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從何而來,萬物從何而來,不同的民族看法大不相同。在中華文化看來,世界是從什麼沒有開始的,也就是從無開始的,世界萬物是從無演化生成的,這就是所謂「有生於無」。
道家講無,佛家講空,其實空也就是無,只是用詞不同而已。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的意思是,世界上存在變化的萬物都是從前邊的事物生出來的,那麼最初的東西是從哪裡來的呢?最初的東西是從什麼都沒有生出來的。並且老子在《道德經》中還使用「無極」這一概念,提出人修道的目的是「復歸於無極」,也就是重新回歸到無邊無際的空無的狀態。
強調世界萬物最初產生於什麼都沒有,在這一點上印度和中國有相似的哲學觀念,佛道兩家的根本世界觀並不矛盾,根本觀念高度一致,這是佛教能在中國廣為傳播、廣受信奉的最重要的原因。從西域傳入中國的佛教本來就強調無,而到了中國之後經過一個時期,到了唐朝發展出一個中國化禪宗流派,其代表人物六祖慧能有一首著名偈語,也就是談佛說法的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詩的意思是世界歸根到底是「無」,佛教讓我們悟到這個「無」,並不是在這之外給我們另外一個世界或者別的什麼東西,而是讓我們認識「本來無一物」這個根本,達到一種毫無牽掛的解脫。
儒家原本只是談「仁」,並沒有談「無」。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根據道士陳摶《無極圖》,在其所著的《太極圖說》中對道家「無極」一詞作了新的解說,把「無極」作為萬物之本原,提出「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的命題,表達「有生於無」之意。這一哲學大大地影響了後來中國文人的世界觀。雖然宋明理學和儒學在一些基本理念上有重大差異,但畢竟理學仍然舉著儒家旗號,所以也可以說到了宋代,儒、釋、道三家的世界觀在根本上趨於統一了,對世界的解釋歸根到底都歸於一個「無」字。
中華文化中的這個無就是空無,無極就是空無終極,但很有意思的是,中國古代有和尚強調這種空又不是絕對的,所謂不是「頑空」,為此東晉時候研究佛教理論的僧肇,曾經專門寫過一篇《不真空論》,強調「真空不空」。道家和理學的無極,其實也是這個意思。這就像是無限趨近於零,但又不是絕對的什麼都沒有。於是你可以在空無之中體會出一種難以言說的東西,所以禪宗高僧讓你聽「空谷之音」,讓你在體悟空無中去實現大徹大悟。
中華文化的世界觀,除了物質世界之外還存在非物質世界,而且非物質世界還是很龐大、多層級的。中華文化中的無,顯然不是指這種非物質的世界,因為非物質世界和物質世界一樣,都屬於「有」,用現代科學說法就是「暗物質」。無是指物質世界、非物質世界的共同來源、共同的根本。
因為尊崇無,而且認為「有生於無」,所以中國人的心靈領域並不局限於物質世界,而是非常重視物質世界之外的冥冥之中的世界,以及這種冥冥之中的世界背後的狀態。中華文化並不簡單地斷言世界是某個造物主所創造,即使有這樣的說法也認為是一種初級的神話,人們總是相信有一個不可知的、當然也是不可估量的未知世界的存在或價值,並且對它總是懷有一種審慎的敬畏和敬重,不敢簡單地忽略或否定。例如,在宗教領域裡,一般不會尊敬一個神而否定其他神的存在價值,這使得中國人對外來文化有一種難以想像的包容力,甚至對外來宗教的神因不了解而更有一種興趣。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種宗教共處的國度。
由於這種包容,似乎中國人對於宗教、文化和科學的態度,都顯得近乎實用主義——誰能對自己目前關心的事物給出某種合理的解釋和有效的方法,就傾向於相信、接受他的說法。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大多數人的信仰很難做到堅信不疑。例如,人們相信科學,但是並不等於就是科學主義者,許多中國人依然對於科學所不能直接證明的領域抱有一份敬畏心,不會用簡單、武斷的推理去證明沒有接觸過的世界就一定是什麼。當人類用物質的手段了解太陽系時,中國人不會簡單地相信世界都是由同樣的物質組成;當感官只是感受到物質空間的存在時,不會簡單地否定其他空間存在的可能。當然,上面所說的是指受中華文化影響較大的中國人。確實,有一些深受西方某些理論影響的中國人,已經遠離了這些原則,那是因為這樣的中國人儘管是黃皮膚、黑眼睛,但在精神世界裡卻已經沒有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
中華文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是「道」。「道」這個概念來自老子的《道德經》,孔子也使用過這一概念,不過他的使用也可能來自老子的影響。老子講「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說,「道」存在於有和無之間,既像有又像沒有,卻把有和無連接起來,打通了,從而體現了無支配萬事萬物的看不見的作用,背後是無在支配有的生生不息的運行。在中國人的意識中,越是隱蔽的世界,越是起到支配的作用。所以過去國人對於冥冥之中的命運和風水的相信,似乎更甚於其他國度的人。
既然存在道,就要努力認識和接近道,如果能得到道的真諦,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事情,勝於得到人間任何東西。所以中國人嚮往「得道」。所謂「得道」,就是達到在有無之間自由行動、自由支配的狀態,所謂出神入化。那麼誰最為出神入化?中國人最喜愛的「得道」的藝術形象是孫猴子,其法名就是「悟空」,也就是了悟了空無的真諦,於是就可以在有無之間隨心所欲,隨意變化。當然,把孫悟空關在「老君爐」裡的太上老君,還有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的佛祖,更是人們尊崇的對象。
空無用數字來表示就是零。因此也可以說,零是中國哲人認定的世界本原,零是中華文化世界觀的根本,是中華哲學之根,是中華文化之根。零在中華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不知道這一點,就不可能從根本上認識中華文化。
文章摘自《中華文化密碼》
鍾國興,著名學者,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學習時報社原總編輯,信息社會50人論壇專家成員。出版有《社會選擇論》《重畫世界——10種新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升級才能生存》《從〈第五項修煉〉到學習型政黨》《帶著問題學——裸面學習法》《找點:精準高效的做事方法》《鏈式學習法——學習型組織的六級臺階》《孔子是個好老師》等著作。研究領域涉及哲學、管理學、傳統文化等多個領域,發表文章數百篇。另外,發表有散文、詩詞、歌詞等作品。多所高校、黨校兼職教授,多座城市顧問,舉辦講座上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