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讓活態歷史典籍成為文化建設的資源力量

2020-12-12 中國經濟網

歷史是地域的根,文化是地域的魂。根與魂之間的連接線,就是地域的文脈。從某種意義上講,歷史典籍就是地域文脈的重要棲息地之一,而地域文脈的傳承應該是活態的,只有在悉心傳播中繼承,才是積極有效的。

日前,遼海出版社出版的《清代東北流人詩文集成》《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兩套系列叢書均獲得全國優秀古籍圖書一等獎,記者進一步採訪了解到,讓承載地域文脈的珍貴古籍從深閨中走出來,搶救、挖掘、整理、出版歷史文化典籍在遼寧省圖書出版界已成共識。記者就此採訪了近年來參與《瀋陽歷史文化典籍叢書》《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等歷史典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學者徐光榮、武斌、徐桂秋。

延續地域文脈,搶救、挖掘、整理、出版歷史文化典籍在遼寧省圖書出版界已成共識

近年來,遼寧省圖書出版界從搶救、發掘、梳理遼寧地域文脈入手,通過對歷史典籍、歷史積澱的研究與整理,擷取精華,出版了一批帶有遼寧地域符號的圖書,這些書是遼寧地域文脈的真實寫照,勾勒出其歷史流變形態、精神內涵和獨特價值,讓我們由此觸摸到遼寧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

歷史典籍是珍貴的地域文化遺產,瀋陽的這類典籍很多,但多分藏在國內外各大圖書館,出於保護古籍的需要,基本封存於深閣大庫,還有一些珍貴的古籍散失在民間。為傳承盛京文脈,瀋陽市文史研究館於2008年啟動了《瀋陽歷史文化典籍叢書》工程,逐年整理出版一批遼瀋地區久被湮沒的重要文化典籍,並明確涵蓋關於瀋陽歷史沿革、城市變遷、重大事件、典章制度、社會生活、各類人物、文化著述、風俗風物等方面的珍稀典籍,對研究瀋陽歷史文化有較大參考價值的典籍和手抄本、孤本典籍,優先納入整理書目,經過十餘年的努力,迄今已整理、研究、校注、出版了九輯27冊歷代典籍,包括多種罕見的瀋陽先賢作品,如《瀋陽百詠》《陪都紀略》《奉天古蹟考》等,展現了瀋陽深厚的文化底蘊,獲得了學術界的好評,在全國文史界產生了重要影響。此外,該館還編著了《東北第一城——瀋陽往事》《瀋陽歷史大事本末》《瀋陽歷史人物傳略》《瀋陽歷史大事年表》《瀋陽地域文化通覽》《贊詠瀋陽詩賦經典百篇》等地方歷史系列叢書,使瀋陽地方史書系列書籍初具規模。

致力於遼寧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梳理,瀋陽出版社近年來推出《函可傳》《御製盛京賦》(法漢對照本)《聊齋志異》手稿本等多部歷史文化典籍。《聊齋志異》手稿本是蒲松齡親手謄抄的定稿本,現存半部,藏於遼寧省圖書館,是該館鎮館之寶、國家級文物。推出《聊齋志異》手稿本的文物和學術價值在於,它為研究《聊齋志異》的成書年代等提供了直接的文本證據,是校補現有《聊齋志異》諸多版本文字舛誤的第一手資料。之後,又推出《稿本聊齋志異》精裝全彩影印本,更接近蒲氏手稿原貌。

在遼寧出版集團近年來的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可以納入整理地域文脈之列的圖書更是數不勝數,遼寧科技出版社的《遼寧中藥志(植物類)》、遼寧教育出版社的《滿洲實錄》《遼代鐵器考古研究》《遼寧省檔案館館藏滿鐵剪報譯稿》、春風文藝出版社的《清代盛京宮廷樂舞研究》《奉天落子》《遼寧曲藝史》、遼海出版社的《八旗文獻集成》(一至四輯)《清代東北流人詩文集成》(一至二輯)《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一至四輯)等,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據介紹,國家出版基金主要資助優秀公益性出版物的出版,其資助項目所體現的高水準,已經成為我國出版行業發展的重要風向標。在今年的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依然不乏地域特色選題,《東北古代長城考古調查與研究》首次全景展示了各歷史時期在東北地區所建長城的分布、遺存等情況,許多圖片反映的古長城遺存如今已發生很大變化甚至不復存在,使此書的出版更顯彌足珍貴。《八旗文獻集成》《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作為大型資料性文獻,無論是從收集文獻的數量、規模,還是從整理的角度來看,都超過以往,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歷史文化典籍的搶救、挖掘,不僅使地域文脈逐漸明晰,而且進一步提煉出其中蘊含的文化精華與價值

「長期以來,關東一直被視為教化難至的蠻夷之地,在『二十四史』中,有關遼寧的篇章少之又少。一段時期以來,我們通過對歷史文化典籍的搶救、挖掘,不僅使地域文脈逐漸明晰,而且新的發現更使我們對遼寧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知。」《瀋陽歷史文化典籍叢書》的主編之一,瀋陽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學者徐光榮這樣說。

徐光榮僅以瀋陽市文史研究館搶救、挖掘、整理、出版遼瀋歷史文化典籍為例,他說,瀋陽市文史研究館從1956年成立以來就在整理、研究歷史典籍的基礎上推出了《瀋陽市十縣簡志》等圖書。可以說,瀋陽的文化資源是多方面的,就圖書著述而言,瀋陽故宮文溯閣就曾藏有特大型叢書《四庫全書》,而記述遼瀋歷史的《盛京通志》《奉天通志》及諸多名家歷史文化典籍更是蔚為大觀。然而,遺憾的是,很多歷史文化典籍被遺失、損毀。例如,清末文史學者金梁著《奉天古蹟考》,僅遼寧省圖書館藏有一本,其序言還被撕掉半頁。鑑於歷史文化典籍不搶救則瀕危的險情,2008年,文史研究館啟動了整理遼瀋地區久被湮沒歷史文化典籍的工程,至今已出版數十部具有標識地域根脈性質的圖書。

徐光榮說,整理文化典籍,從挖掘、梳理到校注、研究,是一個互相關聯的系統工程。挖掘的範圍要廣、要深、要細,從浩如煙海的古舊圖書中鑑選甄別,擇其有益於今天文化發展的典籍出版,是這一工程的基礎工作。他們在編輯《瀋陽歷史文化典籍叢書》時,參考4種手抄本校注出版了《遼左見聞錄》,這是清代康乾時期東北的小百科全書,頗具搶救價值。研究發現,清代盛京多本書籍提到《陪都景略》,但他們遍查東北各地圖書館均無其蹤影,後得知北京圖書館有此書,他們據此通過該館所藏的海內孤本校注重印,此書成為研究盛京沿革、社情、民俗的重要史料。

在徐光榮看來,整理文化典籍,校注與研究更加重要。校注要仔細研讀古籍原文,這是發現、探尋古籍價值的關鍵環節,而進行專項深入研究,更能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高度,提煉古籍中蘊含的文化精華與價值。如遍查「二十四史」中有關遼寧的記載,在《魏書·韓秀傳》中,發現了遼寧朝陽人韓秀的一篇議政散文《敦煌移就涼州議》,由此得知因有韓秀和他的議政文,才保住了敦煌這座古城,才使敦煌石窟的藝術生命延續千年。又如晚清從鐵嶺走出的外交家張德彝,寫有8部《航海述奇》,而今用現代科學理念研究發現,這套久被湮沒的古籍同樣異彩紛呈。據載,1971年巴黎公社一百周年紀念會上,法國歷史學家貝爾熱夫人在演講中宣稱,在1927年之前,中國幾乎未見到任何關於巴黎公社的反映。而實際上,張德彝在《航海述奇》的第1部《隨使法國記》中,就對出使法國親睹巴黎公社起義的經歷做了翔實記述,其真實性堪比法國歷史學家利沙加勒著《一八七一公社史》,為中西文化交流與共產主義運動史寫下濃重一筆。像這類從古籍中挖掘的文化精華還有許多:如從國外找到的元代遼寧籍文學大家耶律楚材的《西遊錄》,堪稱是《大唐西域記》後又一部記述西域歷史風情的名著;從《錄鬼簿》《元曲選》等典籍中,發現遼寧蓋州人石君寶寫出了《秋胡戲妻》《曲江池》等名作,是元雜劇大家之一;從《張三丰全集》中發現從遼寧阜新走出的張三丰不僅是道教大師、武當拳祖師,還是元末明初一位詩作頗豐的詩人;而細讀被寫進《清史稿·文苑傳》的劉文麟的《仙樵詩鈔》,就發現這位曾任盛京萃升書院山長的劉文麟,是第一位以詩反映鴉片戰爭的詩人,等等。這些從古籍中發掘出的文化精華,令人感嘆遼寧的千年歲月竟是這般如詩如歌、可歌可泣,也讓遼寧的地域文脈明晰起來、鮮活起來。

發掘歷史文化典籍,將滿載著歷史記憶和文化積澱的古籍遺存喚醒,成為文化創新的資源,永續發展

「生長在遼寧文化土層的『流人文化』曾被忽略,通過對相關歷史文化典籍的認真發掘、整理與深入研究,發現遼寧流人著述及歷史積澱展現出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這既是一處美麗的歷史風景,也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還是文化創新的不竭資源。」《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叢書的主編之一,遼海出版社首席編輯、副總編輯徐桂秋這樣說。

徐桂秋說,清代東北流人是一個較為特殊的人物群體,他們在清代,特別是清前期東北的開發過程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他們似乎被歷史遺忘,少有研究者關注。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者感覺相關資料匱乏、收集不易。事實上,有關清代東北流人的文獻相當豐富,除目前已整理出版的之外,還有一些文獻沒有被發現、整理,這些文獻有的分藏在國內各圖書館,有的收藏於個人手中,有的流失海外,藏於外國的一些圖書館,閱讀不易,使用更不便。有鑑於此,他從2014年開始策劃出版《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叢書,並且1至4輯連續受到國家出版基金資助。

在徐桂秋看來,遼寧流人是清代東北流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研究同樣有較大意義。《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叢書對遼寧流人及其文獻的研究與整理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考證確定遼寧流人,並對其生平事跡進行研究,尤其關注其遣戍遼寧的原因、在遼寧生活的經歷及結局等;二是全面收集、整理遼寧流人的文獻,尤其關注其在遣戍遼寧期間編撰的文獻。匡謬辨誤,拾遺補罅,取得較顯著的學術成果。

清代遼寧流人中有一部分是有較高文化修養或有某些專長的官吏,如陳之遴、徐燦、郝浴、陳夢雷、顧永年、函可、季開生、丁澎、董國祥、左懋泰、敬徵、吳達、裕瑞、戴梓等。康熙時丁介的《出塞詩》曰:「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他們在流放地或被聘用開展某些文化活動,或自由從事某些文化教育職業,對遼寧的文化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至於史學界稱之為「流人文化」。如郝浴在鐵嶺創建的銀岡書院,為當地培養了許多人才,影響至今猶存;僧人函可等人組建的冰天詩社是清初盛京乃至東北地區第一個文人社團,促進了盛京地區的文化交流。明朝以前有關遼寧地區的歷史沿革、山川地理、民族風貌、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專門記述一直比較少見,流人利用自己的文化特長編纂地方志書,如陳夢雷主持撰修的《盛京通志》,是清代東北地區第一部通志體志書,董國祥、孫楩、羅繼謨、邢為樞、左公式生、左昕生等人編纂了《鐵嶺縣誌》等。在這些流人的努力下,遼寧文獻短缺的狀況才有了改觀。流人在滯留遼寧期間還創作了大量詩文,或反映人民的疾苦;或寄託其憂國憂民、經世治世的愛國情思和對外敵的憤慨;或記述遼寧的風俗民情,讚揚當地少數民族的尚武精神;或歌詠流人與當地人民結下的深情厚誼,等等,無不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總之,遼寧流人的到來,在實現墾邊戍疆的同時,也客觀地將中原先進文化傳入遼寧,特別是通過這些流人發展經濟、創辦教育、著書立說、成立社團等活動,帶動了遼寧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徐桂秋認為,這些遼寧流人文獻長期被束之高閣,如不及時加以收集、整理,將會繼續湮沒甚至滅失,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整理鄉邦文獻,將滿載著歷史記憶和文化積澱的古籍遺存喚醒,已成當務之急。

歷史文化典籍的整理,不僅讓我們對地域文脈有了新認知,古為今用,也將生成推動遼寧發展的內在力量

「在我們遼寧這片土地上,有那麼優美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歷史遺存,有那麼獨特的風俗習慣、民間風情、文化傳統,有那麼多青史留名的傑出人物,還有那麼多原本屬於遼寧而沒被充分評價的文化發現。遼寧文化人的一個責任,就是深入發掘遼寧歷史文化的內涵,勾勒出遼寧文化發展的根脈,讓大家都知道地域文化獨特的歷史價值。」近期剛剛出版的《文脈千年》《舊宮遺韻》兩部新著的著名歷史文化學者武斌這樣說。

也曾徜徉古籍書海,也曾遍訪歷史遺存,武斌認為,過去,我們總把遼瀋地區看作是中華文化的邊緣之地,在講述中國文化史的各種著作中,也很少提到遼寧人的文化創造和文化功績。現代考古學的發現和現代學術界的研究,都在證明著這一點,即中華文化是多元發生的,中華文明的搖籃並非只在黃河一地,而是遍布從南到北的廣大地區。那麼,紅山文化等的發現,說明遼寧也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甚至可能是中華文化最初曙光中的一縷陽光。自茲而降,這裡的人民繁衍生息,並與中原人民進行著頻繁的往來、交流和文化融合,而成為既與中華文化傳統一致,又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之一。遼寧這片沃土涵養了遼寧醇厚樸素的民風,也培育出一代代傑出的遼寧人物。歷史上有許多遼寧文化名人的故事和中原人士遣戍東北的文化業績,正是他們,使我們遼寧的文化歷史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給我們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遺產。

對於搶救、發掘、整理遼寧歷史典籍,武斌說,我們尋訪歷史,讓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不僅僅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雖然這「思古」之情是很可貴的。歷史是我們的過去,我們是從過去走來的。那麼,厚重的歷史在我們當代遼寧人中積澱為「集體無意識」,成為我們走向未來、走向現代化的心理動力和價值資源。無論我們今天現代化到了什麼程度,無論我們離過去已經多遠,歷史文化仍然會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留下它偉岸的身影。所以,認識過去就是認識今天,認識歷史文化就是認識我們自己。我們不僅僅要再現歷史,而且還要解釋歷史,是用現代人的視角去「看」歷史,用現代人的話語去「說」歷史。這樣,雖然講的都是前塵往事,但仍然使人感到很近、很親切、很有意思。

武斌認為,文化是一種資源,地域文化更是滋養遼寧這片沃土的文化根脈,而了解歷史是為了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我們正在全力進行現代化建設,所以,最近這幾十年裡,在這片沃土上,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條條高速公路飛架南北東西,處處呈現出一種蒸蒸日上的經濟建設氣氛。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不僅僅取決於經濟發展的速度,而且還有許多人文指標,還在於全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質。現代化不是憑空出現的,也不是要割裂歷史,而是要充分挖掘、整理和消化既往的、前輩留下來的文化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典籍,使這種文化資源真正成為我們走向現代化的一種資源力量。古為今用,這才是我們的「後勁兒」所在、我們的「實力」所在、我們的「未來」所在。

滄海桑田、金戈鐵馬、遷徙交融、詩書禮樂,演出了關東數千年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我們不僅需要這部巨型活劇的全部文字腳本,而且也需要它的一個個片段、一個個情節、一個個音符。當代遼寧人的一個重要文化責任,就是深入挖掘遼寧的歷史文化,繼承遼寧的悠久傳統,呈現遼寧文化在中華文化總體格局中的貢獻、地位和影響。這種挖掘呈現是一種文化傳統的認同、一種文化價值的尋根、一種基於地域文化的血脈相承的感情。遼寧省圖書出版界搶救、發掘、整理、出版歷史典籍之舉,就是在充滿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現實的關懷中,肩負起遼寧文化人的使命與擔當。

來源:遼寧日報

相關焦點

  • 充分發揮 遼寧歷史文化資源優勢
    在牛河梁,世人看到了遼寧文明的源遠流長。   數千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生長起來的紅山文化、三燕文化、遼金文化、清前文化,讓遼寧的古代文化厚重燦爛,大量珍貴文物保存至今,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見證。   遼寧有國寶、遼寧有歷史、遼寧有文化,這樣的遼寧需要被看見,也應該被看見。近年來,遼寧在不斷深化改革中持續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文化軟實力得到較大提升。
  • 國家典籍博物館依託國圖館藏優勢開啟活態傳承典籍智慧
    原標題:國家典籍博物館依託國家圖書館的館藏優勢與博物館的展覽展示特長,讓圖書館多了一個直面受眾的平臺,開啟了活態傳承典籍智慧的模式——圖書館,大膽「秀」出來!  開放於2014年的國家典籍博物館就集中闡釋了李石那句名言。它依託國家圖書館的館藏優勢與博物館的展覽展示特長,讓圖書館多了一個直面受眾的平臺,開啟了活態傳承典籍智慧的模式。同時,輔以最新科技手段展示典籍精品,讓國家典籍博物館也成為國家圖書館裡活色生香的「秀場」,觀眾和讀者能從多角度感受典籍的魅力。
  • 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強調「要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流經安徽淮北、宿州市的三縣一區,其中泗縣段的28.1公裡水道,是通濟渠段僅存的活態遺址。
  •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遺產活態保護與利用模式
    從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到大運河文化帶,再到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其實施方式始終離不開「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是一類活態文化遺產已得到各方認同,國家高度重視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市通州區時強調,要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
  • 我省歷史文化資源獲全面梳理
    ,這標誌著吉林省歷史文化資源建設工程的首批成果正式面世。他指出,實施歷史文化資源建設工程,是增強吉林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基礎,是建設吉林特色文化的基礎,是繁榮文藝創作生產的基礎,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在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礎上,組織社科機構和有關單位編輯出版《書系》,對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整合併系統化,充分了解吉林省歷史文化資源狀況,形成較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在國內學界發出自己的聲音,具有重要的意義。歷史文化資源建設工程的重點是「物化、活化」。
  • 「活態文化」助推汾酒高速發展
    2018年,「行走的汾酒」文化大巡展開啟,先後到達濟南、鄭州、杭州、呼和浩特、上海、西安等六個城市。2019年3月,李秋喜發表署名文章《關於百年來「文化汾酒」建設的回顧與思考》,直言「在品質過硬的基礎上,文化應該成為白酒企業的核心力量」。
  • 李秋喜:「行走的汾酒」要成為汾酒「活態文化」改革排頭兵
    「活態文化」戰略,何解?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與「十四五」開局之年。當下,「汾酒速度」已經得到行業公認,「汾酒復興」也進入了歷史最佳時期。李秋喜在此時提出「活態文化」戰略,實際上是為未來指明了發展的核心方向。
  • 拾回歷史「記憶」 傳統文化活態傳承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面對面,上演一場非遺文化的創新活態演繹,引來眾多市民「圍觀」、分享,也正式拉開了「乘風破浪 鯉好聲活」主題惠民公共文化系列活動的序幕。 古老街區化為舞臺,傳統文化成為「主角」,年輕力量創新傳唱,「古」與「新」的碰撞,激活了歷史文化的傳承「密碼」,點燃了老街區新活力的熠熠新光。
  • 山西挖掘歷史名人資源 以文化力量滋養城市靈魂
    歷史名人資源是獨一無二的印記近年,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各地對歷史名人資源的重視程度和挖掘力度日益加大,將歷史名人遺蹟及其軼事,挖掘融匯到城市更新及文化旅遊景點中,成為各地打造旅遊名勝和城市名片的路徑之一。
  • 遼寧:讓文化自信的力量提升美好生活獲得感
    遼寧日報「今天哪,我給您說一段傳統故事,是發生在大宋朝太宗年間這麼一段事……」11月7日晚,遼寧大劇院小劇場,非遺項目「鞍山評書」市級傳承人裴冠紅正在給大家說評書《調寇》。這場曲藝類非遺項目展演,是評書專場,隨後幾天還有東北二人轉專場、東北大鼓專場、曲藝專場,都是省第十一屆藝術節的延續活動。
  • 蘇州運河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保護之思考
    蘇州是大運河流經的重要歷史名城,運河穿城而過,許多河流又與運河縱橫交錯。古代蘇州之所以成為萬商雲集的「四大聚」之一,正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時至今日,蘇州近一半的貨運量仍由水路承擔。圍繞大運河周圍,散落著蘇州眾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 經典文化典籍的歷史智慧
    【摘要】經典文化典籍內涵豐富、意蘊深遠,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結晶,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深入挖掘經典文化典籍中的人文精神,具體而言,可從治國方略、道德規範、家庭建設、人才培養、生態文明等方面入手,傳承其思想精華,展現其價值主張。
  • 我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活態模式下轉化應用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就發展文化產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新引擎,全球化時代各地區間的競爭己開始變革,經濟、科技等硬實力己不佔絕對優勢,而軟實力己成為各地區競相角逐的焦點,文化軟實力是軟實力結構中的核心。誰在文化發展中佔據制高點,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 2020汾酒封藏大典 深耕細作「活態文化」
    汾酒樣板,千年不曾間斷的創新與堅守眾所周知,汾酒封藏大典始於2016年,通過對品質、文化、歷史、工藝等多方面的展示,不僅將汾酒千年文化底蘊,真真切切展現在行業和消費者面前,還將博大精深的汾酒歷史,原原本本傳遞到市場當中,成為汾酒標誌性文化符號。
  • 「活態文化」助汾酒全面復興,封藏大典今年「活力」突擊
    據悉,2020年汾酒注入「活態文化」,使白酒行業盛典為生機盎然的大清香時代,注入不一樣的「活態動能」……今年的汾酒封藏大典除了以傳統文化為支撐,還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其中汾酒年輕員工自創自編自導自演的詩朗誦《復興汾酒 大愛無疆》,不僅為大家帶來一場正能量的演出,祈福中華,還讓來賓無不為今年新冠疫情期間汾酒速度、汾酒精神、汾酒力量、汾酒擔當點讚。
  • 李秋喜:大力推進汾酒「活態文化」戰略
    10年過去了,汾酒2019年營收、淨利潤已經分別是當年的5.6倍、5.8倍,「汾酒速度」得到行業公認,「汾酒復興」也進入歷史最佳時期。進入2020年,站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規劃編制之年,汾酒為未來發展確立了「活態文化」的核心戰略。8月17日,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到汾酒老作坊,就文化遺存保護、文旅融合發展進行了細緻的調研。
  • 中國酒魂  活態為魂 大力推進汾酒「活態文化」戰略——在「行走的汾酒2020」文化大講堂上的演講
    汾酒老作坊作為樓陽生書記此次調研中唯一的企業遺產文旅項目,充分說明了省委省政府對汾酒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和肯定。樓書記的重要指示,是汾酒文化理論化的一個裡程碑,是汾酒制定「十四五」發展戰略和文化戰略的綱領,為汾酒發展指明了新的戰略方向。我們要大力推進汾酒「活態文化」戰略。
  • 2020汾酒封藏大典匠心傳承,「活態文化」開啟汾酒全面復興
    汾酒樣板,千年不曾間斷的創新與堅守眾所周知,汾酒封藏大典始於2016年,通過對品質、文化、歷史、工藝等多方面的展示,不僅將汾酒千年文化底蘊,真真切切展現在行業和消費者面前,還將博大精深的汾酒歷史,原原本本傳遞到市場當中,成為汾酒標誌性文化符號
  • 傾力打造新時代遼寧文化形象——全省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
    今年獲獎的幾部作品都是以重大時間節點和歷史事件為背景創作生產出來的。  第二,嚴把質量關口,抓好重點環節。堅持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催生更多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的作品。重點抓好創作源頭,抓好打磨提升,抓好項目扶持,抓好隊伍建設,抓好閱研審讀環節。  第三,堅持創新精神,嘗試強強結合。堅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全過程,重點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資源創新。
  • 文化大講堂開進杏花村,李秋喜首談汾酒「活態文化」戰略
    2019年,汾酒營收、淨利潤已經分別是10年前的5.6倍、5.8倍,「汾酒速度」得到行業公認,「汾酒復興」也進入歷史最佳時期。進入2020年,站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規劃編制之年,汾酒為未來發展確立了「活態文化」的核心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