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之根

2020-09-18 華景時代


世界從何而來,萬物從何而來,不同的民族看法大不相同。在中華文化看來,世界是從什麼沒有開始的,也就是從無開始的,世界萬物是從無演化生成的,這就是所謂「有生於無」。


道家講無,佛家講空,其實空也就是無,只是用詞不同而已。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的意思是,世界上存在變化的萬物都是從前邊的事物生出來的,那麼最初的東西是從哪裡來的呢?最初的東西是從什麼都沒有生出來的。並且老子在《道德經》中還使用「無極」這一概念,提出人修道的目的是「復歸於無極」,也就是重新回歸到無邊無際的空無的狀態。


強調世界萬物最初產生於什麼都沒有,在這一點上印度和中國有相似的哲學觀念,佛道兩家的根本世界觀並不矛盾,根本觀念高度一致,這是佛教能在中國廣為傳播、廣受信奉的最重要的原因。從西域傳入中國的佛教本來就強調無,而到了中國之後經過一個時期,到了唐朝發展出一個中國化禪宗流派,其代表人物六祖慧能有一首著名偈語,也就是談佛說法的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詩的意思是世界歸根到底是「無」,佛教讓我們悟到這個「無」,並不是在這之外給我們另外一個世界或者別的什麼東西,而是讓我們認識「本來無一物」這個根本,達到一種毫無牽掛的解脫。


儒家原本只是談「仁」,並沒有談「無」。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根據道士陳摶《無極圖》,在其所著的《太極圖說》中對道家「無極」一詞作了新的解說,把「無極」作為萬物之本原,提出「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的命題,表達「有生於無」之意。這一哲學大大地影響了後來中國文人的世界觀。雖然宋明理學和儒學在一些基本理念上有重大差異,但畢竟理學仍然舉著儒家旗號,所以也可以說到了宋代,儒、釋、道三家的世界觀在根本上趨於統一了,對世界的解釋歸根到底都歸於一個「無」字。


中華文化中的這個無就是空無,無極就是空無終極,但很有意思的是,中國古代有和尚強調這種空又不是絕對的,所謂不是「頑空」,為此東晉時候研究佛教理論的僧肇,曾經專門寫過一篇《不真空論》,強調「真空不空」。道家和理學的無極,其實也是這個意思。這就像是無限趨近於零,但又不是絕對的什麼都沒有。於是你可以在空無之中體會出一種難以言說的東西,所以禪宗高僧讓你聽「空谷之音」,讓你在體悟空無中去實現大徹大悟。


中華文化的世界觀,除了物質世界之外還存在非物質世界,而且非物質世界還是很龐大、多層級的。中華文化中的無,顯然不是指這種非物質的世界,因為非物質世界和物質世界一樣,都屬於「有」,用現代科學說法就是「暗物質」。無是指物質世界、非物質世界的共同來源、共同的根本。


因為尊崇無,而且認為「有生於無」,所以中國人的心靈領域並不局限於物質世界,而是非常重視物質世界之外的冥冥之中的世界,以及這種冥冥之中的世界背後的狀態。中華文化並不簡單地斷言世界是某個造物主所創造,即使有這樣的說法也認為是一種初級的神話,人們總是相信有一個不可知的、當然也是不可估量的未知世界的存在或價值,並且對它總是懷有一種審慎的敬畏和敬重,不敢簡單地忽略或否定。例如,在宗教領域裡,一般不會尊敬一個神而否定其他神的存在價值,這使得中國人對外來文化有一種難以想像的包容力,甚至對外來宗教的神因不了解而更有一種興趣。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種宗教共處的國度。


由於這種包容,似乎中國人對於宗教、文化和科學的態度,都顯得近乎實用主義——誰能對自己目前關心的事物給出某種合理的解釋和有效的方法,就傾向於相信、接受他的說法。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大多數人的信仰很難做到堅信不疑。例如,人們相信科學,但是並不等於就是科學主義者,許多中國人依然對於科學所不能直接證明的領域抱有一份敬畏心,不會用簡單、武斷的推理去證明沒有接觸過的世界就一定是什麼。當人類用物質的手段了解太陽系時,中國人不會簡單地相信世界都是由同樣的物質組成;當感官只是感受到物質空間的存在時,不會簡單地否定其他空間存在的可能。當然,上面所說的是指受中華文化影響較大的中國人。確實,有一些深受西方某些理論影響的中國人,已經遠離了這些原則,那是因為這樣的中國人儘管是黃皮膚、黑眼睛,但在精神世界裡卻已經沒有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


中華文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是「道」。「道」這個概念來自老子的《道德經》,孔子也使用過這一概念,不過他的使用也可能來自老子的影響。老子講「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說,「道」存在於有和無之間,既像有又像沒有,卻把有和無連接起來,打通了,從而體現了無支配萬事萬物的看不見的作用,背後是無在支配有的生生不息的運行。在中國人的意識中,越是隱蔽的世界,越是起到支配的作用。所以過去國人對於冥冥之中的命運和風水的相信,似乎更甚於其他國度的人。


既然存在道,就要努力認識和接近道,如果能得到道的真諦,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事情,勝於得到人間任何東西。所以中國人嚮往「得道」。所謂「得道」,就是達到在有無之間自由行動、自由支配的狀態,所謂出神入化。那麼誰最為出神入化?中國人最喜愛的「得道」的藝術形象是孫猴子,其法名就是「悟空」,也就是了悟了空無的真諦,於是就可以在有無之間隨心所欲,隨意變化。當然,把孫悟空關在「老君爐」裡的太上老君,還有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的佛祖,更是人們尊崇的對象。


空無用數字來表示就是零。因此也可以說,零是中國哲人認定的世界本原,零是中華文化世界觀的根本,是中華哲學之根,是中華文化之根。零在中華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不知道這一點,就不可能從根本上認識中華文化。


文章摘自《中華文化密碼》


鍾國興,著名學者,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學習時報社原總編輯,信息社會50人論壇專家成員。出版有《社會選擇論》《重畫世界——10種新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升級才能生存》《從〈第五項修煉〉到學習型政黨》《帶著問題學——裸面學習法》《找點:精準高效的做事方法》《鏈式學習法——學習型組織的六級臺階》《孔子是個好老師》等著作。研究領域涉及哲學、管理學、傳統文化等多個領域,發表文章數百篇。另外,發表有散文、詩詞、歌詞等作品。多所高校、黨校兼職教授,多座城市顧問,舉辦講座上千場。

相關焦點

  • 道教:中華傳統文化之根
    文化影響長期以來,在國內外都流行著一模糊的觀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中華文化,這是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偏見。 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個民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他們各自的貢獻。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多元互補的文化。
  • 中華文化之根是什麼?
    道德經,上承周易下啟百家,作為華夏文明的頂峰代表當之無愧是中華文化之根。莊子稱頌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孔子嘆其曰「其猶龍耶」。那麼老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老子,周守藏吏也,意思就是老子是周朝國家圖書館的館長。
  • 中華文化的根在農耕文化
    中華文化的根在農耕文化 發表時間:2016-04-12   來源:人民日報說到根,中華文化的根主要在農耕文化。  在中華大地上,農耕時代很長。這正是人和人的關係最為密切的時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最為密切的時代。也正是在農耕時代,人類開始有了些閒暇和冥想,在主觀思維發展和客觀環境變化的刺激下,深思自己身與心的關係,也即靈與肉的關係。農耕社會特別是原始農耕社會,一個人是種不了地的,需要多人合作,甚至需要整個部落一起上,這就培育了以「和」處理人際關係的倫理。
  • 把根留住——孝與中華文化
    原標題:把根留住——孝與中華文化 在中華民族文化出現復興曙光,全民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弘揚之際,重新審視孝與中華文化的關係,對於增強民族文化自覺、自信、自強,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看來,孝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根本與命脈。如果把傳統文化比做一棵大樹,那麼,孝就是這棵大樹的「根」。根是樹的存在之本。樹沒有根了,失去了本,就難以存活。
  • 解讀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可以說,這是一部會通古今、通經致用的典範力作,有著儒家思想現代重構的弘大氣象和古代經典現代詮釋的再創之功,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領域學者堅定的文化自信,踐行傳統文化創新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重大使命的學術擔當。《新經學講演錄》簡要而系統地體現了姜先生的學術思想和文化擔當。
  • 史前文化:中華文化之根
    考古實物證明,仰韶文化是繼裴李崗文化之後,在黃河流域興起的一種十分強大的文化。它反映了中國原始氏族從繁榮到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其分布之廣、延續之久、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龍山文化,距今5000年至4000年,大致與古文獻中的堯、舜、禹時期相對應。
  • 中華文化之根——古籍(圖)
    這對於文化傳播當然很不利,但正是因為藏書家們極端地愛護,這些古書才能生存至今。董洪利:手工宣紙從宋代起就配有殺蟲驅毒功能的天然植物製劑,具有防蠹作用。現存的很多宋版書至今完好,未見蟲蠹跡象。吐魯番出土文物中有一件已有1700多年歷史的紙質文獻,它突破了中國古代「紙壽千年」的限制,是中國古代造紙術的一個奇蹟。
  • 國人學英語宛如吸大煙 斬斷中華文化之根
    如何處理母語和英語的關係,如何捍衛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以下內容來自一位熱心網友的來信,他的憂思或許能引起您的思考。舉全國下一代之智慧學習英語,英語卻從五個方面回報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建議:英語學科列為中學選修課程和高考選考科目之一。目的:1、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減少民族資源浪費;2、避免民族智力浪費,扶持振興中華文化。
  • 1、史前文化:中華文化之根
    它反映了中國原始氏族從繁榮到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其分布之廣、延續之久、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龍山文化,距今5000年至4000年,大致與古文獻中的堯、舜、禹時期相對應。龍山文化以精美的黑陶為主要特徵,曾被稱為「黑陶文化」,河南重要遺址有安陽後崗、陝縣廟底溝、洛陽王灣、汝州煤山、永城王油坊等。
  • 黃河文化:中華文明的「根」與「魂」
    全文783字,閱讀時間約需3分鐘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切實增強新城黨員幹部對歷史文物遺產的敬畏之心和不斷提升守護傳承新城珍貴文化遺產的內生動力,9月27日,西鹹新區秦漢新城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諮詢委員會委員、德國考古研究院外籍院士、國際亞洲史學會常務理事劉慶柱老師以「黃河文化與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為題作了專題講座。
  • 時評:以考古之光照見中華文明的根與魂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是如何發端的?經歷了怎樣的曲折坎坷、起承轉合?這些牽繫中華民族根與魂的問題,是中國考古學必須解答好根本之問。而如何把這一根本之問解答好,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9月28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提供了基本路徑。12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2020高考作文練習題目:中華文化的根在農耕文化
    在中華大地上生活的先民,恐怕和其他地區的許多民族一樣有著大略相同的發展路徑,先是採集狩獵,再是遊牧和畜牧,然後過渡到畜牧和農耕,並且萌芽了手工業。說到根,中華文化的根主要在農耕文化。  在中華大地上,農耕時代很長。這正是人和人的關係最為密切的時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最為密切的時代。
  • 2017年國考申論答題技巧:習近平讀本之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17年國考申論答題技巧:習近平讀本之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本期介紹的2017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答題技巧是:習近平讀本之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
  • 解讀中華文化的根與魂——評《新經學講演錄》
    可以說,這是一部會通古今、通經致用的典範力作,有著儒家思想現代重構的弘大氣象和古代經典現代詮釋的再創之功,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領域學者堅定的文化自信,踐行傳統文化創新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重大使命的學術擔當。《新經學講演錄》簡要而系統地體現了姜先生的學術思想和文化擔當。
  • 中國時報:去「中華」 臺灣多元文化就失了根
    信息 中國時報:去「中華」 臺灣多元文化就失了根 2016-08-02 15:19:1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守住民族根,傳承中華魂,讓黃帝文化融入時代血脈
    「拜祖大典吸引了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華人共同前來參加,說明我們依靠根親文化締結起來的文化認同感十分強大,海內外的華人同根同祖、血脈相連,有著共同振興中華的一致願望,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點。」鄭建邦認為,從這個基點出發,就能夠匯聚力量、共襄偉業,即便是在短時期內面臨困難,文化認同的無形力量也會一直把炎黃子孫的心連在一起。
  • 《中華張姓之根》開拍!著名書畫家張增榮題詞贈畫!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傳播張氏正能量。      在大型歷史人物劇《中華張氏之根》開機在即之際,中國書畫院副秘書長、河南盛都書畫院副院長、齊白石孫女齊秉慧入室弟子、著名書畫家張增榮老師為《中華張姓之根》題詞贈畫。
  • 黃河文化:中華民族之根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極其重要的母親河文化,是黃河古今流域多民族人民在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思想的中心和重心所在地的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  從「根」上講,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祥地,作為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初祖炎黃二帝,其稱雄的歷史舞臺就在黃河流域。
  • 為什麼說山西是中華文化的根?讓我們走進山西一起了解山西文化
    中華文化的根從延安回到京東,你可以東渡黃河,南到西安,東到潼關,北到太原的鳳陵渡。鳳陵渡位於山西省最南端,距太原省會北1000多裡。整個山西省有一半以上是由北向南垂直交叉的。山西在歷史上是偉大的,這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根基!
  • 姓氏文化: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
    尋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黃帝與炎帝,因此中國人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從這個意義上講,姓氏也是聯繫全球華人的重要紐帶。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母體,中原地區又是海內外華人的主要祖根地,這些賦予了河南豐富的根文化資源,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魂牽夢繞的尋根謁祖聖地,海外華人來河南尋根祭祖的熱潮,也促進了河南的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