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一般用刀刻於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後鑄成。
中國篆刻的歷史晚於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藝術性質的篆刻萌發於宋元時期,其目的在於藝術,創作者是文人,是藝術創作。
印章:用作印於文件上表示鑑定或籤署的文具,分陰文陽文。中國印章的歷史較早,距今大約有3000年左右,它是實用範疇的,其目的在於實用,創作者是工匠,是工藝製作。
一般印章都會先沾上顏料再印上,也有些是印於蠟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蠟印。製作材質有玉石、金屬、木頭、獸骨、竹及石頭等。中國印章是漢族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
所有的篆刻作品都是印章,而並不是所有的印章都是篆刻。儘管印章中有一部分也有很多的審美因素,但基本還是實用。篆刻作品可能有實用價值,例如藏書、名印等,但基本還是藝術。
印章的起源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在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長歷史中,歷經了十餘個朝代。
在這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篆刻藝術出現了兩個高度發展的歷史階段。一個是戰國、秦漢、魏晉六朝時期,這一時期的篆刻用料主要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稱為「古代篆刻藝術時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以時代來劃分。
篆刻發展到了唐、宋、元時期,則處於衰微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楷書的應用取代了篆書,同時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藝術走上了下坡路。這種形勢到了元末出現了轉機,畫家王冕發現了花乳石可以入印,從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到了明代,篆刻藝術進入了復興時期。明清以來,篆刻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流派紛呈。在這一時期文彭、何震對流派篆刻藝術的開創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是文徵明的兒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燈光石」凍石可以當做治印材料。經過他的倡導,石材被廣泛的應用。
直至近現代篆刻大師吳昌碩、齊白石,從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篆刻歷史。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並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歷代印章所用的文字基本上以小篆為標準,前有大篆、金文、甲骨文,後有秦篆、漢篆、繆篆、鳥蟲篆等,都能在小篆裡找到聯繫,因此小篆是鑑賞者首先應該了解和掌握的。其實篆字不過是古人的平常字體,因為時代變遷才使它演化成了現在人們日常書寫、閱讀的字體,但印章印文,特別是閒章、書畫用的藝術印章,卻始終習慣沿用古人的篆體。
刀法是指鐫刻時用刀之方法。「使刀如使筆,不易之法也。」刀法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刀法包括執刀法(指法、腕法)和用刀兩個方面。狹義的刀法即指用刀法。
印鈕在現今只是一方印章上的裝飾品,而在古代,鈕制還反映出一朝一代的制度,從中還能看到這一時期冶煉鑄造和雕刻的工藝水平。古印中常見的鈕有幾十種之多。「鈕」也作「紐」,意即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帶。因此,早期璽印鈕形只鑄成突起形狀,再橫穿一孔,即通常所說的「鼻鈕」。以後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增加,以及當時各種器皿紋飾和工藝品的影響,印鈕被雕成各種動物或器物形狀,製作也漸趨精美。
明清以來,印家層出不窮,印作多不勝數。現在人們對於篆刻印章的喜愛也日趨增長,所以只有在掌握相當的文史知識後,系統分類,有選擇地逐步積累經驗知識,由低到高,才能走向成熟精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