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茶之名或成專用,企業喜憂兩重天
時報記者 吳偉瑋
5月26日,國務院批准涼茶等518個項目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粵港澳的21家涼茶生產企業擁有的18 個品牌54個秘方及術語,將受到《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及我國有關法律永久性保護。而其它散布街頭巷尾的成千上萬間涼茶鋪將面臨著再也不能使用「涼茶」這一名稱的危機,涼茶麵臨重新洗牌。
入選企業 擴大網絡開拓市場
一杯小小的涼茶成功進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對於整個涼茶行業來說,是一個足以決定企業命運的事件。據廣東省食品協會有關人士解釋,除這21家企業外,分布在城鄉的其他涼茶企業和配方,並不在文化遺產保護範圍之列,甚至不能再使用「涼茶」這個名稱,也不能以涼茶功效術語宣傳自己的產品。對此,各方意見不一,入選的21家企業可以名正言順經營市場,而落選的企業則面臨如何競爭如何生存的難題,是繼續賣「涼茶」還是賣「草本飲料」?
涼茶申遺成功後,記者採訪了多家被列入名單的企業,他們無一例外地表示會借這次機會大規模擴大店面網絡全力開拓市場。徐其修涼茶的負責人徐星權表示:今年他們的重點放在廣州市場,將會在廣州增開200至300家新店。
而同在大佛山起家的健生堂也表示,今年在全省將會增加店鋪1000家左右,絕大部分是加盟店,但是在廣州將採用直營的方式經營,目標是新開50家店以確保健生堂在廣州的影響。事實上,健生堂早已經將廣州作為他們的重點區域市場,他們去年就將公司總部從佛山搬至廣州。除了傳統的店鋪經營外,健生堂還將推出易拉罐和其它形式的獨立包裝產品,以適合市場需求,而且還考慮開拓商超等銷售渠道。
春和堂的有關負責人認為,涼茶申遺成功對於入選的企業來說是利好消息,下一步春和堂將考慮在包裝上體現成功入選,並以此進軍外省市場。
未入選企業 擔心生存問題
只有21家入選企業的產品才叫涼茶,這個說法受到眾多未入選企業和涼茶鋪的質疑。記者在下渡路採訪,未入選涼茶鋪的店主非常震驚,「那我們這個叫什麼?」店主一臉疑惑。如果按照規定,未入選的企業的產品只能叫「植物飲料」或者「植物提取飲料」,他們也不能宣傳其有「清熱解毒」等功效了。
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涼茶市場並非壟斷性的市場,如果沒有工商部門的介入,現有其它涼茶鋪的產品不叫「涼茶」是不現實的。很多企業會打「擦邊球」,換包裝換概念或者其它的營銷手段。讓消費者自己選擇,自己評判,企業是靠產品競爭,靠口碑競爭,而非獎項或其它。此次未入選的企業將爭取進入名錄,市場永遠在變化,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企業。
一家未入選企業的代表認為,涼茶保護不能因企業而分類。他打了個比方,京劇、中醫也是首批「入遺」項目,如果按照「廣東涼茶邏輯」,做得好的一些企業才受保護,是否只有梅蘭芳演唱的才能叫京劇,周信芳、北京票友、洋票友唱的就不能叫京劇?他認為這種邏輯說不過去。
消費者 涼茶會否藉機升價?
除了涼茶企業本身對申遺極度關注外,消費者擔心涼茶價格會因市場洗牌而上漲。喝了30多年涼茶的市民黃先生聽說沒有「申遺」的涼茶鋪有可能不能再稱之為涼茶,擔心如果涼茶市場被入選的大企業大品牌佔領,小涼茶鋪沒有生存能力之後,涼茶的價格會上漲。
「我覺得涼茶清涼降火,已經成了生活的必需品,我50多歲了,從小喝涼茶,我家人也經常喝。我常喝廣州本土的涼茶品牌,價格低於大品牌。如果涼茶只剩下個別大品牌,涼茶是否還能成為低收入人群的日常飲品?」市民李女士亦表示憂慮。
對於市民的擔心,有專家認為,申遺對涼茶的價格應該沒有影響,漲價的因素應該是原材料漲價、市場需求等。申遺成功的企業應該不會因此讓自己的產品漲價。申遺只是對品牌的肯定,樹立一個領先的形象並得到保護。
另有業內人士認為,等今年下半年規範涼茶行業的標準出臺之後,涼茶市場的格局必然會起一些變化。不符合規定的涼茶鋪應該不能叫做涼茶、不能再隨便宣稱其有治療疾病的功效。對消費者來說,能喝到更放心、更有效的涼茶,而價格要看市場調節,市場規範以後,劣質低廉的涼茶將被淘汰。
觀點
國遺榮譽屬於整個行業
廣東國際華商會常務副會長、廣州黃振龍涼茶公司董事長黃富強說:「國遺」的榮譽,不僅僅只由列出來的21家企業獨享,而是屬於整個廣東涼茶的行業的,因為正是遍地開花的涼茶店,才讓專家們認可了廣東涼茶。他否認現在流行的一種說法:其他沒有列入「國遺」的涼茶不能再稱作涼茶,而要改名為「飲料」。「涼茶的名字不用改,只不過國遺明確將嚴格保護的54種配方分別由專屬的品牌獨享。」黃富強如是說。
涼茶申遺消費者受益
健生堂高層管理人員認為:做涼茶,最重要的是對身體安全,其次才是功效。申遺的成功,除了保護了消費者的利益外,其實也保護了企業的利益。據其分析,雖然涼茶只是食品,可以隨便飲用,但它畢竟是具有藥性的中藥成分,沒有經過藥理和毒性試驗的涼茶,飲用後可能會對身體產生傷害。而做藥理和毒性試驗,必須投入相當大的資金,需要長達數年的時間和至少數百例的臨床試驗,一般涼茶店根本沒這個條件。所以規定21家企業外的企業和配方不得使用「涼茶」名稱,其實受益最大的是消費者。
記者觀察 涼茶申遺起爭論映射行業標準缺失
涼茶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後的喜悅被不絕於耳的爭議淹沒。導火線源自廣東省食品協會負責人張俊修稱除受文化遺產保護範圍的21家企業外,其他涼茶企業和配方,並不在文化遺產保護範圍之列,甚至不能再使用「涼茶」這個名稱,而只能叫「植物飲料」,並且不能宣傳其「清熱解毒」等涼茶功效。此話一出質疑聲此起彼伏:「這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初衷背道而馳」、「如果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名,行種種壟斷和貿易壁壘之實,就變得非常荒謬」……涼茶行業持續被關注,炒作涼茶名稱的是非並非公眾的本意,從中暴露的行業問題卻不容忽視。
一些榜上有名的企業雖然因為擁有受保護的機會而高興,但對一心想把市場做大做規範的他們來說也心存許多疑惑:單用文化遺產保護的措施就可「高枕無憂」?一般來說,瀕臨滅亡,有可能被遺忘、失傳的情況下才採取保護,而時代在飛速發展,涼茶企業積極謀求做大,走出廣東,傳統與現代無論觀念還是形態肯定會發生衝突。如何解決?
在嶺南地區流傳一千多年的涼茶是與時俱進的。鄧老涼茶在2003年上市之初就率先提出「現代涼茶」口號,從傳統涼茶中成功突圍,短時間內發展成為少數主流的涼茶品種之一。此外,白雲山和黃推出的「口焱清」雖然是傳統涼茶,但為方便消費者,其無論包裝及營銷策略都透出現代感。這些現代版的涼茶在發展之初就有了「文化遺產」高貴身份,但從現代發展的思路來看,保護本身是否就是一種矛盾?而且文化遺產規定若秘方擁有80年歷史,而且經鑑定為文物的,可依照相關認證繼續申報為文化遺產。有人質疑市場上新出現的新產品就不能以涼茶身份在市場上推廣?為此,有識之士提出用非遺產保護來區分涼茶有點牽強;用標準來區分或更合適。儘快制定科學的、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行業標準呼聲顯得尤為迫切!
業內人士提出除了文化遺產保護措施外,讓法規護航十分有必要。首先,衛生部公布的110種藥食同源的草藥數量應進一步放寬,按國家規定藥食同源的110種中草藥才可使用於食品中,但涼茶裡所使用的中草藥有近200種,應提供合法使用那些不在110種中草藥裡的草藥的法規保障;其次,允許涼茶宣傳功效,而不是說不在54個品牌之列的「植物飲料」就不能宣傳涼茶功效;其三,涼茶行業應該自律。在涼茶高速增長的同時,一些雜牌涼茶鋪為增加功效在涼茶中添加西藥等已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衛生問題是涼茶鋪的另一個黑洞,如果抬高行業門檻,淘汰一些資金小、操作不規範的小涼茶鋪,提升自身品牌後,消費者對涼茶的信賴度才能進一步提高;最後,涼茶的定義應通過行業標準來界定,而不是通過文化遺產保護的企業、品牌才叫涼茶。值得期待的是,首部涼茶行業標準正在接受廣東省質監部門的審批,預計今年下半年正式出臺。
行文至此,想起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居民。據說他們對當地文化保護與眾不同。他們蓋新房用的材料、新房表面的形式看起來跟他們的老房子完全一樣,但是內在的一切設備都是現代化的。遊客問他們為什麼還要建成傳統老房子的模樣,他們認為那是他們的尊嚴,因為全世界只有他們有這樣的房子,所以必須要保留。或許,對於涼茶企業來說,在文化遺產光環籠罩下,創新推出與市場規律相適應的營銷手法,才是保護的最高境界。
時報記者 吳佶誼
首批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企業名單
廣州養和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廣州養和堂鄧老涼茶有限公司
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加多寶飲料食品有限公司
廣州香雪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健生堂保健品有限公司
廣州黃振龍涼茶有限公司
英德市權祥涼茶有限公司
(佛山徐其修涼茶有限公司)
廣東益和堂製藥有限公司
中山市嘉樂飲料有限公司
東莞市春和堂食品有限公司
廣州金葫蘆涼茶有限公司
廣州白雲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
廣州星群(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寶慶堂食品飲料有限公司
汕頭市積士佳食品有限公司
廣州潤芯堂涼茶有限公司
李氏百草(珠海)有限公司
廣州清心堂涼茶連鎖有限公司
廣東杏林春涼茶有限公司
佛山市順德東方罐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