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羅振宇的《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第四年舉辦,這次演講共四個小時,羅振宇從個體命運說起,把演講主題轉到了個人的行動策略上。
全場演講四個小時,以下內容是經過梳理後的精華觀點,共分「七個主義」,其中不少觀點是頭一次亮相,大家一起來看看。
引子
羅振宇先從2018年的變化說起,因為大多數人都覺得2018年世界變化太大。
「2018年,發生了多少大事啊。一些大公司幹著幹著突然遇到了危機,多少被公認有前途的行業,幹著幹著突然就遇到了拐點。」
他還提起前年的跨年演講,也就是2016年那次演講中說過的五隻黑天鵝。
「前年的跨年演講,我們還在說有五隻黑天鵝。今年何止五隻黑天鵝?當黑天鵝一隻又一隻地從天上飛過的時候,也就不算什麼意外了。正如一句俏皮話說的,現在黑天鵝都快成家禽了。」
2016年提過的五隻黑天鵝分別是:
1、時間戰場:2016最重要的不可逆變化,就是網際網路人口紅利結束了。大公司的優勢越來越鞏固。創業市場*行著一種「代孕生意」。流量的獲取越來越難,時間會成為商業的*戰場。
2、消費升級:未來商業有兩個流派:一個是讓他上癮,拖住他的時間;一個是提供服務,優化他的時間。所有的產業都必須向服務業無限接近。在這個領域,將來會誕生很多偉大的公司。
3、智能革命:人工智慧是下一個主戰場。誰的數據更多,更*,誰的技術怪獸就會被餵養得更強。人工智慧不是人的延伸,它是人的替代。
4、認知迭代:2016年,有一種氣氛在瀰漫,叫事情正在起變化。面對這個全新的龐然大物,你有兩個選擇:交越來越貴的「共識稅」,或者打越來越殘酷的「認知戰」。
5、後真相:後真相的意思,不是沒有真相,而是對這個世界來說,情緒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事實。過去謠言泛濫,是因為信息太少了。而後真相時代,是因為真相太貴了。
最後他總結變化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以前,變化可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現在,變化可能成了生活本身。」
做事主義
羅振宇肯定跨年演講是為做事的人服務,他給做事的人和不做事的人做了一個區分。
「做事的人和不做事的人,有啥區別? 做事的人無所謂悲觀還是樂觀,我們只關心如何把事做好。不做事的人經常討論一些抽象的問題:情感和理智哪個重要?理想和現實怎麼能平衡?遠方和苟且怎麼選擇?著眼未來和回到初心哪個更重要?」
「你就說這些問題,難不難?燒腦不燒腦?想不想死?」
後面他舉了他公司一個女性創業者的例子,既創業,同時兼顧著家庭,養娃等事情,他總結,做事的人其實沒有什麼兩難的選擇。
「每時每刻,我們做事的人面對的就是一張時間表,就是這張時間表上具體的時間安排而已。」
小趨勢主義
站在風口,豬都會飛,這是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的時候,喊的最多的一句話,那個時代,是全民狂歡的時代,但在2018年,這種風口已經不復存在。
「感謝2018年,讓我們有機會反思:我們還能抓住某個大趨勢、隨大流,然後從此躺著分享裡面的紅利嗎?2018年我們知道,「躺贏」的時代再也不在了。」
藉此,他提出小趨勢的概念,小趨勢有兩大特點。
第一,它小,所以很難察覺。
第二,它不發生在我熟悉的領域裡,它是通過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才滾動到我面前。
他舉了餐飲業的例子,最近兩年餐館都開始上市了,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有資本投資。為什麼資本願投餐飲業?因為餐飲業可以做外賣,開分店,提高盈利能力;為什麼資本敢投餐飲業?因為餐飲業現在帳目清晰;為什麼帳目清晰?因為行動支付。
更因為行動支付產生了數據,餐館可以借用數據持續優化自身。
小趨勢,很小,難察覺;但就發生在身邊。
最後他告誡我們要做好準備,等待它的到來。
「想借小趨勢的人,沒有一勞永逸的想法。他只是隨時在做準備,把自己感知能力磨得銳利無比,隨時等待、捕捉那個小趨勢的信號的傳來。」
還原主義
小趨勢難以察覺,只能靠感知。那如何提高感知力呢?這需要提高個人的還原能力。
他的朋友給他講過一個故事。
「2018年,她去大學校園做了一個調查,結果,她調查的每一個人都說「我相貌中等偏上」。 聽完梁寧的這個發現,我心裡默默地想,原來有這麼多人,跟我一樣,覺得自己相貌中等偏上。」
這件事情說明什麼?
「我們經常對真相一無所知。」
所以還原能力是現在最稀缺的能力。
「還原能力才是做事的人,逼近事實真相、把握小趨勢最稀缺的能力。」
理性樂觀主義
有人希望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中講些樂觀的話,給大家打打氣。
「你能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有石油危機、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2008年金融危機……你看,當一些大事發生的時候,經濟的發展會受影響,短期的波動會有,但是一個鷂子翻身就接著往上走。你何嘗見過倒栽蔥式的陡然下滑?」
特別說到作為中華兒女的樂觀所在。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我們的祖先埋骨於此,我們的血脈紮根於此,我們青春在此,也將終老於此,除了盼著它好、相信它好。我們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
他再次重申作為創業者,作為做事的人,一定要保持樂觀。
「我是個創業者,樂觀是我們這批人的性格底色,不樂觀,這年頭沒法做事。」
「2018年是很難,但是我們做事的人都知道: 2018年難,哪一年不難?」
非共識主義
什麼是非共識,非共識不是抬槓,而是對什麼是創新的解釋,這是羅振宇首次講到這個詞。
「我們這一代人提起創新總覺得特別高大上,但是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麼?從事後看,成功者的路上,那是一個正確連著一個正確,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但這是事後看。如果從過程中看,你就會發現,在他的路上,那是一個非共識連著一個非共識,甚至在別人看來,是一個錯誤接著一個錯誤。在他自己看來,是一個壓力連著一個壓力。」
他說,創新的想法,在出生時被當成怪物,如果後來被社會接受了,它就是創新,沒被接受,它就是怪物。
非共識主義從來不反對什麼,只是把被忽略的東西呈現出來而已。
這有點像存在即真理。
「很多人看到創新者都會問:你幹的是什麼事,你瘋了嗎?創新者心裡其實在說:你瞎了嗎?」
信用主義
講到這裡,他特別把順豐作為例子,2018年,順非為員工定製耐克工作服,前一段時間,順非掌門人王衛更是為員工撐腰。
「如果我是順豐的老闆王衛,我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只要用行動,真的讓我的同事,讓快遞小哥覺得在這個公司工作有尊嚴、有體面和有安全,這飛輪就已經推動起來了。什麼時候推動?就是當他們站到用戶面前的時候,他們會讓用戶也感受到尊嚴、體面和安全感。」
他還提到得到的用戶數,雖然有2600萬用戶,但他按轉發過內容的人數計算,共240萬,從第一天開始就是按這個數字計算的。
「我們從第一天開始,就是這麼算帳的。這麼算帳可能會讓市場、讓同行瞧不起,因為數字太小。但是我們只有這麼算帳,才能讓我們始終處於信用飛輪當中。」
長期主義
以前,我們絕對人過了30就已經很大了,特別是現在的女性,過了30仿佛一夜間貶值成無人要的狀態,但如果一個人能活100歲呢?
「現在醫學界幾乎有一個共識,聽著有點匪夷所思:我們這一代人,大概率上,人人都有機會活過100歲。」
有人在36歲時被辭退,她就覺得天都塌了,36歲了,還能幹什麼啊,什麼都學不會了,生活已經沒有希望。
「而一位100歲的老奶奶說:「我特別後悔60歲的時候沒有開始練小提琴,如果當時練了的話,我現在已經是一個有40年經驗的小提琴手了。」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人是不是該改變以前的思想。
「60歲,上個大學;70歲,出來創業;80歲,新學一門手藝。」
又有何不可呢?
所以,我們現在做什麼事情,做什麼選擇,就要加上一個時間的維度。
「我們做選擇的標準,也許就不是眼下的利弊了,而是要疊加進一個時間的因素。當你做一個決定的時候,得分得清什麼能穿越時間,什麼會被時間過濾?」
「所有能穿越時間的東西,就該堅守;所有會被時間過濾的,該翻篇就翻篇。」
普通人的努力,在長期主義的複利下,也會積累成奇蹟。
最後
2019年已經來了,2018年已經過去,不管你過的如何,都將重新開始,作為一個做事的人,所謂的安全感是留給過去的回憶,變化,才是做事者應該把握的機會。
「我是巴不得變化到來的,如果這個世界沒變化,還有什麼機會輪得著我嗎?」
2019年怎麼辦?
「對未來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阿爾貝·加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