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思夫的古詩詞中,最耳熟能詳的一首該屬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看到陌上的楊柳抽出新芽,才突然意識到一年光景匆匆過去,才想到自己「凝妝」到底是為了誰?才突然感受到孤獨與愁的滋味,才後悔不應該讓丈夫去邊塞建功立業。
古詩詞中這類題材的作品,大多是文人以女子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王昌齡官雖然做得不大,但好歹算是士大夫階層,所以他筆下的閨婦住的是翠樓,並且會每天精心打扮,這完全是與他自身階層相符的貴婦形象。因為寫詩的大多數是文人士大夫,所以在寫閨思的古詩詞中,就很少出現描寫普通百姓之作。以下兩首唐詩,是為數不多的描寫「貧賤夫妻百事哀」中的佳作。
【唐】葛鴉兒《懷良人》: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底不歸?
晚唐五代詞人牛嶠筆下的婦女「綠雲鬢上飛金雀」,而這首詩中國的婦女鬢雲散亂,頭上戴著用荊條自製的髮釵,身上穿著出嫁時的布衣。這樣的穿戴不僅貧困,更是「世所稀」。這兩句不僅是對婦人外貌的勾勒,更是夫妻離散的血淚史,因為婦人落到這般田地,正是丈夫離久不歸而導致的啊!
胡麻就是芝麻,是一種很好生長的農作物,但是現在卻沒人種它,這是為什麼呢?從下文「正是歸時」可以猜測,她的丈夫可能是應徵入伍了。由於唐王朝的窮兵黷武,男人們被迫離開家、家庭最主要的勞動力不在了,農業荒廢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伴隨著日趨貧困。現在也到了你該退役的時候,可是怎麼還不見你回來呢?
「正是歸時底不歸」含有怨念,可良人不歸非其本意,可怨天而不該怨人。因此,全詩透露出對丈夫的懷念,也飽含著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批判。
【唐】崔護《晚雞》:黯黯嚴城罷鼓鼙,數聲相續出寒棲。不嫌驚破紗窗夢,卻恐為奴半夜啼。
凌晨破曉前,宵禁中的長安城被黑夜籠罩,暮鼓敲過後,幾聲雞鳴驚醒了睡夢中的女子。她並沒有埋怨午夜雞鳴,反而帶著歉意的自言自語的說,怕是我睡夢中的哭聲驚擾了寒雞吧。這是要多麼的悲傷,才會在睡夢中哭醒;又是要多麼的卑微,才會對寒雞如此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