉行雙重標準,削弱了國際社會合作反恐的效率,不但沒能徹底清剿恐怖組織,還擴大了滋養恐怖主義的土壤。
監製丨陸毅
製片人丨趙新宇
編輯丨許謙 陳越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