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鹽文化與旅遊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自貢召開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文旅融合:鹽文化與旅遊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四川輕化工大學召開 通訊員祁建川/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實習記者華夏 記者曾江 通訊員石振峰 吳志浩)2019年11月16日,「文旅融合:鹽文化與旅遊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四川輕化工大學召開,本次研討會由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輕化工大學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聯合《鹽業史研究》編輯部、自貢文化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中國文物學會鹽業文物專業委員會、中國鹽業協會、北京中鹽鹽文化傳播中心、中鹽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四川自貢馳宇鹽品有限公司、中國商業史學會川商史專業委員會9家單位共同發起,全國176名鹽文化、旅遊發展研究專家學者與會,圍繞會議主題展開交流研討。

  四川輕化工大學黨委副書記龔敏、自貢市文化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宋青山、自貢市文化廣播和旅遊局局長謝飛等出席會議。大會由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凡英教授主持。

  龔敏在大會致辭中代表四川輕化工大學全體師生向各位鹽文化研究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她提出以「文旅融合」為切入點,深入挖掘和探討鹽文化與旅遊發展的話題,不僅契合「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挖掘鹽文化與地方旅遊經濟的關聯價值,也將對豐富和完善自貢及中國鹽文化起到促進作用。

  宋青山代表各主辦方發言,他認為,「井鹽文化」是四川「五大特色歷史文化」之一,自貢的鹽文化旅遊資源內涵豐富,類型多樣,分布廣泛,在遺蹟遺址、建築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中無不體現。與鹽文化有關的景區、景點、文物保護單位眾多,鹽業歷史文化的傳承造就了這座城市鹽文化旅遊資源的原生性。

  謝飛表示,自貢正抓緊推進建設全國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示範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西部內陸融入「一帶一路」先行區和獨具特色的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自貢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正當其時。

  大會收到中國鹽業總公司、中國鹽業協會發來的賀電,賀電中說鹽業文化的發展與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歷史脈絡與互動,開展全面的研究,對於城市建設、經濟、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並預祝學術研討會圓滿成功。

  此次學術研討會收到相關論文52篇,有40位專家分別作大會主題報告和分組會議交流。

  西南大學教授藍勇在《巴蜀鹽業遺址與旅遊發展》中表示,四川井鹽資源豐富,存在大量的鹽業遺址,在旅遊開發時中應該重視鹽業遺址的作用。在他看來,鹽業是中國傳統社會有關國計民生的第一產業,鹽業遺產是中國傳統文明寶貴的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和開發利用這些遺產尤為必要。加強鹽業歷史、遺產保護、文旅結合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加強不同鹽業之間的技術、同一種鹽業地域技術差異的對比研究,要注重生產、運輸、服務、社會遺產的整體保護和開發。他表示,自貢是中國鹽都,希望自貢以後將鹽都、燈城與中國美食之都結合起來打造,形成鹽都、燈城、食府三張名片。

  雲南大學教授趙小平在《鹽業開發與資源型地域發展——以白鹽井與石羊古鎮為中心的考察》中通過分析白鹽井和石羊古鎮的關係,為以鹽業資源為支撐的資源型市鎮(城市)發展轉型提供了借鑑。他研究認為,從歷史上看,石羊古鎮的命運與白鹽井的發展休戚相關。石羊古鎮「因鹽而興衰」的特點,成為資源型市鎮(城市)的一個縮影。石羊古鎮重新煥發生機的突破口應放在鹽上,也即如何讓石羊古鎮厚重的鹽文化成為其發展的新引擎。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副教授任長幸、濰坊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王俊芳兩位專家分別以運城和濰坊為例分析了鹽業資源在旅遊開發中的作用。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李小波、四川輕化工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羅洎、雲南民族大學副教授李何春、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藝術研究所所長曹念等四位專家學者,也從文化的角度深入探討了鹽業資源與旅遊資源如何合理有效融合的問題。

  談到鹽文化之「味」與文旅融合之「道」,李小波認為,以鹽的歷史文化之「味」為基礎,文旅融合之「道」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文為旅正名,鹽是文明起源和聚落起源的重要基礎;二是旅為文載道,自貢是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的典型代表,以鹽業的開採、熬製、儲藏、運輸等,構成了「有機進化的景觀」,鹽署、西秦會館、燈會、鹽幫菜、鹽商宅院等,又形成「關聯性景觀」,正是世界遺產評選的兩大景觀標準。三是文創與旅造的融合。四川盆地內外的眾多蜀道中,亟待打造的是川鹽古道,借鑑世界文化線路遺產的標準,形成鹽業小鎮的聯盟,構建文化廊道、生態廊道和產業廊道的文旅綜合體,創造未來的文化遺產。

  青藏高原東部的瀾滄江流域上遊,目前存在著10個以傳統曬鹽法製鹽的鹽場,這是國內井鹽中比較少見的傳統工藝。李何春認為,它們是生動展現青藏高原的人們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維持生存、發展的較好案例,應加強保護好研究。一是認真挖掘和整理鹽業文化。二是做好保護或搶救工作。對現存比較完整的文化遺址進行保護,對瀕臨消失的文化現象或生產技術、工具、設施等方面進行保護和搶救。三是利用科技手段重現製鹽歷史場景。四是實現生產性保護同開發有機結合。對傳統曬鹽工藝的傳承和保護,需要學界、地方政府、旅遊開發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探討傳承和保護的方案,以此達到充分展現傳統文化之目的。

  在分組討論階段,與會學者圍繞「文旅融合:鹽文化與旅遊發展」,從鹽業文化資源的構成與區域特色、鹽業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主題旅遊、鹽運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遊開發、鹽業與城市主題文化的構建與旅遊品牌形象塑造、國外鹽業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啟示等方面,綜合運用歷史學、旅遊學、社會學、生態學等學科理論和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

  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與會學者從鹽文化與鄉村振興、區域鹽文化比較研究、鹽文化與文旅品牌開發研究以及自貢鹽文化旅遊融合研究等方面探討揭示了鹽文化和旅遊之間的互融關係。

  曾凡英在會議學術總結中表示,本次研討會從文化研究服務於行業、產業和社會經濟發展這個角度切入,集中討論了鹽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形式,如何進一步推進文旅融合戰略背景下的鹽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文本的張力:檔案文獻與鹽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趙徐州 曾江 通訊員 張倩)2018年11月17日,「文本的張力:檔案文獻與鹽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四川理工學院學術報告廳隆重召開 《鹽業史研究》編輯部主編、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館長程龍剛代表各主辦方在大會致辭中表示,此次學術研討會的舉辦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重大的現實意義,與會專家們提交的研究成果對我們發現、搜集、整理、研究、出版各類鹽業檔案文獻,繁榮鹽文化學術研究,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必將產生積極作用和深遠影響。
  • 文旅融合推進鹽文化研究
    內容摘要:11月16日,「文旅融合:鹽文化與旅遊發展」學術研討會在鹽都自貢召開。與會學者就鹽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遊開發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關鍵詞:作者簡介:中國社會科學報自貢11月28日電(記者曾江 實習記者華夏)11月16日,「文旅融合:鹽文化與旅遊發展」學術研討會在鹽都自貢召開。與會學者就鹽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遊開發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 打造「教育+旅遊」新業態 四川自貢貢井舉行「如鹽入味」井鹽文化...
    程潔 封面新聞記者 鄧丹為挖掘提煉具有鹽都特色的井鹽文化、井鹽精神,通過開展文化交流、教育實踐、研學旅遊等方式,促進地方文化旅遊融入成渝經濟圈發展,10月16日,四川自貢市貢井區召開「如鹽入味」井鹽文化專題研學座談會。
  • 自貢首屆國際鹽產業博覽會開幕 展示兩千多年井鹽文化
    原標題:自貢首屆國際鹽產業博覽會開幕 展示兩千多年井鹽文化   11月17日晚,自貢首屆國際鹽產業博覽會暨井鹽文化節在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開幕。開幕式上,「塑梅澤銅像傳工匠精神」「展非遺神韻 觀馳宇鹽品」「鑄千年鹽魂 譜時代新篇」三個篇章,以觀眾喜聞樂見又充滿文化韻味的表現形式,展示自貢井鹽文化。   自貢因鹽而興,開採井鹽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記載,歷代鹽工在自貢先後鑽井1.3萬口。在這片土地上,創造過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開鑿出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
  • 打造川渝最具特色文旅目的地 自貢自流井老街重現數百年前的井鹽市...
    當前,在自貢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融合了文化、商貿、旅遊等優勢資源的自流井老街,有望引領自貢商貿服務業轉型升級。同時,在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的背景下,自流井老街獨特的文旅形象,有望成為川渝最具特色的文旅目的地。
  • 「涼州與中國的民族融合和文明嬗變」學術研討會在武威召開
    9月19日,第四屆涼州文化論壇系列活動之「涼州與中國的民族融合和文明嬗變」學術研討會在甘肅省武威市隆重召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武威承載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涼州文化、推進文旅融合的新使命,也再次成為絲綢之路沿線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樞紐。
  • 「2020文旅融合與博物館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中茶博舉辦
    8月17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指導,浙江省博物館學會主辦,中國茶葉博物館承辦,主題為「多元 開放 共享」的「2020文旅融合與博物館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中國茶葉博物館舉行。浙江省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吳曉力主持了研討會。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曹鴻為研討會致辭。她指出,浙江省各級博物館秉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原則,積極探索文物資源活化利用之路,通過博物館景區化創建、文創產品開發、遊研學精品線路設計等有效途徑,努力為旅遊產業發展塑魂賦能,積極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同時,她對中茶博探索形成的「茶+展+N」文旅融合形態表示肯定。
  • 四川自貢:擦亮「鹽龍燈食」名片 拉動文旅發展
    今年,自貢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機遇,積極融入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加快打造獨具特色的國際文旅目的地,以實現從文旅大市到文旅強市的跨越。 尋找馬踏飛燕重塑旅遊城市形象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長假,自貢啟動「魅力鹽都·安逸燈城」文旅活動,為市民遊客端出26道文旅「大餐」,接待遊客113.9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23億元。
  • 四川自貢自流井老街榮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 業內人士...
    」頒獎典禮暨成渝文旅發展交流活動,在成都市雙流區舉行。」 自流井老街特色成渝兩地稀有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以巴蜀文化為紐帶,以文旅融合為突破,尋找巴蜀文化旅遊走廊上承載成渝文旅精粹的實物載體。
  • 打造高質量文旅融合新高地「漢豐湖區域文旅融合發展專家研討會...
    原標題:打造高質量文旅融合新高地「漢豐湖區域文旅融合發展專家研討會」活動周末舉行   明日,以「中國漢豐湖三峽的新生活」為主題的漢豐湖區域文旅融合發展專家研討會活動即將在開州正式啟幕
  • 齊國「韶」樂學術研討會在山東理工大學召開
    12月5日上午,由淄博市文化和旅遊局與山東理工大學聯合主辦的齊國「韶」樂學術研討會成功召開。與此同時,淄博市文化和旅遊局立足於文旅融合發展,著眼於齊韶有關劇目的創排打造,聯合山東理工大學利用「校城融合」平臺也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和研究,並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 恐龍研學遊 彩燈璀璨夜自貢邀你去恐龍博物館裡過暑假
    8月1日,自貢市舉行2020「恐龍研學遊 彩燈璀璨夜」暑期文化旅遊活動新聞發布會。這一次,綦江區給自貢市「紮起」,組織媒體前往自貢,為自貢暑期文化旅遊活動「吆喝」。同時,自貢市發布刺激消費促進發展十條措施,優惠幅度為歷年之最。自貢將推出「酒店 景區」優惠套票,遊客可通過各平臺購買掛牌價7折以下門票;推出「優惠大禮包」,組織零售商業企業開展打折促銷,面向學生和外地遊客提供優惠活動;部分賓館酒店推出4至9折不同程度的優惠活動,包括特惠房價、旅行社團隊折扣,推出自助優惠、派對套餐等特色服務。
  • 千年沉澱的鹽文化
    不僅孕育了鹽文化,還孕育了中國的商業文化。被譽為「中國商業鼻祖」的春秋時代巨商猗頓,發明了墾畦曬鹽法。這裡還有流傳下來的鏟鹽工藝和技術,鹽湖完備的防護設施、具有防洪和防盜功能的古禁牆遺址等。「墾畦澆曬法」是前人在運城鹽池特定環境中的獨特創造,其獨領風騷的鏟鹽工藝和技術彰顯了運城鹽文化的博大精深。
  • 美景美食串聯獨特風景線 自貢大安文旅資源在交融共進中大放異彩
    由華僑城投資建設的中華彩燈大世界項目一期已於2020年春節成功開園,並順利舉辦了第二十六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從某種意義上講,彩燈大世界、方特恐龍王國公園改變了川南文化旅遊格局。精彩紛呈、不可複製的鹽龍燈食文旅資源,正在加快轉化為推動大安區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 運城:把鹽文化作為文化旅遊產業破題來做
    編者按:6月1日至2日,由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運城市委、市政府共同發起,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晉商文化研究中心與河東鹽文化研究會共同承辦的首屆河東鹽文化歷史與開發研討會在我市召開。
  • 黃河幾字彎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交流研討會召開
    黃河幾字彎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 交流研討會召開 鄭東波出席並講話 9月22日,幾字彎黃河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黃河幾字彎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交流研討會在我市召開
  • 昌都非遺與文物修復交流融合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新華網拉薩1月14日電(記者吳瑞、張兆基)近日,在天津市對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揮部和西藏昌都市文化局的指導下,由故宮博物院、嘉德藝術中心支持,西藏覺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執行的「傳承匠心,創新發展——新時代昌都非遺與文物修復交流融合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 雲岡石窟·北魏平城與民族融合學術研討會在大同召開
    12月7日,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學主辦,山西省文物局、大同市人民政府、中國文物報社、山西大學、雲岡石窟研究院承辦的雲岡石窟·北魏平城與民族融合學術研討會在同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敦煌研究院等石窟寺研究單位的知名專家、學者共赴盛會,專題研究雲岡學學科建設的任務與路徑,共同探討北魏平城在中西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 寫在「涼州與中國的民族融合和文明嬗變學術研討會」召開之際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 9月18日,第四屆涼州文化論壇系列活動之「涼州與中國的民族融合和文明嬗變學術研討會」將在我市隆重召開。 這是中國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與武威市院地合作打響「涼州文化牌」的第三次盛會。 這是講述武威故事、打造涼州文化品牌的又一場文化盛宴。
  • 瓷房子旅遊藝術國際研討會在天津召開
    瓷房子旅遊藝術國際研討會在天津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