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讓人熱血沸騰的電影,賽車題材必須擁有姓名!緊握方向盤,油門踩放,看著數字不斷躍升,腎上腺素燃燒,直至熱淚盈眶,賽車電影總是能讓人熱血沸騰。
不過近幾年優秀的賽車電影卻乏善可陳,2013年的《極速風流》,「錘哥」克裡斯·海姆斯沃斯和丹尼爾·布魯爾一起演繹了雙雄對決,電影口碑好到爆炸卻票房慘澹;在觀眾中最具名氣的《速度與激情》系列也是一年更比一年差。
真的沒有好看的賽車電影了嗎?
當然不!這部根據紀實小說《地獄駕駛: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賽》改編的電影,上個月剛在美國上映,口碑就爆了。
《極速車王》
本文有少量劇透。
1
影片原名《Ford v. Ferrari》,直譯過來就是福特大戰法拉利,《極速車王》這個中文譯名有點在蹭《極速風流》熱度的意味,而且乍一聽還挺low,不過影片內容可比這個譯名要「高大上」許多。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二戰後美國嬰兒潮這一代,年輕一代開始更喜歡標新立異的跑車,法拉利的賽車連續在勒芒耐力賽中獲勝,成為年輕一代追捧的對象。
而福特則面臨銷售額持續下降,儘管如此,福特公司保守一代仍然沒有改革創新之意。
但也有人想尋求突破,比如福特公司的Lee就提出了一個大膽建議:收購財務狀況並不好的法拉利,開發跑車產品線。雖然我們公司創新不行,但咱大公司有錢啊。
當然,這次收購沒有成功,這反而燃起了福特二世的鬥志,直接宣布向法拉利開戰。
引發這次大戰的導火線,是法拉利一句對亨利福特的諷刺:「你不是亨利·福特,你只是亨利·福特二世。」尊嚴受損的福特二世決定調集最好的工程師和最好的賽車手,用一輛福特製造的跑車在勒芒耐力賽中擊敗法拉利。
而這位被選中的最好的工程師就是卡羅爾·謝爾比。他是首個贏下勒芒的美國賽車手,卻因為心臟問題不得不退居幕後。
工程師有了,那賽車手呢?謝爾比找來了他心目中最厲害的賽車手肯·麥而錫。這個清瘦的男人雖然面容憔悴疲憊,但眼神中卻透露著堅定。單從外表上來看,這人就不好相處,他的純粹和一意孤行也為後面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雖然車手和設計師都是頂尖的,但這個新組建的賽車團隊卻面臨著重重困難,其中最大的阻礙,反而來自甲方爸爸——福特公司。在資本家眼中,利益永遠是排首位的,賽車夢想?不存在的。
2
從片名來看,法拉利和福特應該是電影的兩大主角,其實不然,謝爾比和肯才是本片的中心人物。和其他電影中的雙雄戲不同,本片的兩個男人是惺惺相惜的好友,他們互相成就,攜手並進,一同追逐心中的賽車夢。
雖然這個故事很傳統俗套,但光看兩大男主就已經能振奮人心了。
飾演卡羅爾的馬特達蒙,年輕時是俘獲萬千少女的氣質帥哥,《火星救援》《拯救大兵瑞恩》《心靈捕手》,部部都是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的經典,還曾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演技也是經過世界觀眾蓋章認證的。
再來看另一男主角貝爾,更是帥得驚天地泣鬼神,演技同樣不俗,今年奧斯卡的最佳男演員中就有他提名,雖然與小金人失之交臂,但對觀眾來說,他已經是影帝了。
在本片中,兩大影帝同樣貢獻了張弛有度,不留痕跡的真實演技。貝爾為了貼近這個角色,更是在增肥演完《副總統》中的迪克·切尼之後的7個月,直接減重約31.5公斤,成為了這個50年前的車神本神。
演員的敬業和精湛演技讓這部電影在一般水準之上,同時作為一部賽車題材電影,本片的拍攝製作也下了很大功夫。
片中花了不少篇幅去去表現一輛賽車的細節,比如剎車系統,穿插著專業的賽車理論知識,比起《飛馳人生》這樣講情懷的電影來說,更專業,相信也會更受賽車迷的喜愛。
多場成本到位的賽車戲也會讓人過足癮。蜿蜒曲折的賽道上,左躲右閃,騰空飛馳,煙塵四起,各種引擎轉檔、控制設備操控的聲音層次細膩分明,加上臨場感十足的攝影和剪輯,讓觀眾隔著屏幕都能真實感受賽車所帶來的速度與刺激!
大量主觀視角的賽車鏡頭更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途中出現的小意外和故障讓觀眾的心跟著緊張,影片對激情和速度的極致還原簡直不要太優秀。
3
乍一看《極速車王》是一部賽車電影,激情與速度齊飛,讓人腎上腺素飆升,大呼過癮。但刺激的外殼之下,這還是一部人物傳記片,是細節豐富的年代電影,還是充滿幽默和轉折的劇情片。
精彩的賽車戲之外,影片對於人物形象性格精彩的刻畫,人物間細膩動人情感的表達以及耐人尋味的主題表現,都展現了它作為傳記片的獨特魅力。
靈魂人物當屬車神肯,除了他對賽車的執著和熱愛,他與妻子,兒子,朋友間的深厚情誼同樣讓人感動。
肯與卡羅爾,是隊友,也是知己。他們都同樣熱愛賽車,享受速度的極致快感。但兩人性格截然不同,一個傾向於妥協,一個則相對偏執和堅定,當出現矛盾時,他們不會力圖去改變對方,而採用最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像小孩子一樣打一架。
而肯的妻子和他,堪稱是靈魂伴侶,兩人既像初戀情人一樣親密,又像摯友一樣互相理解。妻子看到肯和謝爾比打起來時,第一反應不是勸架,而是坐在旁邊的椅子上,悠閒地看起了報紙。她理解他們的友誼,她知道這是一場朋友間的和解。
而影片中肯和兒子的關係,有點像《飛馳人生》中的設定,兒子是他的頭號粉絲,是他的狂熱崇拜者,愛他敬他懂他。
與肯這邊的神仙友情,親情相對的,是福特公司的奸詐嘴臉。一開始,福特公司似乎是以正面形象出場的,福特二世首次坐上賽車,被車速驚到大哭的場面,還為這個肥胖的老人增加了幾分可愛的色彩。
然而後面的劇情卻出現了反轉,對利益至上的資本家來說,幫他們打敗勁敵的團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這場賽事中為公司打廣告,肯與卡羅爾拼命追逐的賽車夢,只是資本方重金砸下的宣傳策略而已。
影片反覆提及二戰,謝爾比在二戰時曾經在空軍服役,肯則是二戰時的坦克手,從他們身上能看出經歷過二戰的那一代美國人身上不服輸的拼勁兒,但福特這家可謂「美國驕傲」的知名民族品牌,到最後卻充當了小人嘴臉,反而一直被視作反派的對手法拉利對肯致以了敬意。
親情,友情,妥協與堅持,調侃與暗諷,振奮人心的賽事之外,這是一部層次太過豐富的傳記片。引擎的轟鳴聲中展現的不僅是對激情與夢想的追逐,更是道不盡的人情冷暖。
影片最後,肯在沒有對手的曠野中疾馳,帶著對夢想,朋友,家人的魂牽夢繞,駛向一團火光。
真正的熱愛,是與結果無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