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很多首詩,被選入語文課本,你知道他為啥自號「香山居士」
空山寂靜老人閒,
伴寫隨雲往復還。
家釀滿瓶書滿架,
半移生計入香山。
這首詩,是白居易在河南焦作市香山寺題寫的。提起唐代詩人,排名前三的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了。要說寫詩最多的應該首推白居易,他寫了很多首優秀的詩,大家都很熟悉。比如《長恨歌》、《琵琶行》等。其中很多首都被選入語文課本,像《賣炭翁》、《琵笆行》、《大林寺桃花》以及《暮江吟》等很多首詩。就連剛剛咿呀學語的孩童,都會被幾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他的詩淺顯易懂,深受大眾所喜愛。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關於他的「號」和「字」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據說他的字「樂天」兩個字,是他爺爺給他起的。爺爺最疼愛他這個孫子,希望孩子將來每天都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地生活,所以給他取了這字「樂天」。還有人說爺爺希望孫子,將來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我想這就有點牽強附會了。
不過白居易也算是沒有辜負爺爺的期望,長大後尤其是做官期間,處處為百姓著想,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尤其是在公元822年,白居易任職杭州刺史期間,修筑西湖堤壩,疏通六井等民生工程,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至今百姓仍然稱呼他指導修建的堤壩為「白堤」,以示紀念這位為百姓謀福利的白居易。
而說到白居易的號「香山居士」,更是大有緣由。在唐朝,佛教在中國盛行。修行之人一般都自稱為「居士」,當時社會上的一些知識分子,達官貴人,受其影響很深。大家都紛紛追時髦,以「居士」作為自己的名號。比如大詩人李白號「青蓮居士」;以及後來的詩人範成大,自號「石湖居士」;宋代的蘇軾,自號「東坡居士」;就連南宋時期的女詩人李清照,也自號「易安居士」;可以想像「居士」應用到自號中,在唐宋時期,是多麼廣泛。因此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也就不足為奇了。
至於為啥叫「香山」,是和白居易晚年生活有關。在河南省焦作市,龍門東山的山腰處,蒼松翠柏,綠樹掩映下有一座寺院叫「香山寺」。白居易晚年因病提前退休,來到河南,登上龍門山,住進了香山寺。跟當時寺裡的僧人僧如滿成為了好朋友,在一起經常吟詩賦對,過起了閒雲野鶴般的生活。當時的人們經常看到,白居易騎著一匹老馬,行走在街頭巷尾,有時候在去往龍門的路上,也能遇到這位銀髮飄飄的老者,口中念念有詞,吟誦著自己寫的詩句。
閒暇之餘,白居易也會乘一條小船,在伊水中或逆水前行,或順流而下。手中捧著一本書,有時低吟淺誦,有時引吭高歌,引來過往船隻上的人們,都不住地回頭觀看這個奇怪的小老頭。不論是走在街上,還是乘船漂流在河中,都會迎來「粉絲們」讚許的目光。當時的白居易,幾乎成為龍門一景,回頭率是相當高的。
白居易把自己的全部家當都搬到了香山寺,當然沒有什麼值錢一點的東西。只有幾壇陳年老酒,可以陪著自己「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白居易把自己的晚年,交給了香山寺,準備在這裡頤養天年了。當時的香山寺,因為年久失修,已經破敗不堪。牆壁坍塌,牆皮脫落,窗戶都掉了。每逢雨季,很多屋子都漏雨了。白居易就想重新修建一下香山寺。
可是資金從哪裡來呢?自己自從抱病還鄉,只開一半的俸祿,勉強夠一家人維持生活。自己為官清廉幾十年,沒有多餘的銀兩啊!這麼浩大的工程,光靠化緣也解決不了問題。也許正應了那句話:「苦心人天不負,老天爺餓不死瞎家巧兒」,正當白居易一籌莫展的時候,機會來了。公元831年,唐朝的另一位大詩人元稹去世了。
元稹,唐朝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有名的大臣。元稹和白居易是同科進士,兩人有著共同的愛好,在文學界一起倡導「新樂府運動」,後人統稱他倆為「元白」,是莫逆之交的鐵桿兄弟。元稹臨終前,讓家人找白居易給他寫墓志銘。並且囑咐家人要給白居易一大筆「潤筆費」,元稹的意思不言而喻。一來是哥倆情投意合,憑著白居易的文採,這件事白居易最合適。二來,元稹知道白居易晚年生活拮据,想變相幫助一下這位老朋友。
白居易為元稹寫好了墓志銘,元家人給了白居易相當於七十萬兩白銀的金銀細軟,白居易百般推辭不掉。轉念一想,正好可以利用這筆錢,翻修香山寺,於是就收下了。在白居易的親自參與下,歷時三年時間,終於把香山寺修葺一新。白居易把自己在洛陽時期,寫的八百多首詩稿,搬進香山寺,編輯整理成冊,放在香山寺藏經閣中。公元846年,白居易在香山寺去世。家人把他葬在香山寺北側的琵琶峰上,並在此修建墓園,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管這裡叫「白園」。
這就是詩人白居易和元稹,跟河南香山寺結下的一段不解之緣,也是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的由來。大家對此有何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