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京山縣西北郊有一個叫蘇家隴的地方,在當地「隴」就是高地的意思,顧名思義,蘇家隴就是一塊筆周圍地勢高的平地。多年來,蘇家隴一直是一塊荒蕪的土地,直到2016年,當時京山縣水利局準備在附近的漳河上修建一座水壩,而蘇家隴成為工地的一部分。當時負責施工的一幫老爺們除了幹活沒啥可以消遣的,而為了打發時間就有人撿了一條流浪的小狗,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的就是從這條小狗身上引發出一座春秋大墓。
當時小狗每天會叼回來一些骨頭和陶片之類的東西,工人們留心發現這些東西是小狗從工地挖的土堆裡刨出來的。骨頭和陶片看起來已經有年頭了,於是工地負責人上報了當地文物部門,很快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了一支考古隊來到蘇家隴。經過考古專家在隴上的勘探,專家們大吃一驚,原來在這個總面積不超過1500平方米的蘇家隴地下,竟然埋葬著近100座古代墓葬,而且至少存在了2000年以上。
為了不耽誤水利工程的修建,報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隊對蘇家隴古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當專家發掘揭開第一座墓葬的棺槨後,在場的隊員都被震驚了,棺槨內陪葬品有盤、匜、簋、鬲等器物。要知道這些器具在古代是禮器,而這也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不一般,而根據墓中出土的陪葬品,專家初步判斷墓主人生活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在幾座比較大的墓葬中專家發現了車馬坑,其中79號墓的車馬坑中車和馬的數量更是讓考古專家吃驚,要知道先秦時期,只有高級貴族才能享受陪葬車馬坑,其中《周禮》記載:「天子駕六,諸侯五,卿駕四」。而79號車馬坑中發現了五具完整的馬骨,這就說明墓主人是一個諸侯王級別的人物,而且墓葬中密密麻麻的擺放了各種成套的青銅器。
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位於京山市坪壩鎮蘇家壟墓葬群一段時間的發掘,共計清理出墓葬106座、車馬坑2座,較大墓葬沿崗地脊頂排列,小墓則在兩側分布,年代上有由北向南漸晚的趨勢,墓葬之間不見打破關係,反映了較為嚴謹的墓地布局。墓葬保存完好,幾乎沒有被盜,出土文物相當豐富,包括青銅器1000餘件、玉器300餘件、陶器400餘件,是同時期器物研究的標型器。其中,青銅禮器多達500餘件,大多放置有序,組合關係明確,是探討兩周時期器用制度的極佳資料。
那麼79號墓葬中是哪個諸侯國國君呢?但是墓中始終沒有發現能夠證明墓主身份信息的墓志銘。後來,專家開始查閱各種相關史料,發現在上世紀60年,在距離蘇家隴不遠的京山縣鄭家河,就曾發現過一座先秦時期的大墓,當時出土了九鼎七簋,震驚當時的考古界。要知道先秦時期,九鼎八簋陪葬,是天子才能享受的待遇,而京山縣距離當時的都城可謂是十萬八千裡,不可能會有天子埋葬在這裡。後來墓中出土一把壺,壺上刻有12字銘文「曾仲斿父用吉金自作寶尊壺」,後來被稱為「曾仲斿父壺」。
經過專家的辨認和考證,銘文中的「曾」是指曾國,「仲」是是國君的二兒子,「斿父」就是墓主人的名字。而這讓專家聯想到了蘇家隴墓葬群,這兩座大墓會不會都是曾國留下來的。提起春秋戰國時期,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齊、楚、秦、趙等比較大的諸侯國,而說起曾國,想必有的人從來都沒聽說過。大家都知道,西周初期,周武王分封了上百個諸侯國,而曾國就是分封在現在的湖北漢江以東的諸侯國。曾國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地位卻很高,因為曾國的國君姓姬,和周天子是直系宗親。
為了尋找蘇家隴最大的79號墓主身份,專家們對蘇家隴出土的所有青銅器進行了仔細清理,竟然發現了好幾處銘文。專家在一個青銅簋中發現「曾伯桼」三個字,隨後在好幾個青銅器上都發現了這三個字,專家確認79號墓墓主人就是曾伯桼。隨後專家對曾伯桼進行了研究考證,雖然史料中關於曾國的記載很少,但是在為數不多的史料中專家還是找到了曾伯桼的蹤跡。原來,曾伯桼是春秋時期曾國的一位國君,而且還是當時的一位大土豪,因為當時的曾國把控南方的銅、錫礦。而歷代曾國國君就做起了銅、錫生意,因為這點這個偏居南方的小國卻發展出輝煌的青銅文明。2016年12月,全國近百位考古專家來到蘇家隴,對曾國墓葬群出土文物進行鑑定,並且肯定了考古隊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