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組圖)

2020-12-14 搜狐網
大像閣模型外觀
拍攝於1915-1925年的大佛
洛夫格林1936年拍攝的大佛
拍攝於1962年的大佛

核心提示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巖壁上,依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巖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

  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

  發現「彌勒大像」題刻

  據史書記載,當年樂山大佛在建成時,這裡還曾擁有一座保護佛體的大像閣,史書中曾用「為樓十三層」、「像閣與山齊」的文字,將這座高大的建築載入了史冊。

  在唐玄宗開元初年,即公元713年,是僧人海通建造了大佛。古時候的嘉州地域很大,造像的地址有多處可供選擇,但是,海通最終卻選擇了凌雲山的棲鸞峰。在海通的眼裡,凌雲山雖有九峰,卻只有棲鸞峰地處三江會合之處,水急浪高存有水患。如果造佛治水就必須選則在這裡。況且,對於往來於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商賈和民眾來說,建成後的大佛就像是一個燈塔和坐標,當人們遠遠地看到大佛雄偉的坐姿和安詳的神態,就會頓起景仰之心。這既在客觀上起到了領航的作用,又在心理上達到了安撫眾生的目的。

  自從決心造佛以後,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海通:到底選擇一尊什麼樣的佛像,來作為建造樂山大佛的藍本呢?為此,海通禪師進行了大量的考察。一天,他在嘉州能仁院的摩崖石刻上,看到了一尊一丈多高的倚坐佛像,精美的造型立刻吸引了他的目光。於是,海通立即決定,就以能仁院的這座佛像做小樣,開鑿樂山大佛。

  海通禪師的獻身精神和頑強意志,激勵著工匠們加快了造佛的腳步。經過多年的連續奮戰,大佛初露聖容。然而,在此之後不久,耗盡心力的海通禪師帶著未完的心願,往生到他心中的佛國淨土去了。

  對大佛進行全面體檢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文物工作者就在大佛身上發現有洞穴存在。上世紀90年代,專家們對大佛進行了全面體檢。而2006年6月使用地質雷達對大佛所進行的探測,正可謂是有史以來使用設備最先進的一次。

  6月8日這天,由陳寧生博士帶領的探測小組來到了樂山。兩天後,探測小組利用軟梯和繩索分別下到了大佛耳後和肩膀附近的兩個洞穴中。

  大佛耳後的洞穴,高近5米,寬也有1米多而且貫穿左右。肩膀附近的洞穴,高約2.5米,寬約1米,同樣連通左右。由於兩個洞的位置正好處在海通禪師當年主持建造的工程範圍以內。所以,專家們普遍認為,它們是海通禪師所為。

  在這兩個洞的下方,靠近大佛胸部的水平位置上,還有兩條從左右開鑿,但尚未貫通的洞穴。它們的寬高都不足1米。而且上下左右互相錯位,修得很不規整,很像是後人由於草草施工而造成的失誤。後來的探測結果表明,這些洞穴大致對應於大佛身後三條不同高度的地下水水系,正是這些洞穴有效地阻斷了地下水對大佛的侵蝕。

  大佛原貌曾金碧輝煌

  自韋皋接任大佛的開鑿直到公元803年竣工,續建工程恰恰經歷了19年的時間。在分析了海通和章仇兼瓊留給韋皋的工程量後,近代學者曾對韋皋當時的開鑿條件和參與施工的人數做了多種假設,並相應地計算出多種工作量的數據。結果表明,這一個花費了19年時間所完成的開鑿,其實只用5年就可以完成。

  隨後,專家們根據大像記中,「或丹採以章之,或金寶以嚴之」,以及「眾設備已,像好具矣」的文字推測出,當年,韋皋建造的大佛,可能周身上下布滿彩繪。也就是說,當初的這個大佛實際上是身披金色的袈裟,端坐在江邊。所以,大佛當時的原貌應該說是金碧輝煌,非常漂亮。

  由此看來,韋皋在當年所完成的工作量,絕非今天所看到的程度,而除此之外,莫非當時還真的建有一座保護大佛的大像閣嗎?

  樂山市文化局副調研員唐長壽介紹:按照唐代開鑿這種龕像的傳統,它的身上還應該有一個巨大的木結構建築,叫作大像閣。這個大像閣實際上韋皋的碑記裡面已經提到過。這樣看來,韋皋所進行的是一個比海通和章仇時期更加耗力耗時的工程。所做的一切,不再是把石料鑿下運走這樣的減法,而是把木料運來、加工、建造這樣複雜的加法;所需要的工匠,也不再是以出力氣為主的粗石匠,而是各種各樣的能工巧匠。且不說把巨大的梁柱安排在必要的位置有多麼的不易,就光給如此巨大的大佛和大像閣施加彩繪就是一項極為費時費力的工程。

  大佛的維修工作任重道遠

  現在,人們看到的樂山大佛的形象和模樣,與盛唐的風貌相差甚遠。按照佛教經典著作中對佛教石刻造像的要求來看,佛像應該具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今天看到的大佛,實際剩下的就是一個骨胎,骨架。經過歷代維修,大佛的原貌有了改變。專家們一直想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現代科技手段來還原大佛的真實面目。

  公元1925年,在樂山有一個叫陳洪範的地方軍閥,就曾出過幾千塊大洋對樂山大佛做過一次修復。這原本是一件修佛利民、積德行善的好事,但由於他方法不當,徹底破壞了大佛頭部的原始面貌。

  唐長壽介紹:陳洪範取樂山本地的一種紅砂石開成石條,然後圍著大佛的頭,做成一個面套貼上去。但是,五官不好貼補,尤其是鼻子,用石條做不出來,只能畫一個鼻子。然後用紅丹粉把大佛整張臉都塗成紅顏色,最後大佛就好像是一個紅臉關羽,還是一個沒有鼻子的紅臉關羽。

  同年,一場更為巨大的災難再次降臨到了大佛的頭上。就在陳洪範修佛後不久,有個叫楊森的四川軍閥,將陳洪範趕出了樂山。一天,他軍中的炮兵來到了大佛對面的河灘上面,把大佛當成了他們訓練的靶子。其中有一炮就把大佛的左眼打出了個窟窿,但是整個面套還在,沒有掉下來。

  1927年,當時資中有一個居士,他捐了點銀元,對大佛再次進行了修復,就是把眼睛又補上了。直到1930年,對大佛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才把陳洪範做的面套敲掉,想恢復大佛的原貌。但是鼻子部分沒辦法恢復,只好用木材做成了一個三角架,然後外面再塗上傳統的一些材料,充當鼻子。但是現在看來,1930年的這次修復,實際上並不成功。

  新中國成立以後,有關部門在綜合近代幾次考察結果的基礎之上,又曾對樂山大佛進行過多次的科學考察和維修工作。其中,1962年的那次維修,由於當時的條件有限,使得大佛的容貌再次發生了細微的變化。在那次維修時,工作人員發現大佛的右手手背明顯高於左手達1.8米,而且右手整個手背以下均殘。因此,當時就有專家推斷,大佛的右手原來可能是仰式的,形象如同很多唐代大佛的手勢那樣。

  196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使大佛頭頂附近的兩棵大樹被相繼颳倒,砸壞了九曲棧道上的石頭護欄並砸壞了大佛右手的手指。在隨後針對大佛的右手所進行的一次修復中,工作人員再次提出了大佛右手明顯高於左手的這個問題,覺得很不對稱。為了讓雙手的高度對應起來,有關領導決定去掉原來高於左手的基巖。

  樂山大佛的保護工程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告訴我們,無論人類的保護工作做得多好,作為一個物體的空間形態最終總是要滅絕的。因此,就要求我們從根本上,重視文物保護的必要性,使之儘量長的存留下來。

  重新修復大像閣保護大佛

  夜幕已經降臨,大佛周圍亮起了節日的彩燈,顯得光彩照人。可這時我們發現,九曲棧道上依舊擠滿了遊人。不到一米寬的狹窄棧道上,竟然並排擠著兩三個人。我們在感嘆遊人熱情的同時,也不得不為他們的安全擔憂,更為大佛的安全擔憂。怎樣才能讓這尊具有近一千三百年歷史的世界第一石刻大佛安然無恙呢?這時,有專家提議,要重修大像閣。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袁金泉介紹:重修大像閣可以把大佛遮蓋起來,不讓它再被日曬雨淋,風吹雨打。1966年我第一次看到大佛的時候,在大佛的兩腿之間還可以看到袈裟的折紋。但是現在已經看不到了,這個就是風化的一個證據。假如我們再不採取措施的話,可能大佛就越來越消瘦了。

  專家們認為,樂山大佛自建成至今已1200多年,如果沒有大像閣曾經的保護,現在,大佛的情況也許會更糟。大像閣一旦被修復,無疑會為大佛提供最直接的保護。

  雖然專家們在1990年探測的基礎上,對大佛的保護和大像閣的重修提出過很多建設性的意見,並通過數字模型嘗試復原了大佛和大像閣,但這些在目前都還不能成為重修和復原的原始依據。

  200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專家們得到了一件珍貴的「禮物」。峨眉山的文物工作者意外地從一位美國朋友那裡得到了一張照片。它取自於一幅名為《長江萬裡圖》的畫卷,而這張經過複製的照片中所顯示出的內容,剛好就是萬裡長江上的樂山段。畫卷的原件為絹本,現在被美國華盛頓自由藝術博物館收藏。整幅畫卷長約21.4米,高為0.45米,是目前為止所見最長的一幅大型畫卷,也是歷代所有長江萬裡圖中最具藝術性和史料性的一幅。最為難得的是,在大佛所在的位置上清楚地畫有一個巨大的樓閣。讓人們第一次看到了記載中的大像閣的廬山真面目。

  經初步考證,這幅長卷為南宋時期的作品,其繪製時間大約在公元1196至1242年之間,距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了。而這一發現,也剛好印證了兩位大名鼎鼎的南宋詩人曾經讚美這裡的詩文。公元1173年,陸遊曾經在這裡做過知州,在「不辭疾步登重閣,聊欲今生識偉人」的詩句裡就透露出大像閣曾經存在的事實。4年後,南宋詩人範成大遊歷四川經過此地時,在他著名的旅行筆記《吳船錄》中寫到:「登凌雲寺,寺有天寧閣,即大像所在……」。範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印證了陸遊詩句中的「重閣」的存在。但他除了證實當年大像閣確實存在以外,還向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信息,那就是大像閣在南宋時被稱為「天寧閣」。

  通過這幅圖卷,人們還可以清晰地看到,當年九頂山上的大佛曾被一座巨大的天寧閣所覆蓋。仔細觀察後會發現,天寧閣從上到下共分為九層,底層有一平臺懸於江面之上,並且以立於水中的立柱支撐著。

  從公元803年大佛建成一直到公元18世紀的清嘉慶年間,樂山大佛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向人類傳遞著一種來自於未來光明世界的福音。從唐代的大像閣、大佛閣到北宋的凌雲閣,南宋的天寧閣,再到元代的寶鴻閣,明代的佛棚以及清代的佛亭……大像閣一次次地被毀,而人們又一次次地將它修復。每一次所產生的變化背後,都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大佛之所以能夠在這裡端坐千年,曾得益於記載中那座佛閣的保護,更得益於大佛腳下數以萬計的民心保護。其實,無論當年大像閣修建得有多麼堅固,都終將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損毀。而民心的永恆,卻為大佛構建起一座永不消失的佛閣!

  一千三百年前,海通禪師帶著拯救蒼生的夙願,懷著美好的彌勒信仰,建造了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彌勒石像。一千多年過去了,它光彩依舊。

  端坐在山水之間的大佛在陽光的映襯下,很像是一位相識多年的朋友、一位和藹可親的知己,更像是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人們徜徉在大佛溫暖的懷抱裡,沐浴在霞輝璀燦的佛光裡,體悟著「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禪機。

(責任編輯:Newshoo)

相關焦點

  • 樂山大佛的原型,就在樂山大佛附近,卻很少有人知道
    這段時間四川遭遇洪災,而四川的樂山大佛「洗腳」這個事情,不免讓人們感嘆四川人民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這次樂山大佛一度成為輿論的熱點。不過樂山大佛的知名度雖然非常高,但這尊大佛本身的原型——位於眉山的一尊佛像卻鮮為人知。
  • 組圖:除了樂山大佛 四川這些大佛你都看過嗎?
    枯水期,仁壽黑龍灘竟露出了一尊唐代大佛!)其實在四川,這樣身高10米以上的佛像還有不少。作為「中國石窟藝術下半闋」的四川,現存的大佛並不只有樂山大佛,還有他們。這些佛像歷經風雨,有的隱秘深山,有的香火旺盛。拜謁這些大佛,讓人感受到1300多年前的大佛之風,也讓人感嘆石刻造像的無窮魅力。一起來看看,你都看過哪幾尊。
  • 走進樂山大佛
    ,閒談中司機告訴我們,樂山人民人人敬佛,親切地稱這尊大佛為「大佛老爺子」。樂山最高的建築物68米,不是樂山市沒有經濟能力蓋更高的樓,而是有語:矮佛三分,也就近佛三分。所以樂山的高樓不能高個大佛。我們沿著近代開鑿全長近500米的凌雲棧道,從大佛右側下至腳下,之後再從大佛左側爬上去。
  • 話說樂山大佛
    最近四川省因連日豪雨引發河水暴漲,導致樂山大佛的觀景平臺被淹沒,佛腳也浸於水中。在樂山當地流傳著一句民諺:「洗腳尖,洪水淹。」意思是說,如果河水漲到了樂山大佛的腳尖,那麼四川必將遭遇特大的洪澇災害。因此民間紛紛猜測:「佛腳被淹」或預兆著將有大事發生。那麼話說回來,這歷經千年的樂山大佛當初是因何而建的呢?
  • 四川省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 四川樂山大佛顯靈的傳說,和樂山大佛閉眼流淚事件真相?
    自從樂山大佛開鑿建成之後,就不斷出現各種奇異的現象,例如大佛建成後當地從未發生過一起乘船事故,還有人曾看到過大佛流淚、大佛閉眼等現象,與此同時,中國也發生了很多奇怪的事件,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樂山大佛顯靈了呢?相信很多朋友都對這樂山大佛顯靈的傳說和樂山大佛閉眼流淚事件很感興趣,下面探秘志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從樂山大佛建成到至今發生過的那些奇異的事件吧。
  • 天下第一佛:樂山大佛
    門票·開放時間:    樂山大佛景區門票:70元/人次(含樂山大佛、烏尤寺、麻浩崖墓)東方佛都票價:40元/人 佛國天堂票價:8元/人 樂山大佛優惠票:35元/人次.樂山大佛遊江票(遊船票、快艇票):50元/人次7:30 - 19:30  交通概況
  • 樂山大佛3日遊
    第2天樂山大佛樂山大佛位於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交匯處凌雲山棲霞峰的巖壁上,又名凌雲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造型為彌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崖造像藝術的精品。欣賞巨型石刻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經過3代工匠人歷時90年得以完工。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高約70米,一尊巨型石刻彌勒佛坐像。觀賞高大雄偉的樂山大佛,驚嘆於古人在沒有現代大型工具的情況下,竟能打造出如此精美的大佛。拜佛求平安、健康樂山大佛一直就是佛教聖地,在巨大的佛像面前,雙手合十,心平氣和地祈福,為自己、為家人、為朋友求一份平安、健康。
  • 樂山大佛正式「出關」 世界遺產保護的樂山答卷
    原標題:大佛歸來 世界遺產保護的樂山答卷 4月1日,經過近半年的修繕和維護,樂山大佛胸腹部殘損區域搶救性保護前期研究及勘測工作完成。隨著腳手架的拆除,樂山大佛正式「出關」,因大佛勘測而關閉的九曲棧道也正式向遊客開放,來自八方的遊客可以沿著九曲棧道步行至大佛腳底的平臺觀瞻大佛。
  • 每日一景 ·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為彌勒佛,縱三世佛之一。縱三世佛分別為: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摩尼佛、未來佛彌勒佛。樂山大佛,也叫凌雲大佛,位於樂山三江匯合之處。大佛就在城邊,與樂山主城區隔河相望。本照片未取眾所熟知的大佛石像,而在樂山城(碼頭)攝一幅夜色「臥佛」。樂山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為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713年),完成於貞元(803年)。
  • 樂山大佛門票多少錢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樂山大佛是我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歷時九十年完成,坐落在四川省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江這三江的交匯處。那麼樂山大佛的門票是多少呢?
  • 樂山大佛不能「洗腳」的秘密
    地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的「樂山大佛」觀景平臺被淹,水位漲至佛像腳背處。樂山大佛樂山大佛與樂山城隔江相望,佛腳如同記錄水文的標尺刻度,多年來城中百姓根據佛腳的水位,辨別水情狀況,以此做出應對,避免水患災害。所以說,樂山大佛不僅是樂山城百姓的信仰圖騰,更以精巧的設計為樂山城百姓提供水文諮詢。樂山大佛,人稱「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在修建過程中,通過測量山勢,佛腳高度與樂山城的平均海拔高度一致,所以江水淹沒佛腳,引起百姓警覺,標識樂山城水位過高,這就是樂山大佛不能洗腳的秘密。
  • 樂山大佛·彌勒佛坐像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樂山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
  • 樂山大佛 人間奇蹟
    樂山大佛位於峨眉山以東的樂山市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在保護大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於大佛,歷來就有很多傳說,當年的照片都在樂山陳列館保存著
  • 景區說之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
  • 長江水首次給樂山大佛洗腳
    這是1949年來,樂山大佛首次被洪水淹至腳趾。這是1949年來,樂山大佛首次被洪水淹至腳趾。這是1949年來,樂山大佛首次被洪水淹至腳趾。這是1949年來,樂山大佛首次被洪水淹至腳趾。
  • 「樂山大佛」落地法國 遙望艾菲爾鐵塔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馮超穎)當地時間7月1日上午,樂山大佛雕像落成揭幕儀式在樂山友好城市法國伊西萊莫利諾市羅丹公園舉行。落成儀式上,兩市市長共同為樂山大佛雕像揭幕。同時,伊西萊莫利諾市正式把雕像旁的小路命名為「樂山漫步路」。
  • 第一大佛!比「世界第一」的大佛還高18米的樂山大佛,到底多大?
    喜歡就關注,轉發和收藏吧,謝謝在中國有這樣一尊神秘而巨大的大佛,大佛的名字叫樂山大佛,始建於公元713年,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我們都知道樂山大佛是一尊巨大的佛像,那麼你知道樂山大佛到底有多大嗎?
  • 樂山大佛: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剛好位於樂山睡佛的心臟處
    樂山大佛是一尊唐代摩巖石刻彌勒佛坐像。它位於凌雲山上,坐東向西,注視著岷江上來來往往的遊船。樂山大佛坐高71米!大佛頭頂有一千多個螺髻,都可以放一個大圓桌。大佛的耳朵洞都可以裝下兩個人,眼睛的下眼皮兒哪裡都可以橫躺兩名成年男子。
  • 樂山大佛在發生天災時會閉眼?樂山大佛胸口有寶藏?是真的嗎?
    中國著名的佛教建築樂山大佛,位於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處,是中國最大的崖壁石刻像。在唐朝時期,這個地方位於水流交匯處,水勢非常兇猛,從這裡經過的船隻,時常會被湍流的江水打翻,造成船毀人亡,海通禪師化緣至此,為了普度眾生,減輕水勢,便召集人力物力修造樂山大佛,後來海通禪師去世,便由朝廷出資接管,先後停工兩次,歷經90年,終於將其建成,此後這裡就再也沒有出現過船毀人亡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