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魯迅,我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作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以及思想家對中國現代文學造成了深遠影響,曾有人這樣評價他:
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由此可見,魯迅在中國文學領域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
魯迅原名為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他一開始學習的是醫科專業,而後棄醫從文,走上了文學這條道路,其一生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並且大部分作品都有著很大的影響。但他不僅是一個文學家,還是個思想家,在文學、思想等領域都有著重大貢獻,後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本以為他的後代會繼承那優秀文筆,繼續在文學領域添磚加瓦,但據相關資料顯示,他的兒子周海嬰以及長孫周令飛都未涉獵文學這一領域,實在令世人惋惜。
魯迅在文學界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但這一才能必須得到其後代良好的傳承才得以垂範百世,故周海嬰作為魯迅的獨子而被父親寄予迫切願望:從文。但往往事實不盡人意,周海嬰並沒有從事文學,而是成為了無線電方面的專家,魯迅自然是萬分失望的,而後家中第三代的誕生因魯迅早逝故無緣相見,然長孫周令飛的出生還是被世人寄予了厚望,人們都希望他可以繼承到其祖父優異的文學才能。
隨著周令飛的成長,外界對他十分關注,令人大失所望的是,周令飛生活得庸庸碌碌,很少與外人提起自己的身世,因為他並不想被世人貼上「魯迅長孫」這一標籤,只覺得這個標籤像無形的枷鎖一樣禁錮住自己。但其父周海嬰發現長大後的周令飛無論是長相以及性格都與魯迅十分相似,故也曾感嘆到其子周令飛在眾多兒女中是最像魯迅的那一個。
那時,年僅16歲的周令飛因從小接受的教育而十分嚮往軍隊生活,在他的苦苦哀求與說服下,父親周海嬰同意了他的決定,而後,他進入了部隊成為了一名軍人。但對於世人來說,魯迅的文學才能並沒有得到後代的延續,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這些流言蜚語周令飛是不太理會的,畢竟人生是自己的,活出自己就足矣。離開軍隊後,周令飛一心只想開拓自己的事業,但沒有一個對自己的合理定位,最終一事無成。
不甘願就此放棄的他選擇深造電子媒體這一行業,而後選擇遠赴日本學習,但在那裡,他結識了自己的妻子張純華,張純華是一位臺灣姑娘,其清秀的長相以及溫柔的性格瞬間吸引到了周令飛,於是兩人紛紛墜入愛河。待到談婚論嫁時,周令飛選擇自我犧牲,跟隨女方定居臺灣,婚後也生活得十分甜蜜,但現實的重擔讓他低下了頭。妻子張純華家本是經商,後遭遇危機,周令飛作為其丈夫主動扛起了周家的債務,在窮困潦倒之時,他還曾在街頭售賣爆米花,最後在他的努力下,其家境逐漸好轉,也就是在經歷了這些苦難後,周令飛有了新的人生目標。
在1999年,周令飛選擇放下臺灣的一切,回到大陸,這對他來說,一切都是新的開始。他逐漸發現祖父魯迅的文學思想對自己有著一定影響,畢竟不可否認的是兩人在血緣上的關係,而周令飛從小就是個十分有主見的人,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這點與其祖父魯迅很像。隨後,他決定要成為魯迅文化以及思想的傳播者,但有些人覺得他在「啃老」,回大陸目的是用自己祖父的聲譽來撈金,不過,懂得他本意的人還是十分支持他的。
隨後的十幾年,周令飛主要從事魯迅文化傳播和普及的工作,撰寫了許多關於魯迅的文章,而後在2002年創建了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並且擔任了國際魯迅研究副會長以及其他類似職務。如今的周令飛風光無限,人們對他的評價有褒義自然也有貶義,但不可否認的是,周令飛在魯迅文化傳播以及普及這一方面確實做得非常好,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讚譽。
現在的周令飛一心只想宣揚魯迅文化,可能他的後半生都要與自己的祖父魯迅息息相關,雖然存在著一些流言蜚語,但周令飛絲毫不在意,一心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倘若輕易被流言擊垮,那麼怎能成就大事呢?在他的一生,經歷過的遠比我們想像的多,正因為有了這些經歷,才讓他堅定了人生的目標,才有了如今這些成就。
文|潯陽巴巴|人物篇
感謝觀看由「潯陽巴巴」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