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何敢掀起二戰?綏靖只是誘導因素,想不到英國、法國也犯錯

2020-12-17 騰訊網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同樣也是最慘重的熱武器戰爭;二戰的戰火燃盡了整個歐洲和大半個亞洲,甚至連非洲都沒辦法倖免。據統計得知,二戰共有61個國家參與戰爭,共造成了7000多萬人口犧牲,幾億人口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其中平民佔大半。

然而,歷史學家和軍事學家在研究二戰時,一直無法沒辦法,完整找到德國發動二戰的深層次原因,德國一個1870年才統一的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被割地和賠款,才過了僅僅20多年,他們究竟為什麼膽敢挑戰歐洲列強?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至少德國發起的二戰證明了一點:大規模的戰爭不一定就是大國挑起,有時候中等規模的國家,也是有能力發動世界規模戰爭。德國的前車之鑑告訴我們:我們看世界的角度不能僅限於大國之間的博弈,更得看到夾在大國之下的中小型國家,他們對世界是存在怎麼的看法。

二戰的爆發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

偶然和必然,這一直都是一個反比詞語,但是如果研究二戰歷史,你會發現,二戰的爆發既具備偶然的因素,同樣也具有必然的因素。可以說,二戰顛覆了我們認知中的想像,沒有人知道,當時的德國按實力來講,屬於中等國家,為什麼有擎天的勇氣的挑戰英國、法國、蘇聯呢?同樣也沒有人知道,英法聯軍在德軍面前那麼不堪一擊。

我們先說說必然性,德國1870年統一後,藉助英國工業革命的果實,國家開始了工業化發展,並且實力迅速崛起;後來,一戰的爆發直接打廢了德國,德國陷入了長久的經濟低迷和秩序混亂,特別是苛刻的《凡爾賽條約》,讓德國的發展舉步維艱。

二戰爆發具有必然性,德國對英法的仇恨

其實,一戰的失敗,其實並沒有打掉德國人的意志和自信,反而讓德國人深感一戰就是國家的恥辱,德國人開始厭惡目前的國際局勢,也厭惡英國、法國的殖民發展(一戰後,德國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因此,德國和英法之間的矛盾也是越來越深。

不僅如此,一戰後,英法為了制約德國的發展,直接把德國的核心通商口岸但澤,劃分給了波蘭,這一點一直是德國人心裡的一個結,他們實在想不通,為什麼英法會發展這麼好?為什麼會擁有這麼好的發展環境,而且還擁有這大片的殖民地。

而反觀自己國家,政府爭氣、國民努力,國家也超越英法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但是,無論從國家資產,還是民眾財富上來看,英法國民就算不幹活,他們每天都能夠坐在家裡數錢,而德國民眾得拼盡全力才能賺到那麼一點點薪水。這種利益分配的不平等,直接讓德國人燃起了對英法的仇恨。

因此,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具有必然性的,因為德國人不可能坐視英法擁有如此優渥的發展條件和廣泛的國際利益。

希特勒上臺是二戰爆發的偶然條件

偶然因素指代兩個方面,一個是希特勒的上臺,另一個就是德國的侵略之路。首先希特勒的上臺,還真不是他演講十分振奮人心,也不是因為他的信徒眾多,而是因為在必然的環境下,一個偶然式的英雄人物走進了德國人的心裡,他所倡導的理念和民族觀,都說到德國人的心坎裡。

為什麼說希特勒的出現是偶然性的,因為在一戰之後的德國,如果有誰能夠站出來反對英法,那麼這個人一定會深受德國人的歡迎。假設不是希特勒站出來,而是王特勒、孫特勒站出來,那麼德國人同樣是會支持他們的想法,因為,民族恥辱和利益分割的不均衡,已經嚴重刺激到德國人的內心。

英法綏靖政策,助長德國侵略之路

而德國的侵略之路為什麼也是偶然?原本希特勒最初的目標,就是奪回德國原本的領土,所以,希特勒派兵佔領了但澤,而對於德國出兵的做法,英法兩國並沒有表示異議,反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後來德國又試探性的佔領了奧地利,同樣英法兩國也沒有任何動作,最後德國直接放開膽子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到這時候的確有了動作,但是,這個動作僅僅是制定了一個所謂的「綏靖政策」,就是英法容忍德國的侵略行為,但是希望希特勒往東擴張。

接二連三的屢屢得手,這讓德國最初的目標一下子獲得了意外之獲,於是在希特勒的鼓動下,德國民眾的侵略熱情開始高漲起來,德國再一次把手伸向了波蘭。然而到了這一次,英法再也坐不住了,他們的確希望德國往東邊打,但是德國的野心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所以,德國的侵略之路其實也是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在德國搶回但澤後,英法有一個國家敢出兵威脅,那麼德國或許是不會繼續擴大胃口。

德國要發展,要富裕,就必須得突破凡爾賽合約的限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以戰勝國的姿態,逼迫德國籤訂凡爾賽合約,合約的內容全部都是對德國的各種限制,從軍事到經濟,再到教育和民生,幾乎各個方面都把德國限制的死死的。

因為凡爾賽合約的原因,德國大量的工業企業無辜破產,無數的國民面臨失業,這還不算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是,日耳曼人遭到了歐洲列強的精神摧殘,英法使勁地侮辱德國,並不斷地從德國身上謀取利益。因此,一紙合約算是斷掉了德國的發展之路。

另外就是德國領土不大,人口卻眾多,在這種資源緊張之下,德國為了發展必須得擁有原料來源地和產品傾銷地,很多人不理解,近代為什麼要有產品傾銷地的概念,一個國家的商品發展,它如果單靠滿足內需的話,那麼這個國家的工商業發展就會受到需求的限制。

失去殖民地的德國,需要產品傾銷地

但如果開拓產品傾銷地,那麼這個國家的工商業會,通過產品傾銷到外地的模式,來換取大量的資源,這就是產品傾銷地和原料來源地的相互聯繫。換句話說,殖民地是國家最佳的產品傾銷地,同樣也是最好的原料來源地。

如果德國把本國生存的商品賣到歐洲其他國家去,他們就必須得支付昂貴的關稅,同時還得降低價格,因為價格太高,別人是不會買的。但如果賣到殖民地去,那麼德國不僅不用支付關稅,還能夠通過商品傾銷的方式大幅度的抬高價格,殖民地的人民給不起錢,那也沒問題,拿資源來換就行了,這就是殖民經濟,不依靠掠奪,就用簡單的商品傾銷就可以獲得大量的資源,然而,可惜的是,一戰戰敗後,德國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英法日暮西山讓德國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英法兩國,在二戰前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經濟下滑現象;同時因為美國的崛起,英法許多殖民地被美國給侵佔,因此,英法所佔有的美洲殖民地算是謀不到任何的利益。而英法剩下來的殖民地,也是不斷鬧著獨立風波,印度搞獨立遊行,澳大利亞也搞獨立運動,就連非洲一些國家也在不斷搞遊行。

英國況且如此,更別談法國;法國的日子比英國還難過,他們僅剩不多的殖民地不僅創造不了價值,反而還需要法國反哺。所以,隨著兩大殖民國家的日暮西山,這讓德國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結尾

當然,德國一開始並沒有想打世界大戰,只想拿回自己的領土和奪回失去的權力,然而,在德國得寸進尺的情況下,英法的綏靖政策給了德國巨大的誤判,而德國輕而易舉地佔領了歐洲國家,又讓德國首領對歐洲國家的實力發生嚴重誤判,又適逢經濟危機,德國要向外轉移矛盾,被迫發動侵略戰爭,當德國踩了英法的紅線,又攻打蘇聯後,二戰隨即爆發。

這也是歐洲大國博弈的結果,英法爭霸多年,英國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法國,想拉德國制衡法國,於是才有了美國給德國的貸款,同時減免戰爭一些戰爭賠款;本來沒有翻身機會的德國,竟然迅速強大起來。

而二戰前期,西歐和美國最大的敵人是蘇聯,而不是德國,英法之所以縱容德國,採取了所謂的綏靖政策,目的是將禍水東流,讓德國去牽制蘇聯或者攻打蘇聯,誰知德國的「平衡術」玩的非常溜,竟然和蘇聯籤了互不侵犯條約,使得英法的計劃落空。

德國發起二戰不僅是為了侵略而戰鬥,更關鍵的是英法的步伐啟蒙了德國,並且國際利益的分割歷來是強者為尊。英法的國力開始走了下坡路,試問德國會不動心嗎?況且,德國對自己民族是十分自信,他們獨立才短短幾十年,就迅速超越英法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那麼德國還會容忍英法一直在自己頭上蹦躂嗎?

相關焦點

  • 二戰英國之綏靖政策背後的真相
    談起綏靖,最著名的莫過於二戰時期英法為避免德國人對其發動戰爭而採取的綏靖政策,而慕尼黑協議則標誌著這一政策達到頂峰。然而不到半年,德國就肢解殘餘的捷克領土,然後在第二年的9月入侵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國宣戰,二戰正式爆發。關於綏靖政策,一種是氣憤於張伯倫的愚蠢,縱容了德國對小國的侵犯,終究釀成苦果。另一種則是認為是希特勒不講信義,君子可欺之以方。
  • 英法綏靖政策,看似借力打力暗藏小聰明,卻將德國推向二戰深淵
    然而,當時世界上分為兩大政治力量,以英法美為首的另一股政治力量對法西斯的放任,也是二戰爆發的主要原因。這就是英法等國對德國採取的「綏靖政策」有關,綏靖政策也稱之為「姑息政策和妥協政策」。然而,當時的歐洲老牌強國們,對於德國的狼子野心是有一定的分析和了解,那麼明知道德國的野心,不僅是吞併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國為何還是用綏靖政策來解決問題?
  •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為何在二戰時期採取綏靖政策
    大家都知道二戰是人類史上破壞程度最嚴重、破壞範圍最大、參戰國家最多的一場戰爭。二戰參戰國就多達61個國家,遭到戰爭破壞的地方更是多得數不清了,具不完全統計死於二戰的軍民高達9000萬餘人,這一數字是一戰的9倍。可作為曾經的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國——英國在面對法西斯國家的反人類行為,為何沒有加以阻止反而採取「綏靖政策」助推了法西斯國家的氣焰呢?
  • 一戰後,面對德國崛起英國為什麼採取綏靖政策?
    不過,第1次世界大戰好就好在美國還在玩光榮孤立,並且和英國同文同種,既不會壞了英國的好事兒,又有可能成為他的盟友。德國雖然挺猛,不過周邊的環境並不好,外交上也是一塌糊塗,就像個愣頭青一樣到處懟人,讓英國可以聯合法國和沙俄兩個歐陸強國圍攻德國,再加上美國的幫助終於把德國給摁下去了。
  • 二戰前期,英法為何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僅僅是考慮禍水東移麼?
    說是英法綏靖政策,其實英國與法國是存在個體差異的,他們的想法不盡相同,做為老派海洋霸主,英國有著自己的天然優勢,而法國則不同,地理位置註定法國無法置身事外,無法做到英國般的超脫。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前提是幾乎所有國家都覺得法國應該承擔責任,而對德國抱以同情,所以說法國撕毀《法爾賽條約》也不算是牽強附會。英法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禍水東移?
  • 二戰法國號稱第一陸軍,為何毫無戰力,迅速就向德國投降
    二戰法國號稱第一陸軍,為何毫無戰力,迅速就向德國投降 德國歷史上和法國是一個國家法蘭克,後來分化成兩個國家,而且都是日耳曼人,再加上希特勒強調大日耳曼主義,法國人待遇不會太差。國家長治久安的關鍵是,統治者要麼擁有絕對的暴力能控制輿論,要麼能保證絕對的公平讓人們沒有怨言,德國兩者都有。
  • 二戰綏靖德國,如今綏靖病毒——英國果然還是那個英國
    3月12日,鮑振華召開第三次內閣緊急會議,又被稱為眼鏡蛇會議,而這時英國確診病例已經達到了460例。這次會議依然是表演性質的,叫緊急會議只是表演給大家,政府對大家的健康很關心,我們很努力,雖然沒什麼卵用。
  • 二戰前德國吞併奧地利,英國能忍受,蘇聯為何暴跳如雷?
    鑑於蘇聯與土耳其歷史上的仇恨,蘇聯船隻順利通過黑海海峽的不確定因素太多。所以,蘇聯認為奧地利是蘇聯非常合適的進入地中海的突破點。但是,德國和奧地利在歷史上的關係太過密切,奧地利講德語,而統治德國的希特勒,就是一個奧地利人。1938年3月11日,奧地利被正式併入德國,作為一個國家,奧地利從地圖上消失了。
  • 二戰時,法國被德國閃電滅國,為何戰後法國還那麼牛氣?
    近兩年在歐洲比較活躍的國家除了德國,就是是法國,在歐洲,法國既是老牌帝國,也是很發達的國家。法國現在也是除英國以外,歐洲第二個擁核國家,也是聯合國五常之一。
  • 二戰前,英國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怎樣把歐洲一步步拖進深淵?
    但基於現實因素,德國勢力的迅速擴張,越來越難以僅靠法國一人的軍事力量來遏制德國這一潛在敵人,法國也沒有放棄反德外交行動。1934年4月17日,法國政府向英國發出照會,宣稱今後將「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自己的安全」。
  • 二戰,本質上是「綏靖政策」的博弈
    二戰是以德國閃擊波蘭而拉開帷幕的,但是你可知道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蘇聯在同一時間也發起了對波蘭的入侵。隨著一戰的結束,作為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和法國經濟上遭受了嚴重的打擊,戰後恢復十分緩慢,因此他們企圖推行沒有軍事實力為後盾的外交政策,這也就是綏靖政策的發源。在英法的縱容下法西斯德國撕毀了《凡爾賽和約》,而面對剛剛建立的紅色蘇聯,英法企圖將「禍水東引」,借納粹德國來壓制社會主義蘇聯。
  • 從綏靖政策到北非獵狐:英國在二戰中為何會有著差異巨大的表現?
    我想結果一定是否定的,因為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定位就是一隻離岸平衡手,極端的現實主義外交政策讓英國人的形象非常具體,也就是我們一直所說的叫做無利不起早,英國人從一開始就不想和德國人狹路相逢,正面開戰,也就是英國首相張伯倫一直所做的事情,那就是綏靖政策,可是英國人沒有想到的是德國人心中的烈火會把整個世界全部都燃燒起來,這一點顯然是出乎英國人的意料的。
  • 二戰爆發前,為何除了波蘭周邊國家都怕德國
    文/寂寞的紅酒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作為二戰的主要發起者,德國實力強大、野心勃勃,不管是英法還是捷克斯洛伐克等周邊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怕他。當然有一個國家不在這個行列,這個國家就是波蘭。波蘭不僅不怕德國,而且叫囂要三天佔領德國。
  • 從綏靖政策換取和平,到堅定意志殊死一戰,德國看不懂的英國國策
    法國人的態度是給倫敦發報,請求英國方面能夠支持法國,對德國進行實質上的懲罰。而英國人的態度也很明確, 英國首相阿瑟·尼維爾·張伯倫直接給法國回了一封電報,表示英國無意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的事端,更無意將萊茵蘭非軍事區的事件擴大化,以免此事擴大為一次新的世界大戰。
  • 二戰法國陸軍擁有250餘萬,為何迅速投降
    然而,50天之後,靠著世界第一海軍船隊的協助,法國人完成了人類軍事史第一大撤退:十萬法國士兵從敦刻爾克成功撤往英國。 法國擁有這麼強大的陸軍,為何投降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士兵厭戰,沒有戰鬥意志。
  • 如果張伯倫不採取「綏靖政策」,日不落帝國的二戰走向會如何?
    關於德國人為何選擇了深入到了茫茫凍土,和蘇聯人展開一場曠古未有的大戰,而不是直接佔領近在咫尺的英國其實背後的道理非常簡單,那就是英國在當時的德國人眼裡能夠帶來的收益太過於有限,因為英國的絕大多數物資和給養全部來自於日不落體系下統治著的殖民地,就算是佔領了倫敦,進入到了英帝國的皇宮,可是那廣闊的殖民地也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更何況在這個時候,誰有能確保莫斯科方面不選擇先下手為強呢?
  • 英法綏靖政策:不戰不和,一場奇怪的「靜坐戰」為何發生?
    彼時德國納粹躍躍欲試,希望通過發動侵略戰爭來治療凡爾賽條約所帶來的後遺症。英法的綏靖政策綏靖政策是一種對於法西斯勢力的妥協政策,對法西斯勢力聽之任之,不採取任何的制裁措施。從1935年起,縱容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坐觀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縱容德國幹涉西班牙內戰,一直到間接助長納粹德國武裝吞併奧地利,最後慕尼黑協定的籤訂,綏靖政策達到了頂峰。也就是說在二戰開始前,英法在面對法西斯時一直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而是一味地退縮避讓,這讓希特勒抓住了可乘之機。
  • 張伯倫:我的綏靖政策
    熟悉二戰的朋友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張伯倫因為主導綏靖政策而臭名昭著,這是不可爭議的事實。除此之外,張伯倫也是一個頗為具有傳奇色彩的領袖。英國歷史上的首相,大部分都是畢業於名牌大學,不是牛津大學就是劍橋大學。而張伯倫所上的是瑪松科學學院,也就是現在伯明罕大學的前身,在當時的英國,這並不是什麼名校。畢業於普通大學而可以當上首相的,只有張伯倫一個人。
  • 二戰10個冷知識:法國的軍力比德國強,英國配給制最少
    大多數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的日期,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英國才是二戰最吝嗇的國家,很少有人知道法國的軍事實力其實遠超德國等等。今天我就來列舉一下二戰中一些「鮮為人知」的幾個事實。此時,法國的兵力武器並不比德國差多少;德國有7378門火炮,法國有10700門;德軍召集了2439輛坦克,法國的坦克數量是3254輛,而且法國坦克體積更大、裝甲更厚、火力也更強。
  • 二戰法國為什麼投降的那麼快
    法國在二戰前有著世界第一陸軍的美稱,然而這一稱號在德國宣戰波蘭時就仿佛成了笑話一樣。在德國新式的戰術下,法國僅僅堅持了六周就向德國投降,在南部成立了德國的傀儡國維希法國。 一戰以協約國的勝利結束,身為協約國的二把手法國缺沒有撈到太多好處,反而對自己的國家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