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開幕

2020-12-07 杭州網

「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

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

展覽信息: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承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

協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

支持單位:潘天壽基金會中國書畫名家館聯會

杭州網訊 12月6日,由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主辦的「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在潘天壽紀念館開幕。

「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畫家個展,而是通過畫家個案思考中國畫筆墨的特質及其如何在當代傳承創新的系列性展覽。

「先生」指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美術學院以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抑非、潘韻、顧坤伯、陸儼少、黃羲、陸維釗等為代表的老教師群體,他們堅守筆墨核心,在社會風雲變幻的時代堅持文化自信,自主構建了獨立的中國畫教學體系,影響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

潘天壽給國畫系花鳥班學生上課

系列展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師從這些老先生的學生為觀察點,通過這些學生講述老先生如何教學傳授,他們又如何體會傳習、探索創新,來梳理當時中國畫教學的體系文脈,展現中國畫筆墨的精髓,中國畫教學和創新的獨特性,以及中國美術學院深厚的筆墨傳承積澱。

展覽所涉及的一些探索性內容,也是試圖為中國畫筆墨在當下及未來的發展提供思考和討論的空間。展覽中展出的老先生的手稿或課徒作品,很多是首次露面,對研究老先生的教學理念,豐富中國畫教育史,皆具有積極意義。

以回憶的方式,記得先生;

以傳承的方式,記得先生;

以創造的方式,記得先生!

此次展覽以年近八秩的姜寶林先生的中國畫筆墨學習和研究的歷程為觀察點,展示姜寶林先生對潘天壽等老先生筆墨的理解,對他們教學方法的回憶,以及他自己又如何在筆墨傳習中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

一筆一墨,耀文含質——關於筆墨的學問

筆墨是中國畫的核心語言,也是世界上最具民族特色的繪畫語言。所謂的「筆」和「墨」,從它的物理意義來看,是民族書畫藝術的書寫工具。當「筆」與「墨」連在一起——「筆墨」時,意義就完全不同。它成為民族繪畫獨特的語言,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繪畫的代名詞,成為一種具有高度精神性的藝術載體——中華民族獨有的筆墨藝術。

潘天壽《幽馨》

筆墨藝術的基本語言是筆墨,這是筆墨藝術的根本標誌。潘老認為,宋元之後,中國畫進入文學化時期,到明代筆墨的獨立審美性已達高峰。毛筆、水墨、宣紙互相配合所產生的筆墨變化和趣味,都使得中國繪畫具有了「高度藝術性的線條美」。

筆墨作為中國畫的基本語言元素,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形成了嚴格的法度和規範,使中國畫成為程式的藝術。中國畫的用筆,給人的不僅是視覺形象,還包括精神層面、文化層面的東西,內涵特別豐富,而這種內涵的豐富性,靠的就是中國畫的一筆一墨,一根線、一個點的嚴格規範要求。

吳茀之紫藤1972

可以說,筆墨是每一個中國畫畫家一生的功課。此次展覽將展出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顧坤伯、陸儼少等精品、課徒稿以及蕭雲從、梅清等明清書畫家作品近60件,這些作品生動展現老一輩國畫大師對筆墨之道的理解。

關起門來做學問——以回憶的方式,記得先生

1957年中國畫系開始分科教學,潘天壽院長傾其全力在國內聘請「畫得好、學問好」,能傳授中國傳統繪畫文化的畫家來任教。於是當時的國畫系由顧坤伯、陸儼少先生先後執教山水,另外還有潘韻、姚耕雲、童中燾等先生。當時系裡老先生們濟濟一堂,文人畫的寫意精神和筆墨傳統在教學中得以延續。

1965年浙江美院暑期畢業班師生合影

也正是此時,姜寶林先生進入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科學習,在讀書期間,老先生們上課,教的就是怎樣用筆,示範的也是怎樣用筆,以此作為中國畫教學的基礎和核心內容。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儘管個性不一,教學方式也不盡相同,但先師們無不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教筆墨技巧,更教藝術精神。時至今日,姜寶林回憶起老師們的教導依然歷歷在目:

「以前老先生給我們上課評畫的時候,一再告誡,不能劍拔弩張,但是潘老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化腐朽為神奇,因為藝術沒有定律和公式,藝術只有創造。」

「顧坤伯先生善用圓筆中鋒,圓厚蒼秀,尤擅長幹筆皴擦的積墨法,畫風特別適合山水畫初期教學,不會走偏。他上課很少講,他的授課方式就是親筆示範給學生看。」

潘天壽羅漢圖

顧坤伯江城如畫1959 年

「陸儼少先生初來浙美時,學校安排他在大華飯店吃住,他一則認為與學生脫離,二則來去不便,於是院裡安排他住進國畫系三樓樓梯上方的小房間,僅能放下一張單人床和一張兩鬥的小書桌,陸先生很開心,早晚到學生教室走走轉轉,不分年級的指導學生書畫。陸先生沒有專題講座,也不善言談,給學生的指導方式就是畫給你看。」

「陸維釗先生上書法課非常特別。他的第一堂課,讓我們自主寫一幅作品交給他,他根據每個人的筆性,結合學生不同的稟賦、氣質,再指定他寫什麼帖。陸先生主張定了某一個帖之後,三五年不要換,因為一本帖寫熟、研究透,就基本把握了書法的基本規律。淺嘗輒止,經常換帖容易寫油,而不能知其所以然。」

陸儼少山水1996

陸維釗書法1973

「吳茀之先生是當時國畫系的系主任,他一般給高年級學生上大寫意課,經常在高年級教室裡看到他的新作。他是潘老之外僅有的能講能畫的老師,每年年終陳列在走廊的學生作業,他都興致勃勃地點評。在教學上強調中國畫的以線寫形,提倡人格教育。」

當時,以潘老為代表的浙江美院的老先生們有一句口頭禪:「關起門來做學問。」說的就是藝術一定要甘於寂寞,要下苦功,每天風風火火做不了學問,必須關起門來、靜下心來,遠離功名,才能把學問做深、做透。

通過姜寶林先生的回憶,我們仿佛跨越了半個世紀回到老先生們的課堂之上,他們的獨特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值得反思與借鑑。

轉益多師——以傳承的方式,記得先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自己的授課老師之外,姜寶林先生也向當時的大家像黃賓虹、齊白石、石魯、李苦禪、崔子範、張朋、徐生翁等先生學習,同時也收藏古代大家的作品作為研究學習,即使作品只有一個閃光點,也把它吃透消化。這樣不拘一格,兼容並蓄,才能吸收多方面的筆墨營養。

任薰花鳥芍藥圖

這幅畫一是形式感強,左邊芍藥花後面的石頭加的好,襯託出前面;二是線條的穿插構成處理得好,很有節奏,亂而有序,畫面結構嚴謹。用筆細而不弱,敷色清雅,沒有他常見的習氣,甚是佳作。——姜寶林

蒲華墨梅

隨意而不邋遢,是這幅畫最大的特點。題款書法與梅花是一種筆性,隨意、鬆動、溫厚,題款位置也很巧妙,與下面梅花形成一個平面,使畫面有松有緊。——姜寶林

高鳳翰山水

這幅畫與高鳳翰常見的風格不一樣,很有平面性,很有節奏韻律,我學習他平面中石頭的構成,有形式美感。——姜寶林

梅清仿沈石田溪堂消暑圖

梅清符號意識很強,其樹、石、山水都有固定的程式,但是從古人程式和生活中提煉而成,用筆圓厚穩健。——姜寶林

除了文人畫,還以民間美術為師,以外來現代藝術為師,這些學習不是生搬硬套地表面地「拿來拼湊」,而是姜寶林先生對生活感受的表達為終極目標,借鑑和轉化,最終化為自己的語言。

師心而不蹈跡——以創造的方式,記得先生

1962年,姜寶林先生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由潘天壽、陸維釗、陸儼少、顧坤伯親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山水研究生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正是南北相濟、轉益多師的求學經歷,塑造了其堅實而廣博的傳統筆墨訓練,紮實而多樣的筆墨技法,也讓姜寶林先生對筆墨擁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堅守筆墨書寫,同時在形式構成上銳意革新,對筆墨傳統極端『保守』,對形式創造極端『狂妄』,讓自己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獨特的個性。」

1990 賀蘭山一截姜寶林作品

獲「第26屆蒙特卡洛現代繪畫世界大獎賽」大公政府獎

陽光照射下的賀蘭山山石,山石紋理結構呈現抽象美,遠遠看起來都是線的節奏。我以方筆為之,凸顯西北山石的蒼勁雄姿。——姜寶林

空山姜寶林1993

這幅畫我是用宿墨的米點積墨法,但觀念、形式和構成是現代的,追求大塊對比。——姜寶林

「師心而不蹈跡」,師法老師們的藝術思想,也要跳出他們的藝術風格,才是學習他們的正確方式。筆墨如何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姜寶林先生探索著自己的道路:

「我的現代探索,都是建立在對生活有感而發的基礎上,是對生活感受的提煉和升華,不是譁眾取寵的為創新而創新。

我的現代探索,是從中國傳統走出來的,同時是放在世界藝術比較的語境下,而不是在狹隘民族性的小圈子裡的孤芳自賞。力圖使中國畫向現代轉軌,讓古老的中國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藝術。」

金山銀山姜寶林作品2020

「既要筆墨,又要現代」是姜寶林先生的藝術主張。從20歲考入浙江美院起,姜寶林先生拿起毛筆已經58個春秋。而關於筆墨的思索,也持續了58年。這些年的繪畫生涯也使他深刻了解,儘管筆墨表達有不同的方式,但筆墨藝術永遠沒有現成的答案。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我的現代探索,沒有終點,沒有定式,永遠在路上。

此次展覽將展出姜寶林先生各個時期筆墨探索作品四十餘件,旨在通過不同階段筆墨感悟和表現的展示,引發觀眾廣泛的思考。姜寶林先生表示,他非常願意跟大家在學術層面展開討論和交流。

對於回到杭州,來到潘天壽紀念館,姜寶林先生仿佛依然是當年那個問學浙美的學子:「今天,回到母校,在我心裡,這個展覽是向潘天壽等先師的匯報。」

相關焦點

  • 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今天開展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劉楊 記者 章咪佳 展覽時間:2020年12月6日——2021年1月8日展覽地點:潘天壽紀念館(杭州市上城區南山路212號)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由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主辦的「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
  • 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亮相潘天壽紀念館
    12月6日,在南山路中國美院旁的潘天壽紀念館一樓大廳,一場「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正式開展。「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畫家個展,而是通過畫家個案思考中國畫筆墨的特質及其如何在當代傳承創新的系列性展覽。
  • 藝術鑑賞|「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的精髓
    (姜寶林)姜寶林 金山銀山 2020年在這幅畫裡,我主要吸收顧坤伯先生的短披麻和幹筆皴擦,再加上我的思考,和所表達對象的獨特的美,那種春天南方陽光下山樹蔥蘢的感受。(姜寶林)「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畫家個展,而是以20世紀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師從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顧坤伯等老先生的學生為觀察點,來梳理當時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的體系
  • 展覽預告|「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12月6日舉辦
    「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展覽信息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承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杭州市南山路210號,潘天壽紀念館旁)研討會主題:筆墨的現代性展 覽 宗 旨「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畫家個展,而是以20世紀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師從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顧坤伯等老先生的學生為觀察點,來梳理當時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的體系,展現中國畫筆墨的精髓。
  • 如何記得先生?潘天壽年近八秩的學生薑寶林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以創造的方式記得先生 2020年12月6日,由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主辦的「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在潘天壽紀念館開幕。 「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開幕現場
  • 潘公凱、姜寶林、王西京、劉牧:水墨探索與變革的個案剖析
    近期,潘公凱、姜寶林、王西京、劉牧分別在上海、杭州、西安、北京舉辦個展,他們在展覽中均以「筆墨研習」為線索,將個人創作置於中國畫筆墨歷史傳研的語境下進行剖析。他們四人也均在當代中國畫發展過程中從筆墨傳統出發進行了研革,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筆墨語言。
  • 姜寶林:開拓筆墨圖式的現代之路
    姜寶林:開拓筆墨圖式的現代之路于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而姜寶林先生即是一位能夠將傳統筆墨與當代圖式、中國本土繪畫的精神內涵與世界文化藝術的多元氣質相結合的、具有代表性的當代畫壇大家。
  • 姜寶林和他的新抽象筆墨藝術
    也正是南北兩大美院的學習經歷,使姜寶林不僅接受了嚴謹正統的國畫藝術教育,打下了堅實的筆墨功力,同時也涵育了大膽求變、勇於革新的憂患意識。2017-起點 青山綠水之二 250x106cm 姜寶林作品在近七十年的藝術實踐中,他直面中國畫的現代化之變革,勇敢地擔負起時代使命,從白描山水到新抽象筆墨的不斷探索,由寫意到抽象,由純黑色到敷色填彩綜合技法,並不斷強化傳統中國畫的大寫意繪畫因素而創造自己的筆墨語言,形成了「既要筆墨,又要現代」的藝術理念,創作出了一大批具有廣泛影響的現代性作品
  • 既要筆墨 又要現代—姜寶林藝術展8日將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開幕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傳統中開創出新抽象筆墨藝術,形成了「既要筆墨,又要現代」的藝術理念《起點青山綠水之二》 250x106cm 2017年 姜寶林作品《201725號》 97x180cm 2017年 姜寶林作品《20192號》 68.5x137.5cm 2019年 姜寶林作品
  • 杜滋齡中國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11月23日,由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會聯合主辦,並得到中國國家畫院大力支持的「行者無疆——杜滋齡中國畫作品展」全國巡展最後一站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 水墨清華——劉懷勇中國畫教學35周年師生作品匯報展盛大開幕
    2019年9月7日下午三點,由人社部中國人才研究會國畫專業人才委員會、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主辦的「水墨清華-劉懷勇中國畫教學35周年師生作品匯報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盛大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來自全國各地的128位畫家的作品140件。
  • 既要筆墨,又要現代——「灰色的溫度:聶松藝術展」學術研討會成功...
    有聶松博士期間就讀的恩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院委姜寶林先生,師母凌韻華,文旅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畫創作研究院研究員、青年畫院藝委會副主任姜元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專職畫家姜滿一家圓滿出席。
  • 「桃李春風·崇文雅集」彭德中國畫工作室揭牌儀式暨作品匯報展開幕
    授牌儀式合影這些作品是彭德兩赴版納勐侖,並先後在北京房山十渡、山東青州楊集、淳安梓桐以及杭州曲院風荷等地藝術考察期間,現場寫生和教學示範的作品。雖然作品尺幅並不大,還不能算得上一幅嚴格意義上的「創作」,但是這些作品真實地記錄了彭德探索自然,積極進行筆墨探索的痕跡,是畫家深入生活獲取的原始素材。
  • 「師造化——當代山水畫寫生創作轉化研究展」在中京隆重開幕
    2018年9月8日下午,由中國畫創作研究院主辦,中國畫美術館、中國畫創作研究院青年畫院、北京藝投文化聯合承辦的「師造化——當代山水畫寫生創作轉化研究展」在中國畫美術館隆重開幕。周燕女士致辭龍瑞先生宣布展覽開幕陳斐鵬先生主持開幕式
  • 「大道至簡——陳風新水墨作品展」開幕
    陳風新在開幕式上發表感言  6月21日,由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廣東畫院、廣東省中國畫學會、嶺南畫院共同主辦的「大道至簡——陳風新水墨作品展」在嶺南美術館開幕,以及多位畫家、媒體工作者出席了開幕儀式。開幕式現場  廣東省美術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王永,廣東省中國畫學會執行會長、廣州畫院院長方土,中國國家畫院院委姜寶林,重慶市美協副主席、重慶美術館書記鄧建強在開幕式上致辭
  • 陳莊|筆墨是中國畫的特殊語言
    為什麼學中國畫一定要臨摹圖文/陳莊許多想學習中國畫的朋友常問我:為什麼學中國畫一定要臨摹?學習國畫不臨摹不可以嗎?我說啊,畫國畫得臨摹,這是中國畫傳承幾千年的必定程序,因為中國畫講筆墨,世界上的繪畫藝術也只有中國畫才獨具筆墨。筆墨是中國畫的特殊語言,歷史上歷朝歷代的中國畫大家們各具筆墨,各種精粹的筆法墨法,彰顯中國畫的精神。
  • 王志誠畫家指墨作品展在北京隆重開幕
    姜寶林先生對王志誠指墨作品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在兩年的學習中,由對筆墨的不是很紮實全面到有了一個飛躍式的進步。首先是對書法的重視,中國畫講究書畫同源。他的書法經過幾年的努力,很見成效。另外,狠抓臨摹,補充了基本功這塊短板。他很執著、努力,很有悟性,在學習以後會有自己的想法,畫出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因此我肯定他、認同他,並鼓勵他繼續畫下去。
  • 師古人之心、不師古人之跡——李雲濤先生入駐仁美!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值此季夏時節,著名畫家李雲濤先生,正式入駐仁美大學堂!本次李雲濤先生為我們帶來的是寫意牡丹的畫法系列課程,課上分別講授了幾種不同牡丹花頭的畫法以及牡丹葉子及枝幹的畫法,通過分解、示範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在獲得正確的筆墨及造型方法後定能畫出有格調有意境的牡丹。
  • 「行者無疆—杜滋齡中國畫作品展」巡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
    10月29日下午,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會聯合主辦的「行者無疆——杜滋齡中國畫作品展」全國巡展第三站在浙江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展出杜滋齡先生從早年自學繪畫至今所創作的中國畫、寫生、速寫、素描作品等共計近百幅。
  • 紀清遠:沒有筆墨不成為中國畫!
    他主張,中國畫的創作並不僅是繪畫技巧,與畫家的生活積累、人生閱歷、文學修養都密切相關。深厚的家學淵源,又喜愛繪畫,紀清遠自幼就接受到了專業的美術啟蒙教育。並在七十年代開始,跟隨蔣兆和先生,學習中國畫的造型、筆墨、線條、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