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京都大學何以成為日本諾獎得主搖籃

2021-01-16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 專訪:京都大學何以成為日本諾獎得主搖籃——訪京大校長山極壽一

  新華社記者楊汀

  6日至10日,由中國科學院和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共同主辦的2016年中日大學論壇及系列活動在北京和濟南舉行,中日24所著名高校校長共同探討了如何推進科技創新、創建一流大學等議題。論壇期間,被稱為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搖籃的京都大學校長山極壽一就如何培養創新人才等話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中等身材,銀灰鬚髮,一襲深灰西裝。這位人類學和靈長類學的世界權威,被京大學生愛稱為「黑猩猩校長」。本屆論壇上,各校一致認為科技創新和培養創新人才、國際化人才是一流大學的首要課題。山極介紹了京大在這方面的理念和做法,即推崇自由學風,這也是京大自創辦之初的基本理念。

  「自由學風是以對話為中心的自學自習,幫助學生啟發自我,」山極說,「在京大,基本所有教員和學者都參與基礎教育,學生可以跨院系參加所有專業的所有課程和研討小組,接觸一流學者併到最前沿的研究現場開闊視野。」

  據了解,為啟發學生真正的興趣及發現自身潛力,京都大學有許多特色之舉,如部分專業可以用其他專業學分代替本專業學分,包括專業課在內幾乎所有課程都不點名,轉系也比較容易。

  「入學考試匯集了優秀的生源,但他們此前學的都是有答案的知識,沒有答案的問題才與創新相聯。關鍵是啟發學生自己的意識。京大的做法是給學生最大的自由空間和機會,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做各種嘗試並隨時修正。」

  除了自由選擇,山極尤其強調對話的重要性:「提倡自學自習不僅僅是提倡獨立思考,而是要與同學、教師、研究場所進行充分對話,去碰撞、切磋、磨練,才能產生新的想法,也會形成新的合作。」

  在這種自由學風下,京大已經培養了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兩位菲爾茨獎得主等眾多國際科研領域的領軍人物。

  京大是日本自然科學研究的重鎮,同時對人文學科也極為重視。與京大出色的物理、生物、醫學等自然科學研究齊名的是有「京都學派」之稱的西田哲學和中國學研究。

  「人文社會學科對京大是必要的,不僅本身有重大價值,對自然科學的發展也有積極意義,」山極說。

  在京大,不少自然科學學者同時也從事人文社科研究。山極舉例說,2012年以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研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山中伸彌教授同時也在研究醫學倫理。「即使iPS細胞研究不斷推進,人的身體可以再生、更新,但是不是應該有一個倫理上的界限?到哪個程度是允許的?沒有倫理、規範,就無法合理地運用科學成果。這是自然科學者無法獨立完成的,必須有人文科學,有歷史、社會等角度,有時助推,有時施加限制,這也是綜合性大學存在的意義。」

  山極本人從事的靈長類研究也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他曾在去年的TEDx京大專場上演講,通過黑猩猩研究講述暴力性的成因。「僅僅依靠科學,人類無法幸福,也無法獲得生存下去的勇氣。」

  山極認為,人文社會學科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因此「絕對要避免裁撤教員和研究人員」。談到中國也存在輕視人文學科尤其是文史哲等學科的現象,山極認為,中國學生的積極性和動機性都比日本學生要強,但可能需要放慢腳步、沉下心來,能去對「暫時沒什麼用」的東西花時間和力氣。

  在介紹京大傳統和成果的同時,山極也提出了一些反思。他介紹了京大應對當代挑戰的新舉措——「WINDOW」計劃,「打開窗讓世界和社會的風吹進來,培養野性剛毅、智慧的學生」。

  山極認為,日本當代大學生普遍有依賴IT工具、網絡和社交媒體,實際學習、生活限於狹小圈子的內向傾向,這導致偏頗、極端的看法越來越多。因此,要進一步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對話和國際研修、實習的機會,鼓勵學生有野性剛毅的精神,積極親身探索,培養真正的智慧。

  山極認為,相比中國的大學積極應產業要求而動,日本的產學聯合比較落後。一流大學固守基礎研究,而視國際競爭為最大課題的企業則單獨招聘大學畢業生重新培訓或者將資金投給海外的大學,滿足應用要求。

  山極表示,當前京大也在致力於加強產學聯繫。一方面積極向企業介紹基礎研究的重要性,爭取更多支援,保持基礎研究的地位,同時也為學生提供更多到企業實習的機會。「不過基礎研究對創新而言仍是最重要的。如果基礎研究與企業的需求良好結合的話,一定能有新的創新成果。」

相關焦點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而日本的大學多數是研究型大學,風氣開明、自由,不以一兩所高校為尊,每個學校都有獨特的底蘊和優勢。舉個例子,成立於1897年的京都大學,是日本學術自由的一面旗幟;日本史上27位諾獎得主中,有9位來自京都大學。此次2019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吉野彰,正是畢業於京都大學;而去年諾貝爾生理學獎/醫學獎得主本庶佑,也畢業於京都大學。
  • 日本京都大學為什麼擁有這麼多諾獎得主?
    京都大學為什麼擁有這麼多諾獎得主文/張豐發於2019.11.4總第922期《中國新聞周刊》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吉野彰成為了網紅級人物25年過去,媽媽桑還是媽媽桑,吉野彰還是那個單純的愛化學的日本男人。這位出生在大阪、畢業於京都大學化學系的傢伙是個典型的「關西人」,簡單,熱情,持之以恆。吉野彰是正宗的京大畢業生,本科畢業後到化工企業工作,後來讀了關西大學的博士,在實業界和學術界兩邊努力,擔任京都大學的「特命教授」。
  • 新聞分析:又有日本人獲諾獎說明什麼
    新華社東京10月2日電 新聞分析:又有日本人獲諾獎說明什麼  新華社記者華義  又有日本人獲諾貝爾科學獎。憑藉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與他的美國同行詹姆斯·艾利森1日分享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日本京都大學為什麼擁有這麼多諾獎得主?從一家夜總會說起
    尊重學生的獨立自主精神京都大學為什麼擁有這麼多諾獎得主文/張豐25年過去,媽媽桑還是媽媽桑,吉野彰還是那個單純的愛化學的日本男人。這位出生在大阪、畢業於京都大學化學系的傢伙是個典型的「關西人」,簡單,熱情,持之以恆。吉野彰是正宗的京大畢業生,本科畢業後到化工企業工作,後來讀了關西大學的博士,在實業界和學術界兩邊努力,擔任京都大學的「特命教授」。
  • 日本東京大學VS京都大學,哪所大學更適合留學生?
    這兩位都是世界級研究型綜合大學,在日本乃至世界都享有著極高的聲譽和影響力,也一直佔據著亞洲大學排名的頭把交倚。雖然同樣優秀,卻又各有千秋,那麼今天我們就對日本東京大學和日本京都大學作一個詳細的對比,看看哪所大學更適合留學生?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朋友圈:張五常與諾獎關係最密切
    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朋友圈」雖然目前尚未有中國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但不少諾獎得主都在中國有「朋友圈」。1967年張五常到芝加哥大學任職,與同在芝加哥大學的科斯成為好友,張五常曾在一篇回憶性文章中提及,《佃農理論》1966年成稿之初,曾將其中一半交給科斯的《法律經濟學報》。弗裡德曼與另一名中國經濟學家鄒至莊是師徒關係。鄒至莊1951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讀博,弗裡德曼是他的老師。
  • 徐光木:諾獎得主英語不佳是一記耳光
    作者: 徐光木 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科學家小林誠、益川敏英摘得了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益川敏英的學術成果享譽世界,但他英語不佳,是其弱項,他本人也從未走出過日本(新華網10月8日)。
  • 日本最好的三所大學:沒有早稻田
    截至2019年,東大培養了包括11名諾貝爾獎得主、7名沃爾夫獎得主、1名菲爾茲獎得主、16位日本首相,在日本國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都無可比擬。作為一所世界頂尖的綜合大學,東大在2019年CWUR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世界第12位、日本第1位。
  • 日本諾獎得主處女作現身 川端康成年譜被改寫
    日本諾獎得主處女作現身 川端康成年譜被改寫 2013年02月20日08: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楊汀
  • 諾獎頒發之日且聽:北大教授評日本諾獎井噴
    導讀 新世紀諾獎「井噴」與戰後的教育改革有關 日本自2000年起,幾近平均每年都有1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獲獎總人數僅次於美國,並逐漸拉開了與英國、德國、法國的距離。這令國際社會感嘆不已。日本何以在21世紀最初二十年出現諾貝爾科學獎 「井噴」 現象?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此前已在本微信公眾號上著文進行過初步探討,本文擬基於最新統計數據就日本新世紀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所處社會環境問題再補充談些粗淺看法。
  • 諾獎得主看中美:最好的合作是什麼?
    中新社北京3月19日電 題:諾獎得主看中美:最好的合作是什麼?  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正在北京進行其上任後對中國的首次訪問。在同城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上,中美兩國如何推進各自經濟發展和雙邊經貿合作,成為諾獎得主熱議的話題。  中國經濟「體質」如何?
  • 科學家的搖籃-京都大學情報學研究科英文課程詳細介紹!
    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日本頂尖學府,本部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區,擁有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京都大學生存圈研究所等多個世界頂尖且唯一的科研機構。迄2019年,京都大學已誕生了11名諾貝爾獎(亞洲地區諾貝爾獎得主數量最多的大學)畢業生在科研學術界乃至政界商界普遍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全球都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科學家的搖籃」。此外,京都大學是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日本文部科學省的「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A類頂尖校和指定國立大學。
  • 日本最好的十所大學
    截至2014年,東大培養了包括9名諾貝爾獎得主、6名沃爾夫獎得主、1名菲爾茲獎得主、16位日本首相、21位(帝國)國會議長在內的一大批學術名家、工商巨子、政界菁英,在日本國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都無可比擬
  • 芝加哥大學悼念遇害中國博士,諾獎得主中文致哀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芝加哥大學悼念遇害中國博士
  • 京都大學,想不到你是這樣的大學?
    關注我,日本留學會更輕鬆哦~   日本京都大學,是繼東京大學之後,日本第二所帝國大學。與東京大學為日本東西兩方同等齊名的國立大學,東大以培養治國人才為主;京大則以培養科學家見長。京大也被稱為「科學家的搖籃」。
  • 哈佛劍橋諾貝爾獎得主超百位,清華北大和世界一流大學差距大
    首先,各大學的文學獎及和平獎獲得者均為個位數,相對較少;這和這兩大獎項主要依靠個人稟賦和努力,與學術團體關係相對較小有關;而且文學獎和和平獎一般一次只頒發給一個獲獎者,獲獎人數本身就比其他獎項要少。而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經濟學獎更依賴學術傳承和合作,因此前十名大學的相關獎項得主數量較多,接下來的分析將主要關注這四大類偏學術的獎項。
  • 2021日本理工科大學排名TOP5
    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24;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6;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36;從這所學校曾出過9位諾貝爾獎得主、6位沃爾夫獎得主、1位菲爾茲獎得主、1位蓋爾德納國際獎得主。畢業於東大的知名校友更是不勝枚舉。在學科分布上,東京大學下設10個學部、15個研究生招生院所。而且各個學科上基本沒有什麼短板,該有的都有,有的也都很優秀。
  • 2018年度「引文桂冠獎」公布 17位科學家進入其諾獎預測名單
    科學領域數據及分析服務提供商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今天宣布了其2018年度「引文桂冠獎」得主,17位來自美國、歐盟和亞洲的科研精英入選。今年的17位獲獎者中,有11位來自世界領先的北美學術機構,其他6位來自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和日本,其中有兩位女性。
  • 她被日本京都大學等名校錄取!
    在2020年度的日本大學招生考試中,成都外國語學校日語班尹一茜同學以優異的日本留學生考試(EJU)成績及出色的校內考表現,被日本知名學府——京都大學工學部建築專業錄取!她還同時合格了東京工業大學、橫濱國立大學等日本一流大學,為成外日語學生輝煌的日本留學之路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