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同樣也是最慘重的熱武器戰爭;二戰的戰火燃盡了整個歐洲和大半個亞洲,甚至連非洲都沒辦法倖免。據統計得知,二戰共有61個國家參與戰爭,共造成了7000多萬人口犧牲,幾億人口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其中平民佔大半。
然而,歷史學家和軍事學家在研究二戰時,一直無法沒辦法,完整找到德國發動二戰的深層次原因,德國一個1870年才統一的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被割地和賠款,才過了僅僅20多年,他們究竟為什麼膽敢挑戰歐洲列強?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至少德國發起的二戰證明了一點:大規模的戰爭不一定就是大國挑起,有時候中等規模的國家,也是有能力發動世界規模戰爭。德國的前車之鑑告訴我們:我們看世界的角度不能僅限於大國之間的博弈,更得看到夾在大國之下的中小型國家,他們對世界是存在怎麼的看法。
二戰的爆發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
偶然和必然,這一直都是一個反比詞語,但是如果研究二戰歷史,你會發現,二戰的爆發既具備偶然的因素,同樣也具有必然的因素。可以說,二戰顛覆了我們認知中的想像,沒有人知道,當時的德國按實力來講,屬於中等國家,為什麼有擎天的勇氣的挑戰英國、法國、蘇聯呢?同樣也沒有人知道,英法聯軍在德軍面前那麼不堪一擊。
我們先說說必然性,德國1870年統一後,藉助英國工業革命的果實,國家開始了工業化發展,並且實力迅速崛起;後來,一戰的爆發直接打廢了德國,德國陷入了長久的經濟低迷和秩序混亂,特別是苛刻的《凡爾賽條約》,讓德國的發展舉步維艱。
二戰爆發具有必然性,德國對英法的仇恨
其實,一戰的失敗,其實並沒有打掉德國人的意志和自信,反而讓德國人深感一戰就是國家的恥辱,德國人開始厭惡目前的國際局勢,也厭惡英國、法國的殖民發展(一戰後,德國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因此,德國和英法之間的矛盾也是越來越深。
不僅如此,一戰後,英法為了制約德國的發展,直接把德國的核心通商口岸但澤,劃分給了波蘭,這一點一直是德國人心裡的一個結,他們實在想不通,為什麼英法會發展這麼好?為什麼會擁有這麼好的發展環境,而且還擁有這大片的殖民地。
而反觀自己國家,政府爭氣、國民努力,國家也超越英法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但是,無論從國家資產,還是民眾財富上來看,英法國民就算不幹活,他們每天都能夠坐在家裡數錢,而德國民眾得拼盡全力才能賺到那麼一點點薪水。這種利益分配的不平等,直接讓德國人燃起了對英法的仇恨。
因此,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具有必然性的,因為德國人不可能坐視英法擁有如此優渥的發展條件和廣泛的國際利益。
希特勒上臺是二戰爆發的偶然條件
偶然因素指代兩個方面,一個是希特勒的上臺,另一個就是德國的侵略之路。首先希特勒的上臺,還真不是他演講十分振奮人心,也不是因為他的信徒眾多,而是因為在必然的環境下,一個偶然式的英雄人物走進了德國人的心裡,他所倡導的理念和民族觀,都說到德國人的心坎裡。
為什麼說希特勒的出現是偶然性的,因為在一戰之後的德國,如果有誰能夠站出來反對英法,那麼這個人一定會深受德國人的歡迎。假設不是希特勒站出來,而是王特勒、孫特勒站出來,那麼德國人同樣是會支持他們的想法,因為,民族恥辱和利益分割的不均衡,已經嚴重刺激到德國人的內心。
英法綏靖政策,助長德國侵略之路
而德國的侵略之路為什麼也是偶然?原本希特勒最初的目標,就是奪回德國原本的領土,所以,希特勒派兵佔領了但澤,而對於德國出兵的做法,英法兩國並沒有表示異議,反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後來德國又試探性的佔領了奧地利,同樣英法兩國也沒有任何動作,最後德國直接放開膽子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到這時候的確有了動作,但是,這個動作僅僅是制定了一個所謂的「綏靖政策」,就是英法容忍德國的侵略行為,但是希望希特勒往東擴張。
接二連三的屢屢得手,這讓德國最初的目標一下子獲得了意外之獲,於是在希特勒的鼓動下,德國民眾的侵略熱情開始高漲起來,德國再一次把手伸向了波蘭。然而到了這一次,英法再也坐不住了,他們的確希望德國往東邊打,但是德國的野心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所以,德國的侵略之路其實也是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在德國搶回但澤後,英法有一個國家敢出兵威脅,那麼德國或許是不會繼續擴大胃口。
德國要發展,要富裕,就必須得突破凡爾賽合約的限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以戰勝國的姿態,逼迫德國籤訂凡爾賽合約,合約的內容全部都是對德國的各種限制,從軍事到經濟,再到教育和民生,幾乎各個方面都把德國限制的死死的。
因為凡爾賽合約的原因,德國大量的工業企業無辜破產,無數的國民面臨失業,這還不算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是,日耳曼人遭到了歐洲列強的精神摧殘,英法使勁地侮辱德國,並不斷地從德國身上謀取利益。因此,一紙合約算是斷掉了德國的發展之路。
另外就是德國領土不大,人口卻眾多,在這種資源緊張之下,德國為了發展必須得擁有原料來源地和產品傾銷地,很多人不理解,近代為什麼要有產品傾銷地的概念,一個國家的商品發展,它如果單靠滿足內需的話,那麼這個國家的工商業發展就會受到需求的限制。
失去殖民地的德國,需要產品傾銷地
但如果開拓產品傾銷地,那麼這個國家的工商業會,通過產品傾銷到外地的模式,來換取大量的資源,這就是產品傾銷地和原料來源地的相互聯繫。換句話說,殖民地是國家最佳的產品傾銷地,同樣也是最好的原料來源地。
如果德國把本國生存的商品賣到歐洲其他國家去,他們就必須得支付昂貴的關稅,同時還得降低價格,因為價格太高,別人是不會買的。但如果賣到殖民地去,那麼德國不僅不用支付關稅,還能夠通過商品傾銷的方式大幅度的抬高價格,殖民地的人民給不起錢,那也沒問題,拿資源來換就行了,這就是殖民經濟,不依靠掠奪,就用簡單的商品傾銷就可以獲得大量的資源,然而,可惜的是,一戰戰敗後,德國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英法日暮西山讓德國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英法兩國,在二戰前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經濟下滑現象;同時因為美國的崛起,英法許多殖民地被美國給侵佔,因此,英法所佔有的美洲殖民地算是謀不到任何的利益。而英法剩下來的殖民地,也是不斷鬧著獨立風波,印度搞獨立遊行,澳大利亞也搞獨立運動,就連非洲一些國家也在不斷搞遊行。
英國況且如此,更別談法國;法國的日子比英國還難過,他們僅剩不多的殖民地不僅創造不了價值,反而還需要法國反哺。所以,隨著兩大殖民國家的日暮西山,這讓德國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結尾
當然,德國一開始並沒有想打世界大戰,只想拿回自己的領土和奪回失去的權力,然而,在德國得寸進尺的情況下,英法的綏靖政策給了德國巨大的誤判,而德國輕而易舉地佔領了歐洲國家,又讓德國首領對歐洲國家的實力發生嚴重誤判,又適逢經濟危機,德國要向外轉移矛盾,被迫發動侵略戰爭,當德國踩了英法的紅線,又攻打蘇聯後,二戰隨即爆發。
這也是歐洲大國博弈的結果,英法爭霸多年,英國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法國,想拉德國制衡法國,於是才有了美國給德國的貸款,同時減免戰爭一些戰爭賠款;本來沒有翻身機會的德國,竟然迅速強大起來。
而二戰前期,西歐和美國最大的敵人是蘇聯,而不是德國,英法之所以縱容德國,採取了所謂的綏靖政策,目的是將禍水東流,讓德國去牽制蘇聯或者攻打蘇聯,誰知德國的「平衡術」玩的非常溜,竟然和蘇聯籤了互不侵犯條約,使得英法的計劃落空。
德國發起二戰不僅是為了侵略而戰鬥,更關鍵的是英法的步伐啟蒙了德國,並且國際利益的分割歷來是強者為尊。英法的國力開始走了下坡路,試問德國會不動心嗎?況且,德國對自己民族是十分自信,他們獨立才短短幾十年,就迅速超越英法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那麼德國還會容忍英法一直在自己頭上蹦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