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上的傳承:爺爺修了60年敦煌壁畫,我還會繼續

2020-12-18 第一財經

  2017年4月,李曉洋在河北石家莊毗寺壁畫修復現場。

  文物保護專家李雲鶴先生今天依然在文物修復現場工作。李波/攝

  如果要算工齡,敦煌研究院年輕的壁畫修復師李曉洋可以從學齡前算起。出生於1989年的他,沒上學就跟著修了一輩子壁畫的爺爺李雲鶴到處跑。只不過那時候,爺爺修著,他看著。現在,85歲的李雲鶴還堅持在一線,年輕人也成長起來了。

  4月的一天,李曉洋跟著也是敦煌壁畫修復專家的叔叔,到河北曲陽匯報第三屆「全國優秀文物維修工程」,李雲鶴帶隊的河北曲陽北嶽廟壁畫保護修復項目入選,但李雲鶴沒來——他忙著在瓜州榆林窟主持修復項目。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時,李曉洋說:「有一句話特別好——什麼是工匠,就是時間。」

  壁畫修復第一課:和泥巴

  2011年,22歲的李曉洋剛剛從國外留學歸來,就進入敦煌研究院,成為一名壁畫修復師,工作後的第一課,是學習「和泥巴」。這對一個手工基礎只有小時候拿小木條拼小汽車的年輕人來說,並不容易。

  「壁畫修復太細緻了,我們隊裡不僱工人,什麼活都要自己做。」李曉洋介紹,大部分地區製作壁畫地仗層(記者註:壁畫由三個部分組成,壁畫的支撐結構——牆壁或巖壁,地仗層——又叫灰泥層,顏料層)的原料都是當地取土,修復師們本著「最小幹預、最大兼容」的原則,修復材料必須要和原有的材料最大限度保持一致。

  這用行裡人的話來說,就是要「掌握泥性」——泥的乾濕度怎麼樣,什麼乾濕度能做什麼東西,一層泥補上去多久才能接著補下一層,泥裡沙土和纖維的比例……經驗豐富的修復師,只需拿一把小修復刀在泥上劃一下,就能知道這泥合不合格;而修復大師只要拿手一摸,就知道這泥的比例如何。講到這裡,李曉洋不好意思地說:「我還做不到。」

  在工作的前兩年,新人李曉洋跟著9人組成的修復小組到甘肅甘谷大像山,不能也不敢直接上手修國寶,就給組裡打下手——和泥巴、剪麥草(記者註:麥草是做地仗層的纖維材料,需要剪成一公分左右長)。「這對我其實也是好事。我是比較好動的人,業餘愛好是戶外運動;而修複壁畫特別安靜。和泥巴就能讓我動一動,搬搬泥巴,加加水,讓師傅摸一摸,師傅說不行,我就接著加水和……這段過渡時期,我見識了壁畫修復,也磨了性子。」

  由於人才緊缺,敦煌研究院的壁畫修復師們不得不滿中國跑著修。工作到現在,李曉洋已經跑了甘肅甘谷大像山、河北曲陽北嶽廟、河北石家莊毗盧寺、山東泰安岱廟……一個地方一待就是一兩年,兩地無縫對接,沒有一年是閒的。

  當然,李曉洋「和泥巴」的水平也是與日俱增。在修毗盧寺壁畫時,一個當地人問他們:「你們修復用的泥和老泥能結合嗎?上世紀80年代有一些民間自發的修復,那會兒補上的泥和老泥很快就分層脫落了。」事實證明,敦煌團隊做的泥,結合非常好。

  壁畫修復師們不分工種,每個人都要掌握修復的每個步驟,在任何人離場的情況下,工作都不能停。「幹這行,又是泥匠,又是木匠,又是電工,還要懂力學,該懂的都要懂。如果現在把一個文物本體擺在我面前,讓我修復,能不能從頭到尾做下來?我還是沒把握。要做一個合格的文物修復師,我還需要更多時間和經驗。」李曉洋說。

  全家一起修壁畫是怎樣的體驗

  李雲鶴和李曉洋,祖孫倆的人生軌跡有一種神奇的呼應。

  1956年,24歲的李雲鶴還在山東老家,剛從學校畢業,響應國家號召去西北。本來目的地是新疆,因為想順道看望在敦煌研究院(記者註:當時為敦煌藝術研究所)工作的舅舅,就在敦煌停了一下。這一停,就是60年。

  2011年,22歲的李曉洋從澳大利亞一所大學的室內設計專業畢業,本來還想在國外再待兩年,但護照到期,得回國換護照。這一回,再也沒走。「像一種安排,讓我走上了這條路。」

  現在,李曉洋和爺爺、叔叔都在一線修複壁畫,爸爸也在敦煌研究院工作,「我們在爺爺奶奶家吃飯,飯桌上就聊壁畫修復,『唉,前兩天那個壁畫那個部位是怎麼弄的』,然後全家開始討論。有時吃完飯散步,爺爺就一邊走一邊給我講。」

  「在工作前,我都不相信爺爺是會發火的人。」李曉洋說,從小到大,爺爺從來沒在生活上說過自己一句;而在工作第一年,爺爺第一次訓了他。

  2011年12月,李雲鶴帶隊的甘谷大像山修復組因為天氣寒冷暫時停工,回到敦煌研究院。不允許浪費時間,老人就給新人培訓怎麼做石膏翻模,李曉洋也在其中。第二年3月,工程復工,需要石膏翻模,結果幾個年輕人全忘了。「爺爺挨個兒批評,『怎麼這麼不用心!』一邊批評,一邊現場又教了一遍。」

  其實,李雲鶴特別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直到現在,老人仍然戴上頭盔和手套,跟年輕人一起爬20多米高的腳手架。敦煌研究院的年輕人都管他叫「爺爺」,不明真相的外人乍一聽都很驚訝,「李老師,你怎麼這麼多孫子啊」。

  李雲鶴經常給孩子們講一個故事:上世紀50年代後期,自己剛來敦煌不久,院裡請來一位捷克專家做指導,但這位專家每天要曬日光浴,覺得敦煌條件太艱苦,沒待多久就走了。李雲鶴特別遺憾,只好揣摩捷克專家留下的一些工具,摸索創新適合莫高窟壁畫的修複方法。

  在上世紀60年代,李雲鶴修復了敦煌莫高窟161窟,此後他每年都要去那個窟——他想知道,自己在修複壁畫過程中使用的材料和工藝能保持多久——時間證明,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沒有任何問題。

  現在,敦煌研究院的文保中心有60多人,1990年左右出生的年輕人佔到三分之一。年輕一代有了更多中外交流的機會,院裡長期和日本、英國、美國等國的研究機構合作與交流。年輕人的觀念也更加開放,常會主動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藝。但李曉洋深知:做文物修復,不是創作,是保留,創新也要在「守舊」的基礎上,「能用木楔子的地方,絕對不能用鋼釘」。

  曾有人建議他們用3D列印,比如佛像的胳膊斷了,可以3D列印一個,肯定比人手操作精準,但最終修復師們沒這麼幹。李曉洋說:「這一次的確是復原了,但會對後人的文物研究造成障礙。創新的材料和工藝,可以在做複製品時嘗試,對文物本體的修復,我們還是堅持用傳統工藝。」

  修復前後的照片對比,讓你覺得值,沒白幹!

  作為一個資深跟班,李曉洋清楚地記得,1998年的夏天,爺爺在甘肅武威做天梯山大佛的復原修復工程,放暑假的他就跟著一起去,「那尊佛像特別大,成年人站到跟前還沒佛像一個耳朵大」。李曉洋跟著爺爺吃住都在工地,條件十分艱苦,「住的房子就搭在懸崖下,颳風漏風,下雨漏雨」。

  「很多文物點離市區相當遠,水電都費事,有的地方還要搭帳篷。尤其是新疆克孜爾石窟,爺爺去修的時候,連一棵樹都看不見。」李曉洋說,現在條件好多了,但修壁畫仍然是個苦活兒:修墓室壁畫,陰冷,地面能滲出水,好多人關節疼;在高原地區修壁畫,一修幾年,留下高原後遺症;即便是最普通的地方,修復現場也是塵土飛揚,「有一次修一座佛像蓮花座下的坤門,那麼大一個泥塊,一個人搬起來都費勁,打磨後,全身都是土」。

  河北曲陽北嶽廟是李曉洋真正開始修複壁畫的地方。2012年8月剛來時,廟中德寧之殿牆上的壁畫幾乎完全被浮塵遮蓋,「站在殿中央,往左右看,都看不清有畫」。修復團隊搭了四層高的架子,開工——他們的對手有粉塵、蝙蝠糞、破碎的磚,還有悶熱的天氣。「每天就在架子上待著,一坐一天,越高越熱,沒有一絲風,下班回去,衣服脫下來能擰出水。下雨更糟糕,進殿的石板路上,能看見熱氣蒸騰。」

  修復完成後,北嶽廟的一個工作人員激動地對李曉洋說:「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清楚的畫面!」

  而對李曉洋來說,工作最快樂的時刻,就是做修復對比的時候。修之前,拍個照,修完後,同角度再拍個照,「兩張照片放在一起,不用PS,那種震撼,讓你覺得值,沒白幹!」

  李曉洋說:「我能修壁畫,我很幸運。我能有幸看到、觸摸到幾千年傳承的藝術品,更要沉下心,拾起這門手藝。」

  「什麼是工匠,就是時間。」這個道理,李雲鶴懂,李曉洋也開始了自己的領悟。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上的傳承:爺爺修了60年敦煌壁畫 我還會繼續
    2017年4月,李曉洋在河北石家莊毗寺壁畫修復現場。李波/攝  如果要算工齡,敦煌研究院年輕的壁畫修復師李曉洋可以從學齡前算起。出生於1989年的他,沒上學就跟著修了一輩子壁畫的爺爺李雲鶴到處跑。只不過那時候,爺爺修著,他看著。現在,85歲的李雲鶴還堅持在一線,年輕人也成長起來了。
  • 李曉洋:爺爺修了60年壁畫,我還會繼續
    2017年4月,李曉洋在河北石家莊毗寺壁畫修復現場。文物保護專家李雲鶴先生今天依然在文物修復現場工作。李波/攝如果要算工齡,敦煌研究院年輕的壁畫修復師李曉洋可以從學齡前算起。出生於1989年的他,沒上學就跟著修了一輩子壁畫的爺爺李雲鶴到處跑。只不過那時候,爺爺修著,他看著。現在,85歲的李雲鶴還堅持在一線,年輕人也成長起來了。
  • 獨家專訪·趙聲良 丨 一帶一路上的敦煌人
    新海南客戶端文化頻道「自貿文苑」欄目獨家專訪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細說「一帶一路」上的敦煌人為了敦煌藝術的保護、研究與傳承,窮其一生的故事。敬請關注!趙聲良院長是唯物主義者,「這個世界上的物質它不可能永遠存在,它也會變化,也會消失,這終究是個過程。」他認為以目前的保護狀態來看,在未來的1000年以內,如果沒有破壞性的事件,敦煌石窟繼續保存1000年應該是沒有問題。但敦煌石窟在歷史長河裡飽經風霜,已經非常衰老和脆弱,即便目前有很好的保護措施,未來1000年之後的敦煌又會是怎樣?誰都無法想像與確定。
  • 敦煌文保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技術支持
    中新社敦煌8月19日電 (記者 馮志軍)一年來,敦煌研究院依託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設計實施為一體的產學研用文物保護研究與實踐模式,不僅服務於全國10多個省區50多個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文物數位化設計施工項目,還為吉爾吉斯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和中國方案。
  • 第五屆「一帶一路」壁畫論壇暨絕學之路·中國壁畫藝術展在杭州舉辦
    為大力加強中國「一帶一路」文化傳播的影響力,全面展示中國壁畫近年創作成果,2020年11月10日上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術委員會、中國美術學院、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浙江美術館、山西省高平市人民政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龜茲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一帶一路」壁畫論壇暨絕學之路·中國壁畫藝術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
  • 敦煌文博會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作為我國唯一一個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級文化戰略平臺,敦煌文博會以務實有效的舉措,夯實基礎,多方發力,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2013年12月,為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建設,推進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和國家向西開放,甘肅立足地域區位優勢、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獨一無二的敦煌文化國際影響,向國家提出了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設想;2014年12月,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納入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及《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 一帶一路上的明珠敦煌李雲川藝術巡展於英國劍橋
    「一帶一路」上的明珠——李雲川敦煌藝術世界巡展於英國劍橋隆重開幕 藝界網訊:著名書畫家、敦煌美術館館長李雲川先生「一帶一路」上的明珠——李雲川敦煌藝術展他回顧了劍橋作為「一帶一路」終點區域的重要意義,感謝了李雲川先生將最正宗的敦煌文化帶到劍橋這一歷史文化名城,並高度評價了李雲川先生的藝術成就,在展覽中,他提出李雲川先生的中國畫作品融合了東西方的功力,是不可多得的人類藝術瑰寶。 Then, Mr.
  • 以敦煌文化、共建「一帶一路」為主題的音樂作品《敦煌飛天》發布
    8月19日,以敦煌文化、共建「一帶一路」為主題的音樂作品《敦煌飛天》在浙江發布。該作品由浙江音樂學院出品,由浙江音樂學院絲綢之路樂舞藝術研究中心製作完成。《敦煌飛天》詞作者、演唱者均為遼寧人。這部是詞曲作者深入學習有關敦煌文化保護傳承的精神,並結合敦煌文化實地考察調研,有感而發創作出的音樂作品。
  • 數位技術讓敦煌壁畫再放光彩
    這是由敦煌莫高窟第55窟《流水長者子》的壁畫故事製作而成的動畫《仁醫救魚》片段。4月13日起,在微信小程序上,「雲遊敦煌」系列動畫劇首播。故事都來源於莫高窟經典壁畫,每日更新,每集在5分鐘內。穿越千年時光的敦煌壁畫通過動畫製作,在微信小程序裡「活」了起來。觀眾不僅可以在每部動畫劇中,找到相應的敦煌壁畫和故事,還能親自參與到故事的演繹中,配音後分享給其他人。
  • 敦煌壁畫中的秘密
    公元366年,樂尊和尚在敦煌三危山上開鑿了莫高窟歷史上第一個洞窟。 在佛教裡,則用朱色抄寫佛經,製作僧袍,敦煌種的赤色更有了濃淡深淺的變化。比如絳礬、赭石等,莫蘭迪會發現,敦煌壁畫是真「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對各種紅色的應用非常之廣。北朝時期、隋代時期,直接在泥壁上刷土紅色作為底色,然後開始畫千佛像、九色鹿。不過甘肅附近硃砂成色不好,所以莫蘭迪要麼只能找鉛丹代替,要麼就得去原產地,還得花費很多心思,安排好長途物流。
  • 傳承敦煌藝術:黃有為敦煌壁畫淺析
    1980 年以來多次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學習壁畫;1984 年為敦煌研究院莫高窟美術公司畫家;1994 年敦煌壁畫臨摹 作品 57 窟美人觀音和 45 窟塑像畫被敦煌市政府贈送日本政府收藏,得到了極高的讚揚;1995 年在敦煌市博物館舉辦 敦煌壁畫系列展覽,一舉成名;1998 年出版畫冊《敦煌藝術》《黃河畫集》在全國各大書店發行;1999 年敦煌壁畫系 列絹畫作品在臺灣展出受到好評;2013 年作品榆林窟文殊菩薩
  • 敦煌文博會:相約一帶一路 擴大絲路朋友圈
    萬裡絲路激蕩共榮夢想,千年敦煌喜迎四海賓朋。今年9月底,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SRDICE,以下簡稱敦煌文博會)在甘肅敦煌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本屆敦煌文博會開幕式暨高峰會議上指出,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5周年,「一帶一路」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響應和參與。文化是人心相通、增進互信的橋梁,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力量。
  • 第四屆「一帶一路」壁畫論壇——繪畫材料對比展暨學術研討會在...
    論壇開幕式2019年11月5日,第四屆「一帶一路」壁畫論壇——繪畫材料對比展暨學術研討會在呼和浩特斯琴塔娜藝術博物館舉行。此次研討會將從材料到修復理念進行整體的梳理,以期加強對高等教育中傳統文化中的壁畫的解析與研究,促進學科發展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建設。嘉賓為「一帶一路」地圖拼圖開幕式上,中國美協壁畫藝委會主任王穎生與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烏恩奇為「傳統壁畫材料與技術研發基地」揭牌。
  • 「一帶一路」讓「失落沙洲」重拾昔日榮光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敦煌搶抓機遇,藉助自身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暢想絲路「紅利」,往日的盛景在河西走廊西端重現。2018年,敦煌全市實現生產總值98.78億元,同比增長5.65%,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均取得了極大改善,特別是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不僅拓寬了敦煌國際交流合作的渠道,也提升了敦煌的國際影響力。
  • 臺灣學子赴「敦煌之約」:臨摹壁畫跳敦煌舞 覓心中「莫高」
    中新網蘭州10月17日電 (記者 丁思)初次踏訪在千年古絲路上,臺灣大學生李冠甫的手機就沒有停歇過,一路走,一路拍。「很幸運參加了這次研習營,讓我對絲綢之路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我會將所見所聞製作成為Vlog,推介給更多喜歡敦煌的朋友。」他說。
  • 敦煌壁畫及音樂走進香港饒宗頤文化館
    新華社香港5月25日電(記者丁梓懿)「天籟敦煌·淨土梵音」展覽25日在香港饒宗頤文化館開幕,展覽通過多種形式展示敦煌石窟的音樂場景壁畫及敦煌樂器,讓觀眾近距離感受敦煌韻味。本次展覽以中國音樂起源為序,除了敦煌曲譜及其解讀外,還以平面、立體及多媒體的方式向公眾展示敦煌洞窟中不同的音樂場景,呈現敦煌各種類型的實體古代樂器、演奏音樂情況和樂隊組成。在展覽期間,專為創作及演奏敦煌音樂而成立的天籟敦煌樂團也會定期在展室內演奏敦煌主題音樂,曲目包括《天籟》《長沙女引》等。
  • 臺灣學子赴「敦煌之約」:臨摹壁畫跳敦煌舞 覓心中「莫高」
    中新網蘭州10月17日電 (記者 丁思)初次踏訪在千年古絲路上,臺灣大學生李冠甫的手機就沒有停歇過,一路走,一路拍。「很幸運參加了這次研習營,讓我對絲綢之路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我會將所見所聞製作成為Vlog,推介給更多喜歡敦煌的朋友。」他說。
  • 「一帶一路」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論壇在穗舉行
    活動期間舉行了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教學實習基地籤約儀式。(央廣網發 通訊員葛青青 供圖)央廣網廣州10月20日消息(記者何偉奇 通訊員葛青青 吳奕渠)10月19日,「一帶一路」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論壇在廣州市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舉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會長杜佐祥、非遺敦煌彩塑代表性傳承人杜永衛、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金憓、廣東大觀博物館館長丁方忠等嘉賓重點討論了敦煌文化形成與演化、嶺南文化特色與發展、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交融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
  • 第五屆「一帶一路」壁畫論壇暨絕學之路·中國壁畫藝術展開展
    ,為大力加強中國「一帶一路」文化傳播的影響力,全面展示全國壁畫創作成果和中國美術學院教學研究業績。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作為指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術委員會、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浙江美術館、高平市人民政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龜茲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一帶一路」壁畫論壇暨絕學之路·中國壁畫藝術展,定於2020年11月10日-24日在浙江美術館展出。
  • 敦煌壁畫藝術精品展走進雲南
    12月6日,「一帶一路 靈感敦煌」敦煌壁畫藝術精品文化展在昆明世博園開展。展覽通過聲、光、影視及數碼技術還原敦煌藝術魅力,將66幅莫高窟壁畫數字高保真複製品、數件藏經洞文獻、捲紙畫及莫高窟第285窟和第3窟1:1複製帶到展覽現場,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敦煌藝術魅力。圖為開展儀式上演敦煌服飾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