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蘇州,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拙政園。
明正德四年(1509年),拙政園由王獻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晉朝《閒居賦》的一段話:「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有樸實之人在自家花園為政的巧意。史籍上記載王獻臣曾委託畫家文徵明做設計,並存文氏之《拙政園圖》、《拙政園記》和《拙政園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畫出園林的面貌和風格。當時,園面積約13.4公頃,規模比較大。園多隙地,中亙積水,浚沼成池,池廣林茂。有繁花塢、倚玉軒、芙蓉隈及軒、檻、池、臺、塢、澗之屬,共有31個景點。整個園林竹樹野鬱,山水瀰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鬱的天然野趣。
踏入拙政園,首先讓人覺得喜愛的,便是各種各樣的奇石。
或者,各人喜好不同,對於景色的偏愛也自有不同,就像同一塊太湖石,每個角度呈現給人們的姿態都不一樣,而每個人所喜愛的角度也各有不同。
拙政園裡除了眾所周知的太湖石外,還有昆石、靈璧石和大理石等等。當然,喜人的,還當是適合做園林裝飾的,具「皺、漏、瘦、透」之美的太湖石。
江蘇太湖石指江蘇太湖產的石頭,多窟窿和褶皺紋理,可造假山,點綴園林庭院等人文景觀。古人云:「錯落復崔巍,蒼然玉一堆。峰駢仙掌出,罅拆劍門開」。把我們引入這種千古名石營造的意境之中。太湖石為我國古代四大玩石之一(因產於太湖而得名,它是指產於環繞太湖的蘇州洞庭西山、宜興一帶的石灰巖,其中以黿山和禹期山為聞名。) 太湖古稱震澤,又「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蹟,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太湖面積2425平方千米,湖岸線長達400公裡,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故,古代地質造地運動遺留下了豐富的石材。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裡。而實際面積受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大大縮減,湖底潛出,因此石材料雖然豐富。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即使其石使用便捷,由於環保而適當限制開採。太湖石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常用的石料,或單獨擺設,或疊為假山。太湖石原產蘇州洞庭山太湖邊,由於長年水浪衝擊,產生許多窩孔、穿孔、道孔,形狀奇特竣削,自古受造園家青睞。太湖石有三種:白太湖石、青黑太湖石、青灰色太湖石。採石工人攜帶工具潛水取石,用大繩捆綁,吊上大船運往工地造園。 明畫家造園家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寫道:「太湖石在水中者為貴,歲久被波濤衝擊,皆成空石,面面玲瓏。」太湖石屬於石灰巖,多為灰色,少見白色、黑色。石灰巖長期經受波浪的衝擊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在漫長的歲月裡,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細琢、曲折圓潤的太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