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分類方法主要有三種,可以按造型分、是否有扭捏裝飾等裝飾手段、是否出自工藝師之手來分。按造型分可分為幾何形體、自然形體和筋紋形體三大家族;按是否有扭捏等裝飾手段又可分為花貨和光貨。
紫砂壺按造型和裝飾可分五大類:
光身壺:是以圓為主,它的造型是在圓型的基礎上加以演變,用線條、描繪、銘刻等多種手法來製作。以此滿足不同收藏家的愛好。
花果壺:是以瓜、果、樹、竹等自然界的物種來作題材,加以藝術創作,使其充分表現出自然美和返璞歸真的原理。
方壺:是以點、線、面相結合的造型。來源於器皿和建築等題材,以書畫、銘刻、印板、繪塑等當做裝飾手段。壺體莊重穩健。最近方壺創作中更注意到方圓的結合,剛柔相間,更能體現人體美學。
筋紋型:筋紋菱花壺俗稱「筋椰壺」,是以壺頂中心向外圍射有規則線條之壺,豎直線條叫筋,橫線稱紋,故也稱「筋紋器」。
陶藝裝飾壺:是一種是圓非圓,是方非方,是花非花,是筋非筋的一種較抽象形體的壺,可採用油畫、國畫之圖案和色彩來裝飾,有傳統又非傳統的陶瓷藝術。如此繁多的分類,如今的玩家多是選擇某一類來收藏、把玩、品味。一般的玩家都以幾何形體和出自一般工藝師之手的作品作為收藏重點。
紫砂壺的化學成分
紫砂泥料原深藏於巖石層下,分布於甲泥的泥層之間,礦層厚度幾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學成分為含鐵質黏土粉砂巖。紫泥主要礦物成分為水雲母及不等量的高嶺巖、石英、雲母屑和鐵。
所謂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興紫砂,千百年來養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於一提起紫砂壺,我們立刻就聯想到宜興。究竟是紫砂壺使宜興出了名,還是宜興使紫砂壺出了名,誰也考證不清楚了。
紫砂壺製作過程
從礦層中開採出的紫砂,俗稱生泥。似塊狀巖石,經露天攤曬風化,使其鬆散,然後經初碎、粉碎,按產品要求的顆粒數目,送風篩選。篩選後的泥灰,由攪拌機攪拌成一塊塊涇泥,經堆放陳腐處理,再把腐泥進行真空練泥,這樣便成為供制壞用的熟泥。在紫砂泥練和製備過程中,所用水的水質十分講究。水質的優劣會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壞的乾燥、燒成收縮率小。為豐富紫砂壺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製作設計的要求,工藝師們大膽地進行技術創新,把幾種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適度的金屬氧化物著色劑,控制好窯內的溫度和氣氛,產品燒成後,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奼,或紅而不嫣,或綠而不嫩,或黃而不嬌,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
紫砂器的色澤,猶如染在毛紡織品上的顏色,沉著而沒有火氣;仔細觀察,各種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銀粉閃閃,是光映射,宛若珠璣。有時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鋼砂,更為奪目。近年來,還試製成功了帶有自然光澤的紅色和青銅色蓋麵漿,別開泥色裝飾的新面目。
紫砂陶,簡稱紫砂,又稱紫砂器或紫砂陶器。紫砂茶具,造型簡練、大方,色澤淳樸、古雅。用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壺身色澤就愈加光潤古雅,泡出來的茶湯也就越醇鬱芳香,甚至在空壺裡注入沸水都會有一股清淡的茶香。根據科學分析,紫砂壺確實保有茶湯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熱的特性。
紫砂壺的顏色
紫砂壺並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溫燒成後呈現各種各樣的奇麗色彩,有硃砂紅、棗紅、紫銅、海棠紅、鐵灰鉛、葵黃、墨綠、青蘭,等等。紫砂壺不上釉,但勝似上釉,色澤變化奇詭,豐富多彩。如硃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紅、閃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質樸渾厚,古雅可愛。
燒成後的紫砂壺保溫性和透氣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會上稱其「世間茶具稱為首」,並非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