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揭秘對領導稱謂:姓名+職務稱呼最標準

2020-12-12 搜狐網

  本月14日,廣東省紀委的一則「關於嚴明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稱呼紀律」的通知,引起廣泛關注。在這則通知中,廣東省紀委提出:部分黨員幹部把同事、同志間的稱呼庸俗化,稱領導為「老闆」「老大」、稱下屬為「哥們」「兄弟」等等,破壞黨內民主,損害公僕形象。

  領導幹部禁稱「老闆」、「老大」,廣東並不是先行者。早在2003年,上海、甘肅等地也曾下發類似「禁令」。但「老闆」、「老大」等稱謂仍流行於官場。

  下級為何習慣稱上級「老闆」「老大」?「同志」稱謂的淡出,透視出哪些官場變化?

  「同志」稱謂漸去漸遠

  「如今『同志』稱謂多出現在領導幹部的任免交接大會、領導幹部的任免通知中」

  曾在機關工作過的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表示,回顧中共黨史,戰爭年代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標準、正確的政治稱呼就是「同志」。毛澤東早在1959年就要求互稱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黨內同志之間的稱呼問題的通知》,要求「今後對擔任黨內職務的所有人員,一律互稱同志」。

  據其回憶,文革時期,稱「同志」是民間最保險的做法。文革結束後,黨中央明確要求互稱「同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中,就提出「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

  2011年武漢市收藏品市場曾舉辦「慶祝建黨90周年收藏特展」,展出了武漢冶金設備製造廠職工於1984年4月寫給鄧小平的信件。在信中,這名職工稱呼鄧小平為「小平同志」,「小平同志:我這樣的稱呼,若有不妥之處,請給予責備。」鄧小平在這一稱謂上畫了個圈,批示「頭一次看到這樣的稱呼,我很喜歡,酌重處理!」

  「互稱『同志』、不叫官銜,是一種黨內關係對等性的體現,所以文革結束後黨中央立即規範領導幹部稱謂」,許耀桐說,但這一輪清風並未持續多久。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沿海地區開始稱呼領導幹部「老闆」、「老大」等稱呼,並蔓延全國。

  北京市一機關單位工作的處級幹部張偉(化名)說,他於1994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時,「同志」稱謂已經淡出官場,「同事之間沒人這麼叫。更沒人會叫上級『同志』。」

  張偉說,如今「同志」稱謂多出現在正式的官方會議、官方文件中,例如領導幹部的任免交接大會、領導幹部的任免通知。

  廣州日報2007年11月29日曾發表《稱呼的學問》一文也稱,「在我們單位往往在很特殊的情況下才稱某某為同志。比如,在處分人的時候要稱同志」。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某位領導幹部被調查,那麼在相關正式的官方會議、官方文件中,就不再稱為「同志」。如2012年3月15日,薄熙來被免去重慶市委書記職務,這時,薄熙來還被稱為「同志」。4月,薄熙來被調查後,也不再稱其「同志」。

  「姓名+職務稱呼最標準」

  「應稱副職為正職,特殊姓氏稱呼要避免歧義,還要區分領導職務和行政級別」

  不叫「同志」,那麼如今如何稱呼領導幹部?多名基層幹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領導稱謂是門「學問」,已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

  張偉說,在北京稱呼上級「老闆」、「老大」的並不多,「一般下級叫上級都是姓+職務簡稱,比如廳長、局長,一般叫×廳、×局;院長、檢察長,一般叫×院、×檢」。

  政府部門的領導班子都是「一正幾副」,張偉說,正式會議上會明確界定正副職,「比如剛才某某副局長的講話,如何如何,最後請某某局長總結等等」。但下級對上級,不會界定正副職,「沒有人會叫x副局長,副職領導大多也是姓+職務簡稱。如果領導能接受,也有叫姓+副的,比如李副、張副。如果副局長和局長一個姓,副局長就叫「名字+職務」。如都姓李,副局長名字叫曉明,即稱呼李曉明為曉明局長,而不叫李局長。

  張偉說,正式會議也經常採用名字+職務的稱謂,「這種名字+職務的叫法更親切」。

  如果領導是特殊姓氏,如傅、付、符或戴、賈,則也多採用名字+職務的做法,「不論正副職,都不可直接叫傅局。這樣叫正職領導,降低了正職領導級別;叫副職領導,顯得別有用心。至于姓賈,更不可能叫姓+職務,要麼直接叫職務,要麼就叫名字+職務。」

  天津師範大學教授譚汝為曾發文總結官場中的姓氏諧音難題:"範局』、『史科』,最好不要簡稱,改用全稱」;對于姓席、辜、祖、舒、嶽的副職領導,最好不簡稱,否則就會導致「祖副」(祖父)、「嶽副」(嶽父)等。

  東北一地級市的副處級幹部王濤也表示,「名字+職務」或「姓名+職務」的叫法,最普遍也最標準,「肯定不會出錯,更不會讓領導反感。」

  而巡視員、調研員、主任科員等非領導職務,則稱呼其對應的行政級別,「巡視員對應的級別是廳局級,調研員對應的級別是處級,所以要叫×局、×處,如果直接叫巡視員、調研員,有的領導特別是從領導職務轉為非領導職務的,就會不高興。當然也有人不在乎,我們單位的幾個調研員,我們就叫王調、張調」。

  他說,官場稱謂另一「注意事項」就是「叫大不叫小」,「縣市的委辦局,雖然行政級別只是科級,最好叫局長」。

  張偉說,一些政府部門的稱呼和行政級別容易導致「誤讀」,這時對領導幹部的稱呼更應注意,「比如正部級單位,除了某某部部長,還有某某辦主任、某某委主任、某某局局長。這些單位的主任、局長都是部級領導,如果叫主任、局長,就把領導叫低了,所以也叫部長」。

  官員稱謂規範爭論持久

  有人認為稱呼職務是明確領導權責;有人認為稱呼「同志」有利於黨內民主化

  在本月廣東發布的官場稱謂禁令之前,規範官場稱謂的爭論早在2003年就已經開始。

  2003年全國兩會上,一些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稱領導幹部為「老闆」的現象在一些黨政機關已司空見慣。隨後,甘肅、上海等地都曾下發通知,要求「對擔任黨內職務的所有人員一律稱同志,不稱職務」。

  但稱呼領導幹部「老闆」、「老大」的風氣並非就此剎車。去年10月,《人民日報》發表評論「不知從何時起,裹挾著濃厚封建陋習的『老闆』、『總管』、『大哥』等庸俗化的稱呼,在某些部門或單位已滲透到黨內。」

  張偉和王濤都認為,稱呼領導幹部「老闆」、「老大」固然不合適,但也沒必要強行要求互稱「同志」。

  王濤認為,稱呼職務並不代表著要突出領導的特殊身份,而是明確領導的權責。比如第一次到某個單位辦事,聽到誰叫局長、處長,就知道該找誰。反之,一律稱「同志」,有點混亂。

  但許耀桐認為,為了避免助長「官本位」,特別是當前整治「四風」的大背景下,仍有必要要求領導幹部互稱「同志」。

  許耀桐說,之所以歷經多年,「老闆」、「老大」、「兄弟」等「江湖稱謂」屢禁不止,就源於個別領導幹部覺得這樣的稱呼滿足了其對財富、權力的心理需求。「強調互稱『同志』,有利於黨內生活的民主化」。

  新京報記者 王姝

news.sohu.com false 新京報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4-05/21/content_512974.htm?div=-1 report 3452 本月14日,廣東省紀委的一則「關於嚴明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稱呼紀律」的通知,引起廣泛關注。在這則通知中,廣東省紀委提出:部分黨員幹部把同事、同志間的稱呼庸俗化,

相關焦點

  • 清代的姓名稱謂及避諱
    中國古代人的多名及其稱謂禮俗。人的名字,最基本的用途是為了人與人之間互相區別,就是一個標誌符號。但在社會生活中.大大突破了識別符號的意義.而且體現為禮俗文化.與制度相關。中國古代名字體現的文化更是豐富。下面就講一講古代究竟是怎麼稱呼的。可以看到有些情況跟現在也差不多,尤其是小名大名,現在也是這樣沿用。
  • 「愛人」這個稱謂,在英語裡「愛人」是「情人」的意思,你知道嗎
    職務性稱謂以交往對象的職務相稱,以示身份有別、敬意有加,這是一種最常用的稱謂。以職務相稱,一般有三種情況:(1) 只稱職務。如:「董事長」、「經理」、「主任」等。(2) 姓氏+職務。如:「趙經理」、「孫主任」等。
  • 正職姓付、副職姓鄭,兩人同臺,這樣稱呼他們才不得罪領導
    下面,雷哥給大家支幾招:1.全名+職務例如:付海濤局長,鄭青松副局長。這種稱呼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使用,比如,有外單位領導造訪,我們介紹領導的時候使用。這種稱呼是最不會出問題的稱呼方式,中規中矩,不會出錯。如果你平時對領導了解不深,那用這種稱呼是最安全穩妥的。2.名字+職務例如:海濤局長,青松(副)局長。這種稱呼可以規避姓氏發音上的尷尬,用稱呼名字的方式,避開「正與副」的區別。
  • 職場稱呼莫大意,職場老人教你恰當的用好稱呼
    稱呼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應酬中所採用的彼此之間的稱謂語,一般開口說話的第一句就先說稱呼,在人際交往中,正確、恰當地用好稱呼,不僅體現著自己對對方的尊重程度,也是贏得別人良好回應的基礎。也許生活中,稱呼還可以隨便,但在職場中,稱呼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情。
  • 古人姓名、稱謂裡的文化和禮儀
    在一部三國題材的古裝劇《洛神賦》中,曾看到曹操稱呼自己的兒子曹植為「子建」,我們知道,」子建「是曹植的字,所謂」才比子建「說的就是他。那麼,曹操能這樣稱呼自己的兒子嗎?這裡,就要談一下中國古代複雜而有趣的姓名稱謂知識了。
  • 年輕人,我們應該這樣稱呼對方
    由於時代的變遷,雖然現在稱呼人已經不再像過去那麼講究,但是年輕人還是應該會稱呼人。一、姓名稱謂姓名,即一個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稱謂是使用比較普遍的一種稱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稱謂全姓名,即直呼其姓和名。全姓名稱謂一般用於正式、鄭重場合。如:開會點名「李連杰」、「張繼偉」等。這樣有一種莊嚴感、嚴肅感。如果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一般不會指名道姓地稱呼對方,尤其是對方年齡比你長,地位身份比你尊的情況下,如果稱呼對方全名,就明顯不禮貌。
  • 湖北又一地級市發文:領導稱呼禁用「尊敬的」
    2014年11月,廣州市政府下發《市政府系統全市性會議(活動)若干規定》,其中明確要求不層層介紹出席人員名單,主持詞和其他會議文稿不出現「尊敬的某某」稱謂;2017年3月,嶽陽下發通知,重申和嚴明有關作風紀律要求,其中包括會議活動發言(含匯報)和平時書面報告,對領導的稱呼一律不冠以「尊敬的」等;
  • 結婚請帖稱呼該怎麼寫? 你的結婚請柬稱謂都寫對了嗎?
    結婚請帖稱呼該怎麼寫? 你的結婚請柬稱謂都寫對了嗎?時間:2018-07-11 15:3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結婚請帖稱呼該怎麼寫? 你的結婚請柬稱謂都寫對了嗎? 結婚請帖稱呼該怎麼寫?結婚請柬作為結婚的一封邀請函,要表現出極大的誠意。
  • 從姓名別號與稱謂入手,淺談隋唐時期豐富的姓名文化
    隋唐時期社會繁榮、民族融合、儒釋道三教並行,民間文化發展迅猛,所以隋唐人的稱呼比較講究,除了常見的姓氏、名字外,還流行取別號和諢名,在人們社會交往中的稱謂上也別具一格,這些都深深的反映出隋唐時期社會生活中豐富的姓名文化。
  • 對人的稱呼大有學問
    那麼,怎樣稱呼才算得體呢?這要根據對方年齡、身份職業等具體情況和交往的場合,以及雙方關係來決定。(1)親成之間的稱謂。親屬之間,對長輩應以親屬稱謂稱,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男勇等。稱呼長輩的姓名、職務、身份。職業等都是不禮貌的。
  • 職場上如何正確稱呼
    不少人在職場中都遭遇過不知道該如何稱呼別人的難題,「老師」、「老闆」、「老大」、「老總」……該選擇哪一種來稱呼領導?而同事之間,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稱呼最好呢?   職場稱呼,運用得恰如其分,可以拉近上下級、同事之間的關係,運用得不恰當卻有可能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 除了稱呼皇帝「官家」,宋代人互相怎麼稱謂?
    看慣歷史劇中稱皇帝為「皇上」、「陛下」,而《清平樂》中則稱「官家」,令人耳目一新,那麼這個稱呼會像「皇阿瑪」那樣瞎扯嗎?01 通用稱謂宋代官員和百姓都尊稱皇帝「官家」,始於太祖趙匡胤,但並不是他首創。從五代起就有「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皇帝要大公無私,所以稱為「官家」。
  • 結婚請帖怎麼寫稱呼? 請同事長輩領導怎麼寫?
    1、女生:姓名 + 小姐芳啟;                 2、男生:姓名 + 先生臺啟或大啟。                 給長輩的請帖怎麼寫?
  • 趣談唐朝語言:皇宮內外、官員之間互相如何稱呼?
    昨天,筆者簡要介紹了唐朝時平民百姓之間的語言稱呼,有興趣讀者可通過連結閱讀一下:和現在區別還真不小今天,筆者再來簡單介紹一下皇宮內外及官員之間,互相稱呼的語言。第一、對皇帝、皇后的稱呼唐朝時,一般官員對皇帝的當面稱呼,較流行的是「聖上」、「主上」、「大家」(此為皇帝身邊人用,大臣一般不用)等,傳統的「陛下」也可以用。
  • 中共領導稱謂:「總書記」為何成最大的官?
    第1頁:「書記」成為最高領導的稱謂 第2頁:延安時第一次用「主席」稱謂  眾所周知,「書記」在當時是最小的官職,即「書記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書、秘書。為什麼會選擇最小的官職作為黨的各級負責人乃至黨中央的最高領導的稱呼呢?  「書記」成為最高領導的稱謂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時,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人員少,事務少,所以中央只設了由3人組成的中央局,負責人稱為「書記」。  眾所周知,「書記」在當時是最小的官職,即「書記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書、秘書。
  • 領導討厭的3種稱呼,低情商的人滔滔不絕說,情商高的人卻這樣說
    職場上下級的稱呼,讓不少人都覺得為難。尤其是面對新的領導,如果稱呼做錯了,會給領導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以後肯定不會自己好果子吃。所以,員工給領導稱呼,就一定要留下一個好印象,否則會影響未來的前途發展。事後,娜娜直接被經理訓斥了一番,讓她以後在職場上稱呼要小心點。職場上的稱呼錯了,會引發對方的不滿,甚至還會讓對方懷恨在心。同樣在辦公室裡,也存在著,稱謂喊錯,給自己招來煩惱。
  • 古人有名、字、號等多種稱謂,見面時應如何稱呼?
    小名、大名、字這三種稱謂是不可以混淆的,關乎禮俗。孩童時期如何稱呼都行,等到長大後取了大名了,再稱小名就不合適了,只有家長和特別親近的人才可這麼稱呼。這種禮俗在《紅樓夢》中就有記載,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有時候就稱小名,賈母就訓斥他們說,你們都長大了,就不要再提小名了。
  • 中國公務員職務體系解讀:共27個級別 分10層領導職務
    公務員職務分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級別由低至高依次為27級至1級。中國公務員的職務體系解讀:公務員共27個級別,分10層領導職務,從科員晉升到「正廳」大約要25年。  依據《公務員法》第十六條,公務員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
  • 從大哥到靚仔:擬親稱謂的演變
    受儒家等傳統文化因素影響,漢族的宗族觀念極為強烈,強調內外親疏有別、長幼尊卑有序,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發達的親戚關係稱謂系統。相比英語用aunt和uncle兩個詞就可稱呼一切父輩親戚,漢語能清晰地表達父系與母系之分、宗親與外親之分、血親與姻親之分、直系與旁系之分。漢族的血緣觀念,也延伸到了非親戚關係的熟人社會。
  • 親切稱呼可以縮短彼此距離,學會給人戴「高帽」
    第一,親戚之間的稱謂。親屬之間,對長輩應以親屬稱謂相稱,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舅舅等。稱呼長輩的姓名、職務、身份、職業等都是不禮貌的。對平輩,可相互用親屬稱謂或加排行序列稱謂相稱,如哥哥、妹妹、二哥、三妹等;夫妻之間可以姓名相稱,倆人在一起時,可用暱稱,但不宜在父母面前、孩子面前和公開場合使用。