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新知新覺)

  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仁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不是空泛的哲學概念或僵化的倫理教條,而有著深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結合當代中國的實際需要,儒家仁學思想的特質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把握。

  切身性。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兩句話都突出了「己」的維度。此處的「己」並非西方哲學中的抽象自我,不是所謂靈魂、我思或自我意識。孔子所說的「己」,是有喜怒哀樂與憂患敬畏、要經歷生老病死、處於勞碌或休息狀態的活生生的人。他們並非毫無差別的抽象自我,而是有其鮮明個性的具體自我。只有每一個「己」都在由天時和人事構成的生活情境中活動,仁才能真正被踐履和成就。因此,仁並非外在的普遍道德律令,而是需要親力親為的。為仁由己,還體現為明辨是非,敢於「亮劍」。孔子敢於怒常人所不能怒。他痛斥「八佾舞於庭」的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體現了對仁道的忠實踐履。當下,一些國人對負面的社會現象熟視無睹,甚至視之為理所當然,這就有違於仁道。

  實踐性。孔子每每論及仁,都不是在說仁「是什麼」,而是說「如何做到」仁。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子張問仁,子曰:「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 由此可見,孔子所說的仁絕非某個擺在那裡的既定之物,而是需要在實際踐履中建構和完善的目標。人們只有通過不斷實踐,才能近於仁、依於仁、安於仁。同時,對仁的實踐是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在當代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大仁大義;人們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的實踐,只要是服務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是對仁的實踐。

  自覺性。在儒家看來,仁是一種「見其生不忍視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自覺意識。如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這種基於自覺意識的惻隱之心與不忍人之心,被孟子稱為「仁之端」。仁的自覺性還體現為其持續性。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用今天的話來說,仁的品格不是與生俱來的,對仁的實踐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只有不斷實踐,不動搖、不懈怠,持之以恆,才能逐步接近和達到仁的境界。

  習近平同志強調:「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慾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係日趨緊張,等等。要解決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儒家仁學思想作為中華民族恢弘歷史中的寶貴精神積累和儲存,理應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節點上煥發出新的生機。我們應合理吸收儒家仁學思想適用於當今社會的內核與精華,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單位: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

相關焦點

  •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仁」是「禮」的內化,「禮」是「仁」的表現
    眾所周知,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文化根基無疑是儒家的!而這個根基的奠定著無疑要追溯到孔子!儘管現在孔子的思想到底對現代人有多少啟示之處,有多少對於現代社會有益是見仁見智的事!要想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人的思想形成,必須要考慮到這個人物他們那個年代的社會問題,因為任何人的生活和思想的形成基礎都不可能完全脫離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裡仁思想,儒家「仁」思想的衍生(上)
    仁,作為儒家的基本理念之一,已隨著儒家思想的流傳和鞏固滲人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然而,正是由於其流傳,才面臨著源初面目走樣的危險;正由於其鞏固,才可能導致思想活力的失落。因此,追問仁就並非是多此一舉。出去困惑,恢復中國傳統思想的活力,才能使國人真正地繼承傳統、據有傳統,從而為過上一種有根基的現實生活、獲得一種有承託的未來憧憬來奠基。仁並非是一種外在的、當下擺在那裡有待認識的現成之物。人和仁並非如兩個現成的對象那樣有一種現成的關係,而是共同生發、相互維持的。人與仁被孔子所說的「裡」維繫在了一起。此處的「裡」不能理解為一種空間關係,而應看作源發的棲居關係。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還是「仁」
    教師的繼續教育每年都有,老師們在網絡上可以與教育專家來一次思想的溝通,這保證了教師們每時每刻都能學到最前沿的教育理論和技術,這是非常有好處的。這幾天我登陸中國教師教育網,選了山東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袁梅老師的課《國學與教師禮儀》,袁梅老師是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看了她的介紹,我很欽佩她。
  • 仁學的政治化與政治化的仁學-荀子仁義思想發微之三
    仁學的政治化與政治化的仁學-荀子仁義思想發微之三梁 濤【摘要】在仁、禮關係上,孔子存在以仁釋禮與以禮成仁的不同進路。荀子雖然形式上視仁為最高的德,並提出了由「愛人」到「自愛」的仁學理論,但不是將仁落實在心性上,而是體現在制度中,是以禮成仁,發展的是政治化的仁學。荀子的仁義偏重於義,主張「處仁以義」,通過義來成就仁。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
  • 賴永海:挖掘儒家「人學」思想的當代價值
    然而,中華傳統文化中究竟是哪些思想元素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又該如何發掘和弘揚這些優秀思想元素,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作為我國傳統社會中長期處於主流意識形態地位的儒家思想,有哪些思想元素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時代價值,對於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推動作用?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重大現實問題。
  • 儒家思想的仁,你真的了解嗎?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 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 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儒家思想的精髓在孔子時代是以「仁」為先。
  • 仁學的政治化與政治化的仁學-荀子仁義思想發微之一
    仁學的政治化與政治化的仁學-荀子仁義思想發微之一梁 濤【摘要】在仁、禮關係上,孔子存在以仁釋禮與以禮成仁的不同進路。荀子雖然形式上視仁為最高的德,並提出了由「愛人」到「自愛」的仁學理論,但不是將仁落實在心性上,而是體現在制度中,是以禮成仁,發展的是政治化的仁學。荀子的仁義偏重於義,主張「處仁以義」,通過義來成就仁。
  • 譯論 | 胡翠娥:「殊德之仁 」與「全德之仁 」 ——海外譯「仁」及其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之發展
    從19世紀到當代,海外譯「仁」各有所重,它不僅是翻譯,更是一種思想活動,映射出海外對儒家哲學思想自身以及與西方文化關係的認識變化,同時儒家思想在不斷匯入世界資源,其歷久彌新的根源在於它內在的可適應性。本文從譯入語文化語境自身入手,採用描寫性研究方法,結合譯者對「仁」的翻譯和對儒家思想的認識與研究,重新梳理海外譯「仁」的發展脈絡,試圖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儒家仁學在西方經久不衰的生命力之所在。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英語世界對「仁」的翻譯和認識整體上經歷了從「殊德」到「全德」的變化。
  • 儒家文化背後的現代管理思想
    背後的思想是孔子的管理思想。孔子是中國文化的化身,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很多人有一個感受,似乎孔子的思想和現代管理格格不入。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講講孔子的思想背後所透露出來的現代管理的思想。現代管理有一個理論叫這個持續改進的理論,日本人提出來的叫PDCA,就是計劃實施檢查改進,基本的思想就是工作通過不斷的做檢查和不斷的改進提升。孔子說君子當三省吾身。
  • 儒家教育思想簡介
    一、儒家思想來源(一)儒家為什麼稱"儒"家?儒是什麼意思?何時有儒這個名稱?1.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儒"為學者之稱——《四書直解》)——《論語·雍也》2.《墨子》《非儒》篇——儒者曰:"親親有術,尊賢有等"3.莊子概括儒家思想為"內聖外王"4.
  • 仁學的政治化與政治化的仁學-荀子仁義思想發微之二
    仁學的政治化與政治化的仁學-荀子仁義思想發微之二梁 濤【摘要】在仁、禮關係上,孔子存在以仁釋禮與以禮成仁的不同進路。荀子雖然形式上視仁為最高的德,並提出了由「愛人」到「自愛」的仁學理論,但不是將仁落實在心性上,而是體現在制度中,是以禮成仁,發展的是政治化的仁學。荀子的仁義偏重於義,主張「處仁以義」,通過義來成就仁。
  • 什麼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什麼?
    什麼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的說。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的精髓在孔子時代是以「仁」為先。隨著孟子「義」的觀點加入,「仁義」二字成為先秦儒家的思想基礎。
  • 儒學論壇 | 孔令宜:儒家仁道思想的普世價值
    儒家思想凝鍊為中華文化之主流,歷經諸朝的鼎革,一路迤邐遞嬗,儒家思想可分為三個時期:先秦儒學、宋明儒學與當代新儒學。儒家思想不惟是中華文化的主流價值,亦為日本、韓國、越南等「儒教文化圈」的共同價值,儒家思想中究竟有何傳統價值?可以成為立足東亞、放眼全球的普世價值,為本論文的關切點。作為儒家宗師的孔子,斟酌損益三代禮樂之文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仁」是禮樂的本質,人若沒有內在的仁德之心,禮樂流於外在的形式,虛偽的儀節。「我欲仁,斯仁至矣。」
  • 韓星:儒家仁道是人權理論的價值基礎
    他們大多論述人權、人性問題,形成了一股很大的社會思潮,這些思想最後匯合到康德、黑格爾這些大家的哲學之中,為現代西方理性主義人權論的奠定了理論基礎。誠如成中英先生所說,人權、民主這些概念首先是由西方人提出來的,這沒有什麼疑義。但是,現代西方人權論是在東方哲學,特別是在儒家哲學思想的影響下產生的。現代人權的哲學基礎是儒家哲學的人性倫理或德性倫理[1]。
  • 儒為學之始,我們學習的儒家思想只是仁嗎
    儒為學之始,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學過,人之初,性本善……,隨後也知道這是這是儒家經典三字經。那麼儒家的思想是什麼?我們要學什麼?儒家思想是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後,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
  • 儒家思想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如果我們把這些指導原則置放於儒家哲學思想的理論維度中細緻考量深入分析,我們即會發現其中有些原則所折射出的思想與傳統儒家哲學思想一脈相承,極具儒學理論淵源,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鐫刻著新時代的印記,閃耀著新時代的光輝。
  • 略論儒家人權理念及其對現代人權思想的影響
    這些人權理念對現代人權思想的產生和發展發生了深刻影響。但是,儒家的人權理念具有較大的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相當幼稚和樸素,並未形成完整的人權概念和理論體系.大力弘揚儒家的優秀傳統文化及其人權理念,擯棄其糟粕發展現代人權的基本內涵,加強現代人權理論建設,促進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健康發展。  當今世界正呈現著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 《論語》:儒家的思想強調著做人處世,孔子以仁展現了和興思想
    所以,我們談到儒家的教育,一定會強調「做人處事」這四個字。有子強調孝悌,「孝」是孝順父母,「悌」是尊敬兄長。一個人能夠從在家裡面對待父母兄長的態度延伸到社會上去做人處世的態度,那自然沒有問題。他在家裡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到社會上對他的長官、他的領導,卻要唱反調,這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