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演員馬伊琍主演的電視劇《旗袍美探》收官,她扮演一位留學歸來的高智商女性,颯爽破解一系列離奇案件不說,一襲襲花色款式各異的婀娜旗袍更是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旗袍這一極具東方美感的服裝為何令許多女人著迷?
在上海書城福州路店現場,一群更「颯」的「旗袍美探」們,身著「壓箱底」的旗袍,分享自己與海派旗袍從「相識」到「相知」的故事,在探索海派旗袍服飾之美、文化之美的同時,更展現海派旗袍與上海女性在氣質與精神上的契合。由上海報業集團與旗下新華傳媒共同打造的「市民文化客廳」迎來「海派旗袍」專場,海派旗袍文化大使、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全國勞模吳爾愉,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會長沈慧琴等共話海派旗袍之美。
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剛從西藏拍攝影片歸來,滬劇被稱為「西裝旗袍戲」,與海派旗袍的淵源十分深厚。身著一襲紅色旗袍,茅善玉快人快語,憶起第一次穿旗袍,有次偶然機會演上世紀30年代的故事,體現上海市民生活,故事發生的年代正好是女性著旗袍的年代,「一開始都不懂,經老師教導後,才知道穿旗袍胸要挺、肚子要收起來、脖子要仰得高高的。女性要有這麼一件旗袍,在重要場合,你穿著它,自信就來了。」
全國勞模吳爾愉也是海派旗袍文化大使,從當年的空嫂到今天的空外婆,這位為全國人民所熟知的服務明星,帶著大家熟悉的微笑,現場演示了旗袍穿著禮儀,傳授「多一點點」和「少一點點」的穿搭秘籍。「25歲我第一次穿上蘭花絲絨旗袍,在上海照相館照了結婚照。」上世紀80年代,吳爾愉準備結婚的時候,母親央求一位早已退休的80多歲老裁縫,幫她縫製了一件旗袍。參加工作後,吳爾愉與旗袍的關係更密切了。兩岸通航時,她穿了寓意花好月圓的旗袍;世博期間,穿上上海航空特意定製的旗袍。「有次去西雅圖接飛機,我特意帶了件旗袍,老美們都驚豔到了。這天的旗袍如同中國的一件禮,燦爛閃耀,也給了我自信。」
沈慧琴則回憶起自己受祖母影響而愛上旗袍的故事。「「我奶奶104歲了,還很健康。在我出生的年代,奶奶有個神秘的箱子,我一直想像百寶箱裡到底藏著什麼。有一天奶奶出去工作,我就把神秘的箱子打開,裡面是高跟鞋和旗袍。那時我覺得一定要去做件旗袍。」旗袍的美潤物細無聲地改變著她,陪伴她邁過事業上的一道道坎。如今接棒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會長的沈慧琴,更以傳播海派旗袍文化為己任,致力於讓海派旗袍從時尚T臺走進百姓生活,以活態保護的方式,讓「非遺」不留遺憾。她透露,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將打造三個「廳」——談談女性旗袍的會客廳,有旗袍品牌、實景秀的展示廳,以及用聲音、音樂展示上海美麗的旗袍的音樂廳。
中國十大旗袍品牌之一、上海市知名商標「蔓樓蘭」總經理陳黎,則以連線方式參與活動。這位曾留學法國的80後上海女性,因一次偶然而深深愛上了海派旗袍。執掌「蔓樓蘭」23年間,她給旗袍注入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利用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將旗袍傳統製作工藝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實現了東方神韻與西方時尚、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雙結合。
旗袍,旗人之袍,「出生地」並不在上海,但在上世紀20年代來到了上海,成了「新上海人」,並有了新名字——海派旗袍。多了「海派」兩個字,旗袍的味道卻是完全不一樣了。海派旗袍在繼承歷史賦予它的豐富底蘊的同時,又勇立時尚潮頭,融會中西方服飾美學精華,在上海城市文化氣息的涵養下,形成了優雅中帶著性感、柔美中暗藏堅韌的獨特氣質。海派旗袍的美,不僅在服飾,更在穿旗袍的人舉手投足間展現的內在素養與外在氣質,以及那份自信獨立的姿態。
一襲旗袍,從上海女性打破禁錮、走向自由的戰袍,逐漸成為中國女性在世界舞臺展現風姿的華服。2009年海派旗袍製作技藝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海派旗袍首次亮相,驚豔世界;時尚化、國際化、禮儀化的海派旗袍,正在變得越來越生活化,為日常更添一份從容與優雅。
圖片:主辦方 劇照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王雪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