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永嘉那些古祠堂……

2020-12-11 騰訊網

祠堂,是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文化的延伸。它記錄著輝煌與傳統,是部族的聖殿,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徵與標誌。

祠堂分好幾種,包括祭祖祠堂,一般是同姓或是宗族建立,用來緬懷祖先;名人祠堂,用來紀念為人敬仰的歷史人物,神祠也是其中一種,多以自然現象或某種神仙的形象為祭祀的對象;到了清代後期,出現了西洋式的祠堂,外表是西洋建築的風格,其中卻是中式的祠堂。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永嘉那些建於宋明清時代的歷史祠堂。

永嘉郡祠

位於碧蓮鎮上村,原名劉氏宗祠,系明初開國功臣劉基的世祖祠堂。始建於元至正丁未年(1367),明中期重建。是一座四合院式木石結構的古老建築,坐北朝南,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氣勢恢宏,莊嚴肅穆,是元末明初典型的建築物,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永嘉郡祠」,後又御賜建「中山聖旨亭」於祠道,堪稱東南無雙。

該祠為二進二廂四合院式木構建築。前為門廳,面闊五間,達20.4米;進深二間,達22.8米。抬梁穿鬥混合式梁架,懸山式屋頂。後為正廳,面闊五間,達22.8米;進深六間,達18.86米。抬梁穿鬥混合式梁架,懸山式屋頂,屋脊飾龍頭鳳尾吻獸。天井東西為廂樓,中有戲臺,平面呈方形,四柱,歇山頂,施八角重拱復鬥式藻井。祠內楹柱上有許多名家聯語。明正德皇帝御賜的對聯是:「學為帝師開國文臣第一,才稱王佐渡江策士無雙。」明洪武三年御史宋濂題:「為帝者師,為王者令,亙古中山第一;如日之光,如月之明,於今碧水無雙」。此外還有明朝文武官員如萬曆三年(1575)監察御史樊獻科、吳時來等人的墨跡。這些墨跡高度地評價了劉基的文才與為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王光英還為永嘉郡祠題寫了「通天地人」的匾額。劉基於洪武四年(1371)辭官歸田,深得百姓敬仰愛戴,他在郡祠裡寫了兩幅字,其中一幅是對聯:「思賞思官已仃山河之誓,世臣世祿毋忘忠孝之琴」,另一件題詞是「青田與碧蓮,支分通脈絡,後漢承前漢,吾宗既彼宗;禮樂光兄德,詩書邁古風,參商居兩地,譜萬年同。」該祠還藏有劉基著《諸葛攻守》六種兵書14本,頗具文物價值。

全祠布局典型,用材粗壯,是明代典型的木構祠宇建築。1997年8月該祠堂被列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芙蓉陳氏大宗

陳氏大宗為芙蓉村內陳姓族人供奉神主,聚會議事和討論處理有關全宗族大事的地方,是村內最重要的建築之一。始建於明代,位於村東門內如意街的北側。街的南側是一座高約五十釐米,長寬各六米的平臺,叫作「月臺」,是舉行儀典的時候供樂隊使用的地方。筆直的如意街到了「月臺」向北拓寬成一個不大的長方形村口廣場,東門也因此略向北偏。陳氏大宗的主軸線走東西向,和如意街平行,因此要從大宗前院的南門——光宗門進入前院,然後左轉才面向大宗正門。

陳氏大宗沿中軸布置前廳、戲臺、正廳等建築,共兩進,面闊七開間,正廳兩側為寬敞的廊間,圍合中間的公共院落,正廳中高掛許多功名牌匾。其中前廳為過廳,梁架結構抬梁式,前雙步梁後梁架用三柱,明間連接戲臺。正廳進深七間用八柱,梁架抬梁,穿鬥混合結構。中堂梁柱用材粗碩,柱頭立坐鬥,簷柱頭為鬥三升造型制,廳堂內各柱鑲嵌楹聯。大宗的一副楹聯寫道:「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萬古;門臨四水,水生秀氣榮蔭千秋」,說的正是芙蓉村的鼎盛文風和好風水之間的關係。與宗祠正廳相對,是一座戲臺,向院內凸出,三面開敞臨空。戲臺上覆歇山頂,翼角飛揚,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撐,精美的花籃柱,覆蓮式的梢子,是木雕的精品。2006年5月,該祠堂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星祠

三星祠又名宗湖宗祠,位於巖頭鎮芙蓉村東南角,是芙蓉村古建築群重點保護建築之一。始建於明萬曆丁酉年(1598),是村中保存原貌最為完整的宗祠,大木做法保留了宋代遺風。

該祠平面布局呈「口」字形,坐西朝東,總佔地面積1728平方米。通面闊七開間,由山門、內天井、正廳三部分組成。懸山式屋面,明、次間屋簷高於梢盡間屋簷,形成高低錯落三簷屋面。內天井不設戲臺。正廳型制考究,規模較大。梢盡間邊縫中柱落地,側腳升起,懸山屋頂出際較大,類似宋《營造法式》「不廈兩頭造」做法。屋脊曲線柔和,脊上飾以回字紋和卷草紋樣,脊端則坐以龍頭鳳尾狀獸吻,極具鄉土氣息。2006年5月,該祠堂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尚書祠

為紀念南宋「世尚書」汪應辰及子汪逵而建。位於巖坦鎮嶼北村南向村口,是一座「曰」字形四合院式木構建築,坐西朝東。始建於宋淳熙丙申年(1176)十二月十二日,清乾隆五十三年重修,後又經多次修繕,佔地面積3199.5平方米,以軸線布局,由敕門、照壁、前廳、中廳、兩廂軒、敦睦祠組成,建築規模宏偉。

「尚書祠」前有一道車門,原來掛著御賜「越國流芳」的直匾。據說,古代凡是文官武官經過第一道車門時,武官一律要下馬,文官一律要下轎以示對「尚書祠」的敬仰。尚書祠的門口,是一片空曠的道坦,門口兩側聳立著八對旗杆夾。屏門為清式鬥星拱建築,吊頂藻井結構,門上懸掛著清乾隆年間特授溫州府永嘉縣知縣周某贈立的「世尚書」大匾額。2011年1月,該祠堂被列為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御史祠

顧名思義,為紀念京畿道監察御史、溫州軍政分府都督徐定超(1845-1918)而建。位于楓林鎮北大門臺村,坐北朝南,前臨獅溪,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

正廳系無間歇山頂木構樓房,三面圍以磚砌高牆,正廳後建有數間單簷小屋,過間木構樓房,左右為三間廂樓,大道坦以卵石鋪地,三面圍牆。門臺以磚石砌構,混凝土抹面,俗稱「大門臺」,上有蔡元培題聯:「御史樓臺高百尺,諫官祠宇壯千秋。」祠內有徐定超生前好友和國民政府要員左宗棠、周作人、魯迅、蔣中正、于右任等人的題匾及墨跡。門臺外,東邊旗杆石上刻有「光緒癸未會魁徐定超立」;西邊旗杆石上刻有「光緒丙子科舉人徐定超立」,青石旗杆夾外向精刻蘭、竹、鯉魚躍龍門等紋飾。1994年1月,該祠堂被列為永嘉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魯班祠

又稱華祝寺,位於大若巖鎮埭頭村四房享堂東側,建於清代,坐東北朝西南,建築佔地面積為439.2平方米,木結構,懸山式建築,平面呈長方形,主要由前廳、兩廂廊、後廳和兩耳房組成,四處建有觀音兜風火山牆。前廳面闊五開間,疊簷懸山式,進深用二柱,藻井天花,出一跳承挑簷檁,掛垂柱,明間開一對板門作為主通道。廂廊面闊四開間,頂部均為藻井天花,後廳面闊五間,前廊為船篷軒,出一跳承挑簷檁,掛垂蓮,刻覆蓮紋,前簷出瓦椽,額枋下方用水波紋雀替承託,明間為抬梁式五架梁,後部設神龕,兩梢間前簷設四扇平板長窗,屋面鋪小青瓦,設勾頭滴水,正屋正脊兩側設卷草紋,建築四周用圍牆圍合,觀音兜風火山牆。

該祠廟形制完整,精巧別致,技術工藝精湛,雕刻圖案精美,充分體現了楠溪江建築古樸、精巧、大方的特色,是典型的南派建築。2011年1月,該祠堂被列為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渠口葉氏大宗

位於沙頭鎮渠口下方村,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宗祠平面呈日字形兩進院落,由照壁、山門、前廳、戲臺、兩廂和正廳組成。

照壁面對葉氏大宗山門,系四柱三間磚石建築,由壁座、壁身、壁頂三部分組成。山門系三山式懸山頂木構建築,面闊七間,進深二間,盡間設耳室,抬梁穿鬥混合式梁架結構,金柱不落地。前廳於「文革」期間被毀,後改為青磚兩層坡屋頂樓房。戲臺背靠前廳,面對正廳,坐南面北,平面呈正方形。正廳面闊七間,進深十三檁。屋頂為懸山式,鋪設小青瓦,置勾頭滴水。廂廊面闊五間,進深兩間,柱間有額枋聯繫,柱頭置方坐鬥。現存建築整體呈現明代建築特徵。2013年3月,該祠堂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烏府

「烏府」即御史府,官署名,是明正統年間(1436-1449)監察御史朱良暹為祭祀其父親朱必諍而建。朱良暹後裔現在還保存著明英宗御賜朱良暹父親朱必諍的敕書。

朱良暹(1390-1472),字士英,號永思,花坦人,穎異不凡,永樂十八年(1420)中舉,宣德五年(1430)中進士,授兵科給事中,升監察御史,兩廣巡按等職。

烏府坐落在花坦花二村,建築坐北朝南,北依鐘山,南臨珍水,東西開闊,為四合院式祠堂建築,平面布局呈縱向長方形,總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由前門廳、左右廂廊、後正堂三部分組成。內設天井,並設甬道,地面用卵石墁地。外牆山面用石牆封閉,整個建築室內開敞。懸山式屋面,舉折平緩,用方柱並木柱礎,用材較大,月梁形構架做法講究,尤其是門廳牌科式構架,鬥拱密疊、造型獨特、結構嚴密、製作考究,為祠堂建築中所少見。1997年8月,該祠堂被列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邵氏宗廟

位於碧蓮鎮邵園村中心,始建於南宋紹熙五年(1194),坐西朝東,佔地面積1400平方米,經過明、清兩次修建,保存完好。

宗祠為兩進兩廊四合院式木構建築,正廳面闊五開間,前設通巡廊,用平板雙步梁昂頂柱頭。中堂懸掛著一口古銅鐘,特別引人注目。該鐘為清乾隆二年所制,銅質,頂部刻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字樣;鐘身鑄有一條飛龍,也刻滿了字,其中還有「乾隆二年」和「永嘉正堂」字樣。正廳梁架竹編抹灰隔斷,方形木柱,用材粗大,雕刻工藝精湛。左側梢間有正德年間碑文,右側梢間立嘉靖年間碑文,地面三合土,懸山頂。正廳階沿第一踏步擺立一對青石石鼓,天井設甬道,由鵝卵石組成。左右廂廊均為五開間。第一間為二層建築,用牛腿,鏤空花板,工藝精緻;其餘四開間設吊籃用二柱五檁,分心,為抬梁穿鬥式木構建築。戲臺歇山頂,用四柱,正方形設吊頂,為抬梁穿鬥式木構建築,置勾頭滴水瓦,正脊龍頭鳳尾。

邵氏宗廟自古到今一直是該村的文化娛樂活動中心。每年春節,這裡都有演戲、馬燈表演等活動。2013年3月,該祠堂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孝思祠

位於沙頭鎮花坦廊下村,始建於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清康熙年間多次修建。坐西朝東,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由山門、兩廂、戲臺、正廳及影壁組成合院。通面闊九間;進深十一間,37.4米。山門開設三組雙扇大門,明間前不設踏步,有基座開槽作為通道,具有浙南山村建築特色。

戲臺居中,單間亭閣,頂棚設藻井,井口八角,施五重鬥拱,棚板繪戲曲、花鳥彩畫多達30餘幅。正廳大殿五間四進廊式,梁柱用材粗壯,柱礎多為木質,明次間12根金柱柱頭齊平,俗稱「十二平」,為其他建築所罕見。該祠規模宏大,製作精細,為當地明代典型建築。2013年3月,該祠堂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巖祠

位於巖頭鎮西岸村,始建於明代,坐西朝東,佔地面積為883平方米,由門臺、石板橋、大巖池、正廳、後水池、追遠堂組成,四周磚石圍牆組成合院式建築。

沿其中軸線,東門臺為穿插拱懸山頂木構,中柱前後用木製如意紋狀抱鼓穩固;門臺後有大巖池,用於防火、養魚觀賞;門臺與正廳天井用石板橋跨水巖池而建,東西走向,橋面用三條石並鋪通向卵石月臺;月臺後為正廳,面闊五開間,混合梁架,次間前簷柱間用坐欄;後為兩廂房,單開間;正廳與追遠堂間有一後水池,經兩廂廊樓梯上追遠堂;追遠堂面闊五開間,明、次間前置坐欄,後神龕用掛簾,精美精湛;屋面單簷懸山頂,鋪小青瓦,置勾頭滴水,清水正脊。整個建築布局完整、獨特,院內水池賞魚,玉蘭花開香溢,映襯古橋古建築,形成別具一格的建築風貌。2011年1月,該祠堂被列為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謝氏大宗

楠溪流域的謝氏都是名門之後,他們的遠祖是赫赫有名的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北宋年間,謝氏後裔回到鶴盛溪畔建村築寨,圓了六百年前謝靈運的一個山水隱居之夢。謝氏大宗初建何年無考,現保留的風貌為明中期建築,清乾隆年間多次修建,是紀念先祖謝靈運的鄉土建築。

建築坐西朝東,由前廳、享堂、左右廂廊、天井等組成一個四合院,院子東側中央有戲臺,佔地面積為900多平方米,保存完整。建築風格簡潔明了,交接部分處理乾淨利落。廂廊椽子直接剪斷與享堂椽子搭接,而將廂廊正脊上的瓦片延伸至享堂屋面上,與享堂的屋面瓦交接,過渡自然。廂廊的枋通過一根未落地的柱與享堂的枋垂直相交,過渡巧妙,沒有影響來往的交通。享堂明間金柱柱礎很有特色,由虎爪、雲紋、蓮花瓣等圖案整合而成,層次分明,很有力量感。享堂中供奉著康樂公謝靈運的浮雕像。2013年3月,該宗祠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月堂

在蒼坡村東池北端,有一個古樸典雅的小祠堂,四面環水,花牆隔漏。祠堂南端有一小院,內挖小水池,如明鏡鑲嵌,可鑑日月。水月堂始建於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是八世祖李霞溪為紀念其為國犧牲的胞弟李錦溪而建。因常在夜晚凝望水中月,勾起思念亡兄情,故取名水月堂。

正廳面闊三開間,由圍牆圍合而成,鏤空雕花,一側設遊廊,遊廊處設美人靠。由此進入,正廳為穿鬥式單步梁,後部設神龕,由屏門隔開。前廊為船篷軒,出一跳承挑簷檁,東次間為主人的臥房,西次間為主人的書房,門窗為鏤空花飾窗,正脊為磚條抹灰雕花,鋪小青瓦,設有勾頭滴水。

來源/中國永嘉微信公眾號

《永嘉古蹟》 編著 潘浩

相關焦點

  • 讀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以,作者來到四川成都後的第二年即來到丞相祠堂進行拜謁,這符合當時詩人複雜的心境,在丞相祠堂能夠找尋思想深處倜帳與寄託的心靈港灣。首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第一句話提出設問句,一問一答,把作者要去的地方開篇點出。「丞相祠堂」即武侯祠,西晉未年李雄為紀念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而建,在今成都市內,與劉備合廟而祀。
  •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武侯祠內紀念的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初建時曾與昭烈帝劉備的祠廟相鄰,在明朝初年併入漢昭烈廟,成為中國唯一君臣合祀的祠廟。成都武侯祠的文物區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三義廟等組成,主體建築為武侯祠。
  • 一句|行遊長江 錦官城外丞相祠堂
    一句經典 讀懂華夏錦官城外丞相祠堂「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這首《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詩人開門見山,點明丞相祠堂坐落在成都城外。祠堂裡種植著許多柏樹,鬱鬱蒼蒼。乾元二年七月,杜甫西行來到成都,第二年定居在浣花草堂。在此期間,他曾多次拜謁諸葛亮祠,並寫下了這首詩,表達自己的崇敬之情。
  • 7位成都畫家,共同將「錦官城外柏森森」畫了出來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祠堂古柏,是成都武侯祠的標誌性景觀,自唐宋以來,文人墨客競相踏訪拜謁,詩詞題詠不可勝舉。4月23日,益州畫社七位成員:彭先誠、劉樸、吳緒經、秦天柱、葉瑞琨、魏學峰、蔡寅坤,向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捐贈了他們共同創作的大型水墨畫《錦官城外柏森森》。
  • 杜甫在成都(三)錦官城外尋丞相
    杜甫在成都(三)錦官城外尋丞相唐 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在成都萬裡橋邊、百花潭他遊覽武侯祠時,創作了感人肺腑的詠史懷古詩《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首聯以問答起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問一答,形成了濃重的感情氛圍。「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何處尋」,並非到哪裡去尋找的意思。歷史記載,諸葛亮頗受民眾愛戴,尤其在成都地區,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詩人用一個「尋」字,巧妙刻畫出其追慕先賢、虔誠造謁的執著感情。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杜甫在成都(三)錦官城外尋丞相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杜甫在成都(三)錦官城外尋丞相 2020-11-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丞相祠堂何處尋—遊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當年的錦官城外,現如今已是繁華區域,武侯祠就位於成都市南一環武侯祠大街,已是車水馬龍,遊人如織。「擔當生前事,何懼身後評。」當年諸葛丞相未曾料到,千載以後,對他,人們依然不曾忘卻且愈加景仰。
  • 益州畫社向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捐贈「錦官城外柏森森」大型畫作
    封面新聞訊(記者 楊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祠堂古柏,是成都武侯祠的標誌性景觀,自唐宋以來,文人墨客競相踏訪拜謁,詩詞題詠不可勝舉。每每念及《蜀相》中的開篇詩句,一幅水墨畫卷便在腦海中徐徐展開。畫卷中,黛色參天,古柏森森,祠廟隱現,令人肅然,令人神往。
  • 益州畫社向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捐贈 「錦官城外柏森森」大型畫作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祠堂古柏,是武侯祠的標誌性景觀,唐宋以來,文人墨客競相踏訪拜謁,詩詞題詠多極了。每每念及《蜀相》中的開篇詩句,一幅水墨畫卷便徐徐展開。黛色參天,古柏森森,祠廟隱現,又肅然又神往又迷人。
  • 盡人皆知兩千年,丞相祠堂毋需尋
    「丞相祠堂何處尋」?少時讀杜甫《蜀相》,被他第一句震撼。何處尋,是尋不到的意思嗎?緊接著,他回答了:「錦官城外柏森森」。讓我白白虛驚一場。「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首《蜀相》,一詠三嘆。為諸葛亮,為蜀漢。
  • 錦官城外武侯祠——只手挽殘局,鞠躬悲盡瘁
    #創作奇遇記#《蜀相》唐 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亂世避隱,諸葛亮躬耕求學於襄陽城外的隆中,常自比管樂,好為《梁父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三顧茅廬,劉備如願求得孔明出山,一篇隆中對,茅廬未出、便曉天下三分可圖之勢,群雄逐鹿、霸業皆於先生談笑之間。
  • 大詩人杜甫遊歷諸葛亮祠堂,壯志未酬與憂國憂民共奏,淚已滿襟
    蜀相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首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詩人自問自答「尋祠堂」,懷著崇敬之情,慕名已久,終於找到「柏森森」丞相祠堂松柏茂密,感覺靜謐肅穆而莊嚴。詩人進入祠堂內,呈現出「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昂然春意,靜動相彰,恬淡悠然,春華明媚。
  • 詩潤天府 | 浣花草堂尋杜甫
    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所描繪的丞相祠堂如今已經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 葉適祠堂何處尋
    葉適祠堂何處尋 2016/07/13 04:57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瀏覽:2692
  • 杜甫的一首七律,詠古與抒懷高度契合,尾聯更驚豔了千年
    下面介紹杜甫的一首七律,詠古與抒懷高度契合,尾聯更驚豔了千年。蜀相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首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作者自問自答,表達了一種追思緬想情意。「何處尋」三字,採用設問形式,表達了登臨憑弔之情,並奠定了全詩沉鬱悲壯的風格,更洋溢著一種悲涼氣氛。次句作答,明確了祠堂地點,也勾勒了自遠眺望的祠堂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