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鹽文化與旅遊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四川輕化工大學召開 通訊員祁建川/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實習記者華夏 記者曾江 通訊員石振峰 吳志浩)2019年11月16日,「文旅融合:鹽文化與旅遊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四川輕化工大學召開,本次研討會由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輕化工大學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聯合《鹽業史研究》編輯部、自貢文化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中國文物學會鹽業文物專業委員會、中國鹽業協會、北京中鹽鹽文化傳播中心、中鹽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四川自貢馳宇鹽品有限公司、中國商業史學會川商史專業委員會9家單位共同發起,全國176名鹽文化、旅遊發展研究專家學者與會,圍繞會議主題展開交流研討。
四川輕化工大學黨委副書記龔敏、自貢市文化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宋青山、自貢市文化廣播和旅遊局局長謝飛等出席會議。大會由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凡英教授主持。
龔敏在大會致辭中代表四川輕化工大學全體師生向各位鹽文化研究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她提出以「文旅融合」為切入點,深入挖掘和探討鹽文化與旅遊發展的話題,不僅契合「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挖掘鹽文化與地方旅遊經濟的關聯價值,也將對豐富和完善自貢及中國鹽文化起到促進作用。
宋青山代表各主辦方發言,他認為,「井鹽文化」是四川「五大特色歷史文化」之一,自貢的鹽文化旅遊資源內涵豐富,類型多樣,分布廣泛,在遺蹟遺址、建築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中無不體現。與鹽文化有關的景區、景點、文物保護單位眾多,鹽業歷史文化的傳承造就了這座城市鹽文化旅遊資源的原生性。
謝飛表示,自貢正抓緊推進建設全國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示範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西部內陸融入「一帶一路」先行區和獨具特色的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自貢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正當其時。
大會收到中國鹽業總公司、中國鹽業協會發來的賀電,賀電中說鹽業文化的發展與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歷史脈絡與互動,開展全面的研究,對於城市建設、經濟、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並預祝學術研討會圓滿成功。
此次學術研討會收到相關論文52篇,有40位專家分別作大會主題報告和分組會議交流。
西南大學教授藍勇在《巴蜀鹽業遺址與旅遊發展》中表示,四川井鹽資源豐富,存在大量的鹽業遺址,在旅遊開發時中應該重視鹽業遺址的作用。在他看來,鹽業是中國傳統社會有關國計民生的第一產業,鹽業遺產是中國傳統文明寶貴的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和開發利用這些遺產尤為必要。加強鹽業歷史、遺產保護、文旅結合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加強不同鹽業之間的技術、同一種鹽業地域技術差異的對比研究,要注重生產、運輸、服務、社會遺產的整體保護和開發。他表示,自貢是中國鹽都,希望自貢以後將鹽都、燈城與中國美食之都結合起來打造,形成鹽都、燈城、食府三張名片。
雲南大學教授趙小平在《鹽業開發與資源型地域發展——以白鹽井與石羊古鎮為中心的考察》中通過分析白鹽井和石羊古鎮的關係,為以鹽業資源為支撐的資源型市鎮(城市)發展轉型提供了借鑑。他研究認為,從歷史上看,石羊古鎮的命運與白鹽井的發展休戚相關。石羊古鎮「因鹽而興衰」的特點,成為資源型市鎮(城市)的一個縮影。石羊古鎮重新煥發生機的突破口應放在鹽上,也即如何讓石羊古鎮厚重的鹽文化成為其發展的新引擎。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副教授任長幸、濰坊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王俊芳兩位專家分別以運城和濰坊為例分析了鹽業資源在旅遊開發中的作用。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李小波、四川輕化工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羅洎、雲南民族大學副教授李何春、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藝術研究所所長曹念等四位專家學者,也從文化的角度深入探討了鹽業資源與旅遊資源如何合理有效融合的問題。
談到鹽文化之「味」與文旅融合之「道」,李小波認為,以鹽的歷史文化之「味」為基礎,文旅融合之「道」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文為旅正名,鹽是文明起源和聚落起源的重要基礎;二是旅為文載道,自貢是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的典型代表,以鹽業的開採、熬製、儲藏、運輸等,構成了「有機進化的景觀」,鹽署、西秦會館、燈會、鹽幫菜、鹽商宅院等,又形成「關聯性景觀」,正是世界遺產評選的兩大景觀標準。三是文創與旅造的融合。四川盆地內外的眾多蜀道中,亟待打造的是川鹽古道,借鑑世界文化線路遺產的標準,形成鹽業小鎮的聯盟,構建文化廊道、生態廊道和產業廊道的文旅綜合體,創造未來的文化遺產。
青藏高原東部的瀾滄江流域上遊,目前存在著10個以傳統曬鹽法製鹽的鹽場,這是國內井鹽中比較少見的傳統工藝。李何春認為,它們是生動展現青藏高原的人們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維持生存、發展的較好案例,應加強保護好研究。一是認真挖掘和整理鹽業文化。二是做好保護或搶救工作。對現存比較完整的文化遺址進行保護,對瀕臨消失的文化現象或生產技術、工具、設施等方面進行保護和搶救。三是利用科技手段重現製鹽歷史場景。四是實現生產性保護同開發有機結合。對傳統曬鹽工藝的傳承和保護,需要學界、地方政府、旅遊開發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探討傳承和保護的方案,以此達到充分展現傳統文化之目的。
在分組討論階段,與會學者圍繞「文旅融合:鹽文化與旅遊發展」,從鹽業文化資源的構成與區域特色、鹽業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主題旅遊、鹽運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遊開發、鹽業與城市主題文化的構建與旅遊品牌形象塑造、國外鹽業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啟示等方面,綜合運用歷史學、旅遊學、社會學、生態學等學科理論和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
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與會學者從鹽文化與鄉村振興、區域鹽文化比較研究、鹽文化與文旅品牌開發研究以及自貢鹽文化旅遊融合研究等方面探討揭示了鹽文化和旅遊之間的互融關係。
曾凡英在會議學術總結中表示,本次研討會從文化研究服務於行業、產業和社會經濟發展這個角度切入,集中討論了鹽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形式,如何進一步推進文旅融合戰略背景下的鹽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