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交通大學推出的英文版中醫藥慕課課程,分為線上和線下學習兩個階段。圖為學員們在植物園內親手觸摸觀察各種中草藥植物。 |
![]() |
南開大學慕課《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品格與修養》的見面課。 |
![]() |
共同學習 |
「百姓不出門,便上名師課」,慕課的魅力正在於此。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一根網線或連入wifi,就能加入全國甚至世界範圍內的名師課堂。
「慕課」,全稱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大學校園裡的老師,將自己的課堂搬到網際網路上。不只是學生,各行各業的人都可選擇學習這些課程,還能獲得一張由大學所籤發的結課證書。如今在中國,像這樣的線上課程已有5000多門,課程總量居世界第一。
以慕課為友,與名師為伴,成為一種流行。
全民課堂,
慕課之處遍是書香
戴上工帽,王師傅仔細地檢查每一個房間。幹累了,他就抹一把臉上的汗珠,去陽臺上休息。這位皮膚略黑、話不多的中年人從事建築裝潢工作。回到家,一碗泡麵的工夫,王師傅收拾好自己身上的汙漬,登錄中國大學MOOC平臺,學習《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於王師傅而言,打開電腦就像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我沒事就看看慕課,有趣又有用。因為沒機會去大學學習,就在網上看。家是一輩子的依靠,蓋出房主滿意的房子,是我的責任。」
一份責任讓王師傅容不得一絲馬虎。今年32歲的王師傅,家住安徽合肥,從事建築裝潢工作五年。他說自己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我國建築的美,感受到設計的風採,便是在考完《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那個下午,「慕課讓我多了一次提高自己審美感的機會。」
對於慕課的喜愛,王師傅不是個例。
目前,中國大學MOOC平臺的註冊用戶數已經超過1000萬,覆蓋面廣泛,從十幾歲的小學生,到踐行「終生學習」的白髮老翁;既有生活在邊遠山區的學子,也有在大城市打拼的奮鬥青年。
慕課讓學習沒有圍牆。
最初見識這股慕課風是在高校的思政課堂,2016年10月,武漢大學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一次上線4門思政課,短短24小時之內,選課人數就突破1.3萬,這也是該平臺首次成體系上線思政課程。武大這一舉措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清華、復旦、浙大等高校都在探索思政慕課授課形式,實現教學的移動終端化。
如今,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19門思政類慕課,選課近40萬次。思政類慕課已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臺,發揮著傳播正確思想、弘揚正能量的功能。
走出校園,慕課依然備受歡迎。
浙江寧波市在2016年利用「慕課」編制教學計劃,形成涵蓋戲曲、舞蹈、詩歌、繪畫、攝影、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藝術門類的大規模在線課程體系,鼓勵和吸引學校、企業和社會機構參與「慕課」資源建設,為市民提供藝術普及學習服務。
在中國大學MOOC官網上有這麼一句話:「在這裡,每一個有意願提升自己的人都可以免費獲得更優質的高等教育。」從校園到社會,從個人到群體,便捷的學習方式,帶動了人們的學習熱情。慕課逐漸融入百姓生活,我們的社會「書香氣」漸濃。
知識共享,
跨越千萬裡做同窗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的泰來縣,位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交界處,這裡距離北京有1300多公裡。但對於當地的鄉村教師馬麗平來說,「到達北京」只需要20秒的開機時間。
「我是2015年9月21日開始學習慕課的。」馬麗平對三年前的這個日子記得很清楚。如今在中國,慕課數量已達5000門,高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已突破7000萬人次選課,這些數據構成了一張豐富的線上教育網。
「我一開始根本不知道慕課是什麼。」但短短一節課後,馬麗平就對這種新鮮、直觀的教學方法,徹底「上了癮」。
六年前,馬麗平所在的第四中學還只有一座簡易的平房,白灰牆的牆皮掉得厲害。2012年,政府撥款將平房改成了樓房,室內鋪上了乾淨的瓷磚,每間教室也都配了一塊電子白板。
2015年,清華大學《生活英語聽說》慕課進入該縣教育扶貧項目。打開電腦,熟練地登陸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平臺,馬麗平就可以跟隨清華大學的外文系教授和畢業於劍橋大學的外籍教師學習英語。「它讓一個不惑之年的教師重拾學習英語的樂趣。」馬麗平說。
這位英語教師給筆者展示了許多張她在清華園裡的照片。她之於清華,不是遊人,而是從那裡走出來的學生。
在慕課社區裡,《生活英語聽說》課的主講老師楊芳早已「名聲在外」。「2013年的時候,我第一次接觸慕課。錄課前,我給這門課定了一個小目標——『爭取有5000人來聽課』。兩年後,我很吃驚,這門慕課竟然已經吸引了來自120個國家和地區的53萬餘名學員參與學習。」楊芳說。而就在一個月前,《生活英語聽說》的選修學員在全球範圍內已突破100萬人次。
在泰來第四中學嶄新的教學樓裡,一樓大廳上方懸掛的十二個大字: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
有時候,馬麗平會在自己的課堂上登錄慕課,讓她的學生也領略一下「大師們的英語範兒」。她說,「我用這種方式鼓勵學生們好好學習。我想讓他們知道,有更好的發展和未來在等著他們。」
去年11月,中國大學MOOC聯合美麗中國支教項目共同發布了「一起看見更大的世界」公益計劃,「優秀支教老師+優質網絡課程」接力,用「網際網路+」手法推進教育普惠化。
技術變革,
上一節沒有教室的課
說到「課堂」,我們總能想到「整齊的書桌、明淨的玻璃、朗朗的讀書聲……」但對於許多大學校園裡的學生來說,打開手機就能上課,甚至修學分,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了。「慕課」教學不僅使頂尖的教育資源插上翅膀飛到天南海北、飛入千家萬戶,也為校園裡的學生們提供了更自主、更高效的學習方式。
在清華,面向全校選修的藝術類、歷史類等課程,十分受同學們歡迎。「慕課」可以讓同學們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用閒暇時刻就能學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慕課上的視頻短的才5分鐘,長的有十幾分鐘,大家利用零碎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非常方便。」《生活美學》的學生助教施文荻說。
不光是選修課,一些專業必修課也早已開始採用了慕課的形式。
清華大學電機系碩士生郭欣然2014年修了於歆傑老師的慕課《電路原理》。他說:「上大學之前,我沒聽說過『慕課』這個詞。入學時,學院的新生典禮上播放了慕課的宣傳片,當時於老師就出現在影片中,他說慕課可以讓我更自由地支配學習時間。同時,這還是個開放的平臺,不只是我們,只要有網絡、有意願的學生都可以選。這兩點令我印象很深刻。」
2016年,「雨課堂」上線,這種形式對傳統慕課中的師生互動、課上參與等環節都進行了優化。於歆傑很快便將「雨課堂」在自己課上推廣起來。「從我當老師到現在,已經有15年了,我一直特別關注的是學生的狀態。我教的東西他明白了嗎?明白到了什麼程度?通過『雨課堂』,我能更快速地得到反饋。」於歆傑說。
不斷優化學習體驗,重構教學方式,慕課讓學習變得隨時隨地,好玩有趣。近年來,一些慕課還加入了實時直播,學員可以通過發送彈幕,隨時向老師反饋問題,並獲得解答。「未來,中國大學MOOC將為用戶提供更多的精品慕課;同時,針對用戶群體提供更多符合他們個性需求的內容。」網易杭州研究院慕課市場部方瑋對本報說。
文化基因,
在網際網路血液中更流長
伴隨著悠揚的古琴聲和徐徐鋪開的詩書畫卷,慕課學員們開啟了一場線上「傳統文化之旅」:從仁人志士的精神到文人學者的洞見,他們跟隨先哲思想的腳步,走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這是南京大學開設的慕課《走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門有著6036名學員的「超級課堂」,已經是本學年第二次開課。在課程介紹中,寫著這樣幾句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傳統文化何以千古不絕?其中又蘊藏了哪些瑰寶精華?幾經沉浮,幾度滄桑。中華傳統文化在近代又經歷了怎樣的轉型?它如何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這種歷史自豪和現實關照並重的情懷,感染了不少選課的學員們。在對課程進行5分制評價時,這門課獲得了4.8的高分。在評論區,學員們紛紛點讚:「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對中華優秀文化作系統分析,精闢!」「要讓我們的文化更自信,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傳統文化學起,因為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
武漢大學肖聖中老師主講的《古文字學》是中國大學MOOC的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之一,古老的文字,神秘的圖形,磅礴的音樂,畫面呈現的就像是一個真實的遠古時代。如今,累積選課人數已經超過13萬。
「有的學生學了這門課,自此走上了研究古文字學的道路。」肖聖中老師說:「我們建立了QQ群,老學員們不肯退,想繼續討論,新學員不斷進來,QQ群現在已經擴大到兩千人了。」
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碩士魏源良一直關注民間藝術教學在慕課中的應用。他認為,慕課擴大了學習者的數量,通過課程錄製和視頻共享,老師和民間藝人不需要重複講解手工藝的流程和技巧。慕課能保證每一個受教者學到系統、完整的技術,讓民間藝術的傳承途徑更多元。
從詩詞歌賦到戲曲話劇,中華傳統文化代代傳承,文化基因根植於國人心中。在時代浪潮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如何為傳統文化保留一席之地,慕課給出了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責編:袁勃、吳亞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