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僅次於茅臺的高價股,市值衝破千億的華大基因,面對是否存在泡沫質疑時,華大基因董事長、聯合創始人汪建曾在2017年11月份一次公開演講中稱,華大基因的泡沫不會破裂。
過去八個月來,華大基因從最高的261元一路跌至92元,說腰斬都是高估了,雖然多少會受到大盤的影響,但是,也沒見影響這麼大,跌幅達到60%以上。
「我的員工必須活到100歲」,華大基金董事長、汪建曾這樣說過,現在來看,股價已經跌破百元大關了,員工能不能活到100歲不知道,知道的是華大基因走下坡路了。
「高科技」公司
華大基因,公司主營業務為「通過基因檢測與分析等手段,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診斷和研究服務」。
看來確實很高科技,而高科技公司對科研向來都是不惜重金,不過,在華大基因這裡,情況似乎不太一樣。
專利權從2014年—2016年均為20735萬元,三年不變,始終如一,研發人員相關費用2016年6806.56萬元,2015年4485.51萬元,2014年5914.01萬元,似乎變化也不大。這說明了什麼,一家被業內稱為「生物界的騰訊」的高科技公司,對科研的投入力度似乎並沒那麼大。
也是,這樣的科研費用,能有多少高科技的人才進入研究,那就不得而知了。人才是首要的,科研,尤其是高端技術,更是看重人才,有人才才有可能推動科技進步,吸引不到人才,那也就是科技界的加工廠罷了。
不能落地的業務
華大基因相關資料顯示,其布局了基因測序全產業鏈,包括上遊的測序儀及試劑、中下遊的基因測序服務提供,並在無創產檢、PGS/PGD、腫瘤診斷及治療、伴隨診斷等有優勢。
目前,基因檢測主要應用於醫療領域,且主要集中在生殖健康和腫瘤診斷及治療兩個領域。腫瘤早診斷,則存在技術難度。基因測序技術在這一領域的臨床應用還未放開。
也就是說,目前,國內在臨床上放開使用基因檢測技術的只有無創DNA產前檢測、遺傳病診斷、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及腫瘤診斷與治療這三類項目,且只能在部分試點醫療機構裡進行。
即使是在試點運行,檢測結果也是以科研報告的形式呈現,可以拿給醫生看,但不能用在臨床上作為直接的診斷依據。
再陷「圈地門」
此外除了科研、存在不能落地的業務問題,曾經的幾次舉報,也一度將華大基因推向風口浪尖。
2017年,華大基因曾被曝IPO數據造假,遭深交所問詢,被要求解釋原因。受此事影響,華大基因當時三個交易日內股價累計下降25.76%,市值蒸發超過250億元。
2018年6月下旬,一封名為《舉報華大基因(300676)偽高科技忽悠欺詐涉嫌賄賂官員,大規模套騙國有資產》的實名舉報信突然之間「引爆網絡」,讓本來就「爭議不斷」的國內基因測序界龍頭企業——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再度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6月27日上午,華大基因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刊發了《關於論壇註冊用戶「獨孤九劍王德明」 惡意詆毀華大基因的嚴正聲明》。
2017年9月16日,蘇州市與華大基因合作,蘇州高新區與華大基因、蘇南萬科、蘇高新股份籤署了「生命健康小鎮」四方協議,在白馬澗片區規劃總面積超過3000畝土地,將打造以基因大數據研究為核心的精準醫療產業園區,並將研發平臺和產業實體充分融合,構建精準醫療產業生態圈。
生命健康小鎮,聽名字不錯,萬科,3000畝土地,不免讓人懷疑是房地產項目。
華大基因在公開聲明中對此回應稱,「華大基因並未在江蘇參與任何房地產項目,也未曾獲得土地資源。」
華大基因確實沒有參與房地產項目,因為和蘇州高新區合作的是其子公司,深圳華大基因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
2018年華大基因與西安、珠海、吉林、銀川市、黑龍江鐵力市等城市及醫院達成合作,而華大基因與各政府的合作更為密切,而且不同程度的涉及到研究室、實驗室、產業園等項目,至於是否真的參與到房地產項目,這我們暫不得知。
只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在全國各地,與政府和醫院搞合作、建園區,而不是沉穩下來專心研究真正的高端技術,也難免其業務遭到質疑,市值不斷下滑,截至目前,華大基因股價還在下跌中,這家是否真的能夠向他們官方宣傳的那樣:用基因科技造福人類。還是靜待時間的答案吧。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