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不能不讀王小波 女人不能不讀周國平?

2021-01-10 人民網

    「文化大家重估」系列 ·5·

  近日,不少讀者心中的「心靈導師」周國平再度引發熱議。在懷念好友鄧正來的悼文《想念——我生活中的鄧正來》中,周國平寫了不少往日與老友交往的細節,但也正是這些「情真意切」的細節,讓不少讀者大跌眼鏡。

  在這篇悼文中,不僅引用「很少有像他這樣優秀的人」等稱許周國平的語句,還坦言鄧正來主張周國平的太太打掉肚裡的孩子,理由是「國平應當安度晚年」。甚至他還寫道,「我們去他家裡,還帶去了我家的兩位女友」,鄧正來給女友安排任務:「你們每人每周約他出來一次,要單獨和他,找一個好的酒吧,讓他放鬆。」

  直到今天,周國平仍然有大量的讀者受眾,他們喜歡周國平文章中的小哲理,甚至摘抄和背誦周國平語錄。儘管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周國平因譯介尼採而在哲學界知名,但他真正被大眾熟知,則是在上世紀90年代出版了《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之後。這本書贏得了不少讀者的眼淚,風靡一時,至今仍在不斷再版。除此之外,周國平散文集、周國平精選集、周國平語錄……各式出版物仍在源源不斷地推向圖書市場。

  有人說,周國平近年的隨筆集不過是披著哲學糖衣的暢銷炮彈;也有人說,他和餘秋雨一樣,作品不過是刻意迎合市場需要的產物。究竟該如何評價周國平的作品?

  周國平越寫越差

  是不爭事實

  羊城晚報:您對周國平的作品如何評價?

  陳劍暉:大約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讀了他的《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當時感覺如沐春風,耳目一新。周國平在認真研讀尼採生平和著作的基礎上,採用散文的筆法和詩性語言,把尼採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淚有笑的人來分析,並融進自己的思考和人生感悟,在當時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可以說,《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不僅是周國平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影響了20世紀80年代熱血青年的書。周國平後來一系列作品沿襲的正是這部書的寫作路子。

  對周國平散文的閱讀感受大致是這樣:上世紀80年代末出版的《人與永恆》是他最早的一部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其中有屬於個人的體驗和感情,有關於人生、社會

  和生命的思考,文筆也較優美。隨後的《憂傷的情慾》、《只有一個人》、《愛與孤獨》、《今天我活著》、《守望的距離》等也基本保持了這種風格。《各自的朝聖路》編進了大量的讀書隨筆、概括、分析、議論和資料多於個體體驗。《安靜》則太平淡,淡到沒什麼味道。散文要「淡而有味」才好,如果「淡而無味」,就不是好散文了。

  2004年出版的《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則是失敗之作。《自傳》中的周國平,顯然過於自信,過於孤芳自賞,就像一個美貌的少女面對自己的「倩影」,倒來倒去地反覆欣賞。比如書中提到某人對他的評價,說他是中國幾十年來唯一的哲學家,這就太自戀了嘛。周國平一貫推崇的「精神」、「靈魂」、「高貴」等品質在書中也十分稀缺。

  我個人的閱讀感覺是周國平的創作一路走低。雖然下「周國平已經江郎才盡」這樣的結論還為時尚早,但說周國平越寫越差,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羊城晚報:很多人讀過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您如何評價這本書?

  陳劍暉:這部紀實性散文之所以暢銷甚至引發轟動,首先是周國平放下了架子,不是以哲學家、牧師的身份,而是以一位父親的大愛來講述妞妞的美好與苦難。寫作態度真誠,既有眼淚,也有痛感;既有生命的投入,也有充盈的血肉。細節豐滿,敘述筆調十分感性,不但有體驗也有智慧。就我個人來說,我很喜歡這部書,記得當年也曾為它流淚。不過在文體上,這本書談不上什麼突破和貢獻。

  於丹普及《論語》

  周國平普及哲學

  羊城晚報:回到當年的語境,為什麼那麼多讀者會喜歡周國平呢?

  陳劍暉:我在大學講授一門本科課叫「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有一次講到周國平的散文,我請讀過周國平散文的同學舉手,結果100多人中舉手的有幾十人,的確女生居多,應了「女人不能不讀周國平」的流行語。

  我想女性喜歡周國平可能有這樣的原因:一來周國平所談的話題,諸如心靈、永恆、距離、女性、愛情、婚姻、家庭、教育,以及如何面對個人、家人、社會,等等。這些話題切合她們的心理,引起她們的興趣。二是女性一般較感性,不願探究太深奧、玄妙的問題。而對於男性來說,深奧、玄妙、重大的問題能激起他們探究的欲望,所以他們更願意讀王小波一類的散文。

  當然,這只是相對來說。其實,無

  論男生還是女生,無論花季還是中年老年,都有不少「周迷」。據說,易中天就很喜歡周國平,甚至將他與卡西爾、黃仁宇、李澤厚相提並論,還說過「從酒店服務員到大學教授,都讀周國平」 這樣的話。易先生不僅向他的研究生推薦周國平的書,上課時動不動還會冒出一二句周國平的格言來。

  回到當年的語境,我想周國平的散文能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主要是社會處於轉型期。商品大潮的衝擊下,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理想失落,這樣的大環境下,人們需要精神的依據,需要感情和心靈的滋潤,也需要提升文化品位。而周國平的散文正好適應了這樣的時代要求。再說,周國平的散文注重文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敘述文筆又清晰,輕言細語,娓娓道來。因此他的散文受到大眾追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羊城晚報:您認為他的作品,在多大程度上能稱為「哲學散文」?裡邊傳達的思想能稱得上哲學嗎?

  陳劍暉:周國平的強項在於把「哲學」散文化;或說把高深艱澀、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學大眾化、普及化。從這個角度看,他的散文可稱為「哲學散文」。

  但若從「思想」或「精神」的高度來看,周國平散文的思想是平庸的,缺乏深度和穿透力。他的精神還不夠強大,更談不上有「哲學」的高度。「思想」是什麼?思想從「人」從「心」從「內省」。思想絕對是個人性、探索性、根本性和原創性的。思想是對真理的探索、靠近和發現。思想的強大在於其獨立不依、至大至剛、正氣浩然。比如說顧準、高爾基、史鐵生、林賢治就有這樣的氣質。

  而周國平更像是個「布道者」。與其說他是思想者,不如說他更像是普及哲學的使者,就如於丹普及《論語》,周國平普及的是尼採和西方的哲學。從這點說,周國平稱得上是於丹的老師。只不過他沒有於丹的口才,也比於丹低調。當然,他在調劑「心靈雞湯」時也沒有於丹的「穿越」和「亂燉」,因他畢竟是個嚴肅的學者,有較好的哲學功底。

  老是聽簡單道理

  會失去判斷力

  羊城晚報:有人說,周國平的散文過於煽情和濫情,您認為呢?

  陳劍暉:我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周國平的散文是有點「小抒情」和「小清新」,但絕對不是「煽情」和「濫情」,這點只要比較一下楊朔、餘秋雨或周濤的一些散文就很清楚。楊朔的《荔枝蜜》結尾將人民公社社員比作蜜蜂,甚至那天夜裡他居然還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那才是煽情濫情。餘秋雨的《蘇東

  坡突圍》裡寫:「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於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周濤在《老父還鄉》中,這樣抒情:「北京啊北京,你怎麼說也是我們心中一顆明亮的星……你還是我的生命歷程這部大書的一篇總序言。」這才是真正的煽情和濫情。而這樣大而空洞,將個人上升到歷史、民族和國家高度的過度升華,我們在周國平的作品中極少見到。

  羊城晚報:您認為周國平的散文算是心靈雞湯嗎?

  陳劍暉:周國平的散文,基本可以列進「心靈雞湯」這類。他的特點在於以散文的方式談論哲學和人生問題,諸如生存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死亡、孤獨、自我、性與愛。總之,他集中探討現代人精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和難題,特別關注心靈,苦難與磨難,靈魂與超越等問題。這樣的問題觸及到讀者最敏感的神經末梢,最容易引起共鳴。這樣,周國平自然也就成了《讀者》這類刊物的常客,他的話題、表達方式、文風特別對《讀者》的胃口。

  和同類散文作家相比,比如港臺的羅蘭、席慕容、劉墉,周國平的散文雖沒那麼多的小故事和生活情境,但他文思清晰,思考縝密,也不乏文採。比如這樣的句子在他的散文中隨處可見:「愛的錯覺是一場愛的做秀,在某個時候會切割青春,會搗碎你美好的理想,然後把灰暗的色澤塗抹在你生命的天空」。(《有時愛是一場錯覺》)在愛、錯愛、哲理、感嘆、小故事、小情調之上再撒上一些動詞、形容詞和比喻的胡椒粉,這是周國平常用的路數,也是典型的「心靈雞湯」的烹調法。不過「心靈雞湯」雖好喝,卻未必有營養。而如果你喝得太多,雞湯中又有太多的味精,弄不好反而會傷了身體。

  羊城晚報:據說周國平的作品被某些高校的文科專業列為必讀書,讀多了他的作品,對年輕人來說,究竟好不好?

  陳劍暉:列為文科專業必讀書,這個我還沒聽說,起碼我所在的高校就沒有。至於他的作品,年輕人可以讀一些,但沒有必要讀得太多。人的思維和判斷力是有慣性的,老是聽簡單的道理,老在常識上徘徊,慢慢就會失去挑戰難題的勇氣,失去辨別真偽優劣的判斷力。正是從這點出發,我不贊成年輕人讀太多周國平、劉墉之類的哲思隨筆。

  羊城晚報:最近,周國平懷念鄧正來的悼文炒得沸沸揚揚,有人說文章裡有非常畸形的女性觀,也有人說,周國平字裡行間全是自戀。不知您怎麼看?

  陳劍暉:這篇悼文我也讀過。周國平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寫出了「學術猛牛」鄧正來的「豪氣、俠氣、霸氣」,文中有許多生動可感的生活細節,更有真情實感的流露,可見周國平與鄧正來的感情至深。

  當然,自戀的句子也不少。比如寫到鄧正來說:「周國平最重要」。「很少有像他這樣優秀的人」。「不是周國平,我不會寫,是周國平,別人也寫不出。」諸如此類,如果是別人說出,也就罷了,但在一篇悼文中出現了太多死者對生者的溢美之詞,就不太妥當了,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關於周國平有明顯的「自戀情結」這點,我的看法是,這是作家的自我認同和思維慣性的問題,我們不必過於苛求。

  (何晶)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女人要讀周國平,男人要讀王小波?
    最近在網上有看到這樣的論斷說,女人要讀周國平,男人要讀王小波。其實對於這句話,我看到的第一眼時是比較好奇,為什麼?然後產生餓的第二感受就是我完全不贊同。我首先了解到為什麼會有人做出這樣的論斷。話說,周國平的作品多是散文,行文優美,意境優雅,而相反王小波的書的風格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粗俗,但我覺得恰是這種粗俗才是最真實的,毫無遮掩的。「一個不曾用自己的腳在路上踩下腳印的人,不會找到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路。」「 我們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們最不了解的。」這些富有哲理而且又得體的文字是出自周國平的。周國平是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學者和作家。
  • 為什麼男人大多喜歡讀王小波的作品
    第一次讀王小波的作品,記得是畢業走向工作崗位之後。那時候,在讀者交流會中流傳著一句話,「男人要讀王小波,女人要讀周國平」。於是,我就在書城裡買了一本王小波的雜文集,後來把他的基本小說也看了,包括《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等四部曲,還有《紅拂夜奔》《萬壽寺》等中篇小說。
  • 《願你慢慢長大》: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
    談到周國平,我覺得大部分女性都應該比較熟悉。雖然他讀的專業是哲學方面的,但寫的東西大部分都是談論婚姻、愛情和孩子。所以他的書有眾多的女性讀者。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作為學者,周國平研究的是哲學,而這同時也是他的職業。哲學家的理性和冷智,讓周國平的學術成就為學界矚目。而在此之外,他也是一個幸福的男人。先後有3個女人,都用她們一生中最好的時間陪伴了他。
  • 有趣的靈魂~讀王小波
    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這個傢伙寫的東西太大膽、太犀利、太有趣、太虐~心太……能夠讓讀者有興趣,廢寢忘食地想一口氣讀下去的作品也許就是好作品吧,畢竟這樣的東西不多。王小波就是這樣。對於王小波作品的反應讀者分兩派,一派喜歡王小波,然後喜歡的不得了,愛屋及烏,另一派不喜歡王小波,嫌他作品低俗,俗不可耐。
  • 為什麼「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冒出這樣一句偏激的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所謂「不可不讀」即「非讀不可」之意,發此言論者著實應該重新組織語言。讀書為什麼要分性別?就算男女各有偏愛,但凡事沒有絕對之說。「不可不」這樣的詞眼不免讓眾人誤解。
  • 心靈導師周國平獻給職場人的10句名言
    周國平有人說「女人不能不讀周國平,男人不能不讀王小波」,被譽為「心靈導師」的周國平,可謂是人生探秘的大家,那麼,他對職場又是怎麼看的呢?他有什麼感悟或者思想告訴我們職場之人呢?在常人的邏輯裡,成功就是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目標,而周國平老師卻以他獨特而敏銳的大腦用12個字,道出了成功的真諦。如同幸福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一樣,成功亦是如此。縱觀歷史,有多少大家為了成功畢一生精力於一役,也許能有結果,也許毫無光明,但他們沒有被失敗和困難所阻止,即使是有了點進步,也不會沾沾自喜,他們所喜歡的只是奔跑在通向成功的路上。
  • 生前靠老婆養,死後卻因「黃色小說」火了,王小波妻子:我就寵他
    李銀河對《綠毛水怪》的作者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一次藉口向王小波父親請教學術問題時,偷偷跑去看了王小波一眼,第一反應「天哪,這人居然這麼醜,不但醜,醜中還帶著兇樣。」本以為這段緣分就此結束,沒想到不久後王小波找到了李銀河,向她請教文學上的問題,說著說著,王小波突然問「你有男朋友嗎?」
  • 讀了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之後
    --王小波王小波的詞非常純正和舒適,似乎他的故事看似荒謬,但卻觸動了靈魂,讓人感到同情。不幸的是,王小波的生命只有但是他的卻卻給人們留下了他自己的《黃金時代》,雖然他已經走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影響著我們。
  • 寫散文,不能不讀王鼎鈞
    都是長句子,讀來擁塞,好比鍋灶內全是柴,不通風。開篇八個字就交代了時令及氣溫變化。這樣的開頭,古人寫賦常見,如司馬相如《美人賦》司馬相如,美麗閒都,遊於梁王,梁王悅之。如揚雄《酒箴》:子猶瓶矣。觀瓶之居,居井之眉。
  • 讀了周國平10本書,總結出6個人生道理,一起說給你聽
    一直喜歡美好而長久的東西,一直希望文字能治癒孤獨,如果我的文字曾感動你,請點上方的關注,一起走下去哦~有人說:男人不讀王小波,女人不讀周國平。人生過半,我卻偏愛起周國平的散文;像是跟一個朋友聊天,隨心而談,什麼都可以說,也什麼都可以不說。像是走走停停,也讀完了他10本書,從《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到《願人生從容》,周國平的每一本書都從自己的人生出發,解讀了一個人最平凡又最充滿困惑的人生。
  • 人在職場:凡事不能不認真,凡事不能太認真
    凡事不能不認真的我們,收穫了綜合素質的持續提升,為企業和單位解決了許多疑難雜症。然而,結局卻反而不如那些職場老油條和混混們。有人說:「幹的幹,混的混,混的給幹的提意見。」這是種怪象,卻又像粘在你鞋底的泡泡糖,永不放棄地現身於職場的方方面面。我的老鄉C哥,帶領團隊一路披荊斬棘,解決了N個行業難題,獲得了多個國家級科技大獎。
  • 又到了紀念王小波的日子,你,想讀一讀他嗎?
    @蘭川 不久前剛寫過一篇《王小波:真正有趣的男人,是雌雄同體》,我自認我不會寫得更好。但是在閱讀過文章之後,我相信有一個問題是許多人困惑的,那就是,我們了解了那麼多王小波的生平,對他也很感興趣,那麼,王小波那麼多的作品,應該如何讀起?我也曾有同樣的困惑,也一度覺得王小波的文章莫名其妙。直到我把他的作品讀了大半,心中才理出了大致的脈絡。
  • 很現實的句子:可以不說感謝,不能不懂感恩
    5、可以不說感謝,不能不懂感恩。感恩是一種基本的美德,世界上沒有誰有義務對你好,懂得感恩才是為人之道。6、時間不可能讓你揮霍無度,它應該分給在乎的人,值得的事。你在揮霍時間的同時,時間也給你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你會逐漸老去,身邊的人逐漸遠去。過去的時間已經逝去,未來的時間屬於未知數,屬於你的時間,只有現在。
  • 讀書:都是王小波害了我
    比如王小波的《個人尊嚴》看上去像盜版,錯字斷片很多,只能連讀帶蒙,好在王小波寫得比較通俗易懂,理解不難,但個人感覺很不舒服。又比如《王小波文集》一共十卷,每卷的分卷也不知按照什麼標準來分的,一會兒是《沉默的大多數》,一會兒是報刊選登,一會兒又是《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這其中的斷篇有的是在一卷之中,惹得我只能時而快進,時而回翻,即浪費時間,又打斷閱讀思路。
  • 如果你感到失意和無力,不妨讀一讀王小波
    王小波,可能這個名字鮮為人知,在中國當代純文學作家中,我們聽到的更多是莫言、賈平凹、餘秋雨、劉震雲之類,在青春文學裡面,我們聽到更多的則是韓寒、郭敬明、蔣方舟,至於這王小波卻是何許人也?王小波生前並不出名,死後他的作品卻受到格外的追捧,他生前是嚴肅文學作家,卻一直默默無聞,甚至在文學圈裡都沒聽過王小波這個名字,我們可以用非主流文學作家去稱呼他,但在他死後,他被稱為著名作家!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兼卡夫卡!
  • 吉林省「二人轉航母」起航,好戲連臺不能不看!
    吉林省「二人轉航母」起航,好戲連臺不能不看!原標題:《吉林省「二人轉航母」起航,好戲連臺不能不看!》
  • 為什麼要讀王小波
    15年前的4月11日,當王小波離開這個世界時,知道他的人並不多。王小波處在一個尷尬的時代中,轟轟烈烈的「新時期」文學已經過去,舞臺的中心是下海潮的喧囂,市場、享樂、機會、暴發……與這些相比,小說的聲音實在太微弱,它的清醒與優美,阻擋不了世俗化的洪流。然而,在大潮中混得傷痕累累的人們終於理解了囚籠般歷史的悽涼與荒唐,一代年輕人開始自稱為「王小波門下走狗」,從那些曾被出版商拒絕的文字中,他們得到了啟蒙。
  • 經典反思:女人讀《水滸傳》,男人讀《紅樓夢》,完美!
    相比較來說,《水滸傳》專講的是男人的故事,書中只有三位女將行事風格也很爺們,整本書陽剛風格鮮明,可以說是一本男人的教科書。《紅樓夢》通篇充滿女人胭脂氣味,連書中的主角寶玉也透著脂粉氣,整本書陰柔風格明顯,可以說是一本女人的教科書。
  • 王小波去世3個月,李銀河被小12歲女出租司機追求:有趣,想嫁她
    王小波去世3個月,李銀河被小12歲女出租司機追求:有趣,想嫁她在王小波去世的三個月後,他的遺孀李銀河在一次國際專業探討大會上遇到了一個比她小12歲,叫作大俠的女出租司機,這個女人對李銀河一見鍾情,隨即對她展開了追求。
  • 年少不讀王小波,讀遍「黃書」也枉然,你讀懂《黃金時代》了嗎?
    說到王小波不知道大家認不認識,他可不是一個普通人,作為一個作家,在生前的時候幾乎沒什麼人知道他,死了二十多年之後卻被封神。王小波的長相真的談不上好看,簡直就是醜,那究竟有多醜呢?就是他的妻子李銀河第一次看見他的時候心裡想的是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醜的人。而且不只是他,不少人見到第一面也是會有同樣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