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聰明的人,懂得承認對手的優勢,認清自己的劣勢,然後避開對手的鋒芒,繞道達到目標。他們的戰術看起來似乎少了點「速戰速決」的味道,卻是最行之有效的。所以,當我們分析了所面臨的困難,發現用一種方法無法解決時,不妨繞開它,尋找別的路徑。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走到路盡頭時,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倘若回過頭來,繞道而行或許可以找到一條新路,所以世上只有死路,沒有絕路,而我們之所以往往感到遭逢「絕路」,是因為我們自己把路給走絕了,或者說我們的思路狹隘,缺乏「繞道」的意識。
懂得繞道而行的人,往往是最先到達目的地的人。因為他們善於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在人們的視野之外,另外看到一條路。這種高度智慧的做法,並不是隨波逐流的人所能辦到的。
問題無處不在,機會也無處不在,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總把自己禁錮在狹窄的框架中,被傳統的思維局限和條條框框的規則所束縛。當我們不再一步步地機械行事時,很多機遇都會降臨。
不按規則辦事也是一種規則
在規則之下,人們往往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如果想要有所創新與突破,就必須打破這些既定的規則。藝術大師畢卡索曾說過:「創造之前必須先破壞。」小說家、戲劇家契訶夫也曾說:「人們厭煩了寂靜,就希望來一場暴風雨;厭煩了規規矩矩氣度莊嚴地坐著,就希望鬧出點亂子來。」創新作為一種最靈動的精神活動,最忌諱的就是教條。任何形式的清規戒律,都會束縛其手腳。只有敢於打破常規標新立異的人,才能真正有所作為,才能敞開胸懷擁抱成功。
對於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年輕人要想成功,就必須敢於標新立異,推陳出新。在這裡,美國商界奇才尤伯約翰為我們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1984年以前的奧運會主辦國,幾乎是「指定」的。對舉辦國而言,往往是喜憂參半。能舉辦奧運會,自然是國家民族的榮譽,還可以乘機宣傳本國形象,但是以新場館建設為主的大規模硬體軟體投入,又將使政府負擔巨大的財政赤字。1976年加拿大主辦蒙特婁奧運會,虧損10億美元,當時預計這一巨額債務到2003年才能還清;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總支出達90億美元,具體債務更是一個天文數字。奧運會幾乎變成了為「國家民族利益」而舉辦,為「政治需要」而舉辦。賠本已成奧運定律。
鑑於其他國家舉辦奧運的虧損情況,洛杉磯市政府在得到主辦權後即做出一項史無前例的決議:第23屆奧運會不動用任何公用基金,因此而開創了民辦奧運會的先河。
尤伯約翰接手奧運之後,發現組委會竟連一家中小型民營公司都不如,沒有秘書、沒有電話、沒有辦公室,甚至連一個帳號都沒有。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尤伯約翰決定破釜沉舟。他以1060萬美元的價格將自己旅遊公司的股份賣掉,開始招募僱傭人員,把奧運會商業化,進行市場運作。
第一步,開源節流。
尤伯約翰認為,自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以來,規模大、虛浮、奢華和浪費成為時尚。他決定想盡一切辦法節省不必要的開支。首先,他本人以身作則不領薪水,在這種精神感召下,有數萬名工作人員甘當義工;其次,沿用洛杉磯現成的體育場;最後,把當地的3所大學宿舍用作奧運村。僅後兩項措施就節約了10億美元。
第二步,舉行聲勢浩大的「聖火傳遞」活動。
奧運聖火在希臘點燃後,在美國舉行橫貫美國本土的1.5萬公裡聖火接力跑。用捐款的辦法,誰出錢誰就可以舉著火炬跑上一程。全程聖火傳遞權以每公裡3000美元出售,1.5萬公裡共售得4500萬美元。尤伯約翰實際上是在賣百年奧運的歷史、榮譽等巨大的無形資產。
第三步,別具一格的融資、贏利模式。
尤伯約翰創造了別具一格的融資和贏利模式,讓奧運會為主辦方帶來了滾滾財源。尤伯約翰出人意料地提出,贊助金額不得低於500萬美元,而且不許在場地內包括其空中做商業廣告。這些苛刻的條件反而刺激了贊助商的熱情。一家公司急於加入贊助,甚至還沒弄清所贊助的室內賽車比賽程序如何,就匆匆籤字。尤伯約翰最終從150家贊助商中選定30家。此舉共籌到1.17億美元。
最大的收益來自獨家電視轉播權轉讓。尤伯約翰採取美國三大電視網競投的方式,結果,美國廣播公司以2.25億美元奪得電視轉播權。尤伯約翰又首次打破奧運會廣播電臺免費轉播比賽的慣例,以7000萬美元把廣播轉播權賣給美國、歐洲及澳大利亞的廣播公司。
第四步,出售與本屆奧運會相關的吉祥物和紀念品。
尤伯約翰聯合一些商家,發行了一些以本屆奧運會吉祥物山姆鷹為主要標誌的紀念品。
通過這四步卓有成效的市場運作,在短短的十幾天內,第23屆奧運會總支出5.1億美元,贏利2.5億美元,是原計劃的10倍。尤伯約翰本人也得到47.5萬美元的紅利。在閉幕式上,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向尤伯約翰頒發了一枚特別的金牌,報界稱此為「本屆奧運最大的一枚金牌」。
在人們習以為常的規則面前,雖然平穩卻少了幾分發展的激情與衝動,不妨打破常規、不按常理出牌,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降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學會適當變通,讓對手永遠猜不透我們在想什麼,永遠跟不上我們的節奏,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有些「規則」只能讓人繞得更遠
曾幾何時,我們都擁有一腔熱血,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但是隨著我們逐步融入這個社會,我們顯得更「老實」了,做事有了一套「規則」,離自己的真實想法越來越遠。這些「規則」看起來很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但也正是這些「規則」讓我們與成功越來越遠。
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起初是一個外人眼中傻裡傻氣,沒有遠大目標的老實疙瘩,但也正是這個傻得讓人有些噴飯的「許木木」,最終比他周圍的大部分人都走得遠。他是一個沒有被社會規則化的人,傷心就真的傷心,大哭,大笑,真心地佩服別人,毫不摻假。而成才這樣的「精得和鬼一樣」的人,他懂得給領導送禮,懂得上進,選擇對自己發展有利的事情,哪怕是有些不仁不義,他也會認為這是必要的……但這樣,事情就像他想的那樣向好的方向發展嗎?沒有,他在繞了一大圈之後,卻回到了許三多曾經待過的地方,一個讓很多戰士都覺得沒有希望的地方。這時候他才開始反思,或許在繞圈子的時候,他把自己最該保留的東西失去了,那就是真正的自己。於是,他開始尋找真實的自己,踏踏實實地做事、做人,後來也趕上了許三多。
在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更想成才,急切地期盼成功,所以學著去變得更加圓滑,學著讓人更看不出自己的真心,於是我們變成了一個社會的綜合體,一個分辨不出自己本來面目的行屍走肉。直到有一天,突然看到那個曾經被自己嘲笑不懂人情世故的人走在了自己的前面,才開始反思:或許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