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於江蘇南京市江浦縣(今南京市浦口區),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七顆松村莊,詩人、書畫家,尤擅草書
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其書法作品《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與李志敏並稱「南林北李」 [3] ,被譽為「草聖」 [1] ,林散之草書被稱之為「林體」。如果說在當代草書實踐中,林散之為飄逸之美,那李志敏則為蒼茫之美,兩者風格迥異、剛柔互補,凸顯「南林北李」的雙峰對弈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為其出大名很晚,數十年寒燈苦學,滋養了其書之氣、韻、意、趣,使之能上達超凡的極高境界,對現代中國書法藝術事業的貢獻,真可謂「功莫大焉」
林散之書法代表作有《許瑤詩論懷素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李白草書歌行》等
林散之師從中國畫大師黃賓虹,黃賓虹反對逼肖古人敬古而不泥古併力求自新,黃賓虹對中國書畫藝術傳統的這種態度,對其書法風格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人們對書法傳統的認識,大都不是來自於對原初文本的閱讀,而是被歷史性地遮蔽在權威化的界定中,黃賓虹引導林散之不固執於舊論,直入原初書法文本,並授以用筆用墨之法,這對林散之最終成為中國草書大家有其至關重要的意義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為其出大名很晚,數十年積學厚,涵養富,不僅其書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誠和在詩主義辭及繪畫等多方面的成就,滋養了其書之氣、韻、意、趣,使之能上達超凡的極高境界。也正因為其書具有超凡脫俗的境界、深邃雋永的意韻,才能使書界中人對之品賞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認識愈深。而認識愈深,也就更增敬仰嘆服之情,可以說,他的書法藝術中蘊涵著其人之真、詩之韻、畫之意。
林散之是詩、書、畫三絕的藝壇大家。 [18] 其書震撼中外後不幾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書法藝術的發展很快出現了全面興盛的局面。林散之的書法,從其審美觀到形式技巧都對國內外書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江蘇及南京地區的中青年受益尤多。
林散之草書以王羲之為宗,以釋懷素為體,以王覺斯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林散之將繪畫中的墨法運用於書法,開創了草書藝術的新天地。「瘦勁飄逸」的「林體」反映了近300年來中國草書藝術的最高成就,捍衛了中國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
林散之治學有一往無前的鑽研書法,他十七歲即以範仲淹名言「不及,非人也」為座右銘,並取號「三痴生」。
林散之牢記黃賓虹「師古人,更要師造化」的教導,通過幾年節衣縮食,積累了一些旅費,便於1934年三十七歲時決然打點行裝,告別老母妻兒,孤身出遊。費時八個月,歷經蘇、皖、魯、晉、豫、陝、川、鄂九省,遊嵩山、華山、終南山、太白山、峨嵋山、廬山、混江、三峽等名山大川,行程一萬六千餘裡,歷盡艱難險阻,得畫稿八百餘幅,詩近二百首,並觀摩沿途歷代刻石書法,胸襟與眼界大開。此舉亦少有人實行,可見他追求理想的執著與堅毅。後又兩遊黃山,在名山大川中體驗方法,尋覓新意,尤對山川景色風雲氣象變化之靈韻深得感情。
郭沫若來南京,有請賜墨寶,郭沫若答曰:「有林散之在南京,我豈敢在南京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