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晚年蔣經國:透視臺灣當代歷史》作者:李松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蔣經國抵達南京後,國民黨中常會於1948年12月29日任命他為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蔣介石發表這項任命說明他已經看到敗局已定,大陸即將不保,派其子赴臺協助愛將陳誠經營臺灣,使國民黨日後尚有立足之地。然而蔣經國並未立即赴臺就職,而是始終陪侍其父共渡危難。
就在蔣經國被任命為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的前4天,蔣介石收到桂系大將白崇禧24日發給他的要求政府與中共言和的電報。與此同時,桂系核心人物、時任蔣介石助手的李宗仁與白電遙相呼應,向蔣介石宣布5項和平主張。湖南省軍政領袖程潛也向蔣發來了要他下野的通電。12月30日,白崇禧再電蔣介石,重申前電主張。同日,河南省主席張軫也通電主和。
在內外交逼之下,儘管蔣介石不斷默念「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的古人嘉訓,但仍不免心煩意亂。冷靜之餘,與敗打「老虎」歸來的蔣經國商討和戰與自己的進退問題。父子二人商討的對策可從蔣經國1949年1月1日的日記中窺知一二:
「父親近曾縝密考慮引退問題,蓋以在內外交迫的形勢之下,必須放得下,提得起,拋棄腐朽,另起爐灶,排除萬難爭取新生。」「父親乃有引退圖新、重定革命基礎之考慮。」《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2輯第543頁。
蔣氏父子二人的分析雖然退的因素多於進的因素,但對引退也不輕易言之。用蔣經國的話說:
「父親雖有原則上決定引退,但仍須考慮引退之技術、方式,以及時間等問題。」「否則,將打擊士氣,震撼人心,更不利於國家及軍事矣。」《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2輯第545頁。
蔣介石考慮成熟之後,遂於1948年12月31日在南京黃埔路總統府官邸舉行除夕晚宴,將政府準備和談與自己下野的決定公之於眾。翌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軍民###》,發出求和聲明。文告稱:
「今日戡亂軍事已進入了嚴重的階段,國家的存亡,民族的盛衰,歷史文化的絕續,都要決定於這一階段中。」「怎樣才能渡過這一難關,克服這一危機,成為我同胞每一個人異常關懷的問題。」對於和戰問題的解決,「關鍵不在於政府」,而「在於###」。現政府決定願與###「商討停止戰事,恢復和平的具體辦法」。「只要和議無害於國家的獨立完整,而有助於人民的休養生息;只要神聖的憲法不由我而違反,民主憲政不因此而破壞,中華民國的國體能夠確保,中華民國的法統不致中斷,軍隊有確實的保障,人民能夠維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與目前最低生活水準,則我個人更無復他求。中正畢生革命,早置生死於度外,只望和平果能實現,則個人的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的公意是從」。張其昀:《先「總統」蔣公全集》第3冊第3304頁,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4月版。
011文告發表當日,新華社廣播了毛澤東撰寫的《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社論。此後幾天間,蔣氏父子度日如年。他倒不在乎其他方面的反應,他所重視和等待的是中共方面的反應。
1月5日,新華社播發了毛澤東撰寫的《評戰犯求和》的評論,揭露蔣介石「希望從白祟禧手裡奪和平攻勢的發明權,並在其新的商標下繼續其舊的統治」。毛澤東的評論切中要害。
1月14日,毛澤東又為中共中央撰寫了《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和平談判的8項政治主張。其中首要條件就是懲辦戰爭罪犯,以及廢除偽憲法與偽法統等。這8項條件對蔣氏父子而言猶如五雷轟頂,視其為要他無條件投降的「哀的美敦書」,感到再無戀棧總統職位之希望。蔣對李宗仁稱:「就當前局勢來說,我當然不能再幹下去了。但是在離開之前,必須有所布置。」
蔣介石在下野之前預作什麼布置呢?
首先,他讓蔣經國與俞鴻鈞將中央銀行庫存黃金、白銀與外匯移存臺灣,以備日後###所用。據蔣經國1月10日日記記載:
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