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死後,曹丕嗣丞相、魏王之位,繼而受禪稱帝,似乎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曹丕嗣位之時,地位並不穩固,面臨著來自內部外部的諸多危機。
透過古人留下的史書,我們不難發現,面對危機挑戰,曹丕充分發揮他的政治軍事才能,統攬全局,指揮部署,對幾件關鍵的大事應變自如,處置妥當,才順利接班並完成了由漢入魏的平穩過渡。
一代梟雄曹操病逝於洛陽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一代梟雄曹操病逝於洛陽,終年66歲。一般來說,舊君去世,新君應當日久於靈柩前繼位,以免發生變故。
「春,正月,武王至洛陽;庚子,薨。」——《資治通鑑-魏紀》
但是,在曹操去世時,他最器重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都不在身邊,這樣一來,即使是曹操早已選為繼承人的曹丕,能不能順利繼位,也充滿了懸念。
曹操死時,中原的局勢並不安穩,因此,當時在洛陽的群臣甚至都不敢公布曹操的死訊,生怕引發動亂,很多人主張秘不發喪。
如果真的這樣做了,那在曹魏政權內部反而會引發大亂。
青州兵四散而去
從192年收編青州兵到220年官渡之戰,青州兵是曹操的主要軍事力量。
死戰濮陽,大破呂布,移兵許昌,操縱漢帝,取徐州,滅袁術,戰官渡,敗袁紹,下荊州,降劉表……
雖然青州兵也曾有被呂布騎兵衝潰的敗例,但是絲毫不妨礙它的盛名。
從青州黃巾起義到曹操去世,青州兵一直以「殊不畏死」「兵皆精悍」「精銳」等詞為歷史所記載。
曹操死後,歸附他的青州兵「皆鳴鼓擅去」,不再為曹魏集團服務,曹操的治喪大臣賈奎力排眾議,並未阻止青州兵散夥,而是通知地方,一路上妥善招待,發給口糧
曹彰意欲奪權
在接到曹操死訊後,曹彰是諸位王子中最快來到洛陽的,而且曹彰是帶著曹操的命令來的,當時曹操病重,於是給曹彰傳訊讓趕緊過來,曹彰在半路上的時候曹操就去世了。
曹彰來了之後說了一句非常特別的話,從中可以看出曹氏諸位兄弟之間還是非常的兇險。
曹彰來了洛陽之後,問賈逵:我爸留下來到魏王印璽呢?
如果印璽到了曹彰手裡,曹彰就會自立稱王。
當然,賈逵是一個忠臣,直接正色說:魏國有王儲,先王的印璽在哪不是你該關心的事情!
鄢陵侯彰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資治通鑑。
《資質通鑑》:撥開迷霧,為你還原一個真實的曹丕
無論古今,很多人談起曹丕,都對他沒啥好印象:他逼迫漢獻帝禪讓,自己登基稱帝,於君是為「不忠」;曹植是他親生兄弟,他強逼他寫七步詩,否則就要砍人家腦袋,於親是為「不義」
如此不忠不義之徒也好意思當皇帝?活該剛過四十歲就被閻王爺收走。這就叫「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起初我以為如此。待到翻完了《史記》、《資治通鑑》、《三國志》等文獻,我發現曹丕看似陰鷙,其實非常苦逼。
坐穩了龍椅的曹丕,改革吏制,整頓官場;減輕刑罰,降低賦稅;提倡節儉,禁止厚葬;消除割據勢力,大破羌胡聯軍,多次擊敗鮮卑,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聯繫……如是種種,不知換作一言不合就借著酒醉撒野,除了會寫兩篇辭藻華麗的文章就作天作地作死的曹植,能否做到其中一項? 然而這樣一個人,卻在生前身後都挨了不少罵。
以史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其實年紀越大,就越發現人一定要多讀歷史,讀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們每走一步都留下來一些歷史的印記,我們熟讀歷史,我們對人間的這些不同的挑戰,就能做到心中有數。
分辨出哪些是更接近史實的書,例如北宋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鑑》,可謂代表中國古代史學的最高成就,是認識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經典讀物。
不過,《通鑑》又不同於一般的史籍,是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的政治史典籍,其影響遠遠超出傳統意義上的史學領域。
清代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這本《白話資治通鑑》以小說的筆法,精細趣讀歷史,又能明白管理、用人之術、為人處世的智慧
此外還有,《四庫全書》是集齊經、史、子、集四部文化叢書,以及被稱為「史家絕唱」《史記》,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宏大的兩部傳世經典。
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