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作為一部神秘十足的古書典籍,因為時間的特殊性及其中描繪的整個虛無迷幻的世界和各種各樣神奇的生物,令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探究興趣不減反增。而圍繞《山海經》做研究,對上古時代做出的各種假設推斷也是層出不窮。最近,又有專家學者提出了新的假設:《山海經》中關於古埃及的記載,或許證明了夏朝國王其實是埃及法老。這件事聽來讓人覺得荒謬,提出這假設的學者又是怎麼解釋的呢?
這一切要從《山海經》成書年代說起。今天的學者普遍認同《山海經》成書於西漢時期,然而西漢的劉向父子並非撰寫者,他們只是對龐大的已經存在的材料進行補充與整理,編訂成冊。那書中記載的世界具體又是在哪個年代呢?
這裡要提一下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論及《山海經》他是這麼說的:《山海經》一書,餘不敢妄言也。這句話其實從側面表面,書中所涉及的年代已經是和司馬遷所在的朝代有著巨大差異的。對於不了解不熟悉的朝代,嚴謹的史學家當然是不敢多加評論。而我們可以從蛛絲馬跡中再將時間進一步精確。例如,《山海經》中沒有關於鐵器的記載,多是玉器,有少數青銅器;而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而商朝的冶煉青銅的技術也趨於成熟,在大型的祭祀方面更是少不了青銅的影子,而玉器由於材質更寶貴只適用於天子諸侯身份的祭祀活動。可《山海經》一書關於青銅的描寫不多,關於祭祀的描寫更全是玉器。那《山海經》中的世界,必然早於春秋戰國,更有可能早於商朝。
有人說《山海經》所記載的,是大禹之前所發生的事情,按照當時的生產水平,能整理寫作這麼多資料的應該是統治階級。所以很可能撰寫者就是大禹手下的臣僚。而我們如今看到的《山海經》也並不是完整的,而是有殘缺的"修訂版"。
上面論證的,其實就是想說明《山海經》所描繪的內容都是夏王朝之前的事,對各種假說,十分難以有確鑿證據確定真假,所以至今各路研究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一套主流說法,這之中大多都互相矛盾,難證真假。不過,現今最流行的說法,是"埃及說",即夏王朝並非是中原王朝,而是來自於埃及。
支持這一說法的論點有很多。其中最有力的證據和一幅埃及發現的壁畫有關。
《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儛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意思就是,在大樂荒野上,夏啟在此地祭祀歌舞,腳下有兩條龍所拉的車,上方有雲蓋大傘三層,並且左手拿著一種叫"翳"的東西,右手拿著一個環狀物體,身上還佩戴著一尊玉璜。
專家認為,這段話描寫的是夏啟盛裝出行時的衣著打扮,而夏啟手上的"翳"、"環",都是符合夏啟身份,象徵著無上皇權的尊貴之物。巧合的是,當專家開始對"翳"與"環"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時,一副埃及的壁畫進入了他們的眼中。見下圖:
如圖可見,圖中以紅圈圈起的是埃及法老。他兩隻手中各持一物,其中左手中的物品並不能確定是何物,但是右手的物品很明顯就是一個"環"。而為了探究法老左手所持到底是否傳說中的"翳",考古專家們試圖從華夏文明中找出答案,為此翻閱了大量古籍注釋,終於從古籍中得知,"翳"是一種用五彩的鳥類羽毛製成的儀仗。而經過對比,法老左手所拿之物,很有可能就是這種鳥類羽毛製成的儀仗。如果推斷正確,那《山海經》的記載不就完美的吻合了古埃及的壁畫嗎?難道夏啟真的是埃及的某一位法老?
那專家研究了許久的"翳"與"環",究竟又是用作何處的呢?它們又為何成為夏啟出席正式場合的儀仗裝飾呢?其實,法老右手中的"環",是一種埃及人用於收割莊稼的鐮刀,從古至今,農業都是重要的產業,因此法老舉行儀式的時候,手持"環"祈禱豐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法老左手中的,神秘的羽毛"翳",則是埃及人用於放牧的"鞭子",象徵著畜牧業。農牧業並駕齊驅的古埃及,畜牧業和農業想來也是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而法老手持這兩個器具,也是說明了他同時把控著農畜大權,地位至高無比。
而後專家又圍繞這個論點找到了其他的佐證。譬如同樣出自《山海經·西山經》的一段記載:南望崑崙,其光熊熊,其氣魂魂。專家認為"崑崙"其實不是如今我們所謂的崑崙山,而是埃及的金字塔;而《山海經》中說:崑崙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或許裡面的中獸身人面"開明獸"便是大名鼎鼎的獅身人面像。
至此,"埃及說"已經成為了一個值得研究的、能立得住腳的假說,與"殷人東渡""南美說"等成為了對華夏文明最初起源的探究假設之一。雖然這些假設其實仍未能算"實錘",但無疑為《山海經》的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