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鳴
財經網訊:「2019年全球經濟依然面臨比較大的下行壓力,但是只要各種風險不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應該不會出現全面衰退。」 3月23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在以「堅持擴大開放 促進合作共贏」為主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上如此表示。
王一鳴認為,當前全球經濟風險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個是貿易摩擦的頻發,正在衝擊全球經濟。二是全球債務水平居高,也增大金融市場的風險。特別是2008年以來,全球債務增加了差不多75萬億,全球的GDP只增加了24萬億美元。儘管債務上升的勢頭在下降,特別是中國的負債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但依然全球的債務水平還很高。高債務對利率變化極為敏感。在美元走強和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走高的背景下,超低利率時期大規模負債的新興市場將會面臨巨大的本幣貶值的壓力和資本外流的壓力。三是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難度增大,影響全球的復甦進程。發達經濟體謀求更加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國際規則和制度體系。但是掌控力下降,難以發揮主導作用。這個過程中,WTO正常運行受到幹擾,G20機制也難以發揮實質性作用。另外,地緣政治動蕩和大宗商品價格震蕩也帶來不確定性。
王一鳴表示,全球經濟的變局中,擔憂和焦慮的情緒在上升。不可否認,2019年全球經濟依然面臨比較大的下行壓力,但是只要各種風險不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應該不會出現全面衰退。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的金融監管框架強化,金融體系穩定性提高,新興市場外匯儲備比較充裕,為應對風險創造了條件。
王一鳴談到,從中長期看,三個因素對未來走勢有很大影響。第一,新一輪技術革命能否成為推動全球增長和融合的引擎。信息技術和數位技術代表的技術革命在迅猛發展,智能化在強化,數字產品貿易,服務貿易佔比提高。儘管信息技術革命也會帶來結構性的摩擦,比如說對程序化就業的衝擊。但是會提高全球的全要素生產率。
第二,國際經貿規則重構能否達成共識,並發揮正面效應。WTO也面臨新的問題,應對非關稅措施不夠有效,處理服務貿易能力有限,數位技術和智慧財產權監管能力不足。164個成員國達成一致,決策效率非常低下。第三,全球化能否適應這種變化,並能進一步升級來形成新的全球經濟秩序。
對於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強的問題,王一鳴解釋,從技術革命到產業革命,中間可能有一個時間差。智能化的技術發展非常迅猛,但要向產業領域滲透,形成系統性影響,還有待時日。
以下為發言實錄:
王一鳴:大家上午好。我主要想討論一下全球經濟面臨的一些風險。
去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經濟增勢開始回調,大家對經濟下行的風險擔憂在增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兩次下調了對今年和明年的經濟預測。從高頻數據向採購波羅的海經濟指數來講,全球經濟增長勢頭減弱。全球同步復甦的態勢在逆轉,不同經濟體的分化在加劇。
發達經濟體內部,美國雖然由於減稅的減弱,強勁的增長勢頭在減弱,但是表現還是要比其他經濟體要好。歐元區的經濟開始出現很多問題,特別是德國,作為火車頭的德國,受外貿和汽車生產下降的影響,經濟在明顯回調。日本也比較低迷。新興市場保持比較快的增速,但是也在下降。當前全球經濟風險,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一個是貿易摩擦的頻發,正在衝擊全球經濟。主要經濟體的貿易摩擦是否還在升級,WTO在去年9月下調了今年貿易預測值。IMF估算,如果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的話,對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影響會達到0.8個百分點。
第二個風險是全球債務水平居高,也增大金融市場的風險。根據國際金融協會的估算,我們現在全球的負債差不多要接近250萬億美元,是GDP的3倍,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特別是2008年以來,我們的債務增加了差不多75萬億,全球的GDP只增加了24萬億美元。儘管債務上升的勢頭在下降,特別是中國的負債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但依然全球的債務水平還很高。高債務對利率變化極為敏感。在美元走強和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走高的背景下,超低利率時期大規模負債的新興市場將會面臨巨大的本幣貶值的壓力和資本外流的壓力。土耳其、阿根廷前一段的動蕩反映了這個態勢。
第三個風險是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難度增大,影響全球的復甦進程。當前國際社會處在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的重塑期,各國的博弈進一步加劇。發達經濟體謀求更加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國際規則和制度體系。但是掌控力下降,難以發揮主導作用。這個過程中,WTO正常運行受到幹擾,G20機制也難以發揮實質性作用。所以,這種彼此的協調,面臨困難。另外,地緣政治動蕩和大宗商品價格震蕩也帶來不確定性。
所以可以看到,全球經濟的變局中,擔憂和焦慮的情緒在上升。不可否認,2019年全球經濟依然面臨比較大的下行壓力,但是只要各種風險不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應該不會出現全面衰退。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的金融監管框架強化,金融體系穩定性提高,新興市場外匯儲備比較充裕,為應對風險創造了條件。
從中長期看,三個因素對未來走勢有很大的影響。
第一,新一輪技術革命能否成為推動全球增長和融合的引擎。信息技術和數位技術代表的技術革命在迅猛發展,智能化在強化,數字產品貿易,服務貿易佔比提高。儘管信息技術革命也會帶來結構性的摩擦,比如說對程序化就業的衝擊。但是會提高全球的全要素生產率,也會進一步深化各國分工和合作,全球經濟融合的趨勢會因為技術發展進一步強化。
第二,國際經貿規則重構能否達成共識,並發揮正面效應。WTO成立以後,全球貿易是GDP增速的1.5倍,但是WTO也面臨新的問題,應對非關稅措施不夠有效,處理服務貿易能力有限,數位技術和智慧財產權監管能力不足。164個成員國達成一致,決策效率非常低下。但是我們不管怎麼說,多邊貿易相對於雙邊貿易來說,它依然更有效。當前,WTO改革正在啟動,雖然主要經濟體利益訴求差異很大,短期內很難達成共識。但這種貿易摩擦和投資保護帶來的巨大成本會使人們終究認識到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制總是比碎片化的雙邊貿易體制更加有利於全球經濟和自身利益。
第三,全球化能否適應這種變化,並能進一步升級來形成新的全球經濟秩序。總之三種裡兩會左右全球經濟未來趨勢,也將塑造全球經濟秩序。我們只有牢牢把握蘊含的機遇,才能更好把握未來。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