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繞道而行的人,往往是到達目的地的人

2020-12-12 開大車去旅遊

一個聰明的人,懂得承認對手的優勢,認清自己的劣勢,然後避開對手的鋒芒,繞道達到目標。他們的戰術看起來似乎少了點「速戰速決」的味道,卻是最行之有效的。所以,當我們分析了所面臨的困難,發現用一種方法無法解決時,不妨繞開它,尋找別的路徑。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走到路盡頭時,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倘若回過頭來,繞道而行或許可以找到一條新路,所以世上只有死路,沒有絕路,而我們之所以往往感到遭逢「絕路」,是因為我們自己把路給走絕了,或者說我們的思路狹隘,缺乏「繞道」的意識。

  懂得繞道而行的人,往往是最先到達目的地的人。因為他們善於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在人們的視野之外,另外看到一條路。這種高度智慧的做法,並不是隨波逐流的人所能辦到的。

問題無處不在,機會也無處不在,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總把自己禁錮在狹窄的框架中,被傳統的思維局限和條條框框的規則所束縛。當我們不再一步步地機械行事時,很多機遇都會降臨。

  不按規則辦事也是一種規則

  在規則之下,人們往往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如果想要有所創新與突破,就必須打破這些既定的規則。藝術大師畢卡索曾說過:「創造之前必須先破壞。」小說家、戲劇家契訶夫也曾說:「人們厭煩了寂靜,就希望來一場暴風雨;厭煩了規規矩矩氣度莊嚴地坐著,就希望鬧出點亂子來。」創新作為一種最靈動的精神活動,最忌諱的就是教條。任何形式的清規戒律,都會束縛其手腳。只有敢於打破常規標新立異的人,才能真正有所作為,才能敞開胸懷擁抱成功。

  對於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年輕人要想成功,就必須敢於標新立異,推陳出新。在這裡,美國商界奇才尤伯約翰為我們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1984年以前的奧運會主辦國,幾乎是「指定」的。對舉辦國而言,往往是喜憂參半。能舉辦奧運會,自然是國家民族的榮譽,還可以乘機宣傳本國形象,但是以新場館建設為主的大規模硬體軟體投入,又將使政府負擔巨大的財政赤字。1976年加拿大主辦蒙特婁奧運會,虧損10億美元,當時預計這一巨額債務到2003年才能還清;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總支出達90億美元,具體債務更是一個天文數字。奧運會幾乎變成了為「國家民族利益」而舉辦,為「政治需要」而舉辦。賠本已成奧運定律。

  鑑於其他國家舉辦奧運的虧損情況,洛杉磯市政府在得到主辦權後即做出一項史無前例的決議:第23屆奧運會不動用任何公用基金,因此而開創了民辦奧運會的先河。

  尤伯約翰接手奧運之後,發現組委會竟連一家中小型民營公司都不如,沒有秘書、沒有電話、沒有辦公室,甚至連一個帳號都沒有。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尤伯約翰決定破釜沉舟。他以1060萬美元的價格將自己旅遊公司的股份賣掉,開始招募僱傭人員,把奧運會商業化,進行市場運作。

  第一步,開源節流。

  尤伯約翰認為,自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以來,規模大、虛浮、奢華和浪費成為時尚。他決定想盡一切辦法節省不必要的開支。首先,他本人以身作則不領薪水,在這種精神感召下,有數萬名工作人員甘當義工;其次,沿用洛杉磯現成的體育場;最後,把當地的3所大學宿舍用作奧運村。僅後兩項措施就節約了10億美元。

  第二步,舉行聲勢浩大的「聖火傳遞」活動。

  奧運聖火在希臘點燃後,在美國舉行橫貫美國本土的1.5萬公裡聖火接力跑。用捐款的辦法,誰出錢誰就可以舉著火炬跑上一程。全程聖火傳遞權以每公裡3000美元出售,1.5萬公裡共售得4500萬美元。尤伯約翰實際上是在賣百年奧運的歷史、榮譽等巨大的無形資產。

  第三步,別具一格的融資、贏利模式。

  尤伯約翰創造了別具一格的融資和贏利模式,讓奧運會為主辦方帶來了滾滾財源。尤伯約翰出人意料地提出,贊助金額不得低於500萬美元,而且不許在場地內包括其空中做商業廣告。這些苛刻的條件反而刺激了贊助商的熱情。一家公司急於加入贊助,甚至還沒弄清所贊助的室內賽車比賽程序如何,就匆匆籤字。尤伯約翰最終從150家贊助商中選定30家。此舉共籌到1.17億美元。

  最大的收益來自獨家電視轉播權轉讓。尤伯約翰採取美國三大電視網競投的方式,結果,美國廣播公司以2.25億美元奪得電視轉播權。尤伯約翰又首次打破奧運會廣播電臺免費轉播比賽的慣例,以7000萬美元把廣播轉播權賣給美國、歐洲及澳大利亞的廣播公司。

  第四步,出售與本屆奧運會相關的吉祥物和紀念品。

  尤伯約翰聯合一些商家,發行了一些以本屆奧運會吉祥物山姆鷹為主要標誌的紀念品。

  通過這四步卓有成效的市場運作,在短短的十幾天內,第23屆奧運會總支出5.1億美元,贏利2.5億美元,是原計劃的10倍。尤伯約翰本人也得到47.5萬美元的紅利。在閉幕式上,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向尤伯約翰頒發了一枚特別的金牌,報界稱此為「本屆奧運最大的一枚金牌」。

  在人們習以為常的規則面前,雖然平穩卻少了幾分發展的激情與衝動,不妨打破常規、不按常理出牌,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降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學會適當變通,讓對手永遠猜不透我們在想什麼,永遠跟不上我們的節奏,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有些「規則」只能讓人繞得更遠

  曾幾何時,我們都擁有一腔熱血,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但是隨著我們逐步融入這個社會,我們顯得更「老實」了,做事有了一套「規則」,離自己的真實想法越來越遠。這些「規則」看起來很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但也正是這些「規則」讓我們與成功越來越遠。

  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起初是一個外人眼中傻裡傻氣,沒有遠大目標的老實疙瘩,但也正是這個傻得讓人有些噴飯的「許木木」,最終比他周圍的大部分人都走得遠。他是一個沒有被社會規則化的人,傷心就真的傷心,大哭,大笑,真心地佩服別人,毫不摻假。而成才這樣的「精得和鬼一樣」的人,他懂得給領導送禮,懂得上進,選擇對自己發展有利的事情,哪怕是有些不仁不義,他也會認為這是必要的……但這樣,事情就像他想的那樣向好的方向發展嗎?沒有,他在繞了一大圈之後,卻回到了許三多曾經待過的地方,一個讓很多戰士都覺得沒有希望的地方。這時候他才開始反思,或許在繞圈子的時候,他把自己最該保留的東西失去了,那就是真正的自己。於是,他開始尋找真實的自己,踏踏實實地做事、做人,後來也趕上了許三多。

  在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更想成才,急切地期盼成功,所以學著去變得更加圓滑,學著讓人更看不出自己的真心,於是我們變成了一個社會的綜合體,一個分辨不出自己本來面目的行屍走肉。直到有一天,突然看到那個曾經被自己嘲笑不懂人情世故的人走在了自己的前面,才開始反思:或許錯了。

相關焦點

  • 尼採:為了接近目的地,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繞道而行,走些彎路
    尼採:為了接近目的地,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繞道而行,走些彎路尼採(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思想家、文化評論家、作曲家、詩人、語言學家,其在20多歲的時候閱讀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後說道:「叔本華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要聽
  • 人生必備的智慧:懂得繞道前行
    彎路帶來的智慧才是人生中我們每個人必須具備的智慧,因為他往往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視角與發現。一、彎路上有著不一樣的風景毫無疑問,在人生的徵程中,大多數的人們都願走直路,沐浴著和煦的微風。一路唱著輕快的步伐,踩著平坦的路面,這無疑是一種享受。相反,沒有人樂意去走彎路,因為在一般人眼裡,彎路曲折艱險而又浪費時間。
  • 職場「老江湖」:越會說這3種話的人,往往越是小人,要繞道而行
    如果要說世界上什麼人最難對付,相信很多人會異口同聲說「當然是小人啦」。沒錯,無論是哪個領域,哪個團體,只要是能夠產生利益的地方,就一定會出現小人的身影。然而想要提防小人,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實在是太難纏了。
  • 必備人生智慧:路見不平,繞道而行
    人生的路,並非只能向前或向後;當進退兩難時,懂得拐個彎才是一種智慧。其實人生的路,本就廣闊而繁多,所以要有「路見不平,繞道而行」的智慧。 世界上很多歷經苦難的為人,都懂得這個道理。 全身癱瘓的霍金的人生目標不是做個運動員,也沒有因為命運沒有給他健康的身體而自暴自棄,他選擇了繞道而行,並且彎道超車,用智慧為人類探索了無數的宇宙奧秘。
  • 懂得「借力」的人,不要小瞧,這樣的人往往很厲害
    文/慈悲秀才一個能成大事的人,往往不是靠運氣。運氣這成分固然重要,但除了運氣外,剩下的便是實力。俗話說: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一個人如果沒有實力,即使機會到了,也很難把握住。仔細觀察,我們便會發現,其實真正能成大事的人,身上都擁有這兩個特徵,我們不能小瞧,更應該向他們學習才對。
  • 懂得「示弱」的人,往往很厲害
    真正厲害的人,懂得「示弱」,就像水一樣,以柔克剛,以退為進,從弱變強。01實在扛不住了,那就放棄好了。亞洲飛人劉翔,他跑步的成績,人人皆知,但是提起他曾經是少年跳高冠軍的事情,很多人就不知道了。03在至親至愛的人面前,主動低頭。聰明的人,懂得在家人面前低頭,主動示弱。不管家人說了什麼,他都認認真真聽著,不會頂嘴,甚至笑嘻嘻地賠禮道歉。
  • 遇見那些愛挑理見怪的人,請繞道而行
    這種人非常在意自己的感受,並且發揮自己獨特的想像,以自我的視角主觀臆斷胡亂猜測,雞蛋裡也能挑出骨頭。挑邪理是她們的本領。這種人很愛面子,情緒化。對人忽冷忽熱,陰晴不定。這種人總是尋求公平的待遇,無論在什麼場合,都要享有眾星捧月般的抬舉和重視,她們只重視內心的感受,無事生非,得理不饒人,況且她們的理還是歪理。愛挑理的人很難纏,與這種人相處,會讓你無所適從,惴惴不安。
  • 魯迅為何說: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魯迅先生在《而已集》中有這樣一段話:「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這段話裡沒什麼生僻字,看起來也很好懂,但要弄明白它到底在表達什麼意思,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 魯迅為何說: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魯迅先生在《而已集》中有這樣一段話:「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這段話裡沒什麼生僻字,看起來也很好懂,但要弄明白它到底在表達什麼意思,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以我們平常的認知,「儒釋道」三教之中,儒教和佛教的影響力都要遠遠大於道教。
  • 初中話題作文:繞道而行,收穫智慧
    人生的道路不是直來直往的橋梁,而是曲折、蜿蜒的小路,坎坷不平,沒有盡頭.但正因這繞道的小路,我們才得以放慢腳步,去收穫智慧.繞道的智慧,讓你跨越生命中那道漂亮的橫杆. 沒有烏雲,沒有暴風雨,便沒有美麗的彩虹.沒有曲折的道路,人生便也沒有七彩陽光.我們要敢於繞道,也許成功就在某個角落等著我們.是誰,曾經彷徨,而後懷著滿腔熱忱拿起筆桿,向敵人的咽喉刺去?是誰,曾經吶喊,而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志士,在鋪滿荊棘的道路上奮勇前進,去追尋那一片光明?是誰,曾經傷逝,而後甘做人民的孺子牛,為革命奉獻終生?
  • 與其趟泥田,不如繞道而行
    冒險與執著,往往是年輕精英所津津樂道的。但這些用在戰略大目標上常常可貴的品質,用在具體方式方法上,則往往相反。懂得繞過困難,是比挑戰困難更大的智慧。「這位廠長工作沒有章法」、「工作太累,沒法跟他幹」,周圍的人逐漸產生反感。有人甚至將反映廠長情況的控訴書送到幸之助手裡。幸之助為了擺平這個問題,將廠長調到另一個工廠。但時隔不久,廠長在新調去的工廠又遇到職工們的造反。幸之助不得不又要直接出面解決問題了。
  • 夫妻相處,懂得「謙讓」的人,往往擁有大智慧
    夫妻之間的相處往往是有方法的,這些方法都是要通過經驗才能夠得來,所以你會發現,夫妻兩個人相處,越是到了後面,他們就越是融洽。正是因為這樣的磨合,才會讓兩個人相處得越來越好,所以夫妻之間,你還是要懂得一些大道理的。
  • 真正有福氣的人,往往很懂得「減法生活」
    而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越來越覺得人一生做減法比做加法更重要。 93歲的外公身體依然很好,精神狀態也不錯,上次去看望他,還能給我講《資治通鑑》中的故事,真的很佩服外公。
  • 《道德經》:這四種人,遇上了千萬繞道而行,讓你少奮鬥二十年!
    老子認為,成大事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需要洞悉人心、慧眼識人的本領。人生在世,如果能辨清善惡忠奸,認清不同的人,防患於未然,想必能鵬程萬裡,少去許多麻煩。有四種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如果你身邊有這四種人,不可不防。一、口不把風的人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真正理智的人,往往懂得這兩條天規,懂一個,就很好
    無論如何,衝動往往會導致失敗,理智往往會促進成功,這條規律很有普遍性,我們不妨來聊聊這個話題——真正理智的人,往往懂得這兩條天規,懂一個,就很好!1、苦口才是良藥,順耳常是佞言。原文:「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 一個格局大的人,往往懂得「大智若愚」
    馬雲說:「一個人真正的成功體現在境界和格局上。」一個人的成功,其實無關財富和權力,而是看他心理上能夠達到的層次境界,和對待事物的心胸格局。而一個有著大格局的人,往往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在大智若愚的路上修煉著自己的格局,提升自己的境界,從而走向成功,這樣的人往往擁有著大智慧。01咽下了委屈,餵飽了格局。
  • 厚黑學:真正聰明的人,說話的時候,往往懂得「拐彎」
    真正聰明的人,說話的時候,往往有一種「心計」,你有嗎?這種「心計」就是說話懂得「拐彎」。說話懂得拐彎,雖然是一種厚黑技巧,但它並不等於不誠實,不等於騙人,而是把話說得更容易讓人接受。一般來說,人們更加喜歡說話含蓄的人,也就是說,在說話的時候,要懂得「拐彎」,千萬不能口無遮攔的「亂放炮」。須知,每個人都有維護自尊的需求,也都不想丟面子。說話不懂得拐彎,太過直來直去,就容易傷人自尊和面子,讓對方厭惡,甚至讓對方記恨,導致彼此關係的破裂,甚至是反目成仇。可見,說話不懂得拐彎,雖然看上去是一個小問題,但後果卻是非常嚴重的。
  • 抗日聯軍最慘烈的一次撤退,出發時5萬人,到達目的地僅剩千餘人
    這支抗日聯軍從出發時的5萬多人,到達目的地後僅剩下一千餘人,這就是冀東抗日聯軍在1938年的平西大撤退。抗戰爆發後,共產黨決定在冀熱邊區創建抗日根據地,以李運昌、胡錫奎為主要負責人的冀熱邊特別區委員,廣泛發動冀東人民,準備舉行武裝起義。1938年6月宋時輪、鄧華率八路軍第4縱隊挺進冀東。
  • 魯迅為何說: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中庸•第一章》魯迅在《小雜感》中曾經說道:「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他認為中國人常常對於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教徒是憎惡的,對道教教徒卻沒有這種情緒,能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就能夠懂得中國大半的事情。魯迅先生為什麼會如此認為呢?這其中又隱含著什麼道理?
  • 大智若愚的人,懂得掩飾鋒芒,關鍵時刻往往能「逆轉乾坤」
    真正的君子根本不會勾心鬥角,他們總是坦蕩無私,即便自己光芒四射,也懂得掩飾鋒芒。社會錯綜複雜,有太多名韁利鎖束縛著我們,太多人停留於膚淺的表面,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喪失本性。這樣的人目光都很短淺,能夠贏得一時之利,然而不利於長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