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李立紅《梯子溝:文化浸潤的美麗鄉村》

2020-10-15 文化錦州

作家走進凌海溫滴樓鎮採風

9月上旬,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共同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溫滴樓鎮開展採風活動。

為進一步發揮紅色英雄城、生態新凌海的紅色基因傳承作用,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開展「愛凌海、頌家鄉,喜迎建黨一百年」系列採風活動,旨在用文學的樣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建黨一百年獻禮。為加強採風力量提升活動質量,特別邀請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參加採風活動。

在溫滴樓鎮,作家們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田間地頭,到明長城遺址、規模化康養項目療養院、三變改革光伏扶貧工程、龍王山水花園、美麗鄉村梯子溝、生態閉環和紅色旅遊線路、翠巖山、巖井寺、正在建設的錦州北站、規模化滿族刺繡等處,了解「三變改革」給農村帶來的幸福生活,了解黨的惠農政策給山鄉帶來的巨大變化,深挖紅色歷史資源,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獲得第一手鮮活、生動的文學創作素材,並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接地氣、沾土氣、冒露珠的文學作品。特此編輯推送出13位作家採風文學作品,讓廣大讀者在文學作品中感受「美麗鄉村」的變化。

梯子溝:文化浸潤的美麗鄉村

作者:李立紅

我認識梯子溝是從這些花朵開始的。在路邊,很可愛。

汽車沿著鄉村公路行駛,兩旁鮮花正好,黃色的小菊花眨著眼睛,明媚靚麗;高挑的格桑花亭亭玉立,風吹過,搖曳多姿,還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競相綻放。我們穿行在蜿蜒的花叢裡,心情也如這些花朵一樣盛放。真想停下來,撲向花朵,就像小時候那樣,摘幾束蹦蹦跳跳插在花瓶裡,或者別在發間,讓花香浸染心房。

這些花讓我想起冰心說的那句話:愛在左,情在右,在生命道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得穿花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揮,不覺悲涼。

嗅著花香,走進村委會,映入眼帘的是一牆圖書,隨意翻翻,都是好書。我對讀書人有一種天然的好感,未聽介紹,就先被這些書徵服了,讓我對梯子溝村的兩個掌舵人有了初步認識。

這個由六個自然屯組成的合併村,現有365戶人家,人口1171人,大棚118棟,每年收入可觀,鄉親們正用勤勞的雙手改善生活,邁著昂然的步伐脫貧致富。

村書記兼主任是位女子,叫關營,利落颯爽,驚詫於她驚人的記憶裡,村裡的各項數據都熟爛於心,隨口而出,那是對工作用心的結果。第一書記是錦州教師進修學院來此扶貧的鞠野老師,她年輕幹練,拋下家裡十一個月大的孩子,以一名人民教師的擔當與責任來幹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那些美麗的花朵就是他們精心種植的,先讓山村美起來,再讓山村富起來。他們認為,扶貧先扶智,文化扶貧不可少。

他們深入挖掘村子的傳統文化,從了解歷史開始。

梯子溝村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村落,最晚在明朝時就已經建村,那時叫提督溝村,這裡曾出過一名九門提督,村子附近有明長城的烽火臺墩。站在這片土地上,懷想它曾被烽煙洗禮過,被戰火薰染過,內心的敬意油然而生。這裡也是遼瀋戰役中,解放軍浴血奮戰的地方,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

他們把梯子村的民風與文化結合,形成獨特的鄉村文化,叫做和合文化,為「中正為和,上下和睦,齊心合力,同心合德」之意,他們把每個街道都起個名字,人和路、融合路、仁勤街、仁義街……這些充滿傳統文化意義的街名是一種文化引領,更是對古老文化的祭奠與傳承。當我們走在花香裡,走在浸透著古樸與儒雅的街道中,看著鄉親們在自己的大棚裡揮汗如雨勞作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鄉村的希望,是未來更美好的曙光。

美麗始於眼睛,止於心靈。

我們去採訪的時候,村子裡正準備周一的升旗儀式,他們請來專業人士幫助升旗手練習,烈日下,一遍又一遍,這份執著讓人感動。第二天,升旗儀式如期舉行,黨員和群眾參加了儀式,莊重敬然,小山村第一次用這樣鄭重的方式,表達對國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祈盼,他們將把這個儀式堅持下去,讓梯子溝這塊紅色的土地更肥沃,煥發出勃勃生機。

對歷史最好的致敬是書寫新的歷史,對未來最好的祝福是開創更美好的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梯子溝,這座文化浸潤的美麗山村,一定無愧於歷史,會越來越美好。

作者:李立紅

李立紅,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教師,喜愛文字,出過三本書。

朗誦:符音

符音,當文字遇見聲音書友會成員 ,誦讀愛好者,熱心公益。


文字統籌:蔡寶鑫、張丹哲

攝影保障:李 建、張英男、金 璐

責任主編:張佳鵬

相關焦點

  • 錦州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張丹哲《溫情溫滴樓》
    9月上旬,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共同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溫滴樓鎮開展採風活動。在溫滴樓鎮,作家們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田間地頭,到明長城遺址、規模化康養項目療養院、三變改革光伏扶貧工程、龍王山水花園、美麗鄉村梯子溝、生態閉環和紅色旅遊線路、翠巖山、巖井寺、正在建設的錦州北站、規模化滿族刺繡等處,了解「三變改革」給農村帶來的幸福生活,了解黨的惠農政策給山鄉帶來的巨大變化,深挖紅色歷史資源,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獲得第一手鮮活、生動的文學創作素材,並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接地氣
  • 錦州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陳書權《溫滴樓賦》
    9月上旬,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共同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溫滴樓鎮開展採風活動。為進一步發揮紅色英雄城、生態新凌海的紅色基因傳承作用,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開展「愛凌海、頌家鄉,喜迎建黨一百年」系列採風活動,旨在用文學的樣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建黨一百年獻禮。為加強採風力量提升活動質量,特別邀請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參加採風活動。
  • 錦州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王廣成《秀美滿鄉溫滴樓》
    9月上旬,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共同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溫滴樓鎮開展採風活動。為進一步發揮紅色英雄城、生態新凌海的紅色基因傳承作用,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開展「愛凌海、頌家鄉,喜迎建黨一百年」系列採風活動,旨在用文學的樣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建黨一百年獻禮。為加強採風力量提升活動質量,特別邀請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參加採風活動。
  • 錦州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李見心《溫情小鎮》
    錦州作家赴凌海市溫滴樓鎮採風9月上旬,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共同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溫滴樓鎮開展採風活動。為進一步發揮紅色英雄城、生態新凌海的紅色基因傳承作用,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開展「愛凌海、頌家鄉,喜迎建黨一百年」系列採風活動,旨在用文學的樣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建黨一百年獻禮。為加強採風力量提升活動質量,特別邀請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參加採風活動。
  • 溫情溫滴樓--錦州、凌海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選
    在我看來,溫滴樓鎮也有個主題,既鮮明,又人情味十足,就是溫情。 第一次走近溫滴樓的山山水水,目睹光天化日下的錦繡身軀,這真的是一個讓美泛濫、讓古樸復活、讓靈魂歸屬的地方! 古長城消逝不盡的狼煙、原始森林失蹤的茂密、巖景寺臨近塵囂的靜謐、滿族刺繡的現代演繹,無不出自溫滴樓。不僅如此,這裡還是錦州蘋果真實身份的生發地,是遼瀋戰役解放錦州北方面軍戰鬥過的地方。
  • 錦州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蔡雨豔《翠巖山遼西的桂林》
    9月上旬,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共同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溫滴樓鎮開展採風活動。為進一步發揮紅色英雄城、生態新凌海的紅色基因傳承作用,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開展「愛凌海、頌家鄉,喜迎建黨一百年」系列採風活動,旨在用文學的樣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建黨一百年獻禮。為加強採風力量提升活動質量,特別邀請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參加採風活動。
  • 錦州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李新宇《巖井寺·漫記》
    作家走進凌海市溫滴樓鎮採風9月上旬,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共同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溫滴樓鎮開展採風活動。為進一步發揮紅色英雄城、生態新凌海的紅色基因傳承作用,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開展「愛凌海、頌家鄉,喜迎建黨一百年」系列採風活動,旨在用文學的樣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建黨一百年獻禮。為加強採風力量提升活動質量,特別邀請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參加採風活動。
  • 錦州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張弘《大寫意下的健康屏障》
    作家走進凌海溫滴樓鎮採風9月上旬,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共同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溫滴樓鎮開展採風活動。為進一步發揮紅色英雄城、生態新凌海的紅色基因傳承作用,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開展「愛凌海、頌家鄉,喜迎建黨一百年」系列採風活動,旨在用文學的樣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建黨一百年獻禮。為加強採風力量提升活動質量,特別邀請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參加採風活動。
  • 一方水土潤一方錦繡--錦州、凌海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選
    我把詩的意境都想像成這個叫「溫滴樓」的鄉鎮所特有的樣子。凌海溫滴樓是在凌海的西部,錦州的北大門,交通四通八達,是進出錦州北部的樞紐,交通十分便利,村村通柏油路。這裡有紅色旅遊線路,有醉人的風景。而我這次來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和山水相約,而是來看一種叫「滿繡」的傳承。
  • 秀美滿鄉溫滴樓--錦州、凌海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選
    誦讀:高銘暢秀美滿鄉溫滴樓 一座松嶺山脈,蜿蜒綿長至錦州城北,山腳下的小鎮溫滴樓也就成了錦州的北大門。在起伏的地勢中,一條寬闊筆直的公路橫貫小鎮,往南通往錦州市區,往北直達義縣和朝陽。猶如一條絲線,將小鎮如畫的風光和風光裡氤氳著的濃鬱滿鄉風情串成了串兒,有著現實的秀美,又承載著歷史的厚重。
  • 錦州市、凌海市作家聯合「走筆溫滴樓」
    錦州新聞網訊(錢惜文、記者宋春玲)9月6日,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協、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協,聯合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溫滴樓鎮開展採風活動。,旨在用文學的樣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建黨一百年獻禮。
  • 錦州市、凌海市作家「相約興隆峪」採風
    9月12日,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協、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協,聯合組織8名作家來到凌海市白臺子鎮興隆峪村開展採風活動。,旨在用文學的樣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建黨一百年獻禮。
  • 相約興隆峪(一)—— 錦州市、凌海市作家赴興隆峪村採風作品選
    、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共同組織8名作家來到凌海市白臺子鎮興隆峪村開展採風活動。「愛凌海、頌家鄉,喜迎建黨一百年」系列採風活動,旨在用文學的樣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建黨一百年獻禮。
  • 錦州作家情傾板石溝系列之姜雨明《最美村莊二道溝》
    到人民中去,到基層採風,到一線創作。近日,凌海市文聯會同錦州市作協,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板石溝鄉開展採風活動。這是凌海市文聯開展「愛凌海、頌家鄉,喜迎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系列採風活動之一,旨在用文學的形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中國共產黨一百周年獻禮。
  • 錦州作家情傾板石溝系列之王廣成《銀匠溝聽濤》
    到人民中去,到基層採風,到一線創作。近日,凌海市文聯會同錦州市作協,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板石溝鄉開展採風活動。這是凌海市文聯開展「愛凌海、頌家鄉,喜迎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系列採風活動之一,旨在用文學的形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中國共產黨一百周年獻禮。
  • 巖井寺·漫記--錦州、凌海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選
    此次,有機會受錦州、凌海作家協會之邀乘車前往,興奮非常。一路順暢,來到巖井寺,果見山門巍峨,十分氣派。待到步入景區,舉目而望,山勢高聳,綿綿延延,古樹參天,微風掠過,林濤陣陣,當真讓人心曠神怡。導遊介紹說,相傳唐王李世民曾在此處滯留,見此處風景瑰麗,特封名「三殿寺」。我不由好奇便問:那怎麼又叫巖井寺了呢?
  • 錦州作家情傾板石溝系列之李新宇《老屋•往事》
    到人民中去,到基層採風,到一線創作。近日,凌海市文聯會同錦州市作協,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板石溝鄉開展採風活動。這是凌海市文聯開展「愛凌海、頌家鄉,喜迎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系列採風活動之一,旨在用文學的形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中國共產黨一百周年獻禮。
  • 錦州作家情傾板石溝系列之李立紅《一粒光的種子》
    到人民中去,到基層採風,到一線創作。近日,凌海市文聯會同錦州市作協,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板石溝鄉開展採風活動。這是凌海市文聯開展「愛凌海、頌家鄉,喜迎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系列採風活動之一,旨在用文學的形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中國共產黨一百周年獻禮。
  • 錦州作家情傾板石溝系列之陳英《一湖錦水映藍天》
    到人民中去,到基層採風,到一線創作。近日,凌海市文聯會同錦州市作協,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板石溝鄉開展採風活動。這是凌海市文聯開展「愛凌海、頌家鄉,喜迎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系列採風活動之一,旨在用文學的形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中國共產黨一百周年獻禮。
  • 錦州作家情傾板石溝系列之李見心《板石溝的玫瑰園》
    到人民中去,到基層採風,到一線創作。近日,凌海市文聯會同錦州市作協,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板石溝鄉開展採風活動。這是凌海市文聯開展「愛凌海、頌家鄉,喜迎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系列採風活動之一,旨在用文學的形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中國共產黨一百周年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