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為橋,助推中國文學「走出去」

2021-01-10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3年前的夏天,來自緬甸的翻譯家、漢學家杜光民第一次來到北京,這也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那一年,他因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青年成就獎」而踏上這方土地,從此,與中國文學作品譯介的緣分越結越深。今年,當杜光民第三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時,已經翻譯了莫言的《蛙》《生死疲勞》《紅高粱家族》等作品的他即將出版餘華的譯作《活著》。


  日前,由文化和旅遊部外聯局主辦,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中國文化譯研網承辦的「2018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合作研修班」在北京、天津兩地舉辦,包括杜光民在內的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41名出版翻譯界代表、出版家和漢學家,在為期6天的研修活動中與中國作家、出版商、學者圍桌共話,共商中國文學作品翻譯出版,為中國文學「走出去」鋪路架橋。


  文學是了解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窗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縮影。近年來,《三體》《解密》《青銅葵花》《射鵰英雄傳》等一大批中國文學作品在國際市場上廣受歡迎,中國文學「走出去」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亮點之一。


  來自伊朗阿拉梅·塔巴塔巴伊大學的教師孟娜結合自身經驗談到,近年來,中國優秀文學作品很受外國讀者歡迎,其中包括描述中國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化進程的小說,富於濃厚鄉村色彩的作品,以及講述中國歷史事件的作品,描寫都市生活的作品,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科幻小說。通過中國文學作品,國外讀者可以了解中國農村和都市生活的日常,感受中國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以及變化中的世事人文在各個層面的交織等。


  相關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輸出的圖書版權達到10670項,引進的圖書版權達到18720項,其中,相當比例的版權引進和輸出是文學類作品。


  隨著國內外文學雙向交流日益頻繁,翻譯不可或缺的作用越發凸顯。得益於中國文化交流的蓬勃發展,翻譯出版也加快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經歷了兩輪翻譯高潮。」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介紹,第一輪翻譯高潮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翻譯的內容以學習外國為主;第二輪翻譯高潮發生在本世紀初期,與上一輪高潮相比,這次的突出特點是中文翻譯成外文的比例迅速上升,涉及的語種更加廣泛。中國翻譯協會的行業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的翻譯市場上,中譯外的規模第一次超過了外譯中,達到了翻譯總量的54%,這在中國翻譯史上是一個裡程碑式的變化。2014年,中譯外的比例在翻譯總量上進一步上升,達到了60%。


  杜光民認為,將中國文學與文化更加豐富、完整、準確地介紹出去,讓讀者能夠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變化,是他作為翻譯家的責任所在。孟娜也認為:「作為有翻譯能力的漢學家,我們的責任很重。我們要了解中國優秀的、符合各國需求的圖書和作品,將其翻譯成我們國家的語言,介紹給人民。通過這樣的譯介工作,其他國家的讀者可以了解中國人的生活、精神和歷史,可以感受到中國的靈魂。翻譯家要給外國讀者提供一條了解中國文學的途徑,增進人類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翻譯家都是一個文化使者。」


  然而,由於語言習慣、文化認知、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意象及其內涵翻譯成外文,有時候達不到預想的效果。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文學在發展,海外漢學也在發展,但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各國譯者、出版人共同努力、持續耕耘。


  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進口管理司副司長趙海雲認為,中國出版業還沒有形成從選題、翻譯、編劇、推廣強有力的專業化產業鏈條,國際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道遠。為此,為進一步促進中外文學的翻譯交流,他建議,一是提升對外翻譯出版的質量,重點支持優秀作家和翻譯家的作品;二是創新交流方式,比如譯研網正在實施的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將支持更多的海外作者和漢學家寫作關於中國的作品;三是搭建對話交流的平臺,鼓勵和支持中外作家、出版家、翻譯家、編輯交流溝通。


  啟動於2015年的中外文學出版翻譯合作研修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架起的中外友好交流之橋。「研修班以文學出版為基礎,以翻譯合作為橋梁,有力地推動了中外文學出版作品譯介合作,推動中外優秀文學作品互鑑傳播,增進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與友誼。」文化和旅遊部外聯局副局長朱琦表示。


  「翻譯家翻譯的大量國外作品滋潤了我,使我走上了文學的道路;又有大量的翻譯家把我的作品傳播到各個國家,讓我的讀者一下子擴展到了全世界。」作家麥家感嘆,「我們對翻譯家的尊敬,應是由衷的。」(付瓊)


  原標題:翻譯為橋,助推中國文學「走出去」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亞馬遜助推中國圖書走出去 18本書即將翻譯出版
    迄今為止,亞馬遜已經將18本圖書列入翻譯出版計劃,其中的13本已經完成了翻譯出版,5本曾經登上亞洲文學排行榜銷售冠軍。圖書翻譯任重道遠近年來,我國出臺了相關政策,大力扶持文化走出去,文化走出去前景利好。在圖書出版行業,各種翻譯類別的資助以國家為主導,搭建了各種國內外翻譯交流中心和平臺。
  • 中國舉辦高規格文學翻譯大賽 助推中國文學走出去
    「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啟動儀式2日在北京舉行。這是中國首次舉辦如此高規格的翻譯比賽,旨在激勵國內外優秀的中外翻譯人才關注中國文學和中華文化,以高質量的譯作讓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國。     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籍作家。
  • 翻譯如何助力中國文學走出去
    翻譯已成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短板。中國文學的翻譯難在哪?中國文學能否找到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8月25日至29日,由文化部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的2015年中外文學翻譯研修班在北京舉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餘名翻譯家、出版人與中國作家齊聚一堂,共話中國文學的翻譯出版之道,以期為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與國際傳播搭建一個跨國合作的新平臺。 為作家和翻譯家搭建溝通渠道     「作家走出去需要一個契機。」
  • 精準的戲文翻譯助推戲曲「走出去」
    精準的戲文翻譯助推戲曲「走出去」 2018年03月12日 09: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朱玲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中俄學者合作翻譯宋詞 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
    其中,以詞為文體的詩歌創作到宋代達到極盛,從而也出現了以柳永、歐陽修、蘇軾、李清照、陸遊等人為代表的一大批的宋詞名家。但由於各國文化背景不同,語言差異等方面,翻譯難度較高,文化「軟實力」輸出相對較難。隨著近年來中外學者的不斷協同合作,諸多文化瑰寶正在加速推向海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原部長李肇星(右一)會後向俄羅斯詩人贈書。
  •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翻譯的「無為而為」
    「為之於未有」。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一直在逆浪前行,但透過「面子」看「裡子」,總體來說,中國文學仍然是我們主動「送出去」的多,賣出去的少。
  •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最大瓶頸在翻譯
    對「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譯介與傳播」,蘇煒根據個人經驗與域外觀察,有著深切獨到的思考。    當代文學走出去:    最大瓶頸在翻譯    中華讀書報:首先祝賀您獲得了耶魯大學2019年的最高教學獎——「理察·布魯哈德優秀教學獎」。
  • 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
    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的文章再次引發了中國文學的地標熱議,文章作者為美國著名的漢學家葛浩文,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儘管中國文學作品海外傳播的數量較先前有所增加,但相關譯作銷售並不可觀,且就影響力與聲望而言,地位不及村上春樹或卡爾維諾。原因繁複:翻譯的難度不同;不同國家地區對中國作家的接受度也不同;中國文學作品大多並非商業出版,而屬於學術出版;國內缺乏專業的作家代理人進行更專業的推廣包裝和介紹等等。  再說到中國當代文學創作,在世界眼中缺憾還是不少的。
  • 怎樣通過翻譯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大衛·霍克思教授為了專心翻譯《紅樓夢》,辭掉了牛津大學的教職。(資料圖/圖)中國對外影響日隆,讓學術界也熱鬧起來。著名翻譯家、浙江大學教授許鈞先生撰文指出,要通過「文化譯介」,助推中華文化走出去,甚至要改變中譯外被重視不足的問題。確實,目前中國文化還未在海外邁開雙腿,來去自由,而更像坐在輪椅上,上坡的時候尚需有人「助推」一把。但過度依賴「助推」,對中國文化在海外的自足發展,並不一定有利。中國文化的對外譯介,尚且存在人才不足的瓶頸。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曾稱,中國真正合格的中譯英人才不足百人。
  • 論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去:圖書欲出 翻譯先進
    最近,美國中文翻譯家徐穆實(Bruce Humes)在個人網站上刊出公開信,就中國有關機構近年來推動的文學外譯提出若干具體建議,將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戰略落到實處:  建立「駐地翻譯」基金,積極徵募外國翻譯家到中國短期居住,體驗中國文化,結識中國作家、翻譯家和出版人(受惠對象應注重國別和語言的多樣化,避免過度集中於英
  •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難在哪裡
    「上述經歷看似是一個笑話,卻折射出中國當代文學在國外傳播不容樂觀的現狀。」白燁說。3月29日,由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當代文學精品海外譯介與傳播論壇」在京舉辦,與會的作家、評論家及出版界人士,圍繞「中國當代文學如何走出去」的話題,展開了一場思想的碰撞。
  • 網絡文學走出去 風景這邊獨好
    當年明月的代表作《明朝那些事兒》已被譯為日、韓、英等多國文字出版發行。   網絡文學在中國的興盛,至今只有短短16年。但是,網絡文學的版權輸出情況卻風景這邊獨好,取得了相當驕人的成績,在中國當代文學對外譯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分量,是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新渠道,也是傳播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弘揚中華文化、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的新途徑。
  • 版權、翻譯……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還需「爬坡過坎」
    「世界上從未有過這麼多人閱讀中國網絡文學作品。」正在熱帶濱海旅遊城市海南省三亞舉行的首屆海南島國際圖書(旅遊)博覽會上,諸多受訪者都談到中國網絡文學作品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廣受歡迎,為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提出看法。
  • 翻譯家徐穆實呼籲:請把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戰略落到實處
    二,放寬籤證條件,以使翻譯家工作期間合法居留中國,即便他們為外國出版商譯書。    三,辦好網站,多搞活動,幫助中外翻譯家們溝通和交流。    外國翻譯家是文學出口生產線上的關鍵環節    徐穆實的公開信已經在海外的中國文學翻譯圈內引起了共鳴。他隨即接受了讀書報記者的採訪,談及信中的未盡之言,首先是「走出去」戰略的路線問題。
  • 對外翻譯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對外翻譯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2019年07月24日 07: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美娟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傳統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中國傳統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京召開
  • 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非文學問題
    非文學圈的人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中國文學走出去靠的是作品的質量,「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是優秀作品就會走向世界。當然,中國文學要走出去必須有高質量這個硬體。然而,在當代社會,中國文學要走出去除了高質量這個必要條件外,非文學因素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譬如,《白鹿原》出版20年為什麼一直沒有英文版?中國作協副主席、《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說「問題出在我身上。」
  • 南京跨年詩會 | 許鈞:產生共鳴,翻譯家助力中國文學「走出去」
    在很多國家,他的作品深入人心,法國人經常會把莫言的作品跟法國最偉大的作家拉伯雷去相比,在法國人的眼裡,莫言善於講故事,他的故事具有歷史的維度、社會的廣度和文學的深度。    翻譯家與作家之間是一種歷史的奇遇,一個好的翻譯家,要善於去發現好的作家。
  • 中國文學走出去,切忌簡單迎合西方
    另一個方面,我們也經常抱怨西方的漢學家在中國經典外譯中存在不忠實、不準確的地方。殊不知,他們正是出於自己的文化自信、自覺和西方社會所需才那麼做的,我們卻過多地從字面意思和機械對等諸方面去作簡單的技術評判。  當然,譯文越是忠實原文,就越能看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可是,中國文化走出去不是一朝一夕、一廂情願或一蹴而就的事情。
  • 張煒:文學走出國門需要好翻譯
    原標題:張煒:文學走出國門需要好翻譯 山東省作協主席張煒新書發布會現場(韋輝 攝)張煒接受媒體採訪(韋輝 攝)中國作家館內陳列的張煒著作(韋輝 攝)  大眾網北京8月29日訊(記者 韋輝)「中國文學要走出去需要好的翻譯,外語好不等於有文學語言」、「當代人並能說誰是大師,需要時間的檢驗,最少得一百年」。
  • 2019年國比論壇「文學與世界」專場聚焦中國文學走出去
    與此同時,文學翻譯對於中國文學走出去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也引起了與會嘉賓的熱烈討論。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候任主席、普林斯頓大學惠特曼學院院長桑德拉·伯曼結合自身地執教經驗談到,當下世界對漢語及中國文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她說,在普林斯頓大學,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學習漢語,他們對漢語與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國,了解優秀的中國文學與中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