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古典詩詞的魅力經久不衰,流傳千年。即使到了現代社會,它依然風採依舊,受到很多人的熱愛和追捧。事實上,人們喜歡上一首古典詩詞,就好像初戀時的怦然心動一樣,完全是被詩詞中的某一句話擊中了心房,剎那間定格成永恆。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這些美麗多情的詩句往往在你最哀傷、最絕望時,能讓你安靜下來。它們在生命中發揮的作用,常常是在某一時刻變成了你的心事。
今日,「文化點心鋪」與大家分享一首歐陽修的經典情詞《蝶戀花》。這首情詞流傳千年,開篇太驚豔,李清照直接照搬,美得心醉。讓我們走近它:
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看到這首情詞的第一句,「庭院深深深幾許」,我想,很多讀者腦海中會立刻浮現出很多場景:比如說曾經風靡一時的瓊瑤愛情劇《庭院深深》。可以說,單憑此一句,該詞就俘獲了很多人心。這一句,不僅普通讀者很喜歡,就連一些詩詞大家也十分推崇。
歷史上,素有「千古才女」之稱的李清照更是直接照搬此句。她在其詞作《臨江仙》的詞序曾說:「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自古「文人相輕」,能讓一個千古才女如此推崇,毫不避諱地直接照搬,可見這首詞在歷史上的影響之深。
很明顯,這是一首傳統的描寫閨怨的詞作,含蓄蘊藉,婉曲幽深,耐人尋味。詞作上闕抒情。首句「庭院深深深幾許」,在一句之中接連重疊三個「深」字,卻毫無累贅重複之感,反而產生了奇妙而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令人讚嘆其使用疊字之巧之工。
「庭院」,點明抒情主人公所居住的環境,而重疊的三個「深」字,不反形家地描繪出女主人所處環境之「深幽」,還寫出了女主人內心的幽深孤寂。此外,從音韻上來說,三個「深」字的連用,又造成了一種綿遠、幽深、一唱三嘆的效景。「深」字仿佛回音一般在讀者耳畔響起,久久不絕,令人心旌搖蕩,不勝嘆息。
緊接著,「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一句,詞人選用了「楊柳」、「堆煙」、「簾幕」等意象,把抒情主人公內心的幽怨孤寂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出來。而一個「堆」字既寫出了楊柳的濃密,又暗示了主人公因此不能望盡遠方,看不到丈夫的身影。於是,次句「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便順其自然地抒發了出來。
主人公幽居庭院,獨上高樓。眼前,楊柳茂密,霧靄沉沉,一片春色。可是,卻沒有人與她共賞春色,她的內心真是無限悲涼。那麼,丈夫到哪裡去了呢?「章臺路」,原指漢代的長安街,後指妓女聚居之地。原來丈夫流連煙花之地,讓主人公獨守閨房。上片後兩句,含蓄委婉地點明了女主人內心幽怨悽涼的原因。
詞作下闋抒情。首句「雨橫風狂三月暮」可謂驚心動魄。一「橫」一「狂」,表面是寫三月暮的春雨,實際是寫女主人內心的不平靜。暮春三月應該是「斜風細雨」。可是,對幽居庭院的主人公來說,卻「雨橫風狂」,冷漠無情。一個「暮」字,說明女主人等了很久,從早到晚,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甚至一生。
而後,「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悲涼無比。一個「掩」字,既是掩上了院門,也是掩住了心門。多少個黃昏,她就這樣等啊等啊,從早上到黃昏,多麼無奈,多麼悽涼。而「無計留春住」更是令人傷感。春色易逝,女子容顏更易逝。面對日漸衰老的容顏,主人公無可奈何。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望著滿院的落花,主人公愈發悽涼哀傷,只能寄情於「落紅」。她覺得自己就像那落花一樣,容顏易老,無人想起。這眼淚既是為花也是為她自己。可是,「花不語」,無人理解她的愁苦與感傷。最後,只有無可奈何地看著「亂紅飛過鞦韆去」,多麼令人傷懷。
整首詞情景交融,意境幽遠,渾然天成,構成了一個幽深悽涼的意境,令人神往。尤其是詞作開篇首句「庭院深深深幾許」,寥寥數語就為全詞奠定了一種幽深孤寂的情調,成為全詞流傳千古的名句。而詞作最後,以「花兒的悲傷不語」來反映主人公內心的傷感悽涼,十分傳神。
品讀此詞,一種幽深傷感的氛圍撲面而來,正如三月暮的風雨一樣,逃不開躲不掉,讓人無所遁形。「庭院深深深幾許」,仿佛一扇扇緊掩的院門被緩緩打開,一個孤寂、悽涼、深情而幽怨的古典佳人形象,慢慢地浮現在讀者眼前,讓人無比悵然。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