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今年,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首設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該專業屬大專,學制3年。校方表示,原本擔心會很冷門,為吸引學生還免去前兩年學費,沒想到成功招到38名新生。據悉,該專業學生畢業1年後薪水就能過萬。(11月4日 映象網)
「入殮師」一直以來被人們擱置在視野的角落裡。大部分人不會選擇去從事,也鮮有人關注。然而,這一次「入殮師」這種邊緣化職業,卻以萬元「高薪」的面孔高調亮相。在人們唏噓之餘,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契機,讓人們去重新審視這些被人們所遺棄的、不屑的、恐懼的職業以及從事它的人。
相比於考公務員熱的持續升溫、教師隊伍的不斷壯大,像「入殮師」這種天生帶有死亡氣息和神秘色彩的職業,用門庭冷清甚至無人問津來形容都不為過。「陰氣太重」「太過恐怖」,這種固有認知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人們對於「入殮師」們唯恐避之不及,就更不用提去把它當成職業了。除此之外,社會地位的不被承認甚至被歧視,讓許多從事「入殮師」的人在親朋好友面前抬不起頭。對自己從事的職業都難以啟齒,又如何讓他人去尊重和了解這份工作呢?然而,「入殮師」這門職業,以及從事這門職業的人,卻並不是那樣上不了臺面。
「入殮師」與其他職業無異,它也應該得到尊重和理解。那麼入殮師到底是幹嗎的呢?顧名思義,「入殮師」們的工作主要是為死者整理面容和身體,還原他們生前的儀態。「入殮師」們不僅需要學習精湛的化妝技巧,還需掌握獨有的細膩情感,以求為逝者家屬提供直抵心弦的撫慰。他們要直面死亡的恐懼,又要懷揣著對死者的敬意和對其家屬的告慰,這樣一份給死者致以生的敬意的職業,早已跨入了高尚的行列。而這樣一群「生命的擺渡人」,也早已成為社會定位中的貢獻者。無疑,這樣的職業是可敬的,但它卻總面臨著「談虎色變」的窘境和不被理解的尬遇。
萬幸的是,國家的正面報導配合高校的課程開設,開始讓「入殮師」逐漸納入學生們的就業考慮對象之內,「入殮師」也算是從深淵中探出頭來,得以重見天日。然而,曾和「入殮師」一起被隔離在就業指南外的其它職業又該怎麼辦呢?
只用高薪去拭去蒙在邊緣化職業上的灰塵是「治標不治本」的,也是痴人說夢的。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真正能夠讓他們被重新審視的辦法還是要消除職業歧視。摒棄類似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訓誡,也別再為了維護某些職業特殊的驕傲和榮譽的秩序,而去整出一把將職業分成三六九等的標尺。在現代職業多元化大趨勢下,社會更要用更包容的心態去理解和尊重每一份職業,給予那些從業者們社會地位的承認和社會身份的認可。
而對於我們學生以及其他從業者而言,應該從心裡撕去體面、穩定、高薪等等如同就業魔咒的固化標籤,開放眼界,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扛起社會多元分工的職責。不過分拘泥於所謂傳統的「上層職業」,不妨從「入殮師」開始,消除偏見與歧視,去重新審視那些邊緣化的職業,為它們的生存發展謀求一條可行之路。
文/胡帝倫(湖南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