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節目現場 |
搜狐娛樂訊 司南是戰國時代發明的一種指示南北方向的儀器,「司南」由理論基礎到製造成功起碼要有5000多年歷史。一直以來司南都被認為是磁羅盤或指南針,而司南到底是什麼?沒有任何史書有圖片的記載,本期《博物館奇妙夜》偵探小組將去尋找有關司南的秘密。
「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科技考古學家王振鐸先生根據王充《論衡•是應篇》的這十二個字,考證中國古代有過名為「司南」的勺形磁性指向器,並據此設計了司南復原模型,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長期以來,司南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一大重要發現。
但這一觀點一直受到學術界的質疑。首先,在《論衡》中,並未指出司南是磁勺子,而且,在剛認識到磁石吸鐵的同時就發現其指極性不符合認識的規律,另外要把磁石加工成能指南的磁勺,要有意識地「順其南北極向」磨鏤。在十一世紀指南針發明以前,古文獻中從未有過磁石兩極以及它的指極性的記述。
經過專家多次試驗,表明天然磁石有很大的局限性,可以說根本不大可能做成司南。東北師大教授劉秉正於1956年就對司南的磁勺說提出質疑,80年代後又通過用天然磁石指極性實驗以及考據指出《論衡》以及《瓢賦》中的司南是天上的北鬥。而其它的文獻中的司南或是指南車,也可能是行事的準則或是指官職。
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學者孫機在2005年第4期發表的《簡論「司南」兼及「司南佩」》一文中,提到了更古老的《論衡•是應篇》版本——前北平歷史博物館舊藏殘宋本,存卷十四至卷十七。宋本中相應的這幾個字為:「司南之酌」,「酌」字一直至元本都沒有改變。而「酌」與「杓」在古文中是意思完全不同的字,「酌」訓「行、用」,也就是司南的使用。
一字之差,不但關涉的是司南的造型,而且在於司南到底是什麼這個核心問題。面對眾多質疑,帶著重重疑點,偵探小組成員通過多方走訪與採證揭秘司南的真假。敬請收看今晚24:00湖南衛視《博物館奇妙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