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黃嘉善
1941年出生於溫州,擅長版畫、中國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曾任溫州市文聯副主席、溫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大陸版畫會會長。人物辭條入編《中國美術家人名詞典》《中國現代美術家名鑑》《當代中國美術家人名錄》等。
7月27日上午,畫家黃嘉善的中國畫作品集《水墨情緣》舉行首發式,該書由浙江美術出版社出版,收錄了黃嘉善近十年來創作的國畫百餘幅。
「路漫漫其修遠兮」,黃嘉善於藝術之路上下求索已逾58年,他的藝路歷程各時期「風景」大不相同——從版畫、到廣告畫、再到國畫,但均值得讚嘆。日前,記者拜訪了黃嘉善老先生,聆聽他講述自己的藝路歷程,他說,畫畫是一輩子的愛好,只要還能拿畫筆,這條藝路就還沒到頭。
鐵道兵生涯
造就獨特藝術感覺
在祖國的邊界線上,在高寒的大興安嶺,在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在人跡罕至的沙漠和峭壁,鐵道兵戰士最先留下了建設者的足印。黃嘉善1963年入伍,在鐵道兵師、團從事文化工作和美術創作。四海為家的鐵道兵生涯,開闊了他的視野,獨特的地勢風貌,造就他與眾不同的藝術感覺。
「鐵道兵戰士所經歷的生活和所目睹的景象,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回憶往昔,黃嘉善仍歷歷在目:建設成昆線,高山峽谷間找不到一塊能夠支帳篷的平底,要用炸藥包炸平。夜裡出帳篷如廁,必須在腰間系一根繩子,否則一不小心就要跌落幽暗山谷;銀裝素裹的大興安嶺,氣溫低至零下40度。炊事班的同志要用鋸子來切割凍住的豬肉,包心菜用蛇皮袋一裹,用錘子一砸就碎,直接能下鍋……
在部隊的二十多年中,黃嘉善用筆與刻刀表現鐵道兵千軍萬馬開山架橋的火熱生活。版畫,既是他反映鐵道兵堅毅和艱辛的載體,也成為了他叩響藝術殿堂之門的敲門磚——他所創作的《景鐘山下》《汲》先後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版畫《林海尖兵》《風雪高原》被我國軍事代表團作為國禮送給羅馬尼亞。
可其實,在進部隊之前,黃嘉善學的一直是國畫。他的國畫功底不俗,與人合作的《喜馬拉雅上鐵九連》曾在1964年全軍美展獲優秀獎(最高獎),並得到過周總理的稱讚。「可國畫畫一張就只是一張,版畫不一樣,想印多少有多少,利於開展宣傳工作……」由於這個原因,黃嘉善才在部隊裡自學了版畫。回憶自學經歷,老先生不由失笑,「當時就是瞎琢磨,畫好刻好後刷油墨,可放著晾了半個月也沒幹,後來跑去請教印刷廠的師傅,才知道得放速幹油……」
培養繪畫人才
開創「大路畫派」
在獨自從事版畫宣傳中,黃嘉善意識到力量的薄弱,於是徵得上級同意,在部隊內大辦畫展,通過這種創新方式挖掘有藝術才能的戰士,經培訓,組成了一支六七十人的版畫隊伍。多年來,不斷有人才被發掘,先後加入這支創作隊伍的百餘人中,後來有40多人成為省級美協會員,8人為全國美協會員。
提及這支隊伍,黃嘉善顯露出驕傲神色。他同這批宣傳戰士一道,一面為祖國社會主義鐵路建設事業出力流汗,一面用畫筆、刻刀,努力表現自己所熟悉和熱愛的勞動生活,創作出了《邊疆戰歌》《萬水千山只等閒》《志在四方》等一系列優秀版畫。抱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心態,黃嘉善嘗試報送集體創作的組畫《戰鬥在崇山峻岭》參選全國美展,不料抱得嘉獎,轟動全國,為全體軍人爭了光,他也因此榮立三等功。後來,他又想「登一登大雅之堂」,於是鐵道兵戰士的「大路版畫」展覽,從北京中山公園起步,走進北京工人文化宮,進而又走進中國美術館,也由此,開創了被美術界認可的「大路畫派」。
首促藝商結合
激發家鄉創作熱情
1989年,溫州曾一度被全國美術界熱議,只因黃嘉善辦了一件「新鮮事」。黃嘉善離開部隊後,轉業回溫參加文聯工作,當時的溫州美術界,大家各自為營默默創作,很少有群體性活動,美術創作缺乏活力。黃嘉善看在眼裡,某日突發奇想,決定促成一次美術與商業的牽手——在市政府、市文聯的支持下,黃嘉善和另外兩位同志一起驅車二萬五千裡,走訪了400來個廠家、企業,說服177家企業出資進行廣告畫創作與宣傳合作,成功集資了20多萬元創作宣傳經費。此舉為溫州美術創作注入新的活力。「藝術家與企業家結緣,藝術與商品結緣,這是創舉!」前溫州市市長劉錫榮在看到該廣告畫項目成果後如此評價。
黃嘉善覺得這還不夠。「這些年,溫州的物質經濟、溫州人的精神均有了很大改變,我們要讓全國人民都看到溫州的變化。」抱著展示溫州人精神印象的目標,黃嘉善首創了以「溫州人」為命題的《溫州貨藝術廣告展》《溫州人書法展》《溫州人攝影展》,先後在溫州、天津、北京開展。展覽引發熱烈討論,獲得了華君武、李樺、李鐸等眾多藝術界大咖的讚許,認為不僅展示了溫州兩個文明建設的成果,也為藝術界開闢了「新的探索、新的嘗試、新的路子、新的形式」。
不僅如此,後來黃嘉善還創辦了「溫州藝苑」,用作展示溫州書畫家的藝術創作的場所,「溫州藝苑」還有一大新功能,便是組織舉辦精品大展賣。這在當時又是一項創新,這個全新的文化市場讓溫州的藝術家們走出象牙塔,推銷自己,也鼓動了創作,同時也讓藝術作品,進入到溫州的尋常百姓家。
初心指引愛山水
藝路漫漫未有盡頭
為祖國建設事業做宣傳,為溫州美術創作謀新路,黃嘉善的藝路走得「大公無私」,而今他享受起悠然時光,重拾起國畫這一最初的愛好,寫生創作也成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2012年時,黃嘉善開辦個人從藝五十周年畫展並出版《刀筆藝路》個人版畫集,當時他說,自己鍾愛山水,今後要繼續「爬山」「涉水」,而今,78高齡黃嘉善仍如是說。
「我對國畫山水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是初心,也是方向,更是理想,直至今日我仍在苦苦探索。有人說我的國畫很像版畫,這便是我多年來形成的一點個人特色。」此次《水墨情緣》黃嘉善國畫作品集,以山水為主題,雁蕩山的芬芳、楠溪江的溫潤、黃山的雄奇、青藏雪原的巍峨……難以忘懷的歲月景象以水墨的形式一一凝固呈現。正如序言道:「踏遍青山打草稿,追求畫面挖掘出的生活情趣,以深沉的意境,抒發輕鬆自然的山野之美,其中意味,各人自知。」
「從創作到生活,從生活到創作,往復勞作,為尋找希望與夢想,既辛苦又快樂」,老先生笑道,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自己也快80歲了,案頭的畫積了許多,為此選擇了其中一部分,編輯成冊,當作向祖國匯報。
(原標題:《溫州畫家黃嘉善畫集作品<水墨情緣>7月27日首發》,原作者:程瀟瀟。編輯林如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