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學者期刊論文排行榜:人大表現亮眼,社會科學領域最多!

2020-12-11 中國校園在線

近日,學術志根據2006年至2017年9月中國知網收錄的論文數據,統計出了中國高校文章影響力最大的學者,根據該榜單統計,排名前4的都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學者,第1的王利明教授,是著名的法學家,也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常務副校長,排名第2的陳力丹教授,是傳播學領域的知名專家。另外,前10的還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學者。

從學科分布看,除了第9名的王成山是非社會科學,其餘9位均來自社會科學領域。此外,法學學科是表現最為突出的,有3位作者均來自法學領域。這說明中國10多年來法學專業的飛速發展。

全國高校學者期刊論文排行榜:

(小e整理,數據來源:學術志)

相關焦點

  • 全國高校學者中文期刊論文排行榜(新聞傳播學)
    例如,排名第一的是來自於中國人民大學的陳力丹教授,他是新聞傳播學科發文數量最多的學者。陳力丹教授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被新聞傳播學界尊為「離馬列最近的人」、 「一流的大師」,又被門下弟子親暱地稱作「丹爺」。排名第二的是來自於北京師範大學的喻國明教授。喻國明教授是新聞傳播領域知名專家,一直走在新聞傳播學理論和實踐探索的前沿。
  • 中國社會科學學者影響力排行榜(政治學、社會學)發布,湖南高校入選...
    12月26日,「中國社會學」發布《中國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政治學、社會學)》,其中,湖南高校入選9人,其中湘潭大學3人:彭國甫(政治學、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盛明科(政治學 中國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政治學、社會學) 本排行榜為長安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成果,轉自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公眾平臺立場。 排行榜說明: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已成為業界研究的熱點。
  •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
  •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基於中文學術成果的評價...
    本研究以對科研成果在其學術領域及同行間影響力的評價為基礎,突破簡單計數的辦法,綜合衡量學者學術成果其所在學術領域的貢獻程度。數據主要來源於中國引文資料庫(CNKI),超星發現等數據,以中國引文資料庫的學科分類作為二級學科排行榜劃分的依據,將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內的81個二級學科劃分至20個一級學科中。
  •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十不得」能否根治...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唐芊爾 楊 颯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
  • 河南高校教授上榜《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樊雪婧 6月23日,黃河科技學院傳來好消息:在近日發布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基於中文學術成果的評價(2020版)》中,該校教授魯樞元榜上有名。據了解,該榜單以對科研成果在其學術領域及同行間影響力的評價為基礎,突破簡單計數辦法,綜合衡量學者學術成果在其所屬學術領域的貢獻度,由教育部直屬長安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發布。
  • 三亞學院兩位教授入選「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6月23日消息(記者 劉麗萍 通訊員 徐瀅)近日,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研究報告:基於中文學術成果的評價(2020版)》。
  • 中國人大CSSCI核心期刊發文量,連續15年位居高校首位!
    近日,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發布2019年中國高校南大核心發文數據,中國人民大學南大核心發文量位居全國第一。發文排行人大「南大核心發文量」位列高校榜首數據結果顯示,中國人民大學2019年在南大核心期刊共計發文2699篇,位列全國高校第一
  • 黃科院魯樞元教授榮登《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
    2019年夏,魯樞元教授在甘南地區進行田野考察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基於中文學術成果的評價該榜單以對科研成果在其學術領域及同行間影響力的評價為基礎,突破簡單計數辦法,綜合衡量學者學術成果在其所屬學術領域的貢獻度,由教育部直屬長安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發布。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十不得」能否根治?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  作者:本報記者 晉浩天 唐芊爾 楊 颯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十不得」能否根治?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  作者:本報記者 晉浩天 唐芊爾 楊 颯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
  • 泰晤士2020亞洲大學排行榜,南京這所高校表現亮眼!
    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了2020年亞洲大學排行榜。在這份榜單中,中國大陸高校在前50名中佔據主導地位,13所院校位列前50名(含),81所中國大陸高校獲得了參與2020排名資格,創造了歷史記錄。其中,南京師範大學位列中國大陸第40名、亞洲第172名。
  • 三亞學院兩位教授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
    近日,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研究報告:基於中文學術成果的評價(2020版)》。三亞學院音樂學院郭建民教授、趙世蘭教授榮登藝術學排行榜上榜學者,是繼王海明教授、葛紅兵教授後又兩位學者上榜,充分彰顯出三亞學院學術影響力和學科建設水平的新發展、新提升。
  • 上饒師院兩教授入選「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
    6月12日,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發布《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基於中文學術成果的評價(2020版)》及各學科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上饒師範學院黨委書記陳洪生教授、校長詹世友教授榮登政治學、哲學榜單。這是該校首次有教師入選「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
  • ...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唐芊爾 楊 颯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
  • 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
    教育部2020年12月7日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切實扭轉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存在的「唯論文」不良導向,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
  • 山大王廣振教授入選《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
    6月12日,由長安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評選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基於中文學術成果的評價(2020版)》正式發布,山東大學城市文化研究院王廣振教授位列全國第158位(全國500位)、山東省29位和山東大學15位入選者之一進入「經濟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
  • 2018全國人文社科學者學術期刊論文發表數量排行榜發布!
    近日,學術志聯合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繼續發布2018年度全國人文社科學者學術期刊論文發表數量排行榜。排在榜單第二位的是重慶理工大學會計學領域的程平,2018全年發表論文37篇,僅比第一名少一篇。令人感到吃驚的是,排名第三的首都師範大學的趙丕傑教授,今年已經是87歲高齡。如此高齡還在堅持寫作,值得敬佩!
  • 教育部:「十不得」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唯論文」不良...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
  • 湖南40人上榜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管理學最有影響力學者
    華聲在線6月18日訊(通訊員 牟朋文)日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基於中文學術成果的評價(2020版)》,湖南40人上榜管理學一級學科。據悉,2020年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分學科排行榜數據採集的主要是學者近五年(2014-2019)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A類期刊中的論文發表量,共設置重要期刊發文量、受關注度、發文與被引綜合指標、重要獲獎情況、圖書引用次數五個一級指標來綜合衡量學者學術成果對其所在學術領域的影響貢獻程度,向下設置九個二級指標,在對各指標數據在進行標準化處理之後,結合對應的權重計算每位學者的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