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明代服飾的盛宴: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舉辦

2020-09-28 藝術與設計

中國,又稱華夏,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故稱「夏」。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當中,衣冠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儀制度,從上古時期「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飾便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結構的形象化體現。


山東古代的服飾文化,兼收並蓄,內涵豐富,有著豐富的文物資源,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孔府舊藏明代服飾」。


明代社會經濟繁榮,科技和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繼漢唐之後的又一繁榮時代,後人稱之「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明朝建立以後,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民族的習俗,上承周漢,下取唐宋,對服飾制度進行重新規定,但是由於服飾的實用性特質,在實際生活中,明代服飾仍然保留了前代的一些樣式,呈現出多元性與融合性的特徵。可以說,明代服飾集歷代之大成,繼承中又有所創新,是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的典範,對後世及周邊國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明清易代,留存下來的明代服飾數量非常有限,而孔府由於特殊的歷史地位,保留了一批傳世明代服飾,可謂絕無僅有。這批服飾種類豐富、做工精美、顏色鮮豔、保存完好,體現了當時的輿服制度和服飾製作高超的工藝,對於古代東方服飾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一直受到國內外服飾專家學者、中國古代服飾愛好者的關注。


一直以來,山東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致力於文物保護的同時,也在精心策劃如何讓這些珍貴的文物以嶄新的形式再現於觀眾面前。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視察時提出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號召,又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出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山東博物館決定以此為契機,推出「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展陳選取孔府舊藏明代服飾精品以及畫像、器物等相關輔助展品80餘件,從服飾傳承釐清「禮儀之邦」文化脈絡,從服飾文化感受文明之偉大,同時以展陳為依託,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服飾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展覽海報


衣冠服飾,華夏有明


此次展陳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的內容。序廳簡述中國服裝發展史,以便觀眾理解明代服飾在整個中國服飾發展史中的特點和地位。第一單元「垂衣天下治」,講述明代官服是服飾文化體系中禮文化的代表和典範。它分為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忠靜冠服等,突出了「見服能識官,識飾而知品」的特點。第二單元「華錦慶嘉時」,介紹了在明代,把用於時令、節慶活動、壽誕、筵宴等各種吉慶場合的服飾,稱為吉服。《明會典》記載:「凡正旦節,自十二月二十八日起、至正月二十日止、百官俱吉服。冬至前三日、後三日、聖節前三日、後三日、俱吉服。」吉服還用於節日、壽誕、筵宴、婚禮等吉慶場合。吉服多繪蟒、飛魚、鬥牛、麒麟等圖案,多使用大紅等喜慶色彩,是展陳中最華麗,圖案最吉祥,工藝最精湛的部分。第三單元「香靄入長裾」,這部分展示了日常便裝,這類服飾淡化人的身份等級差異,更強調服飾的實用、舒適,注重色彩搭配,講究美觀,追求時尚。明代男女便服的款式種類繁多,男子便服主要有道袍、直身、貼裡、曳撒、褡護、襴衫等,女子便服主要有衫、襖、裙、比甲等。


展陳共選取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藏明代傳世服裝32件,輔以館藏古代書畫、青銅器、並借用濟南市博物館的玉器和濟寧兗州區博物館金銀器等文物共48件套,主要展現明代服飾禮儀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


這件山東博物館藏「赤羅衣裳」,就是此次展陳的明星展品之一。這是一件明代文武官員朝服。衣直領、大襟右衽、大袖,領、襟、袖、擺處緣以四寸寬的青紗邊。此件上衣按規定應使用羅,但實際質地為紗。裳分為兩大片,每片均由三幅織物拼縫而成,左右相向各打四褶。側緣、底邊緣以青紗。此件下裳按文獻規定應使用羅,但實際質地為紗。



明赤羅朝服 ( 上衣 )


明赤羅朝服(下裳)


再如這件山東博物館藏「香色麻飛魚貼裡」,男服,直領、大襟右衽、寬袖,袖端收口,衣身前後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如百褶裙狀。衣身左後側開衩。此袍地部組織採用二經絞結構。雲肩處取片金線、紅、白、黑、綠、藍、黃、粉紅等色彩絨絲為紋緯,採用局部挖花技法織過肩飛魚、海水江崖紋。袖襴和膝襴處亦採用局部挖花技法織流雲飛魚紋。



香色麻飛魚貼裡


在展廳內還有一件山東博物館藏「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也特別引人注目,裙分為兩大片,每片均由三幅織物拼縫而成,左右相向各打四褶。裙身衣料為暗花紗,裙擺用紅、綠、藍、黃等彩色絲線繡山石、小橋流水、牡丹、石榴花、蜀葵、牽牛花、蝴蝶、翠鳥、燕子、鸞鳳等紋飾。


明 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


展陳對服飾的色彩、面料、紋樣和款式都有深入的解讀,對織繡工藝和裁縫技術也有詳細的介紹。服裝與著裝人身份的要求是展陳中重點關注的,以歷史畫像結合展示;服飾的穿搭順序除以圖文表示以外,還用多媒體的方式進行展示;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不同服裝不同的穿著場合,展陳還將明代于慎行的《宦跡圖》以多媒體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展陳還吸收了文物、考古、服裝史等學術成果,對幞頭的演變和禮服的袖型的變化予以說明。


活動賦彩,連接古今


展陳還闢出了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專區,專區中第二部分「知來處,明去處」是其特色所在。展陳內容設計團隊與著名服裝設計師合作,仿製了此次展陳中的三件明代服裝。並同時將傳統的服飾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製作出符合當代審美的服裝。將古代與現代,傳統與時尚完美結合在一起,進行了一次跨越700年的服飾美學新連接。


傳統服飾 「 白羅繡花裙」 創新設計展陳空間效果圖


展陳在策划過程中注重每一個細節,並不斷嘗試突破自我。為了豐富展陳外延,展陳內容設計團隊還策劃了三個主要活動,讓整個展陳更加充實。在開幕式中策劃了一場穿越古今的服裝秀,內容包括古代服裝、具有明代美學風格創新設計的服裝、當代經典設計的服裝等作品。展陳期間將推出「中國節日」傳統服飾美學沙龍,在傳統服飾文化的內涵維度和形式維度中汲取營養和智慧,自覺延續文化基因,同時結合當下中國的真實生活語境,創造出系統的、具有儀式感、屬於今天的「中國節日服飾」。閉幕式還將策劃舉辦一場公益慈善拍賣會,把展陳中復原服飾和高定時尚服飾作為拍品,拍賣所得將用於公益慈善事業,讓傳統文化活動與公益慈善事業完美結合,也為展陳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語境建構,形式創新


此次展示設計的核心目標是:首先,超越單純的物質呈現,通過視覺語言揭示明代服飾背後的多元文化內涵;其次,儘可能消除現代公眾與古代服飾之間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的距離。最後,用當代的美學視角闡釋中國傳統文化。


展陳通過多層次的視覺隱喻,使物回歸歷史語境,揭示服飾的多元內涵。朝服、公服與命婦服飾的展示布局,採取了空間隱喻的手法。這三類展品是明代服飾中的高等級服飾,透露著較高的社會等級與顯要的社會身份。然而,如何將這個抽象概念轉化為觀眾可感可知的文化知識呢?展陳借用中國傳統建築「軸對稱」的概念,設計了兩組中軸線。正對著展廳入口中軸線的視覺盡頭,放置著朝服,象徵著高等級權力。朝服東西兩側延伸出另一條中軸線,分別是公服與命婦服飾,對稱地陳列在朝服兩側,象徵著次一等級的權力,以及服飾背後的性別關係。


展陳空間效果圖


序廳


為了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不同類型服飾的功能、風格與氣質,展陳形式設計團隊提取了不同類型服飾各自的典型顏色與紋樣元素,應用在空間的裝飾及整體的視覺系統中,第一單元展示等級森嚴的官服,提取香色與靛青為主色調,布局亦遵循了服裝本身的等級關係,空間中營造出循序漸進、規整、肅穆的秩序感;第二單元展示華麗奔放的吉服,提取牙色、緋紅、靛青為主色調,呈現工藝與紋飾之美,空間中瀰漫著華美熱烈的氣氛;第三單元展示素雅內斂的便服,提取水色、月白為主色調,空間閒逸雅致,親和宜人,表現明人的日常生活與情志。在三個單元中,配合相關主題的光影、肌理與材質,脫離語境的古代服飾再次回歸到官場、禮儀、日常三個歷史語境中,並得以解讀。


展陳服務觀眾,調動多感官認知,促使古服與今人零距離接觸。展陳設計團隊非常重視多感官認知與沉浸式體驗。比如,為了更熨帖服飾本身「適身體,和肌膚」的溫和觸感,空間中多運用去尖銳化的造型,以及柔性的帷幔等裝飾來渲染這種氛圍。再如,吉服單元設置了一個「鏡面影院」,利用鏡面對稱原理,飛魚、鬥牛等傳統紋樣在其中以充滿張力的現代化視覺語言來表達,猶如置身萬花筒中,多感官共同沉浸其中,感受傳統服飾的現代魅力。


除了讓觀眾在歷史語境下觀察服飾,並藉助多媒體裝置多感官體驗服飾的色彩、紋飾魅力之外,展陳設計團隊還設置了一些互動展項,通過關聯觀眾的日常的生活經驗,縮短觀眾與服飾之間的距離感。比如,展陳中的互動點,觀眾可通過觸摸綾、緞、紗、錦、絹等面料樣品,感受其中的微妙區別,有效連接觀眾的日常經驗,解除觀眾與傳統服飾文化之間的場域隔離。


預防保護,系統調控


經過多年的工作實踐,山東博物館預防性保護工作形成了一套適合本館實際的工作模式,建成了「環境監測」「病害評估」「溫度控制」「溼度控制」「空氣淨化」「照明控制」「保存儲藏」七套應用系統。


現場檢測展廳溫溼度


本次展陳展出的明代傳世成衣珍藏有絲、棉、麻等多種材質。結合多年的預防性保護工作和經驗,採取了如下工作流程:


首先,在工藝特徵、機械強度、染色力度、汙染程度、黴菌蟲害等方面對上展文物進行了評估。然後對展陳相關人員進行了培訓,內容包括紡織品保管、移動、病害評估等方面,提高工作人員的文物保護意識。


在環境調控方面,採用「小環境和微環境綜合調控技術」,參考歷年同期的展廳溫溼度監測數據後,為了保證文物的展出安全,對展廳的空調系統和排風系統進行了全面排查。利用中央空調、溼膜加溼機組、排風系統對展廳小環境進行調控,同時使用密閉展櫃,加裝淨化調溼機對櫃內進行調控。絲織品保存環境控制在溫度20℃~22℃,相對溼度55%~60%,溫度日波動不高於2℃,相對溼度日波動值不大於5%。展陳中使用的材料為低汙染符合規範的材料,嚴格控制汙染物的排放,使櫃內環境達到「適宜、穩定、潔淨」的狀態。燈光方面,採用多個美術燈拼接出展品的形狀,均勻照明,並根據展品的質地,嚴格控制燈光照度,絲織品光照度不高於50lux。


微環境調控恆溼淨化器加水維護


在環境調控完成以後,對展廳環境進行環境監測、評估,如果符合上展條件,再操作上展。展陳中還將繼續對環境進行監測,及時發現問題,進行調控,做好展陳預防性保護工作,保證文物的展出安全。


數字信息,精益求精


本次展陳文物數位化採集工作包括文物高清照片拍攝、文物三維數據採集和加工、文物紋樣提取3項工作。


為了實現服飾文物採集對細節的要求,在人力和設備上都提高了投入,在方法上也進行了創新。拍攝使用的相機像素高達1.5億像素,以至於服飾的每一根絲線都清晰可辨。由於服飾文物面積大且比較脆弱,不能懸掛放置,所以將服飾文物放置在一個長3米、寬1.8米的斜面上進行拍攝。為了使相機焦平面與拍攝斜面平行,攝影師要坐升降機升到約6米的高度進行拍攝。


服飾平面高清影像採集現場


服飾文物三維數據採集和加工流程主要由數據採集、打版建模和信息映射組成。數據採集工作主要利用結構光掃描技術進行高精度點雲數據採集和利用高清單眼相機進行局部(細節)數據採集。打版建模是參考數據採集到的信息,由服裝設計專業和歷史專業人員共同分析古代服飾的版型,進行版型重繪,再由以上專業人員配合材料學專業人員共同分析古代服飾的布料材質,結合軟體參數指定符合的三維服裝材質,最後根據版型和材質對服飾文物進行打版建模。信息映射把服飾的細節結構和顏色紋理映射到服飾三維模型上,形成具有結構信息與顏色信息的完整模型。


服飾數位化採集成果(服飾三維顯示效果)


通過對服飾文物的紋樣進行提取、分析與標註,建立了一套面向紋樣的研究方法體系。體系由傳統紋樣交互分割、中華文化元素交互標識軟體、服飾常識圖譜三部分組成。



傳統紋樣交互分割採用基於凸性約束的測地線交互分割方法,首先在服飾照片中對紋樣前景和背景進行標記,然後利用算法提取目標紋樣的邊界,最後把目標紋樣圖片分割出來。把分割出來的紋樣圖片進行標註並錄入中華文化元素交互標識軟體,就可實現服飾紋樣的查詢、利用等管理操作。提取的服飾紋樣作為一個重要部分加入服飾文物常識圖譜。


宣傳推廣,全媒覆蓋


在博物館宣傳工作中,山東博物館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充分利用新媒體助推傳統文化傳播,讓觀眾透過屏幕時刻了解展陳進度,理解展陳理念,並與策展人實施互動溝通。


微信公眾平臺提高了宣傳工作的針對性。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微信公眾號在博物館展陳宣傳的工作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大博物館紛紛在微信平臺上開設自己的公眾號,山東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於2013年開通。與之前博物館依賴傳統媒體宣傳為主不同,微信公眾號開通後,山東博物館有了自己的信息發布渠道,可以定時定向發布展陳、文物及社教活動信息。


在展陳前期宣傳工作中,山東博物館微信公眾平臺形成定時推送機制,培養用戶的閱讀習慣,提高宣傳工作的針對性。8月起,山東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通過《新展速遞》欄目,每周定時為公眾推送「明代服飾文化展」相關信息,通過實地探展、策展人專訪、設計理念解讀等內容,從不同的角度為觀眾解讀展陳信息及策展理念。在語言風格上實現自我突破,一改以往晦澀難懂的專業化風格,用生活化的語言講述文物,讓展陳及文物更加平實易懂。自5月起,通過《國寶說》《視覺志》《格物致知》《古物新顏》等欄目,充分利用圖文介紹、手繪漫畫、電子海報、短視頻等形式,實現傳統服飾知識的多元化、可視化、扁平化的表達。


利用新浪微博增強宣傳工作的互動性。山東博物館新浪官方微博於2014年10月正式開通,目前粉絲量超過35萬,為山東博物館與公眾搭建起了一座實時溝通交流的橋梁。3至4月,山東博物館新浪官方微博以每日穿搭推薦為主題,通過直觀、易懂的圖文形式進行了「明代服飾文化展」的第一輪展品推薦,預告展陳信息,傳播傳統服飾知識。在後期布展的過程中,山東博物館通過官方微博將整個施工過程向公眾進行公開,與公眾一起見證展陳「從無到有」的過程。通過微博中#明代服飾文化展#話題,公眾主動與博物館進行互動,將自己對於「明代服飾文化展」的要求、期待直接發送給博物館,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在「流量」當道和「粉絲效應」盛行的網際網路媒介環境下,山東博物館在「明代服飾文化展」的宣傳過程中,通過連結「流量明星」「網絡大V」等擁有大批量粉絲的微博帳號,激活圈層間的互動,吸引粉絲,共享流量。新浪微博@擷芳主人在本次展陳的宣傳過程中起了到「意見領袖」的作用,通過他的評論、轉發及互動,擴大了服飾展的交流空間。


展覽工作人員拍攝人物專訪短視頻



大紅色暗花沙綴繡雲鶴方補袍 電子海報


短視頻擴大了展陳宣傳的覆蓋面。短視頻是繼微博、微信等之後發展起來的傳播媒介,一般指在網際網路新媒體上傳播的時長在5分鐘以內的視頻。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短視頻以其碎片化的資訊獲取方式和社交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歡迎。在展陳開幕前夕,山東博物館製作了系列人物專訪短視頻,受訪者既包括城市白領、媒體工作者、教師、企業職員等觀眾代表,也有本次展陳的策展人、設計師、文博專家等展陳相關工作人員。採訪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既為展陳工作人員展示了觀眾對於展陳的期望及需求,也從不同的專業角度為觀眾講述展陳背後的故事,更有文博專家的點評及展陳解讀。短視頻節目在抖音及快手平臺的發布,彌補了微信、微博以圖文宣傳為主的不足,擴大了展陳宣傳的覆蓋面,使「明代服飾文化展」宣傳工作更加的完整、立體。


精審挖掘,精彩文創


本次展陳配套文創產品分為實物文創和數位化文創兩大類,包括圖書圖錄、IP形象以及主題紀念品,涵蓋潮玩手辦、服飾首飾、學習文具、家居用品等不同領域。


流雲雙鳳絲巾


文創團隊從款式結構、工藝技術、色彩紋飾等角度挖掘明代服飾的風採與魅力,努力將優秀傳統服飾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的精髓提取出來,牢固夯實文創產品的文化內涵基礎。


結合展品工藝色彩紋路和所代表的重要意義,文創團隊選取以衍聖公朝服、赭紅鳳補女袍等作為重點藏品進行系統的設計開發,並提取飛魚、鬥牛等紋飾元素十餘種,與各合作企業群策群力,在遵循館藏資源智慧財產權授權制度規範的前提下開放館藏資源,從多維度多領域出發,鼓勵並吸引具有較高行業水平的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設計開發、生產運營等活動,實現多維度文化創新,實物+數位化雙落地,IP形象開發、文物復仿製品相結合。


「 大明襟風」


「文曲喵」是本次展陳誕生的首款卡通IP形象,這一IP形象設計靈感來源於山東博物館藏明衍聖公朝服和一段孔子「鼓琴助貓取鼠」的趣事。(孔子的第八世孫漢代孔鮒所書《孔叢子·記義》中曾記載孔子「……向見貓方取鼠,欲其得之,故為之音也」。)形象以卡通化的「貓」為主體,身著明衍聖公朝服,頭戴梁冠,萌態生動,根據這一形象轉化落地的實物產品「衍聖公·文曲喵」系列桌面功能手辦是山東博物館首次嘗試以「潮玩」的形式講述文物故事,分別作為便籤夾及筆架使用,既有可愛外表又兼具實用的桌面功能,一經上線就受到年輕觀眾的喜愛。


文物復仿製既是文博機構在現代科技背景下梳理文物保護與研究、復原和傳承傳統工藝技術的重要途徑,也是觀眾觀賞與收藏的需要。在研究調查觀眾喜好的同時,注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由山東博物館魯繡研究中心團隊對本次展陳被網友喻為「夢中情裙」的明代白羅繡花裙進行了復仿製,尋找織作合適的面料,手工染色實驗幾十次,裙身紋飾圖案均為手工落稿,在繡制過程中共使用了50種顏色的繡線、十餘種不同的針法,用時33天手工繡制完成,對原物實現了由內而外自表及裡的精彩復原。


美觀精緻、具有實用價值是文創產品基本的商品屬性,設計創意來源於生活中,也應回歸到生活中,流雲雙鳳系列產品就是家居領域內的代表。這一系列產品的紋樣和色彩均取自山東博物館藏孔府舊藏服飾——明赭紅鳳補女袍。設計團隊針對這件禮服上所綴的彩繡流雲雙鳳紋團形補進行了提取活化,設計出一系列美觀實用的生活用品,雙鳳圍成團形,祥雲貫穿其中,形象十分生動,寓意團圓美滿。


多渠道文化輸出,創意讓生活更美好。山東博物館從「網際網路+文化」的角度出發,藉助網際網路強大的滲透力、寬廣的包容精神和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特徵,以 「構建文創產品全產業鏈服務」為初衷打造了「魯博手禮」文創智造雲平臺。


「魯博手禮」平臺基於網際網路生態鏈機制,綜合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甄選全國百名優秀設計師以山東博物館館藏文物為元素進行文創產品設計開發,圍繞設計升級、數據運算、流程再造開展業務。配合本次明代服飾展,平臺以微信小程序為入口,觀眾可使用個人手機在線上進行產品選擇、紋飾設計、下單製作,融合了線下消費場景和線上社交電商,實現了「一鍵文創生成、一件產品起訂、一鍵快遞發貨」的體驗模式,在提高觀眾參與設計、製作文創產品落地全鏈條體驗度的同時降低了成本,強化了文創產品輸出渠道,全力打造山東博物館文創品牌。


文以載道,教育釋展


本次展陳展前需求調查與展陳設計同步開展,是觀眾調查服務於展陳設計的一次新探索。首先通過訪談觀眾和策展人員,編制展前需求調查問卷;然後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渠道向目標觀眾群推送問卷;最終共取得255份有效樣本數據,為展陳設計提供了參考,有助於「展方」按「覽方」需求提供服務和資源的精準供給,對提升觀眾觀展體驗有著積極的意義。


經緯之術獲魯省博物館十佳社會教育案例


除此之外,山東博物館在原有的服飾課程基礎之上,進一步優化更新。首先,優化觀眾階段劃分。將參加該展陳教育項目的觀眾分為初級階段(一至三年級)、中級階段(四至六年級)高級階段(七至九年級)以及進修及培訓階段(十至十二年級以及大專院校)。同一個教育項目會根據不同的受眾群體,採取不同的教育內容。


開展服飾主題教育推廣培訓


實施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研學,探尋文物裡的服飾密碼。在今年暑假期間,山東博物館採取教育員分散指導,參觀學生自主研學,學習手冊輔助引導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為觀眾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


特展志願者招募培訓,形成展前社會動員。志願者招募包括展陳的策劃和組織、文稿的編纂等。


走進校園課堂,科普與推廣同行。堅持博物館科普與展陳教育推廣相融合是山東博物館走進校園的基本目標。在保證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山東博物館有限度地走進校園、走進課堂,開展服飾主題的博物館科普和教育推廣。


本次展陳,讓人們了解了明代服飾的根脈,找回屬於中國的審美精神。這些凝聚著幾千年延綿不斷中華文明的服飾,將衣冠載道、尊孔崇儒、彰顯禮樂的文化內涵傳達給觀眾,將中華民族優秀、深厚的歷史傳統與文化觀念傳播給大眾,啟迪國人回望歷史、樹立文化自信,立足當下,繼承優秀基因。


對珍貴文物的保護、利用、傳承、發展貫穿展陳的始終,並在此次展陳提出具有傳統文化元素內涵的、山東人自己的「新中裝」概念,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相關焦點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 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 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2020-09-30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備受期待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明天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明代服飾文化展」即將於2020年9月29日下午2點整在山東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是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是一次穿越古今的邀約,更是一場連接傳統與時尚的視覺盛宴。開展儀式現場將舉辦「傳統服飾及創新設計展演」,由中華傳統服飾愛好者和志願者現場為觀眾演繹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合。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9月29日,由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是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後舉辦的又一場重磅展覽,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傳世成衣實物,其體系之完整、色彩之鮮豔、款式之齊全、保存之完好、紋飾之精美,在國內甚至是世界博物館界都是首屈一指。
  • 揭秘山東博物館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
    【揭秘山東博物館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9月11日,山東博物館召開「明代服飾文化展」媒體見面會。記者從會上獲悉,由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將於2020年9月29日在山東博物館二樓12號展廳正式開展,展期暫定為3個月,屆時觀眾們可以近距離的感受明朝服飾的端莊儀態與宏美氣度。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大眾日報記者 張依盟2020-09-29 20:45:45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中國服飾文化發展源遠流長,服飾是華夏文明的具象載體。9月29日下午,由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隆重開展。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亮相山東博物館
    服裝設計秀現場 9月29日,由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展出。 此次展覽是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後舉辦的又一場重磅展覽。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傳世成衣實物,其體系之完整、色彩之鮮豔、款式之齊全、保存之完好、紋飾之精美,在國內甚至是世界博物館界都首屈一指。展覽精選有代表性的明代服飾文物,輔以古代書畫、青銅器、玉器、金銀器、瓷器等共80餘件珍貴文物,在定製的展廳中與觀眾見面。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幕
    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出席開幕式並講話,開幕式由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主持。展覽開幕式以一場穿越古今的服裝設計秀拉開帷幕,內容包括古代服飾復原、具有明代美學風格創新設計的服裝、當代經典設計服裝等作品。
  • 傳統服飾及創新設計展演將亮相山東博物館「明代服飾文化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備受期待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即將於2020年9月29日下午2點整在山東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是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是一次穿越古今的邀約,更是一場連接傳統與時尚的視覺盛宴。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今日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今天下午,由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隆重開展。此次展覽是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後舉辦的又一場重磅展覽,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傳世成衣實物,其體系之完整、色彩之鮮豔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濟南開幕
    原標題: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山東博物館展出 重現「大明風華」由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9月29日在濟南開幕,共展出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此次展覽展出的文物為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傳世成衣實物,體系完整、保存完好、色彩鮮豔。展覽由「垂衣天下治」「華錦慶嘉時」「香靄入長裾」三個單元構成,分別展出明代官員服飾、嘉禮服飾和日常起居服飾。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將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明代服飾上承周漢,下取唐宋,是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的典範,對後世及周邊國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由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將於9月29日在山東博物館二樓12號展廳正式開展,展期暫定為3個月,屆時觀眾們可以近距離的感受明朝服飾的端莊儀態與宏美氣度。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魯網9月30日訊中國服飾文化發展源遠流長,服飾是華夏文明的具象載體。9月29日下午,由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為期3個月,是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後舉辦的又一場重磅展覽,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傳世成衣實物,其體系之完整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今日開展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29日訊(記者 李明)9月29日下午,由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隆重開展。此次展覽是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後舉辦的又一場重磅展覽,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傳世成衣實物,其體系之完整、色彩之鮮豔
  • 記者帶你揭秘山東博物館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秦文 濟南報導9月11日,山東博物館召開「明代服飾文化展」媒體見面會。記者從會上獲悉,由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將於2020年9月29日在山東博物館二樓12號展廳正式開展,展期暫定為3個月,屆時觀眾們可以近距離的感受明朝服飾的端莊儀態與宏美氣度。伴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街頭流行。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省博物館隆重開展
    9月29日下午,由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省博物館驚豔亮相。展覽上不但有香色麻飛魚貼裡、藍色暗花紗袍等精選明代服飾琳琅滿目、豐富精彩的展品讓參觀的遊客大飽眼福,更是深刻感受到了明代服飾的文化與魅力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本月底即將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以中華傳統服飾為代表的東方服飾文化,在世界服飾文化的寶庫中獨樹一幟。明代服飾上承周漢,下取唐宋,是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的典範,對後世及周邊國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由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將於2020年9月29日在山東博物館二樓12號展廳正式開展,展期暫定為3個月,屆時觀眾們可以近距離的感受明朝服飾的端莊儀態與宏美氣度。
  • 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還有精美文創可以買買買
    29日下午,「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孔府傳世文物「香色麻飛魚貼裡」吸引市民駐足。 新時報記者黃中明 攝9月29日下午,由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隆重開展。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將亮相山東博物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由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將於2020年9月29日(暫定)在山東博物館二樓12號展廳正式開展,展期暫定為3個月,屆時觀眾們可以近距離的感受明朝服飾的端莊儀態與宏美氣度。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專題講座18日下午省博開講啦!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要開講啦!10月18日下午14:00-15:30,由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先生帶來的「承前啟明:朱檀墓出土龍袍在中國服裝史上的地位」專題講座,即日起面向廣大觀眾開啟預約。自9月29日展覽開展以來,很多小夥伴已經來到山東博物館打卡了這個網紅爆款展覽。通過這個展覽,觀眾不僅可以觀看那些珍貴的明代服飾,更能通過面料展示、3D數字投影等展區親身體驗服飾的質感和紋飾的華美。在看過展、帶著精美的文創回家之後,展覽還給大家帶來了更加豐富的講座活動,讓您可以深入了解明代服飾的技術發展和文化內涵。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專題講座18日下午省博開講啦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要開講啦!10月18日下午14:00-15:30,由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先生帶來的「承前啟明:朱檀墓出土龍袍在中國服裝史上的地位」專題講座,即日起面向廣大觀眾開啟預約。通過這個展覽,觀眾不僅可以觀看那些珍貴的明代服飾,更能通過面料展示、3D數字投影等展區親身體驗服飾的質感和紋飾的華美。在看過展、帶著精美的文創回家之後,展覽還給大家帶來了更加豐富的講座活動,讓您可以深入了解明代服飾的技術發展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