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8月21日,法國巴黎羅浮宮珍藏的李奧納多·達文西油畫《蒙娜麗莎》失竊。
文藝復興是盛行於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佛羅倫斯,後擴展至歐洲各國。
歐洲源自對基督教統治下中世紀的批判,產生了世俗價值觀念。
人的觀念在達·文西等藝術家的觀念裡居於核心的地位,《蒙娜麗莎》也展現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輝,肯定了人從自然狀態脫離而存在的意義。
該畫作主要表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蒙娜麗莎》原作的尺寸:縱77cm、橫53cm,該作品畫在一塊黑色的楊木板上。
《蒙娜麗莎》畫像沒有眉毛和睫毛,面龐看起來十分和諧。
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會覺得她沒怎麼笑;然而當看著她的眼睛,感覺到她臉頰的陰影時,又會覺得她在微笑。
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
蒙娜麗莎坐在一把半圓形的木椅上,背後是一道欄杆,隔開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橋、山巒,它們在達·文西&34;的筆法下,和蒙娜麗莎的微笑融為一體,散發著夢幻而神秘的氣息。
《蒙娜麗莎》是達·文西最喜愛的作品,作者生前一直把它留在自己的身邊。直到達·文西去世後,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用了一萬二千裡弗(法國金幣名),才從達·文西的弟子手中買下。從此,該作品被收藏於法國羅浮宮。
1911年8月22日星期二,以遊客臨摹名畫為生的巴黎藝術家路易·貝何德走進了羅浮宮內的方形大廳,他發現,掛《蒙娜麗莎》作品的地方,只剩下四根鐵釘。
事實上,在星期一的早上,有博物館的僱員注意到該幅畫不在原處,但他們以為是館內的攝影師把它取了下來,拿到工作室去拍照。
博物館的官員接到通報,《蒙娜麗莎》作品被盜。
盜竊《蒙娜麗莎》的是一位30歲的義大利人,羅浮宮油漆匠溫琴佐·佩魯賈。
這位後來被證明患有輕度精神病的民族主義者早就處心積慮地想把本國的國寶迎回家。
1911年8月19日,他裝成遊客進入羅浮宮參觀,並找了一個無人問津的小展室躲了起來。
等到夜靜無人的閉館之時,他才現身潛入《蒙娜麗莎》所在的展廳,輕易地解除了安裝的玻璃罩,取下畫像,來到一個小門,破壞了門鎖後逃之夭夭。
直到兩年後的1913年11月29日,佛羅倫斯古董商阿爾弗雷德·傑裡收到一封署名&34;的信,他聲稱要把畫&34;義大利,前提是必須支付他5萬裡拉的費用,並暗示他是受愛國心的驅使,產生了歸還被外人盜走的義大利國寶的願望。
他們接頭後,傑裡通過對照手上原件的照片,以及原畫上的龜裂紋(即顏料上的裂紋,往往被當作畫的&34;來鑑別真偽),結果證明這正是《蒙娜麗莎》真品。
很快,他說服&34;回酒店等候獎金,然後就報了警,將這位原名叫溫琴佐·佩魯賈的竊賊抓獲。
最終,竊賊僅僅被判了一年零十五天的監禁。
義大利議會在經過一番激烈討論之後,將《蒙娜麗莎》畫作送還給了法國。
20世紀60年代,該畫作為法國政府借給美國甘迺迪總統夫婦個人的特殊物品,出人意料地橫跨大西洋,於1962年12月19日抵達美國,並在華盛頓特區和紐約展覽了52天。
該畫美國之旅,攫住了全世界的想像力。將近二百萬的美國人,親睹這件16世紀早期創作的傑作,仿佛是朝聖一般。
由此,《蒙娜麗莎》作為具有超越意義的新時代先驅之作,也再次煥發出超凡的力量,成為美國有史以來人們對單幅藝術品傾注無與倫比的激賞的空前盛況。《蒙娜麗莎》的展覽,恰逢美國歷史上的關鍵時刻,成為了冷戰高峰時期重要的一種外交利器,發揮了極為獨特的作用。
《蒙娜麗莎》作品,於1974年再度離開羅浮宮,先是借給日本東京的國立藝術博物館,展期從4月開始,一直到6月2日結束。
接著,轉至蘇聯莫斯科的普希金美術博物館。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