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2月7日電 題:天地詩心,習近平的詩詞情緣
辛識平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引用唐代王維詩一般的語言作為開篇,春天的生機活力撲面而來;「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以宋代王安石的詩句為結尾,「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精氣神令人為之一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春節團拜會上的一席話,有詩意,見真情,也給雞年春節帶來了濃濃的文化氣息。
年味,骨子裡是一種文化的味道。剛剛過去的春節,人們剪窗花、寫春聯、樂團圓、耍社火、放花燈,紅彤彤的中國年,澎湃著千年傳承的家國情懷。而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熱播,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再次縈繞在人們心頭。即便「往事越千年」,情感依然相通,哲理依然鮮活,意境依然雋永,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詩詞裡的中國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獨具個性的語言風格,引起廣泛關注。人們在「解碼」中逐漸認識到,對古今中外優秀文化資源的兼收並蓄,是「習語」的魅力之源。從李杜到蘇辛,從孔夫子到毛主席,對經典詩詞的精妙運用,堪稱其中的「神來之筆」。不妨截取幾個經典場景來感受下。
——2012年11月15日,剛剛履新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以「夙夜在公」宣示責任擔當,言簡意賅,擲地有聲。此語出自《詩經·召南》。
——2012年11月29日,在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時,習近平以「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概括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可謂「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壯寫一部中國夢「簡史」,蘊含著歷史的沉思,激揚起奮鬥的力量。
——2015年9月3日,勝利日大閱兵的天安門城樓上,習近平以《詩經·大雅》中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展望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世界和平發展的美好未來,讓「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真理之聲振聾發聵。
——2016年9月,杭州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化用蘇軾的「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繪杭州的江南韻味;引用宋代潘閬《酒泉子·長憶觀潮》中名句「弄潮兒向濤頭立」,號召二十國集團勇做世界經濟的弄潮兒,很有感染力,為這次盛會留下了難忘的中國印記。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千百年來,詩詞始終是中國人的心靈獨白。在習近平治國理政實踐中,不少千古名句「似曾相識燕歸來」,而又激蕩起「新聲曲度」,講述的是今天的中國故事。或莊嚴,或豪邁,或深沉,或空靈,品讀這些句子,人們品味的是多彩的中國、進步的中國、和平的中國、開放的中國。
吟詠中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近年來習近平使用的一個高頻詞。這份自信何來?首先來自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深厚文化家底。別的不說,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等,中國文藝星河燦爛,創造力之強大、成就之輝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領風騷。
這份自信,更源于堅信中國文化、中國智慧對今天的中國與世界的巨大價值。吟詠習近平用過的詩句,人們可以感悟他治國理政的情懷與智慧、胸懷與自信。
明信仰之堅貞,則用「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道愛民之情深,則引「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察風氣之緊要,則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勵青年之志向,則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述文明之多元,則借「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
不僅引用古典詩詞,習近平還曾親自填詞《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這首詞情真意切、質樸動人,人們紛紛為之點讚,成為當代共產黨人的「明志篇」。
古人云:詩者,天地之心也。詩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憫之情、至曠之懷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詩意不在遠方,它就在我們心中。人生自有詩意,時代呼喚新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有責任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