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在擇校、打基礎的21級小夥伴問過你的學長學姐這些問題:學姐我想考研,要準備什麼?學長X大和X大哪個比較好考?學姐你知道XX學校的參考
摘要:正在擇校、打基礎的21級小夥伴問過你的學長學姐這些問題:學姐我想考研,要準備什麼?學長X大和X大哪個比較好考?學姐你知道XX學校的參考書嗎?學姐專碩、學碩哪個容易一點啊?學姐我是跨考生,你有什麼建議嗎?學姐,我想問下X大新傳專碩哪個方向好?不過上面列舉的都不是好的提問,不僅難以獲得最準確的答案,也可能麻煩到別人。今天就和大家分析一下備考過程中提問的正確姿勢。一起看看~
最基本的禮貌問題咱們就不說了,畢竟大家誰不是講禮貌、尊重人的小可愛呢!
►能自己查到的問題不要問
學校的專業排名,參考書目,近幾年的錄取人數,甚至是初試分數線,各科目成績,複試淘汰率都是明明白白公示在官方網站上的。
可以在「XX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或其他學院名稱)或者「XX大學研究生院」官網的研究生教育等欄目中找到。
提這樣的問題是強行把學長姐當百度,要麼回憶出來的信息可能不準確,要麼可能麻煩到別人。
如果這樣的問題自己都懶得找,你又有多大的決心和毅力完成長達幾個月的備考呢?
即使上了岸,這樣的伸手黨也難以完成科研任務和令老師滿意。
►清楚地表達你的問題
搞定自己能查到的問題,接下來就是學長學姐的發揮空間了!
清晰地向學長姐表達你的訴求,不僅可以提高溝通效率,而且也是一個分析問題的過程,幫助自己找到思考和解決的方向。
舉個例子,你的學長姐要負責任地回答「X大難不難考」的難度,不亞於交一份甲方爸爸滿意的「五彩斑斕的黑」。
但如果你想清楚,你在意的難不難考到底是關於—
學校的專業排名或地區認可程度給自己帶來的優勢和幾個月的辛苦備考相比值不值得?
自己能不能接受報錄比背後的激烈競爭?
自己能不能完成參考書目要求的複習量?
自己是不是適合曆年真題的考察風格?
可以向學長姐提出更具體的問題:
X校新傳在某地區的就業認可度怎麼樣?學長姐畢業去什麼企業呀?讀博去什麼學校?
學姐感覺競爭激烈嗎?一起上岸的同學厲害嗎?
學長一輪複習完所有的參考書大概用了多長時間?是怎麼複習的?
學姐你覺得X校新傳的考題偏靈活還是重基礎呀,書本或熱點考察的內容多嗎?
甚至可以告訴學長姐你的思考過程(儘量簡潔,界面友好,不要寫成小作文),他們就可以對症下藥,甚至從你的關鍵詞中延伸更多你沒有考慮過的東西。
這樣的對話比一個模稜兩可、草草結束的「還行吧」有用的多。
如果你真的想得很認真和深入,我猜你會發現,有些問題的答案只屬於你自己。
考不考,跨不跨,專注學術還是儘早就業,承擔風險大不了再拼一年,還是保守求穩一戰上岸都是私人的,無法由他人替你思考,不得不自己獨立面對的人生命題。這也是考研對知識以外的另一種考驗。
►就像完成一次採訪
所以這其實很像是一個採訪的過程。搜集背景資料,查找數據信息,捋清採訪思路真的不只是在擬定採訪提綱的答案中寫寫而已,甚至了解學長姐是學碩還是專碩,一戰還是二戰,一志願還是調劑也更容易獲得有效信息,也可以請他們介紹叫其他學長姐。
當然前提是禮貌友好,先進行足夠的自我表露,介紹自己的情況,表達出誠意。
同時,就像採訪中要注意觀點的平衡,涉及價值判斷的問題也不妨多問問不同的學長姐,不要局限了自己的視野。
不過也有人覺得,我就是不想自己動腦子想問題找資料啊,我就是想要有人能給我提供全套信息啊,甚至我花錢就是為了買方便啊。
在一定程度上是這樣的。不過我覺得真的能輕鬆獲得這樣的全套信息是一回事,擁有這種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另一回事。
不懂編程的人最多拿著別人的代碼處理一種情境下的問題,懂編程的人則可以根據需要修改代碼,隨時隨地為自己服務。
►成功上岸的一些共性
不過有些問題,問十個人,可能有十個不同的答案。好在這些答案背後有一些共性,畢竟「失敗的經歷各有各的特點,成功的經歷卻大多相似」。
學姐我要背幾遍參考書?
有背兩三遍上岸的人,也有背十二、十三遍都沒有上岸的人。
關鍵不在遍數,在記住。往後你可以拿背書的遍數來激勵自己,但始終要記得最終的目的在於記住。這本書記住了就可以先放一放,始終記不住,就常翻常看多背多記。
學長我應該什麼時候做框架?
做框架的目的在於系統有序地調用知識,只要你看到一個知識點,腦子中有足夠的聯想,就可以嘗試來做框架。
聯想稀少,框架就單薄;聯想豐富,框架就複雜,所以做框架也是一個檢驗輸出的過程。
才開始看參考書時,若根本不了解知識點之間的關聯,也沒有積累經典案例、理論解釋現象的意識,機械地把書上的內容搬運到筆記本或思維導圖上,是沒有意義的。
框架也會隨著知識量的積累和掌握情況常做常新,所以不要指望做一遍框架一勞永逸,也不要做完了事再也不看。
所以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限定,只要你有內容有想法,隨時都可以做框架,有思考有收穫,怎麼做都可以,反之就不要急於開始。
學姐我可以買一本筆記來背嗎?
如果你了解新聞生產的把關人理論的話,就可以聯想到筆記也是一個道理。
別人做筆記時對參考書的加工—選擇和排除知識點時有著自己的傾向和判斷。把關結果的質量需要做好檢驗,同時別人的思維習慣對於自己而言是否合適也需要考量。
所以我的建議是,不要完全依賴別人的筆記,把參考書、社會熱點事件和筆記放在一起看,整理出來屬於自己的筆記,才能有較好的學習效果。
►不是問題的問題
最後是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
比如下半年九月的開學季,就會有人問:
學姐,我就是記不住怎麼辦?
學姐我書要背不完了怎麼辦?
我覺得我要考不上了怎麼辦?
其實大家心裡也都清楚,你不會只因為我一句:「那你涼了啊」「那你考不上了」「那別學了我們一起玩吧」而放棄,甚至有人會因此更加發奮努力,要證明自己給別人看看。
因為咬牙堅持和最終放棄都不是一件心血來潮的事。那個時候你當然可以向學長姐、向朋友吐槽、抱怨、求安慰,但是能消解掉這些困惑和焦慮的只有自己親自付出的汗水。
到時候記得加油啊!
有人說,考研是人生另一場成人禮。就是因為它需要你自己去謀劃未來,堅持不懈,甚至獨自前行,最後承擔代價。
的確如此,這一路百轉千回也風光無限。加油,下一個春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