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冬日裡的茶鄉安溪,多的是這樣沁人心脾的景致。從「增綠量」到「漲顏值」,從「護根基」到「強底色」,從「生態美」到「百姓富」,近年來,安溪縣委、縣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牢牢把握中央支持福建省建設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重要機遇,把生態資源視為最寶貴的資源,把生態優勢視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打拼出一條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協調並進的發展之路。
繼國家生態縣、國家園林縣城、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中國十佳宜居縣、中國最美麗縣等榮譽稱號之後,近日,安溪又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的金字招牌捧回大美茶鄉。「綠色生態是安溪最寶貴的自然財富,茶鄉人民一路實踐、一路探索,成績來之不易,我們相信由此滋養發芽,安溪生態文明建設必將結出更多碩果。」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縣長吳毓舟道出了百萬茶鄉人民的心聲。
科學謀劃 「四梁八柱」拔地而起
地處泉州母親河晉江上遊的安溪,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茶業大縣和工藝大縣。正因此,安溪的生態保護責任尤為重要。
舉綠色發展大旗,走生態立縣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安溪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縣長為常務副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把「大美安溪」作為「四個安溪」建設內容,把生態文明列入全縣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和績效管理,構建起「黨委政府領導,人大、政協監督,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環保」格局。
此後,一系列夯實生態文明頂層設計的「四梁八柱」拔地而起、日趨完善。《福建省安溪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創建規劃(2017—2025)》《安溪縣「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安溪縣「十三五」水土流失治理規劃》《安溪縣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專項規劃(2020—2030年)》《安溪縣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規劃》等一攬子規劃,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等相互銜接、有機融合,真正實現「多規合一」,系統化、整體化、協同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細節得以窺見安溪上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這幾年,安溪縣委常委會自加壓力,不定期聽取「山長制」述職,將責任層層傳導到「最後一米」。在基層農村,環境衛生整治也納入了村規民約,透過「衛生紅黑榜」「閩南念四句」等「接地氣」形式,將「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理念送進了群眾心坎裡。
機制引領下,綠色發展的「緊箍咒」越扎越緊,常態化、規範化、持續化的生態文明建設不負有心人。截至目前,安溪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已實現「九連優」,去年更是領跑全市、位列第一。
靶向發力 「三大工程」呵護家園
清新安溪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稟賦,但也必須直面歷史遺留的「生態疤痕」,才能切實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通道。從這樣的認識出發,安溪將生態培優的重中之重落子於生態系統保護建設工程、村容村貌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等「三大生態工程」。
站在莆永高速安溪縣感德段大格村的茶山上,舉目四望,滿眼翠綠。「宣傳林」「廣電林」「水保林」等一塊塊縣直各部門、各鄉鎮認領種下的綠地迎風搖曳。回憶起這裡從前「禿頭山」的模樣,大格村森林資源管護員吳金電感慨萬分:「現在山上綠樹多了,坡上青草長了,山下溪水清了,生態環境變好了,鳥兒也都飛回來了。」老吳口中的變化,得益於安溪創新森林資源管護機制,在全省首創的「山長制」。在此基礎上,「山長+河長」構建起縣、鄉、村三級生態資源長效管護體系,才換來了「一方好山水,滿眼皆覆綠」的靚麗風光。這是生態系統保護建設工程的一個縮影。在更廣範圍鼓勵「山頭戴帽、山腰系帶、山腳穿鞋」的模式退茶還林,安溪生態茶園已然是另一番健康的面孔,鳥語茶香,芬芳四溢。隨著綠色屏障的不斷拓展,安溪全縣森林覆蓋率已高達66.5%。
無獨有偶,另一項安溪創舉正在農村發光發熱。流域汙染,問題在水裡,根源在岸上。在安溪縣參內鎮田底村的汙水處理站,經過福建省三淨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專業管理,出水水質可達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中的一級B標準,解決了當地1400多位村民的生活汙水處理難題。像這樣引入第三方環保企業運維,在安溪已有數十座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嘗到了「甜頭」,這是自2013年起安溪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生活汙水處理委託第三方運營管理模式,有效解決農村汙水處理設施「有人建、沒人管」問題,帶來的深刻變化。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包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綠盈鄉村」建設、農村旱廁整治等在內的村容村貌治理工程讓茶鄉老百姓的生活家園越來越宜居宜遊。
「昔日崩崗區,今朝『花千谷』」,說的正是曾經崩崗侵蝕重災區之一的安溪官橋鎮。如何扭轉局勢,變「痛點」為「亮點」?思路一轉天地寬,安溪創新探索出將崩崗侵蝕區轉化為「工業開發區、生態旅遊區、水保生態區、經濟作物區」的治理模式,南翼新城利用治理崩崗整理出工業用地3600多畝,玩轉「無中生有」,引進信息技術產業園、湖裡園、思明園、弘橋智谷電商園、旺旺食品等一批產業園區、項目,將「崩崗區」一下子變成了「聚寶盆」。崩崗治理的「安溪模式」也因此受邀在全國水土保持工作會上作典型發言,並在我國南方紅壤侵蝕區廣泛推廣應用。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效果顯現,2019年,安溪全縣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7.83萬畝,水土流失率從2015年的21.61%下降至16.65%,下降幅度位居全省第一,近兩年在泉州市水土保持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中,也均獲評優秀等次。
「三大工程」之外,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同樣響鼓重槌、捷報不斷。守護「安溪藍」,環保網格化環境監管天網成形成勢,實現所有村居網格監管全覆蓋,去年城區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98.6%,同比改善全市第一。呵護「生命源」,近三年投入資金約2.5億元,開展飲用水源保護、生活汙水和垃圾治理等多項整治,流域水環境質量達標率100%。愛護「金土地」,大力推行「兩留」(茶樹留高、梯壁留草)「兩禁」(禁用「非準入」農藥、禁用除草劑)「兩減」(減農藥、減化肥),在全國首創縣域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實現農資使用全程監管、全程可追溯,2019年全縣化肥使用量同比減少3%以上,農藥使用量減少5.2%,榮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興業富民
「綠色經濟」有聲有色
生態興則百業興。如今行走在茶鄉大地上,處處可見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通過將「生態+」理念融入產業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安溪已經照進現實。
以民生產業茶業為抓手,安溪全面推進生態農業提質發展,高坡度、低海拔等不適宜茶樹生產的區域全面退茶還林,高標準生態茶園則嵌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植保」新技術,保全了茶園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去年,安溪還斬獲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這一重要平臺,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家庭農場、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形成了安溪鐵觀音、福前蘆柑、山格淮山等一批成規模、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僅茶業一項,去年全縣涉茶總產值就高達191億元,已連續10年位居全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安溪鐵觀音」以1426.86億元的品牌價值登頂中國區域品牌(地理標誌產品)價值榜首,領跑百茶。
生態工業奏響「綠色」樂章,安溪堅決不要「帶血的GDP」,只要「健康的GDP」。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安溪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實現石材行業全面退出,進而「騰籠換鳥」,按照「一步到位、搶佔高端」的思路,大氣魄、大手筆建設了泉州芯谷安溪分園區、信息技術產業園、湖裡園、思明園、2025產業園、弘橋智谷電商園、藤雲工藝園等一批現代工業園區。在招商選資中,安溪同樣堅決把好「綠色關」,把「高汙染、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嚴嚴實實地擋在門外,將光電、生物科技、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高科技、高品質、高競爭力」的新興產業招入麾下,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雙贏。倒逼之下,傳統產業也加快改造升級步伐,一批「落後產能」徹底淘汰、退出歷史舞臺。「十三五」以來,安溪已實施技改項目186個、投資近300億元。
「生態紅利」加速釋放,「以茶海、峽谷為特色的生態旅遊資源」「以溫泉、莊園為主的休閒旅遊資源」「以文廟、湖頭古鎮為核心的人文旅遊資源」齊頭並進,「百鎮千村」「美麗鄉村」融入文旅、創客等元素,逐漸誕生鄉村旅遊新業態。不少鎮村因綠得利,龍門鎮入選全國首批運動休閒特色小鎮,湖頭鎮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小鎮,虎邱鎮獲評「福建省十佳旅遊休閒集鎮」,虎邱鎮湖坵村、尚卿鄉尤俊村、福田鄉福前社區獲評「星級旅遊村」,有效地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一筆筆綠色「財富」匯入了安溪的「綠色銀行」,流向了百姓的口袋。僅去年,安溪全縣就接待遊客849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11億元。
乘風踏浪再擊槳,無邊勝景在前方。「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只有新起點、沒有最終點。」高向榮、吳毓舟表示,安溪將倍加珍視這份沉甸甸的榮譽,久久為功用生態文明的鑰匙開啟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新大門,在全省全市大局中貢獻安溪力量、體現安溪作為。(陳林森 林清鍛 林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