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承耀為皮膚專科醫生,在香港土生土長。他在開展家具收藏之前,已有多年收藏中國陶瓷、玉石及書畫的經驗,乃香港知名收藏團體「敏求精舍」成員,及香港東方陶瓷學會名譽會長。他專注於建立家具收藏,實源自他對中國藝術及古董的深厚認識,以及其鍾愛文人傳統所培養的優雅品味。然而,一位藏家能在短短二十多年間集結如此精妙的收藏,非一般的收藏熱誠所能及,也不是僅僅靠中國藝術品貿易中心香港所帶來的機遇。葉醫生曾言:「收藏家的心中須有堅執沉迷的一面。他們定必要滿懷熱忱,沉醉著迷。」他正憑藉這份熱誠與認真態度,得以締造世界知名的收藏,「只收藏真品和精品,不要殘品」的標準始終貫穿在他的家具收藏中。
葉承耀醫生近照 ©《藝術商業》
「攻玉山房」主人專攻家具
「我早年收藏書畫、陶瓷感覺比較失敗,沒有什麼非常好的東西,於是轉而收藏明式家具。」葉承耀對於自己的家具收藏一直很謙遜,「也許是因為小時候總在那些老舊的桌椅間爬上爬下,玩兒一些捉迷藏之類的遊戲。20 世紀50 年代,我在倫敦學醫時,那些古董店中的老家具才真正喚起了我對古舊家具的興趣;到了60年代,我成了美國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一名實習醫生,在曼城附近的查爾街上著名的古舊家具店我又能打交道了。」當回憶起在英美留學的日子時,葉承耀承認當時就已經開始對家具產生了興趣。
抓住時代轉換的機緣
「我買家具時正趕上明式家具收藏的黃金期。」葉承耀說。這和《明式家具珍賞》的作者、著名藏家王世襄的觀點不謀而合。王世襄在談到自己收藏的明式家具時曾說那是一種時代早就的機緣巧合——1960 年前後,明式家具集中在北京一個叫魯班館的地方被拆開賣掉,他看著著急,天天去,以買木頭的價錢淘了很多家具。而葉承耀的明式家具收藏,也是趕上天賜的機緣。「在整個1980 年代和1990 年代早期,香港的買手在全球範圍內搜羅真品以求獲取利潤,當時市面上的明式家具多種多樣,價格低廉。香港地區還是全球的黃花梨家具交易中心,我就在這些家具尚未流向世界時,搶先一步把它購到手。」
葉承耀醫生,攝於1991年9月
「黃花梨皇后」傾力相助
葉承耀能建立起如此精彩的收藏,還得益於另一位明式家具行家的傾力幫助。被人稱為「黃花梨皇后」的伍嘉恩是香港知名的家具專家,她在中環的家具店Grace Wu Bruce 是博物館專家、收藏行家來香港必到之處,後來得王世襄題字的中文名「嘉木堂」。今天的嘉木堂已經成為香港經營明式家具的象徵,這些年經由嘉木堂買賣的明式家具不計其數,伍嘉恩也為很多世界級的收藏家提供家具貨源。全球最大的兩位明式家具私人藏家——香港「攻玉山房」葉承耀醫生和比利時「侶明室」主人巴蓋(Philippe De Backer)的收藏便是通過嘉木堂來建立。「攻玉山房」藏品有九成購自嘉木堂,伍嘉恩也幫助葉承耀從1991 年起先後3 次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明式家具專題展覽,以及在新加坡、臺灣、美國、英國、德國等多個國家的藝術博物館舉辦二十多回葉氏展覽,對傳播明式家具收藏風氣影響至深。
「嘉木堂」主人伍嘉恩女士與葉承耀醫生合影
耄耋之年再度回到巔峰
葉醫生更成為新一代收藏家的典範,他所嚮往的境界超越了以往文人雅士的閒雅追求。這些收藏家在搜集藏品的過程中融入鑑賞及學術元素,更與香港、以至中國及海外的學者、專家、博物館策展人及藝術商緊密合作。除了作為藝術委託者,他們更活躍地參與研究、講座及研討會,出版學術文獻以及策劃展覽。「攻玉山房」明式家具藏品,載錄於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出版的専輯三冊,更得到世界各地博物館的欣賞與認可,舉辦葉氏收藏展覽,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藝術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美國華盛頓沙可樂美術館、史密森博物館、丹佛藝術博物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藝術博物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英國倫敦當代藝術中心及德國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等,不能盡錄。香港幸得一眾才能優秀的收藏家,對各種中國藝術類別研究的貢獻良多,令香港的文化生活更為充實,為二十世紀藝術收藏歷史的社會學研究帶來獨具趣味的探索領域。
「攻玉山房」明式家具藏品,載錄於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出版的専輯三冊
美國史密森博物學院‧弗利爾暨賽克勒美術館
更多展品介紹及展覽消息將在本平臺陸續發布,敬請密切關注蘇富比官方微信號!
「攻玉山房藏明式家具」展覽詳情:
開放日期及時間:
2015年8月14日至9月4日
星期一至五:早上 10 時至下午 6 時
星期六及日:早上 11 時至下午 5 時
地點:
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
香港金鐘道88號太古廣場一座五樓
查詢:
(852) 2524 8121
-
歡迎關注蘇富比官方微信號
微信公眾帳號:
sothebys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