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視域下好萊塢電影的傳播研究

2020-12-17 人民網傳媒

摘 要:跨文化傳播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發展,加速了文化全球化進程。本文以好萊塢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境況及其產生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分析好萊塢電影文化傳播霸權的取得,探究如何借鑑好萊塢電影模式使中國電影得到長足發展,以期為中國電影的誇文化傳播提供參考。

關鍵詞:電影;好萊塢;跨文化傳播

跨文化傳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來自不同文化體系的個人及組織、國家等社會群體之間進行的信息傳播或文化交往活動。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各國文化進口的重要選擇,在當今全球傳播的語境下,好萊塢電影更是取得了無可質疑的霸權地位。

一、好萊塢電影傳播的意義構成

1.「美國信念」的傳播

「美國信念」一詞最早是由岡納·米達爾提出,它是美國身份特性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成分,其基本內涵是「自由和和平,結社自由,言論自由」。美國人的思維總是富於幻想、樂觀向上、輕鬆活潑、單純浪漫,還有世界經濟政治霸權地位甚至包括狂妄自負,而這些都充分表現在電影劇本中。把這一切綜合到一起其實就是個人主義,美國人奉行個人主義,他們自己對自己負責,崇尚個人英雄主義,認為個人的性格和才幹決定了他們是否能夠成功。早期的好萊塢《淘金記》中塑造的流浪漢夏爾洛,他個人主義中充滿追求自我實現、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精神,同時他還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是早期「美國精神」的具體體現。而電影《巴頓將軍》塑造的目中無人、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巴頓形象其實也是「美國精神」的典型代表。總的來說,好萊塢電影細緻入微的表達了美國人的思想觀念,英雄總是出現在危急時刻,最終通過不懈的奮鬥打敗了邪惡。而為了表達普通人通過努力也可以成為優秀人物,美國英雄往往是不完美的。

2.美國消費主義文化意識形態的傳播

美國德州大學教授加爾布雷斯認為:在工業時代,人們對社會的貢獻不是儲蓄而是消費。而消費文化有四個方面的特徵:第一,商品能夠廣泛和迅速流通;第二,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各自獨立;第三,市場消費能夠引起生活中的估價體系與共同生產的改變;第四,在商品消費這一環節能夠體現生活質量、社會聲譽、個人地位。消費文化提倡感官刺激、超前消費、大量消費,藉助物質享樂來實現自我,而身份認同和肯定自我是在消費中確認的。

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電影作為一種傳播方式,不僅傳播了意識形態,其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電影《欲望都市》中,生動形象的勾勒出了一個典型的晚期資本主義消費社會:人們充滿了各種欲望,這些欲望被物化、對象化。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有其特殊性,它不僅僅承載了跨國公司的經濟利益,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創建其文化價值判斷體系。

二、好萊塢電影傳播霸權的構建

電影傳播中的各種規則、資源與關係決定了傳播主客體在傳播過程中的等級權力關係。電影傳播中的不對稱的權力關係、有差別地獲取資源的機會、生產、傳輸和接受電影的機制等,都會對傳播構成影響。

1.資本與國家政治、跨國媒介公司的合謀

在美國總統威爾遜執政時期,國家公共信息委員會成立,這標誌著好萊塢正式與政治結盟。自此,好萊塢電影成為美國人民展示自己的舞臺。在威爾遜時代,好萊塢電影宣傳自由、民主與世界和平。二戰期間到美蘇冷戰這段時間,美國政府與好萊塢電影合作程度進一步增進,讓電影服務於戰爭。「9.11」事件發生後,政府與好萊塢合作,要求好萊塢直面和反對恐怖主義,緊緊跟隨著白宮的步伐。好萊塢電影與白宮的關係就是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資本與政治、電影與政治的關係。由於全球傳播的發展和擴大,好萊塢有越來越多的電影不在本土進行拍攝。1960年後,世界有很多的廉價勞動力輸出的場所,好萊塢利用這些低成本的勞動力在海外進行生產,其中大約有四成在歐洲生產。西方跨國主義公司的利益指引著全球化的發展方向。美國將其精神、信念、形態、娛樂融入到各個方面,在這種氛圍下的培養的觀眾,不知不覺的就開始接受美國的立場。

2.資本與技術控制

作為一種可以被分配、被擁有的商品和文化產品,電影就具有壟斷性,而好萊塢電影也不能例外。好萊塢電影的技術壟斷體現在電影對電腦技術的無限依賴,對虛擬技術的需求。電影的終極追求目標是視覺衝擊,甚至為了達到某些視覺衝擊的效果,要去放棄一些語言上的目標。新的科技創造出了新的電影市場、生產、藝術,甚至電影趣味也由它決定。隨著數位技術日臻完善,電影風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電影的感染力和想像力上面。通過電腦特效、特技和影像合成,再輔以精確的動作捕捉,有時再利用一些CGI技術,使得銀幕上的影像顯得更加完美。這種完美的技術,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觀眾對電影的熱情空前增長。

技術的發展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去歷史化、碎片化、空間化、平面化的影響,這符合人們喜愛那些粗俗易懂文化,能給人帶來娛樂的追求。總之,技術壟斷雖然承載了新的驚喜與煩惱,但確實給好萊塢電影帶來了巨大的國際影響與商業利益。

三、好萊塢經驗與民族電影的跨文化傳播

好萊塢電影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既有成功經驗,亦有失敗的教訓。這些經驗與教訓對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都提供了借鑑意義。

1.中國電影的傳播面臨的問題

目前而言,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以及傳播範圍和深度距離國內市場有著很大的差距,更是跟好萊塢電影的國際傳播有著天壤之別。一些中國電影公司與外國電影公司合作,不斷探索著如何走向國際舞臺,他們在創意、技術、資金、人才方面進行合作,打算讓中國從一個被動接受的狀態(借船出海),逐步走向主動(造船出海)並慢慢佔據主導地位,確實一些中美合拍的電影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1)合拍電影的形式。目前有兩種中外合拍電影,一種是中國只提供一些資金,其餘有關電影的拍攝製作之類的事情全部由好萊塢電影公司來完成,最多為了符合中國官方的「合拍規定」而摻入一些中國情節和中國演員。第二種是中方佔據主導地位,負責敲定劇本,把握主題方向,美方會進行電影拍攝,提供導演、市場分析、素材等等。

(2)合拍電影存在的問題。其一是有些中國資金參與投拍的所謂好萊塢電影,如《雲圖》《環形使者》《敢死隊2》等,目的非常明確簡單,迎合中國官方「合拍規定」而加入一些中國情節和中國面孔罷了;其二是電影跨文化傳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文化差異,合拍電影需要融合至少兩種文化,而且在電影的題材、創意、主題、製作方面也會有不同,而很多合拍片缺失文化主體。第三點就是合拍片在形式上只注重大牌和資本的簡單相加。這種合拍片的特點就是找來大手筆的投資人,再從全國甚至全世界搜羅一些大牌演員,擺出一副氣勢磅礴的架勢,這種做法往往不能得到觀眾的讚賞與支持。

(3)電影有效傳播的基本標準。中國合拍電影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使中國文化走向國際,但是如果只有中國元素,那麼海外市場將很難獲得,尤其是美國市場。合拍電影更多的是要促進和融合其中的多種文化,提出能夠讓中西方人們所共同接受的世界觀、價值觀,同時還要考慮到不同的觀影習慣和文化傳統,這樣才能夠獲得雙方的支持。所以合拍片需要兩頭兼顧,定位清晰,適當的文化融合,以實現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的目的。

2.有效策略探析

中國民族電影跨文化傳播必不可少的是要超越民族主義的束縛,並且要積極尋找西方與中國所普遍認同的文化價值觀,尋找西方——中方的共通文化,學習並運用好萊塢電影跨文化傳播的正確做法,最終達到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目標。

首先,我們電影的民族主義需要改變,但是這種改變應該有限度,有些問題需要我們來平衡。好萊塢電影中的個人英雄主義與民族團結之間的平衡;好萊塢電影中的消費價值觀與我國的價值觀之間的平衡;好萊塢電影中的藝術形式與中國傳統美學之間的平衡等等。

其次,我們要超越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對立。好萊塢創辦了自己獨有的網絡來進行全球發行,長期從全世界物色各式各樣的優秀的電影人才,並且,能夠吸收全世界不同的文化題材和故事用以提高自己的國際影響力,而且與全球各個國家合作。因此,從好萊塢電影全球化來看,這樣的超越本土化構築全球化的做法,對於中國電影的傳播確實是有益處的。

再次,好萊塢電影常常「憂天下之憂」,思考的是整個人類的生存問題,並且能夠滿足廣大觀眾的時代性要求,往往能夠表達出他們的焦慮與願望。中國電影要將本民族的核心價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能夠被人類共同認同的部分,以全世界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傳播出去。通過講述故事的方法講述中國的故事,並且能夠使全世界觀眾願意聽、聽得懂。

最後,中國電影在跨文化傳播要站在全球的高度上。這裡所說的全球視野不是全球化模式,而是通過講述傳統文化故事,反射到當代的世界生活和中國的歷史,讓中國電影在全球文化傳播中展示新的構築模式。我們要注意到中國電影在傳播過程中要避免同質化,要避免好萊塢化。成功的電影跨文化傳播要便顯出強烈的民族認同和深刻差異,這也是近些年奧斯卡獲獎影片的評價標準。

四、結 語

中國電影面臨的不光是觀眾和票房的問題,更是民族文化自信與傳承的問題。在學習好萊塢經驗的同時,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自己的獨特性,不僅要深刻發掘自身富有優越性的璀璨歷史文化瑰寶運用於電影文化的構建,也要結合自身實際,吸收一切可借鑑的電影機制、模式、內容,努力構建獨具特色、中國特色的電影文化。

參考文獻:

[1] (英)科林·斯巴克斯著.劉炯,常怡如譯.全球化、社會發展與大眾媒體[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 (美)約翰·貝爾頓著.米靜等譯.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 (英)約翰·斯道雷著.常江譯.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唐麗君.我們需要怎樣的電影[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5] 金冠軍.華語電影:跨地交往與身份認同[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6] 孫紹誼.電影經緯——影像空間與文化全球主義[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情感轉向:太極拳跨文化傳播新視域
    以情感轉向視角審視太極拳對外傳播,正是基於當下深刻社會背景和廣泛現實基礎,開闢當代太極拳跨文化傳播新視域。  從太極拳歷史傳承看,情感是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太極拳源自中國傳統文化,是古代人們根據自身對太極文化和自然等的理解,結合武術、保健、養生等知識和經驗創編而成。主要以血緣、地緣和師緣為紐帶,通過言傳身教,延續後世。
  • 在反思和跨文化視域中拓展女性文學研究維度
    編者按日前舉行的「紀念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女性文學委員會成立20周年暨中國女性文學第十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上,140餘名海內外學者圍繞女性文學研究反思及學科建設、跨文化視域中的女性文學研究、現當代女性文學文化現象、21世紀以來的女性文學創作、性別視角下的文學創作與媒介傳播等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 「一帶一路」視域下的跨文化傳播策略
    摘 要: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社會信息化的背景下,跨文化傳播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規的傳播現象。「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是增強我國經濟文化軟實力的有效路徑。跨文化傳播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文化圈中已經成為了交流、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
  • 從好萊塢電影看美國文化傳播及對中國的啟示
    摘 要:當前,世界上最強勢的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傳播的電影非好萊塢電影莫屬。近年在美國,出口產值僅次於航空業的就是電影了。作為美國文化出口產業重要的一環和西式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好萊塢電影文化帶來電影媒介技術更新和全球狂歡的同時,其文化輸出方向的一面性和文化霸權主義也為世人所詬病。
  • 中國電影如何在「一帶一路」上跨文化傳播?
    中國電影如何在「一帶一路」上跨文化傳播?文化產業裡面知名度最高的是電影產業,這幾年成長比較好、表現比較好的也是電影,去年票房超過400億元,中國電影和外國電影在國內院線平分秋色,這說明國產電影數量、質量、市場佔有率,包括相對穩定的觀眾群陸續建立起來了。在這個過程中,在『一帶一路』和網際網路時代兩個大背景下研究中國電影,或是把中國電影產業放到國際化大視域大格局中來看,都是非常有時代意義、有現實意義的理論研究。
  • 跨文化傳播思想史研究亟待深化
    雖然跨文化傳播誕生的歷史已有60餘年,但顯而易見,研究者更多思考的是文化信息在國家、組織等主體之間流通的表層問題。所謂「治學先治史」,即便跨文化傳播思想史不能成為一門顯學,也應該在跨文化傳播研究體系中佔據一席之地。然而幾十年過去了,跨文化傳播思想史研究始終未能得到重視。
  • 電影跨文化傳播發光發熱
    原標題:電影跨文化傳播發光發熱   在第十三屆深圳文博會三號館的「影視動漫館」裡,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主辦,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影器材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中國電影館」,因極具主體性的參展內容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體驗
  • 跨文化傳播語境下中國新西部電影傳播思路探析
    本文主要通過調查法和文獻研究法分析新西部電影產生的時代背景、發展狀況以及面臨的傳播困境,運用跨文化傳播的知識,對新西部電影的跨文化傳播進行探索分析:新西部電影應打破文化定勢,拓寬視野,培養新西部電影「把關人」,在文化對話中積極開拓電影題材。
  • 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焦慮/不確定性管理理論
    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焦慮/不確定性管理理論 2018年08月13日 08: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志紅 汪文俊 字號 內容摘要: 焦慮/不確定性管理理論是檢驗跨文化交際中有效溝通程度的重要基礎理論
  • 從《神秘巨星》看寶萊塢電影的跨文化傳播
    印度電影在海外市場取得優秀成績,這其中有印度電影政策開放程度高、印度長期作為英屬殖民地與西方國家更具語言文字等文化上的接近性等外部原因,同時更重要的是印度電影在創作中精益求精和製片水平的提高,這是不容忽視的內在原因。鑑於此,本文以《神秘巨星》為參照,具有較高的時效性和參考性,將從創作觀念、故事講述、宣傳發行等方面分析印度電影是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下進行跨文化傳播的。
  •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歷史「畫卷」
    在此背景下,由張金桐、李錦雲主編的《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為橫坐標,以跨文化傳播研究熱點為縱坐標,以代表性學術觀點為參照,通過三維立體的視角,展現了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歷史脈絡,為讀者描繪了一幅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四十年的「畫卷」。
  • 21世紀中國電影的國家形象跨文化傳播研究
    摘要:中國電影在21世紀以來發展迅速,數量、質量以及影響力都取得較大進步。中國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更加注意國家形象的塑造,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認同度也進一步提高。但中國電影對國家形象的構建存在誤區,甚至產生負面影響。本文旨在探究跨文化傳播中中國電影國家形象建構的效果,以幫助中國電影更好地走出去。
  • 大眾傳播視域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摘 要:在如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網絡極度發達,傳播媒介、傳播手段繁多,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發布和獲得信息,使得信息的交流異常快速,範圍非常廣的背景下,如何把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同新時代傳播的特性結合起來,使得傳統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培養青年優秀的品質,弘揚中華文明,是時代背景下每一個中國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 「跨文化傳播與國家文化安全」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王泉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跨文化傳播與國家文化安全研究,一直是我國從事國際關係、外語教學和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大學生跨文化傳播與交流能力的提升,文化安全意識得到增強,也一直是無數教育界同仁孜孜追求的目標。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院、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等機構的一批知名學者,用不懈研究推動跨文化傳播與國家文化安全這一主題的不斷深入發展。
  • 互動與衝突:新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行為研究
    摘 要:近年來,從Facebook在全球社交網站中的受歡迎程度可看出,新媒體技術支撐下的「虛擬網絡平臺」在跨文化傳播領域發揮的作用已是顯而易見,隨之而來的各民族、各種族、各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文化碰撞、文化衝突與文化融合也逐漸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
  • 重建思想的眼界——跨文化視域下的概念史研究
    恢復對於跨語言和跨文化交流的活力和重要性的適當的理解,不僅在於為人們理解跨語言發展的動力和語言的一般發展修復了可證實的框架,我還相信,學術有責任幫助人們超越這些學術自身也曾參與助成的橫亙在人與人之間的人為障礙。
  • 從傳播視域探討文獻研究的新路徑——第二屆文獻傳播與歷史研究...
    會議依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不列顛圖書館藏中國近代珍稀文獻輯錄、校勘並考釋」課題架構,從傳播視域探討文獻研究的新路徑。以下從「文獻傳播與歷史研究基本理論問題探討」「各種類型文獻的分析、考訂與解讀」「報刊傳媒與歷史文獻研究」三個方面對此次會議作一述評。 文獻傳播與歷史研究基本理論問題探討 文獻本身價值的界定及確立等屬於史學工作者的探索範疇。
  • [學子論文]視覺語法下武俠電影海報的跨文化傳播現狀分析
    鑑於此,本文以社會符號學為視角,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中的視覺語法框架為基礎,從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三方面切入,在跨文化傳播的層面上探討武俠電影國際版海報是如何實現圖像的「本土化」與「國際化」雙重編碼的。
  • 跨文化傳播下「文化」的兩種概念化路徑
    跨文化傳播下「文化」的兩種概念化路徑 2017年09月07日 07: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季芳芳 字號 內容摘要:「文化」與「傳播」是跨文化傳播學科構建理論命題時最為基礎的兩個概念
  • 電影《劉三姐》跨文化傳播的文化意象分析
    摘要:空間轉化和時間流轉,為電影《劉三姐》的跨文化傳播延伸出了無窮潛力。劉三姐文化中有大篇幅的傳唱歌謠,表達的感情被物化,也就是說,利用具體可感的物象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象徵某種情感。文化按照某種方式運動,並且創造某種方式進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