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披著長鏡頭的外衣,其實是對電影本源的一種回歸

2020-12-12 劇扯兩言

薩姆·門德斯執導的戰爭電影《1917》,在不久前閉幕的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斬獲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三項大獎。

而開獎前,此片曾是預測的熱門最佳影片種子選手,即便輸給《寄生蟲》「雖敗猶榮」,不是冠軍仍是王者。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它究竟好看在哪?

電影講述了兩名普通士兵,被臨危受命執行一次送信任務,以解救數千同袍生命的故事。其實看故事本身的話,似乎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戰爭片並不新鮮,新鮮的是創作手法。

故事的靈感來源於導演薩姆·門德斯的祖父。祖父的一戰參軍經歷,讓薩姆·門德斯對戰爭有著比別人更深刻的理解。

在英國《衛報》採訪中,薩姆·門德斯透漏出一個細節。那就是他的祖父曾有不停洗手的習慣。這個習慣其實是戰爭留下的,「因為他永遠都記得戰壕裡的汙泥,所以他永遠也無法變得乾淨了。」正是這種過於真實的以身相傳,讓薩姆·門德斯萌發了拍一部真實的戰爭電影的想法。

如何做到真實再現,薩姆·門德斯摒棄了誇張絢爛的宏大戰爭場面,而是選擇了大篇幅採用了長鏡頭的拍攝手法。這不僅是電影理論大師安德烈·巴贊致敬,更是對電影本源的一種回歸。

巴贊認為攝影機如自來水筆,主張電影攝影機的執掌者應如同執筆的作者那樣自由而自如地書寫。他強調導演中心論,「電影的價值來自作者,信賴導演比信賴主演可靠的多」。

對於《1917》而言,的確如此,帶給觀眾強烈震撼的不是哪個演員的面孔,而是攝影機呈現的世界,或者說導演風格明顯的光影「書寫」。

01【01】長鏡頭下的幽靈模式

「當我倆就此事第一次通話時,他跟我說故事要使用一鏡到底,我就去找那些一鏡到底的電影或一鏡到底的劇本,」

編劇威爾遜接受採訪時這樣回憶創作情景。

一鏡到底,就是本片導演薩姆·門德採用的書寫方式。通俗地講,一鏡到底就是指中間不間斷,採用一個長鏡頭一拍到底。類似通過一個長隧道的體驗,從開始到結束連貫。

採用一鏡到底,可以說是自找麻煩卻頗有誠意的手法。這裡就不得不提電影大師安德烈·巴贊。他從照相本體論的角度出發,奠定了長鏡頭電影的理論基礎。巴贊曾經說過,長鏡頭是電影的本性」,並且對於電影的意義也進行了闡述,認為「電影是應該反映生命本真的」

正是基於這種理論,影片沒有採用宏大的電影觀,而是採用近乎苛刻的一鏡到底。觀眾在攝影機的帶領之下,如同深入進了戰場世界。影片拍攝完全按照導演薩姆·門德斯的要求,能盡全力讓攝影機像是隱形一樣」

很多看過本片的觀眾都有這種感覺,似是進入電競遊戲的「幽靈模式」。如同上帝一樣,窺視著一切。

而這也是一鏡到底的魅力所在。電影正是展示「看」藝術,攝影機偽裝成觀眾的眼睛,其運動軌跡決定觀者觀看內容,所見即所感,一鏡到底帶來的浸入感,為觀眾帶來替代性體驗。究竟戰場上能看到什麼呢?

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穿越戰壕及無人區,是影片前半部分非常重要的情景。通過兩個人一前一後的行走,將戰壕展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戰壕中的人們,利用線性鏡頭,一一呈現在人們面前。

這種猶如展覽一樣的鏡頭,安靜而深沉。每個人的表情都不一樣,傷痛,憂愁,沉默,麻木,每個人在面對戰爭這個怪物時,在戰壕裡所表現出的不同神態,值得觀者回味。戰爭,從距離感的歷史,變成了身臨其境般的觀看而後產生思考。

而這也讓《1917》和其他戰爭題材影片有了差異化,在強調特效逼真的時代,門德斯返回「電影作者論」給出新意,這種新並非電腦合成科技營造的感官刺激,卻不得不承認它的魔力在於誠懇的攝影機書寫。

02【02】寧靜肅殺的多場景寫意

說到長鏡頭不得不提另外一部經典之作,那就是《鳥人》,為了達到效果,演員們通常需要一次完成長達15頁劇本的內容,這是長鏡頭的經典之作。

對於和它的差異,薩姆·門德斯直言不諱,「《鳥人》做得非常棒,但那都是內景,並且不斷回到相同地方;而我們是線性的,不斷移動到不同場景,你甚至不知道下一個角落長什麼樣。」

換言之,《鳥人》在內景可「偽造」連貫,而《1917》面臨開闊場景大跨度的挑戰。

《1917》在戰場刻畫可以說是做的非常豐富和細膩的,場景的跨越也是比較大。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從接到任務開始,一步步的深入不同的場景,頗有一種戰場歷險記的宏大感覺。每個場景的進入,既真實再現了戰爭的本身,也體現了一種寧靜文藝的怪異氣氛。

從戰壕到平原,從橋梁到城市,再從溪流到樹林。斯科菲爾德帶著所有觀眾,完成著一個又一個的節點穿越,每個場景都有著細緻入微的全新展示。

每個場景的色調和燈光,可以說調用到了極致。

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穿過德軍陣地時,意外碰到了空軍在天空中的戰鬥。三架雙翼飛機的纏鬥場面,如同是放在了玻璃罩之中,而主角和觀眾,則是屏蔽在了玻璃罩之外,看著三個玩具飛機在玩耍一般。

這種怪異的氣氛直到飛機突然被擊破,衝到他們面前,觀眾的心才被拉回到了影片之中。影片中應用的這種靜態戰場描述,完全顛覆了以往戰爭影片的鏡頭模式。

而斯科菲爾德隻身一人闖入城市時,那個燈光閃耀的夜晚,也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刺激感。通過照明彈的不停閃爍,給觀眾營造了一種光怪流璃的世界,仿佛不是在戰場,而是一次詭異的燈光晚會。

而黑夜裡斯科菲爾德不停奔跑的路上,那座燃燒的教堂建築,更是讓整個影片的光線營造推到了高潮。

電影誕生之初就是光影結合之子,《1917》用光和影之舞復刻出紀錄片一般影像,在殘酷戰爭場景中創造出特別的美感。

03【03】毫無特徵的主角設置

飾演主角的喬治麥凱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可以說在影片中完全被遮住了光芒,這並不是因為其本身不夠優秀,而是影片的需要。

薩姆·門德斯刻意降低了主角的形象刻畫,將整部影片的重點放在了環境之中。無論他們在《神奇隊長》和《權利的遊戲》中有多麼出色的演繹,但是在影片中,他們的定位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他們的作用相當於一種引路人。

布雷克陣亡之後,斯科菲爾德孤身一身穿梭於各種場景之中。如同一個角色扮演類的遊戲男主,只是通過他各個節點的穿插,來完成遊戲的主線,就像是鏡頭聚焦的一個源頭,牽引著觀眾前行。

斯科菲爾德在影片中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停的向前行進,將重重危機帶到觀眾面前。當斯科菲爾德最終找到了那隻部隊,隻身一人在開始衝鋒的隊伍裡面奔跑時,那一刻,鏡頭的代入感體現得特別強烈,仿佛觀眾就是那個逆行的人,隨時會被衝鋒的士兵撞倒。

這種主角光輝的去除,留給了觀眾最大的體驗感,將故事各階段的情感刺激,直接釋放了觀眾身上。

這裡的主角沒有英雄光環籠罩,也是為故事核心和鏡頭軌跡服務,導演想讓觀眾關注的不是特定的明星,是那不可記名的親歷者。

04【04】一動一靜的本源追求

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場面,直到影片放映了一半才開始出現。並且只出現在了一個場景之中,這一點就和之前的戰爭片有很大的區別。它雖然是戰爭影片,但是場景刻畫的重點卻不是放在了戰爭活動的本身。

斯科菲爾德照明彈夜晚的長距離奔跑,到樹林深處的深情歌唱。從衝鋒人群中的奔跑,到片尾獨自在大樹下的沉思。這一動一靜讓影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整個影片顯得張弛有度。這種動態的舒展,象徵了一種心靈的回歸。

而薩姆·門德斯也將這部影片,看做是一種電影本源的回歸。

正如日本"物派"藝術的代表大師關根伸夫所說的,世界以其自在方式存在,所以怎麼能說我們是在創造呢?我所能做的只是盡現自我,還世界其本來面目,讓這種狀態更加清晰。

通過一種傳統的電影手法,還原了戰爭的原貌,更是將電影回歸到了本來的面目。這才是本片最為出彩的地方。如何在拋棄了電影浮誇的表現形式之外,將電影更真實的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才是薩姆·門德斯正在思考的地方。

戰爭電影在經歷過《最長一日》到《拯救大兵瑞恩》,刻畫的角度雖然也進行了深挖,完成了從宏觀到微觀,從高級將領到普通士兵的視角轉移,但之後一直沒有得到很大的突破。而《1917》則提供了另外的一種選擇方式。

基於對於電影本源的深刻理解,通過長鏡頭的方式,將觀眾的個人視角代入戰爭電影之中,從這種角度來看,其實薩姆·門德斯已經完成了一種創新和突破。

相關焦點

  • 拿下金球獎的《1917》,這部電影只有一個長鏡頭?
    據說,在收到電影劇本之前,狄金斯並不知道導演要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收到劇本後劇本第一頁就寫著:「這是一個長鏡頭」。薩姆·門德斯和羅傑·狄金斯在拍攝現場。而之所以要「一鏡到底」,導演說是想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麼什麼叫「一鏡到底」?
  • 除了《1917》,這些長鏡頭也各有魅力
    《1917》的攝影師羅傑·狄金斯接到來自編劇兼導演薩姆·門德斯的劇本,翻開第一頁,看到上面寫著:「這部電影要拍到從頭到尾是一個鏡頭的樣子。」他的第一反應是,這傢伙瘋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也是今年頒獎季熱門《1917》最大的看點之一,它讓觀眾身臨其境,跟隨兩位送信士兵走進100多年前的一戰戰場,目睹戰場的殘酷,經歷各種驚嚇,甚至還在槍林彈雨中奔跑。
  • 一個長鏡頭拍完的電影《1917》有多牛?
    2020年1月6日,在第77屆金球獎頒獎禮上,電影《1917》爆冷成為最大贏家,獲得了最佳劇情片以及最佳導演獎項。它能夠擊敗《小丑》、《愛爾蘭人》等重量級對手,獨特的影像風格功不可沒,電影《1917》全片時長119分鐘,導演薩姆·門德斯用了一個長鏡頭就完成了所有拍攝,是繼2002年的《俄羅斯方舟》之後再次完成這一壯舉的影片。
  • 《寄生蟲》榮獲奧斯卡,及對一種新類型電影的構想!
    因為熱門得主《愛爾蘭人》和《1917》,基本都是屬於上一個世紀的作品,前者是馬丁·斯科塞斯對自己70,80年代的《計程車司機》、《賭城風雲》、《紐約黑幫》等的一種別樣的「致敬片」;而後者則是沿承了阿巴斯、塔科夫斯基的對一鏡到底的尊崇之情。再讓我們來看最近幾年的獲獎者及熱門片,17年的《愛樂之城》、18年的《水形物語》、《三塊廣告牌》、19年的《綠皮書》。
  • 1917這部一鏡到底的一戰電影到底如何?
    作者:北鬼在剛結束不久的第77屆金球獎頒獎典禮的現場,一部電影引發了眾人熱議,它就是成功擠下《愛爾蘭人》和《婚姻故事》一舉拿下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的《1917》。(導演薩姆·門德斯和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其實這種擔憂並不稀奇,而且在影片拍攝中經常出現,導演在拍攝中總想讓影片的形式更有美感,而攝影師總會擔心喧賓奪主弱化了故事性。可見,影片中形式和故事的均衡是導演與攝影師極力配合的成果。
  • 《1917》身臨其境卻不心臨其境,比起長鏡頭這點更值得品
    本文試圖解析一鏡到底,即長鏡頭在電影中的作用與優劣、隱藏的亮點之自然與人文的詩化意象、攝影機代替演員表達情感。同時,正視被忽略的人物塑造,與戰爭主題下身臨其境卻不"心臨其境"的缺憾之處,探析這部高分電影中的不同聲音。
  • 電影《1917》一部偽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在一戰中逐漸奪得世界電影工業霸權地位的好萊塢,很意外地缺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述。 該片發生的時間是1917年4月6日,電影中的這一天德軍進行了一次戰術撤退企圖誘敵深入絞殺緊隨其後的英軍。
  • 《媽祖回家》:一個披著喜劇外衣的鄉愁故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近期影院即將上映一部《媽祖回家》便是講兩岸故事的作品,這是一部非常有趣又感人的電影,影片聚焦小人物家庭講述了一個披著喜劇外衣的鄉愁故事。而且電影選擇在如此特殊環境之內上映也是非常微妙了。
  • 電影《1917》:劇情乏善可陳 拍攝手法可謂匠心獨具
    然而,電影《1917》的導演利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讓一個劇情乏善可陳的故事,變得與眾不同。可以說這是一部能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什麼是」一鏡到底「「一鏡到底」這個攝影技法很容易理解。是指拍攝中沒有cut情況,運用一定技巧將作品一次性拍攝完成。
  • 從《1917》和《雙子殺手》,談電影技術流的得與失
    2020年的第92屆奧斯卡《寄生蟲》成最大贏家,然而還有一部電影其實在頒獎之前得獎的呼聲比《寄生蟲》還要高,也有11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那就是《1917》。《1917》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春天,形勢發生轉折之後,法國戰場上發生的故事。
  • 《姜子牙》:披著封神榜的外衣,講著不相干的故事
    《姜子牙》主要故事情節圍繞著封神之戰之後,姜子牙因為一絲善念被發配北海,偶遇少女小九,一層層剝開事實的真相展開,整部作品有著一種禪意的風格。講真,現在國產動漫的特技效果,一點都不比歐美日本的差,整部電影製作精良,畫面唯美,配樂也相當的講究,就製作層面來說,絕對是一部硬核的國產動漫。
  • 電影《1917》:數碼時代的長鏡頭是重塑時空的魔術
    電影《1917》劇照 近期上映的電影《1917》,使得「一鏡到底」再次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在這個意義上,一鏡到底實現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編劇柴伐蒂尼夢寐以求的那樣一種電影:一部連續性影片表現一個人90分鐘閒散無事的生活。 當下,一鏡到底已經從一種完整時空的神話,演變為一種可以重塑時空的魔術。
  • 中國證券報:私募基金回歸本源
    這一重要規定的出臺,對進一步完善私募基金法律法規體系,推動私募基金行業真正回歸「私募」和「投資」的本源具有重大意義。可以說,這是繼2014年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之後,私募基金行業監管方面的又一份重要規範。
  • 《暗戰》下的思考:一部披著警匪外衣的哲學電影
    因為不懼生死,所以電影中劉德華的視角特別的清晰,他看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那麼的透徹,他們都在為了自己的執念而奔波。而看似看淡了生死的劉德華又何嘗不是呢。儘管算盡了一切,但也算不到自己對生命的不舍。《暗戰》實際上是一場披著警匪外衣卻在討論人生意義的哲學電影。
  • 《1917》一鏡到底
    我把2020年度個人最佳電影給了《1917》(雖然是2019年的電影),該片最大的亮點就是給觀眾呈現了一個一個半小時的,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長鏡頭的神奇電影。其實在《1917》拍攝過程,並不是真的一個鏡頭拍到底(也不可能),而是運用了巧妙的運鏡和特效,把22個鏡頭完美地拼接在了一起。
  • 一本披著雞湯外衣的真經:精神暴力,才是人類不幸的本源
    看完你會發現這本披著雞湯外衣的書,其實寫的都是普世適用的溝通法則。雖然在某些表達上,非常的「西方」,可能部分表述模式中國人幾乎從不這樣說,但在社交和語言溝通層面上,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和啟發。4.明確建議(給對方一個可以明確的提議,讓對方可以果斷地進行選擇,或者給予回答):不如今天下午,我們一起去看場電影吧?但凡一個心智健全的男人,看見一個那麼善解人意的女盆友,誰能拒絕跟她去看一場電影呢?!而且還直接避免了所有的誤會。
  • 《超人總動員2》終回歸 披著動畫外衣討論現實題材
    原標題:《超人總動員2》終回歸 披著動畫外衣討論現實題材   時隔14年才上的續作《超人總動員2》終於回歸。據悉,在北美,該片的首周末票房突破1.8億美元,成為北美影史首周末最賣座動畫電影。
  • 5000字解讀電影《1917》,它的好不止于震撼的一鏡到底
    而「一鏡到底」這種並不稀奇的拍攝技術,則是《1917》最大的看點和噱頭。這個「一鏡到底」不是片中的一個長鏡頭,而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由一個不間斷的長鏡頭構成。長鏡頭的拍攝難度和技術要求可想而知。很多電影都因為一個令人深刻的長鏡頭而廣受讚譽,《上帝之子》、《贖罪》就是其中代表。但真正一鏡到底的電影在影史上也是鳳毛麟角。
  • 《奇門遁甲》以武俠電影為賣點,實則是披著魔幻外衣的偽美國大片
    求求導演們以後不要強行3D了,看多了3D才覺得IMAX 2D才是最完美的電影呈現形式(參考120幀比利林恩)。以八十年代經典武俠電影《奇門遁甲》為賣點,實則是披著魔幻外衣的偽美國大片,本想著電影中會怪招頻出,今人驚嘆,卻讓人覺得毫不新鮮,尤其最後一幕簡直就是一眾主演為配角的動畫片;借著徐克的招牌,卻與真武俠沒半毛錢關係,看完後唯有能想起來的只有周冬雨的傻笑和互扇巴掌,失望。
  • 論「一鏡到底」製作技術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這部119分鐘的大片,採用「一鏡到底」製作技術,憑藉這一技術,影片《1917》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聲音和最佳攝影大獎。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一鏡到底」的製作方法,並談談他給這部電影帶來的價值。1、什麼是「一鏡到底」?電影《1917》是一部改編自真人故事的戰爭電影,由夢工廠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