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詩經》,你會想到哪些膾炙人口的詩詞?
關於《詩經》,你的印象是不是停留在愛情詩篇中?
其實,《詩經》,又名《詩三百》,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內容十分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所以,除了愛情,《詩經》中還有很多題材也是非常動人的。今天,我們就來分享關於戰爭的動人故事,分享其中最美的16個字。
這16個字,是來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採薇》的選段: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16個字,讀來讓人覺得很美!具體美在哪,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分析分析:
《採薇》這首詩,寫的是一位戰士的思鄉之情。
寒冬時節,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戰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自己又飢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
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鬥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
這位戰士在出徵時想著:等到採摘豌豆的季節,他就可以回家了。
不曾想,戰爭持續時間之久,年復一年,而豌豆也長了一年又一年,他還是沒能回家。
等到他終於打完戰,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只剩下「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的傷感,和「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悲涼。
別離時的春光,回歸時的大雪,季節在變換,時光在流逝,我們離去,我們歸來。在來來去去裡,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呢?沒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飛雪中一個被沉重的相思和焦慮燒灼的又飢又渴的戰士的孤獨身影,步履蹣跚地,戰戰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來。
這四句詩,將「今」與「昔」、「往」與「來」、「楊柳」與「雨雪」作對比,在它們的情境變化中,這位戰士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也寫出了他對白雲蒼狗,時光飛逝的惋惜與無奈。因此,我們在讀到這四句詩時,不禁觸動於懷、黯然神傷,究其原因,大概便是我們自己本身就體會到的對生命流逝的感慨吧!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的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其中,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和劉熙載《藝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為詩家口頭禪。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摹,如曹植《情詩》中的「始出嚴霜結,今來自露晞」,以及顏延之《秋胡詩》之五的「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等等。
在這16個字裡,詩人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長,都看作是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於是,在「採薇」這樣一個凝固在戰士記憶裡的姿勢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輪迴、光陰的流逝,還看到思念的成長,看到生命走向蒼老的痕跡,這也是它含蓄深永,味之無盡,被後人譽為《詩經》中最好句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