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文學大系調查組到張掖各縣區調研「河西寶卷」

2020-10-17 風馳傳媒


甘州訊(記者付聰林)10月14日,中國民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民間說唱」專家組組長苑利主持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河西寶卷」田野調查張掖座談會,與會專家就如何傳保護河西寶卷這一非遺文化暢所欲言,展開了深入認真的研討。




10月11日至13日,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河西寶卷」田野調查組深入甘州區、民樂縣、臨澤縣,就張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西寶卷」的保護、傳承等工作進行專項調研。

此次調研是為《中國民間文學大系》「說唱卷」和大系出版工程基礎資料資料庫的建設提供詳實準確的文本編纂資料。參加此資助調研組的人員有中國民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民間說唱」專家組組長苑利,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大系出版工程學術委員會顧問、大系出版工程基礎資料資料庫專家陶立璠,大系出版工程編纂出版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禮敏,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慶振軒,西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部教授張天佑,甘肅省民協常務副主席、大系出版工程甘肅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工作辦公室主任杜芳,甘肅省藝研所研究員、大系出版工程甘肅卷專家委員會委員周琪等數10名專家學者。




調研組先後走訪了甘州區「河西寶卷」國家級傳承人代興位、民樂縣民聯鄉太和村訪談省級河西寶卷傳承人張成舜、市級河西寶卷傳承人張龍和王林家查閱了寶卷文本資料,並深入張掖市非遺中心查閱「河西寶卷」資料,並在河西民俗博覽園——絲綢之路河西寶卷博物館內,現場體驗寶卷傳承人念唱金張掖寶卷的全過程。

相關焦點

  • 金色甘州:中國民間文學大系調查組到張掖各縣區調研"河西寶卷"
    甘州訊(記者付聰林)10月14日,中國民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民間說唱"專家組組長苑利主持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河西寶卷"田野調查張掖座談會,與會專家就如何傳保護河西寶卷這一非遺文化暢所欲言,展開了深入認真的研討。
  •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田野調查組蒞臨張掖調研「河西寶卷」!
    2020年10月11日,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河西寶卷」田野調查組蒞臨張掖市,就張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西寶卷」的保護、傳承等工作進行調研。 中國民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民間說唱」專家組組長苑利;大系出版工程學術委員會顧問、基礎資料資料庫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陶立璠
  • 張掖召開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河西寶卷」田野調查座談會。
    2020年10月14日上午,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河西寶卷」田野調查張掖座談會隆重召開。會議由大系出版工程編纂出版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禮敏主持,「河西寶卷」第二階段田野調研組所有成員、市文聯、市民協、市圖書館共40人參加了會議。
  • 非遺鮮聞丨《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負責人員在張掖調研「河西寶卷」(兩條)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河西寶卷」10月13日上午,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河西寶卷」田野調查組赴張掖市文化館,就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西寶卷」的保護、傳承,張掖市數字文化體驗館、書畫展廳、攝影展廳免費開放等工作進行調研。
  •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河西寶卷」 田野調查組赴張掖市文化館調研
    10月13日上午,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河西寶卷」田野調查組赴張掖市文化館,就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西寶卷,「民間說唱」專家組組長苑利,大系出版工程學術委員會顧問、基礎資料資料庫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陶立璠,大系出版工程編篡出版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禮敏
  • 非遺鮮聞丨《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 負責人員在嘉峪關調研「河西寶卷」(兩條)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負責人員在嘉峪關調研「河西寶卷」近日,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來到嘉峪關市進行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
  • 張掖:非遺傳承過大年 寶卷念唱賀新春
    甘肅張掖網訊 「家藏一部卷,平安又吉祥。」「這段時間的寶卷念唱活動搞得很好,雖然天氣寒冷,但深受群眾喜愛,起到了讓群眾了解非遺文化,宣傳非遺知識,尊重歷史、尊重文化的作用。」正在欣賞《甘州寶卷》的幹部丁海霞發自肺腑地說。
  • 張掖非遺「河西寶卷」傳習活動有聲有色
    中國甘肅網8月11日訊(本網記者 張蘭琴 通訊員 徐莉) 8月8日,以「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根脈」為主題的張掖市河西寶卷傳習活動之非遺大講堂,在張掖市文化館非遺傳習所舉行。張掖市文化館還通過「張掖公共文化雲」平臺進行了現場直播,受到眾多非遺愛好者關注,推進了非遺傳承保護工作。
  •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故事·河南卷·南陽分卷》唐河縣調研座談會召開
    8月21日,《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故事·河南卷·南陽分卷》唐河縣調研座談會在唐河舉行。南陽市民協主席田曉介紹了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故事卷南陽分卷的成書要求:要以三套集成故事卷本為標杆,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各縣卷本為基礎,突出地方特色,精選精編,編成精品。
  • 甘肅非遺——河西寶卷
    寶卷又名寶傳,是明清以來流行於民間的一種講唱文學,是勞動人民歷盡艱險保存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酒泉寶卷:是國內獨存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活寶卷。其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形象生動,語言通俗流暢,曲調抒情婉轉,群眾十分喜愛,因而,在民間廣為流傳。它寓教於樂,旨在勸人行善盡孝、勤勞節儉,、誠實做人、溫良恭謙等,是民間教化極為有效的方式之一。其結構除去散韻相間外,還保留了偈贊韻文的開場及結尾形式。
  • 非遺(國家級)二:河西寶卷一一中國文化的重要根脈
    寶卷是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講演變而來的一種中國傳統說唱文學形式。河西寶卷主要流傳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一帶,這是我國至今仍有說唱活動的少數地區之一。河西寶卷是在唐代敦煌變文、俗講以及宋代說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民間吟唱的俗文學。變文、俗講和說經主要吸收和沿襲了敦煌佛經的結構,而寶卷則在繼承的同時將其進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間化,使其成為中國民間說唱文學的一種形式。河西寶捲成熟、盛行於明、清至民國時期,「文革」期間漸趨沉寂,開始走向式微。
  •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故事·河南卷·南陽分卷》調研座談會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故事·河南卷·南陽分卷》調研座談會 2020年8月12日,南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專業委員會籌備會暨《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故事·河南卷·南陽分卷》調研座談會在鎮平舉行。 會上,首先圍繞《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故事·河南卷·南陽分卷》編纂工作進行了座談。
  • 「邊疆時空」非遺記憶|河西寶卷:民間說唱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河西寶卷是中國說唱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作為河西走廊地區先賢們創造的燦爛的民間文化,是河西人民的精神食糧和文化娛樂方式,歷經數百年而不衰。如今仍活躍在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等地民眾中間的寶卷,稱為「河西寶卷」。河西寶卷是在唐代敦煌變文、俗講及宋代說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曾受到話本、小說、諸宮調及戲曲的影響。
  • 「文藝資訊」「河西寶卷」田野調查活動在酒泉開展
    為加大對「河西寶卷」的挖掘力度,系統、深入地梳理文本資料及傳承現狀等相關工作,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國內民間文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展深度田野調查活動。 (酒泉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何國寧)中國民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民間說唱」專家組組長苑利;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大系出版工程學術委員會顧問
  • 「光明日報」敦煌變文與河西寶卷
    敦煌變文與河西寶卷王明博 李貴生敦煌變文是中國講唱文學的濫觴,其後進一步衍生出鼓子詞、諸宮調、詞話、寶卷等。中國的講唱文學一直流傳於民間,無論是口傳心授還是以書面形式流傳,其創作與傳承都具有程式化的特徵,這一特徵可以依據「口頭程式理論」進行分析。
  • 河西寶卷:民間文學中的精神暗河 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河西寶卷便誕生在這塊神奇的大地上,直至今天它依然熠熠生輝。在2006年5月20日,河西寶卷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西寶卷是指在唐代敦煌變文、俗講以及宋代說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吟唱的俗文學。
  • 河西寶卷引起中國民協高度重視
    10月12日下午,應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之邀,參加小型的有關河西寶卷的座談會,向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邱運華匯報了有關河西寶卷出版、傳承、民間寶卷文本收藏情況
  •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故事·河南卷·南陽分卷》編纂啟動
    11月20日,南陽市文聯組織召開《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故事·河南卷·南陽分卷》編纂啟動工作會暨培訓會,針對編纂體例、任務分工、時間安排、工作流程等進行了部署和指導,就此拉開了全面梳理並將南陽大地上的民間故事資源精彩呈現的故事編纂大幕。各縣(市、區)文聯負責人、市民協主席團成員及民藝骨幹等參加了會議。
  • 舉行《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故事·河南卷·南陽分卷》鎮平調研座談會
    龍騰南陽訊8月12日,《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故事·河南卷·南陽分卷》調研座談會在鎮平舉行。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是由中宣部統一部署、中國文聯總負責、中國民協具體組織實施的一項文化工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歷史性任務,意義重大而深遠。與會人員結合以往的編纂經驗及當前形勢,談了不少意見和建議,為該書下一階段的編纂工作明確了思路和方向。
  • 看點丨用「河西寶卷」念唱出新時代新氣象
    河西寶卷是流傳於甘肅省河西地區的一種民間說唱文學,由唐代敦煌變文、俗講及宋代說經演變而來,在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農村中廣為流傳。現已搜集到的河西寶卷達七百種以上,去其重複,得寶卷一百一十篇以上。其中的大多數是從中原傳來的,在河西流傳過程中,增加了許多當地人情風俗、方言俗語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